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生之年要读完的十本书📖

📖

<p>  2000年【纽约时报】与美国【读者文摘】评选了世界文学十大名著,遗憾的是中国历代名著均未上榜。评选顺序分别是:《战争与和平》、《巴黎圣母院》、《童年》、《呼啸山庄》、《大卫•科波菲尔》、《红与黑》、《悲惨世界》、《安娜•卡列尼娜》、《约翰•克利斯朵夫》、《飘》。</p><p> 这十部外国巨著,经历了历史洗礼和时间考验,毅然不陨,璀璨依然,文学价值和鉴赏价值有目共睹,被全世界各种语言文字翻译和出版。值得每个有文学追求和文化涵养的读者去品读。这十部书也是我国教育部推荐的中学生必读书。</p><p> </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战争与和平》</b></p> <p><br></p><p>这部130万字的史诗巨著。排名世界十大名著之首,地位无人能撼。聆听下世界知名作家眼里的《战争与和平》。</p><p><br></p><p> 前苏联籍犹太族作家伊萨克•巴别尔:人的一生其实不用读太多的书,有个七八本便足矣。但是,为了找到这七八本最值得读的书,则必须先读完两三千本。在数以千计的俄国文学名著中,《战争与和平》这部最伟大作家的最伟大作品,无疑就是最该读的那几本书之一。</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英国作家、第一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任总干事朱利安•赫胥黎:人们读了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就不再是原来的人了。仅凭《战争与和平》这一部作品,托尔斯泰就可以雄踞世界文坛的奥林匹斯山巅。</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战争与和平》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在这部规模宏大的作品中洋溢着时代的气息,这部作品以高超的技艺描述了本世纪初俄罗斯的社会生活和个体生活。《战争与和平》使我们能够更直接、更准确地了解俄罗斯人民的性格和气质,以及整个俄罗斯的生活,这会胜过读几百部民族学和历史学的著作。</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战争与和平》是十九世纪世界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品。</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英国小说家、剧作家毛姆:《战争与和平》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它的场面广阔、人物众多,不但以前没有人写过这样的小说,以后也不会有人再写,是当之无愧的“史诗”。《战争与和平》是一幅有关一切人们在其中发现自己的幸福和悲哀、伟大和耻辱的事物的完整画像。</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法国思想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曼•罗兰:《战争与和平》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史诗,近代的《伊丽亚特》”。</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巴黎圣母院》</b></p> <p><br></p><p> 维克多•雨果第一部浪漫主义作品,出版于1831年,讲述了一个四百年前的故事。相当于今天的作者当年明月著述《明朝那些事》的时空跨度,当然两部作品没可比性。</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第一次读《巴黎圣母院》就被作品的荒诞情节所折服,也对1482年的巴黎圣母院充满了好奇。圣母院广场的吉普赛人献艺;圣母院殿堂的恢宏神秘;圣母院钟楼的神圣不可侵犯;副主教、皇家卫队长、流浪诗人、乞丐头领、吉普赛女郎、丑八怪敲钟人之间光怪陆离的纠葛,无一不神秘撩人。</p><p> </p><p> 雨果的作品大都具有极大的文学张力。</p><p> 驼背敲钟人卡西莫多集外形丑与内心美于一身。看似威严圣神的副主教弗洛罗灵魂阴暗到极致。善良的吉普赛女郎爱斯梅拉达因美貌遭横死比窦娥还冤。看似最没教养与素质的乞丐们,为营救爱斯梅拉达,不顾性命攻打圣母院,惨遭无情镇压。</p><p> 最后,被人人藐视的丑人卡西莫多,拼死抢出爱斯梅拉达遗体并殉情,让读者内心丑与美的强烈对比达到了极致。</p><p> 读雨果的作品,往往能体验到强烈的悲愤情绪,甚至产生对自己内心真善美的“成就感”。</p><p><br></p><p> 在网络文学大行其道的今天,阅读浮躁似乎代替了品鉴名著所需要的内心平静。沉下心来,就会感受到,名著的魅力往往就在于牵引阅读者去探索书中人物内心。《巴黎圣母院》看似荒诞不经的故事情节、混乱的人物关系、离奇的结局,却隐含着一个个人物精彩的内心世界。</p><p><br></p><p> 爱斯梅拉达不忍甘果瓦送命,答应嫁给他却不是为了爱情。