2020咸阳市高三五县联考作文试水作文

偶然回眸(拒聊)

文化出圈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p class="ql-block">尊敬的评委、各位辨友及各位同学,大家好:</p><p class="ql-block"> 我是正方二辨手,对于传统文化出圈问题,我认为利大于㢢。理由如下:</p><p class="ql-block"> 首先,我们从圈与非圈而言,所谓圈或圈内人,无非就是指一个专门从事或研究某行业的行内人被称为圈内人。而不涉及这个行业的人被称为圈外人。但是,文化是什么?文化是一个民族、国家、地区或领域长久以来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处事方式以及选择事物的规则标准等等。如果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说,大多数人相对于传统文化而言,都是圈外人,没有什么学术造诣,但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长久以来形成的民族观念诸如爱国、团结、大义为先、同仇敌忾、忠孝节义、仁义礼智信、温良恭儉让、顺其自然等等的观念,早已化为和我们吃饭睡觉一样自然的生活准则,在言行举止中,在平常生活中被执行在每一天、每一时、每一刻的生活中,作为我们做人的准则而保存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即使不做专门的学术研究,但是,做为中国人,当涉及到传统文化时,每一个人都有发言权。因为人民是历史文化的缔造者,人民也是历史文化的开创者,发展者。</p><p class="ql-block"> 其次,文化不是我们供桌上的图腾,而是我们走出现实迷茫的古老智慧。</p><p class="ql-block"> 不管是传统的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是人类运用智慧解决现实问题的智慧结晶,是实践经验的累积。当我们无法摆脱现实的迷茫时,选择先辈的经验,帮助自己走出困境,这是一种自然的传承与学习,也是我们对于文化自觉地传承。</p><p class="ql-block">现代社会,处在一个社会发展的变革期。传统的农业社会的生产方式在衰落,工业化过程带来的观念转变与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人们不再困于祖居之地,而是走向了大工业生产的场所。而农业时期固有的观念也因为生活方式的转变而不断地发生变化。养儿防老的观念因为儿行千里之外的工作而使得老无所依;教育子女也因为父母的远离与出生地学籍的限制而让对子女的教育与求生成了生活中无法解决的矛盾让百姓在纠结中难以取舍。生存的最大资本来自于经济的实力。赚钱多少成了每一个成功与否的标志,而各种虚荣的攀比无所不达其极。而各种商业化的操作与诱惑中的消费,让社会无时无刻不在昭示人有钱无往而不胜,无钱寸步难行的社会现实。而社会管理也在无缝不入地给人的自由套上枷锁、按时按点的签到、刷脸、打指纹,在毫无尊重中让人无限制地加班,可以说现实社会分分秒秒间让人崩溃。社会管理的死板与霸道让整个社会在形式上如同拴上了狗缰绳。而一个人,不仅是公司的员工,还是孩子的父母、还是父母的子女、还是自己。但当为了生存而把自己投入社会的工作中时,人的一切生命的表征都被消失了,人变成了社会的机器而被无情地要求随时随地地运转,但却从不考虑,工作不只是形式上身体的控制,工作更多地是在集思广益地思想的运转与调整。于是,亚健康成了社会的常态,要么抑郁症,要么无良无德,人们在生活与社会生存的空间中左冲右突,想给自己撞一方生存的空间。于是丈夫把家务甩给妻子,妻子把家务甩给老人,社会和家庭把教育的责任甩给学校,学校不只是来教育的,学校还得负责衣食住行,安全、心理。甚至于某一天,社会大的问题出现,都好象是教育不到位造成的。</p><p class="ql-block"> 在整个社会的崩溃中,每一个人都在推脱自己的责任。闻利则喜,见害则避,趋利避害,让社会大众开始睁眼说瞎话,这不是一个铁肩能够担道义的时代。每一个人都在调整自己,每一个国家都在吵吵中寻求American First 式的民族大义。寻一方净土,安放心灵,成了现代人的奢望。然而回头看看我们祖辈的生活,“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僮仆欢迎,稚子候门”。这些不仅是文字的美丽,还是生活的情致与亲情的和谐,是生命的自在状态。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日不过三餐,夜不过一眠,却蝇营狗苟中劳碌而疲于奔命。或许圈外人不懂什么叫文化,但是古文化却给我们展示出生命的自在状态,生活的优悠闲适。那些虽然繁琐却飘逸极具风韵的汉服星星点点地飘逸在街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取自自然,归于自然的生命自适的生活状态,打动了人心。于是李子柒的情境视频戳中了现代人内心深处的困惑,或许,这样的生活方式,才是生命自适的状态吧。</p><p class="ql-block"> 由此,我们联系到近代洋务派在改革中,师夷长技以制夷时,做为还没有走出传统文化圈的改革者们,看到了西方工业革命的弊端,在以经济为核心的发展过程中,人性中的冷漠被无极限地激发出来,这一切,被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高度集中地体现出来。于是,在学习西方文化之初,就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现在看来,这不无道理。文化是传统智慧的结晶。当我们在开创新文化的过程中,遇到阻力与困惑,回头在我们古老的文化中汲取智慧,既不一概否定,也不墨守成规,或许才能真正找到我们该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智慧,帮助我们走出现实的迷茫。从这一点说,传统文化在适应更大众的受众的过程中,不管是从与现代理念的对立,还是慢慢地引起你心中无可奈何地五味杂陈,还是渐渐地失去原有的韵味,它都是百姓面对现实生存与生活,文化形式择取的一种自然的选择。</p><p class="ql-block"> 第三,传统文化,在继承中推尘出新,在发展中发扬光大</p><p class="ql-block"> 革命的年代需要偏激,但和平的发展中,我们需要平和与反思。</p><p class="ql-block"> 自五四运动以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革命就一直在否定中进行,但社会只所以能够体现为中国文化元素。原因还是来自于朴素到骨子里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在举手投足中已知吃饭睡觉一样化作了我们民族的生活习惯与行为方式。所以,名为革命,但实际在执行中因为身处其中或许已浑然不觉。就象祥林嫂自己也不自觉地加入到了杀死自己的凶手的行列中,而浑然不觉。当在现实的迷茫与困惑中,重新审视传统文化中的某些元素,或者再加入一定的改造利用,这种出圈的现象,是百姓利用传统智慧对于生活现实问题解决的一种自觉的创造,也是对我们一味否定传统文化或全盘接受西方文化等一些不正确行为的反思及反思之后的创造。</p><p class="ql-block"> 总之,不管是传统文还是现代文明,不管是西方文化还是东方文化,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利用古老的智慧,开创性地继承与发展,是文化发展必须要走的一条路。这样,才能把传统文化在继承中推尘出新,在发展中发扬光大。</p><p class="ql-block">以上是我的论辩陈词,谢谢大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0年11月25日星期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