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拾仰取 左采右撷——记余江区第二十四期青年骨干教师培训

喜西西

<p>  “枫叶欲残看愈好,梅花未动意先香。”尽管培训伊始天气就骤然转凉,我们的教师依然在萧瑟寒风和绵绵细雨中坚持前行。</p> 开班典礼 <p>  2020年11月22日是我们余江区第二十四期小学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的开班仪式,区教研室的各位领导和全体参训教师参加了此次会议,大家简单打过招呼之后,由万于龙主任做了以《传承 创新 务实 提升》为主题的讲话,激励参训老师们要善于思辨,主动出击,给大家伙指明听课、评课的方向和方法。</p> 数学组的第一天培训 <p>  11月23日,我们数学组在余江区第四小学开始了为期两周的培训。</p><p> </p> <p>  每天的第一节课都是听各大数学教研活动中的名师录像课,尽管是录像课,各位学员也是在听课记录本上奋笔疾书。</p><p><br></p> <p>  一节录像课听完之后,就是聆听三节区里的优秀授课教师为我们学员上的示范课。</p> <p>  宋小凤老师《认识钟表》以猜谜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课堂建立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以小猪佩奇动画情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宋老师让学生先认识钟面,再从钟面读出时间,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宋老师还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小明的一天,给学生渗透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概念,她绘声绘色的教学,让学生沉醉于知识的海洋里。——吴玲凤</p> <p>  杨亮明老师《百分数的认识》杨老师是位儒雅沉着、具有大师风范的老师,整堂课以探究式的学习为主,给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的桨,让学生展开自学讨论,真正的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关注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运用举例、画图、提问等探究问题的方法促进知识的内化,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的喜悦。——吴玲凤</p> <p>  夏江燕老师笑容可亲,风趣睿智,她执教的《平均数》在一分钟投篮比赛的情境中展开,通过探究三位同学和夏老师4次比赛的成绩,学生很快得出先合并再平均分的计算方法,为了渗透移多补少的数学方法,夏老师先是将四组投篮数据以统计图的方式直观地展示,再出示格子图当中不同长度的彩条,通过观察比较,学生不仅学会了移多补少还知道最小数<平均数<最大数,如果说这是一艘通往知识彼岸的轮船,夏老师无疑是最优秀的船长。——宋芸茹</p> <p>  上午听完区里优秀教师上的示范课,吃饭时大家都不忘反思探讨某节课里的优点或疑惑。</p><p> 到了下午两点半,我们回到四小围坐在教室里,每位老师针对一堂课或者几堂课进行评价。学员们不仅听的认真,用彩笔在本子上记录重点,说起来也头头是道,听得人不自觉的跟着点头,也或许会引发争议,大家共同探讨,学习氛围浓烈。</p><p><br></p> <p>  针对学员随机提出的小疑惑,张连师主任和吴文斌校长会及时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或对评课认可有加,或对疑惑及时解答,又或是抛出问题让我们想办法解决,他们的一席话,总能让大家豁然开朗。</p><p> 张连师主任组织大家分析教学过程,通过提问、答疑、讨论、反思等形式探讨教学思路、教学过程和课堂展开,从学情和教材出发,寻找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方法。</p> <p>  吴文斌校长的点评总是一语中的,幽默风趣,有时还要像教学生一样,举个例子写下板书。他犀利地追问,清晰的点评,直击要点,让学员们豁然开朗,收获颇丰。</p> <p>  看!大家的笔记本上圈圈画画,重点突出,看来学员们的收获不小,这笔记本大家都会小心珍藏吧。</p> 数学组的第二天培训 <p>  邹小红老师温文尔雅,和蔼可亲。她执教的《怎样拼周长最短》整堂课围绕“拼图形—算周长—比周长”把课堂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在交流互动中明白“长与宽越接近,周长越短”,整个过程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渗透了有序思考问题的思想。真正落实了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陈佳玲</p> <p>  胡晓英老师执教的《认识负数》课堂氛围浓烈、层次分明,她的激情感染着学生,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探究负数的有关知识。胡老师巧妙的将“-2”代入不同的情境,把生活中的负数引入课堂,积极引导学生探究、质疑。胡老师在多个环节都注意到联系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如通过温度计、电梯楼层、山与盆地的海拔等多种事例,突出知识的本质属性,即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以及“0”为正、负数的分界点等,整堂课轻松活跃,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刘丹山</p> <p>  樊老师《圆的周长》,始终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课堂中遇到的困难,使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生成过程,并更深刻的理解“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计算不同的圆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发现圆的大小不一,但是比值都是一定的,初步得到规律,圆周长与它的直径之间的关系,进而总结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刘丹</p> 数学组的第三天培训 <p>  王美锋老师平易近人、和善而坚定、就像一位大朋友带着一年级的孩子们进入《9加几》的学习。