杀了副主教弗洛罗的卡西莫多是他自幼抚养的养子。劫走爱斯梅拉达的卡西莫多最终冒死去救她,甚至不惜杀死养父。鄙视厌恶爱斯梅拉达的隐修女,正是她的亲生母亲。沉溺于爱斯梅拉达美色的弗洛罗才是杀死她的正真刽子手。几乎每对相互关系都是恩仇交汇。</p><p><br></p><p> 《巴黎圣母院》奠定了维克多•雨果成为世界著名小说家的地位,是形成雨果式“命运人物”的重要开端。从《巴黎圣母院》的卡西莫多、弗洛罗、爱斯梅拉达,到《悲惨世界》的冉阿让、芳汀、珂赛特、沙威。三十年的跨度,雨果对于笔下人物内心分裂、冲突、困惑的刻画达到了巅峰。</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童年》</b></p><p><br></p> <p><br></p><p> 《童年》是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排头兵。在公认的世界十大名著中排第三位。当然三部曲中的《在人间》、《我的大学》也非常值得推崇,且都入选教育部中小学推荐目录。以后有机会再分享。</p><p><br></p><p> 作品中描写的是高尔基童年时期的生活。小主人公阿廖莎在父亲去世后,随母亲寄住在外祖父家的一段时光,他得到过外祖母的疼爱与呵护,也受到过外祖父的责骂与殴打;受到过外祖母优美童话的熏陶,也亲眼目睹过两个舅舅为了争夺家产争吵打架以及在生活琐事中表现出的自私与贪婪。现实中的善与恶在阿廖莎幼小的心灵上留下深刻的印象。展现了苦难中显露出的人性力量。</p><p><br></p><p> 在苦难的黑暗中寻找善良和美好是真正的可贵,高尔基是在这片泥泞的土地里执拗地爬起来的,他没有受到童年阴影的影响,他相信自己的认知,也亲自为我们证明了什么叫做人性的力量。那些能够超脱客观环境的人是令人敬佩的。在藐视知识的人群中成长,却能够尊重知识与理性;在刻薄尖酸的人群中成长,却能够待人真诚善良;在浑浑噩噩中度日的人群中成长,却能够拥有远大的抱负。这些都是发生概率很低的事情,但是在历史上从来不缺这样的人,而高尔基便是这其中的一位。《童年》对中小学生的现实意义则是在苦难的文字中汲取克服困难的力量,在晦暗的岁月中学会对当下生活的感恩。</p><p><br></p><p> 我一直认为苦难就是苦难,它本身没有积极的意义,而很多人却极力地粉饰它,说“苦难是财富”、“苦难是宝贵的”等。真正宝贵的东西,是一个人在艰难的时候学到的东西,而不是苦难本身。如果一个人无法在苦难中成长,那么苦难就是一场噩梦。</p><p><br></p><p> 精神力量是伟大的,同时,也是脆弱的,大部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人,都拥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它不是凭空产生的,可能是来自某些经历或是热爱的事物。外祖母对阿廖莎的爱、阿库林娜从上帝那里得到的力量和信仰。这种力量也可以是来自对书籍,科学、运动等等的热爱。这种精神力量源于哪里不重要,重要的是,当一个人感受到那种崇高的精神力量时,要去接受它,并把它当作指引人生的灯塔。当某一天自己也有影响别人的能力时,就把积极的力量传递出去。其实,我们一直都有这样的能力,因为我们会影响自己的家人,身边的朋友。</p><p><br></p><p> 童年的经历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也许就是一句话,一个场景,一个人就会刻印在自己的内心中,就像埋下一颗种子,生根发芽,一旦长得高大后,就会从经历中汲取养分,经年累月,结出果实,生出几条人生原则来框定自己的发展路线,等到落叶归根,便匆匆忙忙地走过不知是幸福还是苦难的一生。不快乐的童年是令人惋惜的,高尔基描述的童年经历,对他不可能不造成伤害,而后成长为一个善良的人,或许是命运的眷顾,但更多的是他内心的挣扎。</p><p><br></p><p> 童年的痛苦很容易抓住读者的心,不是因为自己的童年与阿廖莎一般痛苦,而是偶尔触动一些伤感的回忆依旧会心酸。儿时的自己是不成熟的,日后也不会确定自己的内心会结出什么样的果实,与其长叹人生如梦,不如尽力挣扎,抛开环境带来的痛苦,追求最本真的自己。</p><p><br></p><p> 对于《童年》这样励志作品,争议不大,却各种震撼心灵。强烈推荐,值得品阅,值得收藏,书香之家书柜里不可或缺的一本经典。</p><p><br></p><p><br></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呼啸山庄》</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b></p><p><br></p> <p><br></p><p> 英国文学史上璀璨的勃朗特三姐妹,堪称世界文坛奇观。流星掠空,才女薄命。夏洛特三十九岁辞世,艾米莉三十岁辞世,安妮二十九岁辞世,令人扼腕叹息。夏洛特的代表作【简•爱】,艾米莉的代表作【呼啸山庄】,安妮的代表作【艾格尼斯•格雷】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不可动摇地位,为世人敬仰。</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布伦威尔·勃朗特是她们的兄弟。因迷恋大他十七岁的罗森夫人,爱情受挫,在酗酒吸毒中死去,终年三十一岁。