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信仰,也不要良知吗?《美丽人生》第八篇扯闲(3)总173

矫老师

《美丽人生》是一部自传性的随笔集,包括第一篇蹒跚,第二篇笃学,第三篇砥砺,第四篇斑斓,第五篇拾贝,第六篇扯闲(1),第七篇扯闲(2),第八篇扯闲(3)……我希望用简约的文字,配上自己拍摄的照片,以抽象加具象,细数沿途的风景,记下普通人的一生。写书是与自己沟通,回顾曾经,品味情感,重温自己心路;写书也是与他人沟通,可佐谈资,插科打诨,取悦世人朋友。 <h1><br></h1><h1>某大学学生季XX在推特上“辱华”。其中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言论尤其恶毒,用“ZN蠢猪”形容中国人,用“老英雄”赞美日本屠夫,还叫嚣要“把你家960万平方千米夷为平地”。在被开除了学籍后,这位有“易装癖”的变态者还讲 “开除学籍算什么,老娘投奔美国去”。<br>尾山宏,一位70多岁的日本老人,成立了“中国人战争受害者索赔要求日本律师团”,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无偿代理这些诉讼,并自行垫付一切费用。老人毫不理会各种威胁,用大半生的时间对日本侵华战争的罪行进行着不懈的追问,迫使日本法官承认了南京大屠杀等罪行。<br>同样的事件,截然相反的态度,他们之间的差距就是良知。人,可以没有信仰,但不能没有良知。<br></h1> <h1>东西方文化虽然不同,但对良知的认识是一致的。孟子讲:“所不虑而知者,良知也” ,他认为良知是天生的,是不需要考虑就会去做的内心动力,有了良知,才能“知耻”,“知愧”,“知德”。美国知名精神病学专家玛莎•斯托特认为,良知基于两个心理基础:1、人们与生俱来的共情心理,即博爱。2、人们对其他人的一种无法推脱的义务,即义务感。因此,良知就是基于情感的义务感,它是与生俱来的本能。<br>良知虽然很抽象,但正常人都可以体验到。做错事情时,人们会有内疚感,这是良知对自我的惩罚;做对事情时,人们会有成就感,这是良知对自我的嘉奖,因此良知是道德、智慧、知识、方法、信仰等的依据。<br>也有少数人没有良知,他们诋毁道德,歪曲知识,背弃信仰,丧失人伦,心中只有自我利益。这种人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反社会人格的人,美国精神疾病行业权威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将反社会人格的核心特征概况为三点:1、不遵守社会规则;2、欺骗和操纵他人;3、毫无责任感。<br>天生的良知是构成正常社会的重要因素,而良知的缺失,则是颠覆社会秩序的威胁。正常社会中,具有反社会人格的人仅是个别,但在某些邪恶时代,当人们普遍良知泯灭时,整个社会就会陷入疯狂。例如二次大战中的德国和日本。<br></h1> <h1>良知是造物主为我们设定的生命密码,这种对善良的本能追求,使我们聚集成自然界最强大的社会群体。圣贤王阳明的伟大,就在于看到了良知的力量。他告诫人们,“良知”是人的本我之大智慧,良知人人具有,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认识良知,才能自知,自知才能自主,自主才能自强,自强才能自由。拥有良知,才能做生命的主人。作为圣贤,王阳明一生都在宣讲致良知,他说“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br>“致良知”中的“致”有两层含义:<br>一、达到,就是发掘自我的良知,去掉私心杂念,以符合心中本有之正。心有良知,对内无是无非,心静如水;对外知是知非,从容不迫。<br>二、知行合一,就是让自己的良知落实到万事万物的应对上,按照良知的指导,正确地去做正确的事情。让良知主宰自己的言行,才会无往不利。<br>因此,致良知,就是通过修炼,不断地回归那个更美好更真实的自我。<br></h1> <h1>感悟<br>我们处在一个动荡变革的时代。外部是百年大变局,旧有国际格局冲撞重组;内部是深化改革开放,各种潜在矛盾浮出水面。每当各种冲突激化的时候,总有一些人少廉寡耻伦理丧尽,做出很多令人张目结舌的事情,不论是国外的少数政客,还是国内那些季XX们。在一个亵渎信仰撕扯利益的时代,回顾先圣王阳明的教诲,更有现实意义。<br></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