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张福清</p><p>[双调•雁儿丨落过得胜令]</p><p>炒面</p><p><br></p><p>主粮莜麦多,</p><p>搭配麸皮沫。</p><p>柿皮红枣唷,</p><p>瓜籽桃仁哦。</p><p>[过]</p><p>要炒透熟罗,</p><p>要磨细筛罗。</p><p>平日当吃货,</p><p>外出供饭佐。</p><p>香喔,</p><p>问句谁尝过?</p><p>甜喔,</p><p>问声谁仿摹?</p><p><br></p><p>说明:</p><p> 我的家孝义偏城村。我父亲张立光是村里拿大厨的师傅。周围村里的人们都知道偏城村有位十二能,其中一能就是舌尖上的美食。人们都知道我家冬天的炒面好吃。但详细怎么作,都不太清楚。</p><p> 说起来也很简单。实际上炒面是最兼容的。主要的和必须的是要有莜麦。其他可以加黄豆、玉米等,另外把磨过面的麸子也可放进去。还要加枣子、柿子皮、南瓜籽、桃仁等。这些都要上锅炒熟,上磨磨细。这样作出的炒面又香又甜,真好吃。我小时候在桑湾村上小学和在兑镇上初中,这炒面可吃美了。今天写出来。</p><p><br></p><p>张福清</p><p>[双调•雁儿落过得胜令]</p><p>石头饼</p><p><br></p><p>远瞧象个盘,</p><p>表面花纹乱。</p><p>鼻闻香喷然,</p><p>口咬知佳膳。</p><p>[过]</p><p>白面擀成圆,</p><p>石籽盖身间。</p><p>上火烧分半,</p><p>石头大饼显。</p><p>真甘,</p><p>送礼亲朋赞。</p><p>真鲜,</p><p>外出是路餐。</p><p><br></p><p>张福清</p><p>[双调•雁儿落过得胜令]</p><p>中秋月饼</p><p><br></p><p>月牙两面尖,</p><p>猴子吃桃膳。</p><p>葫芦宝气缘,</p><p>兔子温顺善。</p><p>[过]</p><p>白面面团团,</p><p>馅子五仁鲜。</p><p>木具模儿嵌,</p><p>火炉勤烤点。</p><p>团团,</p><p>八月中秋见,</p><p>圓圆,</p><p>佳节团聚欢。</p><p><br></p><p>张福清</p><p>[双调•雁儿落过得胜令]</p><p>砂锅大烩菜</p><p><br></p><p>砂锅火上熬,</p><p>烩菜锅中笑。</p><p>粉条豆腐交,</p><p>烧肉磨菇跳。</p><p>[过]</p><p>红薯过油烧,</p><p>土豆把皮削。</p><p>葱蒜姜微料,</p><p>香油莫忘调。</p><p>闻煲,</p><p>赞赏呱声叫。</p><p>尝勺,</p><p>赞扬味道好。</p> <p>张福清</p><p>[双调•雁儿落过得胜令]</p><p>面塑油花花</p><p><br></p><p>蝴蝶展翅飞,</p><p>佛手生吉慧。</p><p>莲花格外晖,</p><p>如意身精贵。</p><p>[过]</p><p>手艺自民炊,</p><p>成品是真雷。</p><p>白面揑芳卉,</p><p>豆油炸秀美。</p><p>油嘿,</p><p>五谷之精粹。</p><p>花嘿,</p><p>九州之玮瑰。</p><p><br></p><p>说明,</p><p> 上世纪五六七十年代,在孝义兑九峪乡都知道偏城有位张立光,会作祖传下来的面塑油花花,是过节时走亲戚的佳品。这手艺传给了身边的三儿子张福祥。