布伦威尔的痛苦经历是艾米莉《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的原型。艾米莉无法从哥哥离去的痛苦中解脱,风寒感染肺结核,三个月撒手人寰,随哥哥而去。</p><p><br></p><p> 初读《呼啸山庄》时,对希斯克利夫的暴虐性格十分厌恶。无法接受他对凯瑟琳的残忍报复和折磨无辜的伊莎贝拉。一度觉得这是世界名著中最阴暗的一本。即便是希斯克利夫最后在哈里顿和凯蒂相恋中。看到了当年的自己与凯瑟琳,良心发现、人性回归,终不能掩盖人性内心阴暗的可怕。</p><p><br></p><p> 希斯克利夫所报复的都是常识中能够解释的丑恶,而他的心中怒火却如地狱恶魔般不可思议地险恶。内心的阴险丑陋最可怕。</p><p><br></p><p> 二十几岁的艾米莉如此细腻的刻画出这样一个希斯克利夫着实令人震撼。艾米莉除了幼年生活的困苦经历,再加上一个暴虐的哥哥原型,其它全是天才的丰富情感与想象了。</p><p> 总觉得艾米莉在小哈里顿身上寄托着在逆境中也能产生高尚人格的无限美好愿望。这种强烈的暗示,会一直伴随着你对呼啸山庄这部经典之作的深思。🍵 📖</p><p><br></p><p><br></p><p><br></p>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大卫.科波菲尔》</b></p><p><br></p> <p>  英国文学家查尔斯狄更斯一生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在众多如星辰般的经典中,《大卫.科波菲尔》无疑是最耀眼的那一颗。在世界十大名著里,《大卫.科波菲尔》排名第五位。</p><p><br></p><p> 狄更斯根据他的人生经历,在小说里讲述了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从幼年到中年的成长历程,在成长中,朋友的真诚与虚伪、爱情的青涩与冲动、婚姻的甜美与琐碎、家人里和谐与矛盾像一条条小溪般的汇成了一条大河,成为了大卫科波菲尔的成长之河。好好先生狄更斯充满了对人性充满了美好的期待,他借姨婆之口说出了警世之语:永不卑贱,永不虚伪,永不残忍,激励感动无数读者和学者。</p><p><br></p><p> 这部著作弥久历新始终深受读者的喜爱,被列夫·托尔斯泰赞美“所有英国小说中最好的一部”。归根结底是因为书中宣扬的真善美一直是人们的向往,每个人都希望在历经千难万苦后,终会有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所以才会有一代又一代人不断的翻开这本书,在书中获取积极面对生活的力量</p><p><br></p><p> 《大卫.科波菲尔》被毛姆赞为“真正杰出的文学作品”,狄更斯自己也称它为“心中最宠爱的孩子”。在这部具有强烈的自传色彩的小说中,狄更斯借用大卫自身的经历和经验,从多方面总结和回顾了自己的生活道路,反应了他自身的人生哲学和道德理想。</p><p><br></p><p> 只有好好读一遍《大卫·科波菲尔》才能更加体会作者赤诚,才能感受到作者的喜怒哀乐,才能在作者真诚的一生回忆中,得到一些启发。关于友情、关于爱情、关于婚姻、关于人生百态。[咖啡]</p><p><br></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安娜.卡列尼娜》</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人们往往把欲望的满足看成幸福</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列夫.托尔斯泰</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br></p> <p><br></p><p>《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三大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之一,被誉为十九世纪的俄罗斯教科书。在公认的世界十大名著中排名第八位,文学地位可想而知。</p><p><br></p><p>据说,列宁读《安娜•卡列尼娜》一百遍。列宁读《安娜•卡列尼娜》如同毛泽东读《红楼梦》。列宁说:“托尔斯泰在自己的作品里能提出这么多重大的问题,能达到这样大的艺术力量,使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了一个第一流的位子。”</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安娜是个好女人还是个坏女人?</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谁逼死了安娜?</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托尔斯泰在列文身上寄托了什么样的人生理想?</span></p><p><br></p><p>这三个问题,从一定程度上折射了阅读《安娜•卡列尼娜》的三个层次。</p><p><br></p><p>有人说,一百个人读《安娜•卡列尼娜》就有一百个安娜。毫无疑问,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丰满优美的女性形象之一。