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近日,一则你不知道的上梅:第一期《那一条“红色”革命路——锣鼓岩古道》文章深深的吸引着我,作为一位土生土长的上梅人,只知有这地名,但路线从未走过,特别是对于发生在锣鼓岩的一些红色文化,我更知之甚少。11月26日感恩节到来之际,趁工作闲暇之余,我怀着探访古道的期待、怀着对烽火连天战斗岁月的敬仰、怀着心中那一抹浓重的红色情愫的敬重,我踏上了探访红色革命路——锣鼓岩古道。</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史料转载)——锣鼓岩,坐落于上梅与五夫的交界处,因形同锣鼓状而得名,在梅岭公路建成之前,锣鼓岩古道是上梅通往五夫的重要通道。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为适应边界革命斗争的需要,闽北分区委在崇安、建阳、浦城三县交界地带成立边界党组织——中共建浦县委,领导三县边界的革命斗争,锣鼓岩是建浦县委的革命活动区域之一。1929年2月,五夫驻有土著军阀卢兴邦的军队,是反动势力的堡垒匪巢,为了保卫上梅暴动的胜利果实,消除对暴动区域的威胁,把革命向崇安南部推进,陈耿、杨峻德率领民众队越过锣鼓岩古道攻打五夫。随着土地革命运动的深入发展,豪强地主勾结国民党军队与反动民团不断进攻建浦苏区,建浦县委从五夫撤到仓府前,后又迁到翁墩,20多天后,转移到锣鼓岩。由于敌我力量悬殊过大,建浦赤警营抵挡不住敌人的进攻,三个多月后,建浦县委又撤出锣鼓岩,转移到梅岭村。</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与队友吴文财一起,从毛厂自然村出发,沿着水渠拾阶而下,漫步走过一座跨河水渠,据毛厂村老人介绍,水渠是在农业学大寨时期,上梅村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建造的,至今仍发挥着灌溉农田的作用。接着我们沿着河道,走在新修建的漫步栈道,踏上锣鼓岩古道,古道两边怪石嶙峋,绿树葱郁,峰峦叠起,山泉流淌,我们一路欣赏美景,一路奔跑前行,顺着曲曲折折的古道,绕过十八道弯终于成功登顶。</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锣鼓岩顶观景台,居高临下,视野开阔,远看竹林,亭亭玉立,直拔坚挺,就像陈耿、杨峻德率领的民众队,宁折不弯,至死不倒。风声穿过竹林的时候,仿佛又有千军万马拥挤着,埋伏在竹林的深处,那杀杀冲冲的声音,一刻都没有停过。</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缅怀,是为了更好地前进发展;回望,是为了更好地铭记历史,锣鼓岩古道在上级的关心下已修缮一新,如今的上梅人民正凝心聚力齐发展,雄心壮志启新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你不知道的上梅一定是一个让你喜欢,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