</p><p> 这面塑油花花手艺,正准备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来的偏城村现已搬迁到孝义城,成为偏城新苑。张福祥,如今成了新苑周围有名气的作面塑的红人。我学写《面塑油花花》,如何写也不如张师傅作的好。</p><p> 他的手艺,曾在省级报刊《生活晨报》刊登过。</p> <p>砂锅大烩菜</p><p> 我家每年的年夜饭,都少不了具有我们家特色的“沙锅大烩菜”。每年除夕夜,我和妻子及两个女儿各家三口的八口一大家聚在家里一起吃年夜饭,都喜欢这道“沙锅大烩菜”。大家吃完后都说“咱家的这道菜真好吃”。</p><p> 说是“特色”,首先要选好“沙锅”。我们的二女婿是山西平定县人,他说:“平定沙锅”最好,是有名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东西,这沙锅“烧饭不变色,煎药不变性,炖肉不变味”。他回老家时选购了一个漂亮的沙锅拿回来,我们一直用着。其次,要选好沙锅里加的食用材料。除了一般大烩菜用的白菜、猪肉丸子、过油土豆、过油红薯、过油豆腐、红薯或土豆粉条外,还有两样是来自省外的。这省外的食用材料也正是我们的特色。一样,是我大女婿从他老家陕西米脂县带回来的陕西特产“野生特级花蘑干”。这东西既有营养,又有抗衰老防癌药用,经过温水泡好后加沙锅。另一样,是我爱人从她四川绵阳市带回来的川味香肠和腊肉。因为香肠和腊肉是干的,所以进锅前要在别的锅里煮好,然后切成片,再往沙锅放。要说明的是,我们把这香肠和腊肉代替了一般用的猪肉烧肉。往沙锅里加东西时,先加白菜到锅底,白菜忌用刀切,要用手把白菜撕成小片。然后再加各种过油的东西和花菇干,再把粉条放上。粉条上面再放香肠和腊肉片。</p><p> “沙锅大烩菜”要好吃,还有一个环节,就是加配料汤。这些料是:食盐、白糖、酱油、鱼露、腐乳汤、葱、姜、蒜、鸡精、味精、大料粉、胡椒粉。这些料不要放多,“一点点”即可。要切记,鸡精和味精要在出锅时再放。火候要把握好,十分钟即好。</p><p> 最后要说的是,吃之前要拿铲子和筷子一并把锅里的菜烩一下,大烩才即成。希望朋友们都试着做的吃吧,味道美极了。祝福朋友们春节愉快。</p><p> 注:此文刊登于《太原晚报》2013年2月7日“老年周刊”。</p> <p>好吃的黄米面油糕</p><p> 说起过春节舌尖上的美食,我第一举荐的是黄米面油糕。黄米面油糕是我从小就喜欢吃的春节美食。我小时候过春节高兴的有两件事。一是喜欢妈妈给我做新衣服穿,那时候家里,买的很少,多数是买了布自己做。二是喜欢吃妈妈做的好吃的,其中有一种就是黄米面油糕。</p><p> 我小的时候家住农村,吃的东西都是自己家“自留地”里种的。做黄米面油糕的大概程序有五步。首先是要有黄米面。我父亲把秋天收获的软谷子在碾子上碾成软米,然后在石磨上磨成面,就成了黄米面。有时候也拿糜黍代黄米磨面,因为糜黍面也是黄的软的。二是要准备糕的“馅”。糕馅是由买来的红糖或白糖再加上炒熟的切碎的核桃仁拌起来。也有把枣煮熟做成枣泥里面一样加炒熟的切碎的核桃仁。三是准备熟糕面。把黄米面拌成半干半湿后上锅蒸五分钟,然后趁热和成糕面。四是包糕。把熟糕馅面揪成小块面团后,捏成面饼,再放上糕馅包成糕。糕的形状可以是圆的,椭圆的或三角的。五是炸糕。在热好的油锅里把糕炸出来,或用一小点油倒在铁鏊子上,把糕焙出来。在上世纪60年代,食油不象现在充足,那时候吃油是一滴一滴的用,因此黄米面油糕多是在铁鏊子上焙出来的。