</p><p>安娜尊重自己生命的意义,却又以放弃自己的生命告终。其中巨大悲剧含义岂是几个人物的关系可以撇清。卡列文最后参加了安娜的葬礼,带走了他们的女儿。渥伦斯基自愿上了前线,但求一死,尽快了此残生。</p><p> 至于列文,满心的希望与一生的无奈共存。</p><p><br></p><p>“一切的文学艺术都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的杰作《安娜·卡列尼娜》对这句话作也了非常好的阐释。</p><p><br></p><p>“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而书中的安娜的生活,却由虚伪的幸福演化成了意料之中的不幸。</p><p><br></p><p>安娜·卡列尼娜这个人物的性格,是俄国人特有性格的体现,带有很强的民族色彩。这跟鲁迅笔下的阿Q,孔乙己等悲剧人物是截然相反的。她虽然是外表柔弱的女子,但内心却是极其“叛逆”,或者说敢于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不违背自己的本质,在原则上做自己的主人,做主宰自己命运的神。这绝非是自我中心主义,相反这是一种人性至上的体现。</p><p><br></p><p> 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这个被压抑的生气勃勃的女人爱上了外表俊美,内心空虚的伏伦斯基,这使她忘却了一切烦恼,恐惧,在幻想中只为了爱情而活。在这个既短暂又漫长的过程中,她也曾徘徊,犹豫,极度的矛盾使她忍受巨大的煎熬,难以适从。她想起了家庭与道德,但此中并没有是非之分,对错之分,只有理智与情感不懈的抗争。</p><p><br></p><p>爱情的力量曾使她几度冲破世俗的枷锁,但自私、罪恶感很快会降临,将她团团包围。另一方面一种虚妄的狂热使伏伦斯基在一种征服感下迷失了自己。这种虚荣之心决定了他对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是肤浅的,同时他并非丧失责任与义务,他是一个始终属于世俗的人,无力反抗,也就无法帮助安娜摆脱极度危险的精神危机,最终将其带入痛苦的深渊。</p><p><br></p><p>安娜如飞蛾扑向野火,决定这场爱情要将她毁灭。对生活和理智彻底失望的安娜最终选择离开,这不是放弃,不是妥协;不是社会抛弃了她,是她抛弃了社会,是用她的方式找寻心灵的完全宁静……</p><p><br></p><p>安娜之死,于我们对爱情和婚姻有了更多思索,对自由和文化有了更多遐想,对欲望和幸福有了更多感悟,对社会和人性有了更深认知……</p><p><br></p><p><br></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红与黑》</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红与黑》</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百多年前</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法国意识流鼻祖</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著名作家斯丹.达尔</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创作名著《红与黑》</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塑造了主人公朱利安</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位悲剧英雄</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红与黑</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两条道上的</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奋斗历程</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和他的两段</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泣血的爱情</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司汤达用红色</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代表拿破仑</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战无不胜的军队</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用黑色</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代表神父</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无上权力的神圣</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