王老师通过复习“十加几就是十几”导入本堂课的学习,首先她采用了教材中的主题图“酸奶一共几瓶?”进行9加4的学习,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摆出9加4,从而总结出“凑十法”,紧接着她让学生说出其它的“9加几”,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延伸了课堂的知识点。王老师遵循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带领学生由具体酸奶到形象的圆形吸铁石,再到抽象的数学算式的学习,真正做到探究性的学习!同时王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这堂课学生收获满满,不仅是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是学习能力的提升,是一堂值得大家学习的课!——倪纪云</p> <p>  庄芷荻老师执教的《烙饼问题》,开头就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庄老师拿了“三块饼”让同桌互相烙,整个课堂由抽象变得具体,让无味变得有味,巧妙的将生活小常识搬进了课堂。现场观摩的教师也都受益匪浅,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实现了一次华美的蜕变。——陈明兰</p> <p>  于芸老师执教的《垂直与平行》一课通过不在同一平面内的四个字凑成一个谜面导入本课,可见老师的良苦用心。本课以分类为主线,让学生把任意画的两条直线进行第一个层次的分类,学生通过两条直线表面有无交叉分成两类;接着老师引导学生根据直线可以无限延长的特征进一步分类,发现那些看似无交点的两条直线通过延长也可以相交,此时老师顺势引出“平行”这一概念,紧接着又进行第三次分类,相交的三幅图哪一幅比较特殊?学生再次通过议一议,量一量发现两条直线相交的角可以分为直角和不是直角的两类,从而引出“互相垂直”的概念。这种“剥笋式”分类研究,学生不但理清垂直与平行,更让学生懂得了用“分类”这种数学思想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为于老师对课本的研究深刻透彻,所以才造就了如此扎实有效的课堂。——夏娟</p> 数学组的第四天培训 <p>  王姗姗老师语言简洁明快,铿锵有力。她执教的《负数的初步认识》以生活中的事例作为整堂课的素材,让学生在生活情景中认识负数。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找的生活中的负数为切入点,让学生自然而然的会读写负数,进而明白正、负数是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接着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相反意义的量,使学生进一步感知负数的意义。在讲解0的属性时,王老师循循善诱,巧妙设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出0分界线的作用且分界线不是不变的。同时巧用对比让学生明白符号的简洁性。最后“回归生活”,让知识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整堂课行云流水、环环相扣,老师教的愉快,学生也学的轻松。——吴天琴</p> <p>  叶峰俊老师执教的《集合》是非常精彩的一课。首先导入部分应用脑筋急转弯制造了矛盾,引起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出示学生真实的运动会情境,通过让学生计算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比赛,再次制造矛盾,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其次叶老师让学生通过"站圈""画圈""贴名字"等过程,培养了学生建模思想,再次叶老师还很好的利用了动态的集合圈,一一的给学生呈现了,只参加,既参加又参加和参加比赛的人数让学生直观清晰的看到集合图各部分表示的意义,最后在练习题中,叶老师再次把集合图进行深化,把名字改成序号。整堂课叶老师让学生深层次的经历了直观到抽象,再到更抽象的过程。——严莎莎</p> <p>  陆海华老师整节课给人的感觉清爽干练,语言清晰,整节课由浅入深,缓缓前进。从导入开始就处理的很妙,用谜语这个有趣的环节,导入并在其中渗透优化的数学思想,为本节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第一环节以“我”这个角度展开主题图,以及让学生说“呲啦”,加强台下的学生与台上学生的互动。这样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接着,同时烙、交替烙两种方法的总结以及表格的整理都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使整节课的条理更为清晰。最后练习环节,将练习中的实际问题与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联系,渗透转化思想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整节课中充满了激情和深情,也感受出陆老师对教育的情怀对教研的无限的热爱。——陈子曌</p> 数学组的第五天培训 <p>  汤建腾老师风趣、幽默,他的课就像他的人一样帅气。汤老师执教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以李四、张东交换菜地是否公平为切入点,揭取课题,汤老师大胆放手,让学生经历“提出猜想”--验证猜想--得出结论的完整探究过程。通过数、动手操作、同桌交流等方式验证猜想,得出割补法、一割一补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总结出S=ah。同时他练习的设计有层次,由基础到拓展。整节课如行云流水般环环相扣、点点到位,老师教的轻松自然,学生学得扎扎实实。——陈婷婷</p> <p>  吴老师执教的《数与形》一课教学设计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层次清晰,目标明确,紧扣“数中有形,形中有数,以形助数,数形结合”的主题。