后来食油不缺了,黄米面油糕都是用油炸出来的。</p><p> 每当在我记事的时候,春节前母亲做黄米面油糕,我问母亲过年为什么要吃黄米面油糕?母亲很耐心地告诉我,黄米面是黄色的,象黄金一样,黄黄的象征着“黄金”。虽然我小还没有见过“黄金”,但是知道“黄金”一定是很贵的。母亲告诉我,我家还没有黄金,吃了黄米面油糕后会有黄金的。糕的“馅”也是有讲究的。母亲告诉我,红糖、白糖和枣都是甜的,象征着“苦尽甜来”,日子一天比一天甜蜜。我问母亲,那吃核桃又象征什么?母亲告诉我,核桃是很有营养的食品,核桃仁形状象大脑,吃啥补啥,吃了核桃仁大脑补充了营养,人就变聪明了。母亲还告诉我,油糕的谐音是“又高”,人们都希望吃了油糕,会步步登高,不断上进。我过年每次吃黄米面油糕时,妈妈都要鼓励我好好吃,长个“人高马大”,本领“聪明过人”。小时候我幼稚,只知道吃了黄米面油糕,就会有好日子。后来,我长大了,才明白这些都是人们的一种向往。</p><p> 我成家立业后,每年春节,家里都要吃黄米面糕,它确实是一种春节的美食。我一边做一边给我的两个女儿讲她们的奶奶讲过的“黄米面油糕的象征故事”。不过,黄米面不是自己种出来的,我们都成了城里人,黄米面在粮店、超市都可以买到。如今,我和老伴已经进入古稀之年,也是三世同堂,孙娃绕膝。我们身体还好,还能做的动,只要我们能动,春节前都要自己做黄米面糕,一边做一边给孙娃儿讲他们的老姥姥讲过的“黄米面油糕的象征故事”。 孙娃儿们一边吃,一边高兴地说:姥爷姥姥,你们好好地保重,将来你们不能做了,我们给你们做的吃黄米面油糕。</p> <p>我记忆中的“石头饼”</p><p> 现在人们看见在市场上卖的一种饼上有许多小坑坑的也叫“石头饼”的,不是我记忆中的“石头饼”。我记忆中的“石头饼”是在上个世纪中叶我的老家孝义及“汾(阳)平(遥)介(休)孝(义)”地区农村家家都能做出来的一种干饼。这种叫“石头饼”的干饼,是切切实实与山里的石头有关系的饼子。</p><p> 这种“石头饼”,因为是用农村的焦炭火烤出来的干饼,容易保存,不易霉变,所以是人们外出旅行携带的最好的食物,也是时头八节走朋访友的佳品美食。“石头饼”的做法很简单,但很有特点。过去,我多次见我的母亲亲手做过,也吃过,也拿上母亲做的“石头饼”走过亲戚。现在回想起这种“石头饼”的香甜可口还真的垂涎欲滴。</p><p> 做“石头饼”的第一道工序是到河滩去捡小石头,石头的大小要一公分左右。拣回来以后,先把石头用水洗干净。然后,拿少量的食油把小石子炒一炒,使小石头看上去成了“光溜溜”“黑油油”的样子。第二道工序是准备面,即把面粉和好,放到较热的地方让它发酵。等面发酵后再加进碱面进行中和。为了让烤出来的饼子又酥又脆又香,还要在面里加进食油,还可以加炒熟的黑芝麻或炒熟切碎的核桃仁等。第三道工序是烤饼了。把焦炭火烧起来,在火上座上铁鏊子,这鏊子是一种从远古相传下来的生产饼类的食品工具。再把处理好的小石头平铺到鏊子上烤着,同时拿一小块面,在面板上用赶面棍儿均匀地赶成厚0.3公分的生面饼。等小石头烤到一定程度后,把做好的生面饼放到小石头上,再用一部分烤热的小石头均匀地盖在生面饼的上面。注意火候不要太大,用中火就行。烤上几分钟,闻到饼子的香味了,把饼子上面的小石头扒开,把烤好的饼子拿起来,这就是“石头饼”。然后照此再继续操作,做第二个“石头饼”。为了让第一个“石头饼”熟透,在烤第二个“石头饼”时,要把第一个“石头饼”放到第二个“石头饼”盖的小石头的上面,让它继续进行微烤。第三个、第四个等再多的“石头饼”依次照着做。