优秀的年轻人</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要想飞黄腾达</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只要跻身</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红黑两道之一</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就会受人尊敬</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就会功高名成</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朱利安的悲剧</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也时刻告诉我们</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欲望让人走向毁灭</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心寡欲</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寻求一份内心宁静</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才能拥有幸福的平凡世界📖 🍵</p><p><br></p><p><br></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简.爱》</b></p> <p>  在 《简爱》中激情、幻想、反抗与坚持不懈并存,追求幸福与追求更高精神境界同在。</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Jane Eyre的形象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为她的敏感、自尊,但又虔诚的对待内心的激情。如果说,为《音乐之声》中玛丽亚对上校的爱慕感到欢欣,那为Jane 对罗彻斯特因尊严而压抑的爱情,则是感到痛惜与尊敬。</p> <p><br></p><p> 《简.爱》之所以历久不衰,在于它是一部出色的批判现实主义力作。彼时英国阶层森严,民权觉醒,作者正是以她那支生花妙笔,通过描写简爱这一人物的成长历程,生动揭示了特定历史时期特定人物对爱情、生活、社会、宗教等诸多方面的思考和追求,我想这不光在中世纪的英国显得有点惊世骇俗,即使是放之今天,也有其熠熠生辉的现实意义,比如自尊,自强,独立,平等…书人亦因此而不朽。</p><p><br></p><p> 名著犹如名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各人视角不同,而解读各异,譬如刘勰评《离骚》:才高者菀其鸿裁,中巧者猎其艳辞,吟讽者衔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鲁迅评《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我认为这正是经典魅力之所在。</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不朽名著《简爱》欣赏</p><p><br></p><p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font-size: 15px;">作者:夏洛蒂•勃朗特(英国)</span></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越是孤独,越是没有朋友,越是没有支持,我就得越尊重我自己。</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就冷漠无礼的天性和过分自尊的痼疾而言,你简直无与伦比。</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跟你一样充实!要是上帝赐予我一点姿色和充足的财富,我也会使你同我现在一样难舍难分,我不是根据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血肉之躯同你说话,而是我的灵魂同你的灵魂在对话,就仿佛我们两个人穿过坟墓,站在上帝脚下,彼此平等——本来就如此!</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卑微,但并不卑贱。</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人们总得有行动,即使找不到行动也得创造行动。</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生命太短暂了,不应该用来记恨。人生在世,谁都会有错误,但我们很快会死去。我们的罪过将会随我们的身体一起消失,只留下精神的火花。这就是我从来不想报复,从来不认为生活不公平的原因。我平静的生活,等待末日的降临。</p> <p>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