</p><p> 我小时候在父母身边时,经常吃“石头饼”,也拿“石头饼”走过亲戚。后来,我到省城工作,父母亲在世还精干的时候,我和爱人带着孩子们从太原回到老家看望老人,每次返回时,母亲都要拿出她的手艺,给我们烤“石头饼”。母亲一边做“石头饼”,一边给我们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咱们都是山里人,没有什么好吃的东西,这‘石头饼’是祖宗们传下来的好东西。你们拿回去让城里人看一看,尝一尝,吃了准定高兴。那你们就经常回来看看,只要我能动弹,我就给你们做。”再后来,父母亲都老了,他们不能做“石头饼”了,我每次回老家看望父母和亲戚,我在农村的姐妹们接过母亲的手艺,继续给我们烤“石头饼”。</p><p> “石头饼”是我儿时的美食,更是“爱”的记载。我永远忘不了“石头饼”的故事,更忘不了土生土长在“石头饼”故乡的父老乡亲。</p><p> 注:此文刊登于《太原晚报》2014年5月6日“老年周刊”,题目“藏在石头饼里的爱”。《社区报》2014年5月11日。。</p> <p>冬天的美食——炒面</p><p> 我记得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一到冬天,我的老家孝义的父老乡亲都要自己做炒面。所谓炒面,就是“炒”熟了的“面”。这炒面成了家家户户过冬的主食和人们外出携带的干粮。</p><p> 那时,我正在上初中和高中,是住校生。冬天,每次从学校回家,回校时父母都要给我带我们家的炒面。我回到学校后,在吃饭时同学们都要互相尝各家的炒面。我要说的是,我家的炒面是同学们带的炒面中间最好吃的,这是大家都认可的。我习惯把我家的炒面叫作“冬天的美食”。我家的炒面所以好吃,是因为我们家做炒面时有我们的特色。我亲眼见过,也和父母一起做过炒面。</p><p> 做炒面的第一道工序,是做炒面材料的准备工作。我家的炒面里面加进的好吃的东西就有六、七种。炒面的主粮是当地产的当年的莜麦、黄豆。莜麦是营养丰富的粮食作物,在禾谷类作物中蛋白质含量最高,含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且耐饥抗寒;黄豆也是自然界少有的含有完全蛋白的食物,有人体所需的八种必需氨基酸,对于人体补充蛋白质来讲尤为有利,也是冬天宜食的粮食。这两种粮食,做炒面前,都要在大铁锅里用小火炒熟。除了主粮外,还要加进一些东西。一样,是在一年中磨麦子、谷子、玉米等粮食后剩下的麸子,不能扔掉,也要炒熟,综合利用。再一样,是又小又皱不好看的红枣和做柿饼时削下来晒干的柿子皮。做炒面前,要把这两种东西放到土炕上焙得干干的脆脆的。还有一样,是南瓜和西葫芦的籽。这东西在当时的农村不缺,家家一年四季都是吃自己种的南瓜和西葫芦,当然瓜籽就不少。做炒面前要把这两种瓜籽在大铁锅里炒熟了。</p><p> 做炒面的第二道工序,是把准备好的材料在石磨上磨出来。当时村里还没有钢磨,而是驴拉的石磨。一边磨,一边人工用箩筛出面来,然后把先后筛的面掺和起来,这样炒面就做成了。我参加筛过几次炒面,我是一边筛,一边还用手抓着吃。断不了撒到身上,母亲指划我一顿。那种当时吃炒面的香甜劲,现在回想起来还垂涎欲滴,记忆有加。</p><p> 炒面的食用也是有讲究的。一种是“干”吃,可以促进唾液的分泌,有利于消化,对养胃有好处。再说,炒面也可以说是粉沫的“饼干”。“干”吃有特殊的味道。再一种是用小米稀饭的米粥拌着吃,即拌成半干不湿的饭食,吃起来是很可口的。这是大多数人们的吃法。还有一种是把炒面烤成饼子或蒸成馍吃,因为炒面是熟的,蒸烤时间不需要太长。这种吃法的人不多,因为炒面本身是熟食,无需再做一次。实际上,炒面是当时人们在冬天时青黄不接时候的食粮,也是当时人们外出时便于携带且不易腐烂的食品。大家都读过魏巍从朝鲜战场归来后所著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当时志愿军“吃一口炒面就一口雪”的艰苦情景,我们难以想象。我要说的是炒面是最方便的食品。</p><p> 就“炒面”来说,不是我家的发明和独创,但做成“冬天的美食——炒面”,则是我家的“手艺”。</p><p>注:此文刊登于《太原晚报》2014年5月6日“老年周刊”,题目“与父母一起做炒面”。《社区报》2014年5月11日,题目“冬天的美食”。</p> <p>中秋月饼的讲究</p><p> 说起面食,山西当数汾(阳)平(遥)介(休)孝(义)。这些地方,每当中秋节到来的时候,村里家家都要自己“打”(做)月饼,而且是各种各样的月饼,每样月饼都有它的说法和讲究。我的老家就在孝义市的农村。我小的时候,每到中秋节,母亲一边做月饼,一边给我讲月饼的象征和祝福的意思,至今想起来历历在目。母亲说的月饼祝福话,一直勉励着我。</p><p> 先说“圆”月饼。中秋节象征团圆,所以家家都要做圆月饼,有做月饼的“圆模子”,把带馅的面团放到“圆模子”里按好,刻出来就是圆圆的月饼,然后先在火上焙,再烤出来。这里我要说的是每家都要做出两个大“团圆饼”,即直径在一尺以上的大月饼。烤好后,一个要在中秋节时用,把它沿直径切成上尖下弧的十六块,主要给家里直系的亲人吃,象征中秋节阖家大团圆。一个要放到年底春节(过大年)时全家人再吃,也是象征全家的大团圆。有个说法:“大团圆饼圆又圆,阖家欢聚大团圆。大团圆饼甜又香,天伦之乐万年长。”</p><p> 再说各种形状的月饼。如“葫芦”形的月饼,这是给男性吃的,“葫芦月饼给男娃,男娃吃了快长大;葫芦月饼给男人,男人吃了力无穷”。小时候,母亲给我的葫芦月饼我是舍不得马上吃的,要在墙上挂上一段时间才吃。如“月牙”形的月饼,这是给女性吃的,“月牙月饼像月亮,女娃吃了更漂亮;月牙月饼像朵花,女人吃了人人夸”。如,有的是“桃”形月饼,这象征着“寿”,有说法是“寿桃月饼人喜欢,你的寿数比南山”。还有的是把月饼做成“十二属相”里的牛、马、兔、虎、猴子等,家里人有什么属相的就做什么样的月饼,象征家庭兴旺,有说法“属相成了群,家里富足不受穷”。还有的把月饼做成“狮子”,有说法“狮子狮子好生气,做人做事有正气;狮子狮子多威风,治国立家要正风。”</p><p> 月饼中包的馅也有讲究,馅子里有放“青丝”“玫瑰”加“白糖”,象征“吉祥”“如意”和“平安”。还可做成“五仁”的,有核桃仁、花生仁、瓜籽仁、葵花籽仁、杏仁,象征做人要做“聪明人”“智慧人”“道德人”“文才人”“能人”。有的把馅做成枣泥,象征“勤奋”,有道:谁家烟囱早(枣)冒烟,谁家五谷先红尖;谁家勤劳收获多,谁家日子比蜜甜。</p><p> 如今,我已经年近古稀,回想我成家立业到子孙绕膝,我在中秋节团聚的时候,每次都要给子女们讲月饼象征的故事。现在,孩子们也都有了各自的家庭,我祝福他们健康、幸福,也祝福所有的人</p><p> 注:此文刊登于《太原晚报》2013年9月17日“老年周刊”,题目“各式月饼讲究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