由“从1开始连续的奇数的和,比比谁算的很快”与老师比赛,学生发现老师能很快算出,引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接着通过两种不同正方形摆法的对比,自然的引出这节课的关键点,在通过四个问题层层剖析,直指问题核心,让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深刻感知数与形之间的数学魅力;最后通过学生尝试画图的方式和教师动态课件展示来帮助学生理解越往后加越接近1,自然地引出极限思想。——吴丽雅</p> <p>  什么是数学?我们学了这么多年数学,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明白什么是数学?吴小英老师的《数与形》揭示了数和形之间存在着的内在联系,同时帮助学生发现形和数联系的纽扣,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整堂课给人以朴实、深刻的感觉,教学思路流畅、严谨,教学环节清晰、合理,学生思维获得深度发展。教师在深刻理解课程标准、认真研读教材、深入研究学生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引导、帮助学生发现、理解、归纳、推理得出正确结论,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切实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陈群柳</p> 数学组的第六天培训 <p>  严聘婷老师是个人美声甜的老师!她所教的《植树问题》通过圈一圈、记一记、量一量、画一画让学生自主探究,从而得到两端都栽:棵树=间隔数+1;只栽一端:棵树=间隔数;两端不栽:棵树=间隔数−1;本堂课严老师以学生为主体,渗透了数形结合、化繁为简、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真正做到把课堂交给孩子,这样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自在!从而向我们展现了一堂高效率的课!——冯红圆</p> <p>  欧志军老师,爱生如子,亲切自然,他执教的《植树问题》以我们身边熟悉的素材—手指导入新课,自然而流畅。欧老师旨在探究“两端都栽”的情况,学生在欧老师的引导下经历了,猜一猜,画一画,算一算等多种学习形式自主探究规律,在这些活动中,不仅渗透了一一对应、化繁为简、树形结合等数学思想,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自主探究能力,进而在学生头脑中构建了“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使学生有所收获,并运用收获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官梦欢</p> <p>  钱炳祥老师沉重、稳住,他的课就如他人一样淡定自如!</p><p> 钱老师执教的《植树问题》,以“比眼力”为切入点。既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兴趣又渗透了一一对应思想,为接下新授埋下伏笔。钱老师首先通过改变素材,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化归思想的优越性;然后让学生探究20米的路,两端都栽,一共要种几棵。通过追问为什么要加1,渗透一个间隔对应一棵树的一一对应思想。并总结,两端都栽,棵树=间隔数+1。最后,利用一一对应思想,拓展延伸到其他两种种树情况。</p><p> 整堂课行云流水,环环相扣,步步到位,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实在!——何淑梅</p> 数学组的第七天培训 <p>  危琴玲老师讲课富有激情,表扬语言丰富。她执教的《三角形的认识》课堂素雅,导入直接,内容深刻,设计巧妙。由一张小小的学习单开始,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猜想、操作、验证,得出三角形的定义及底和高的定义,会画三角形的高。整节课节奏紧凑,过渡自然,体现了危老师深厚的教学能力和课堂把控力。——艾巧云</p> <p>  陈园凤老师在《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中就像一个亲切的大姐姐一样,对求知的孩子们循循善诱,带着孩子们遨游在数学的王国里!</p><p> 课伊始,她利用华罗庚的一句名言“数源自于数”导入。接着她为孩子们创设熟悉的圆饼先数再分的情境,尊重孩子的起点却又打破孩子已有的数的认知,让孩子们感受到迫切需要新的知识来填充!紧接着她让孩子们去探究二分之一表示什么?通过操作、观察、对比、表达等数学手段,再加上陈老师恰到好处的引导,孩子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分数的形成过程,深入理解了二分之一的意义。最精彩的是她让孩子们用纸创造出一个自己喜欢的几分之一,这个创造过程不仅帮助孩子轻松建立几分之一的数学模型,更让孩子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p> <p>  熊美珍老师在执教《合理安排时间》一课中,语言铿锵有力,激情饱满。把家里来客人了,怎样才能让客人尽快喝上茶的现实生活情境引入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想想在烧水沏茶过程中要做哪些事,来唤醒他们的生活经验。接着老师为学生提供合作探究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明白事情的有序性,使学生初步意识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体现能同时做的事同时做,就能节省时间的优化思想。并且使学生初步体会运筹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来感受数学的魅力。——董圆涛</p> 数学组的第八天培训 <p>  周美英老师执教的《掷一掷》,使用的是分享式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组员分工明确。在实验活动中,学生自主探究,在操作中发现问题,产生认知冲突,进而产生求知欲。使学生体会到经过数据的累积叠加,得出的结论越准确,规律越明显。周老师教学理念新颖,教学效果显著。让学生在思考、交流、倾听、发现中学习数学知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余佳敏</p> <p>  陈龙虎老师执教的《商不变的规律》,教学设计别具特色,围绕四个算式展开教学。课堂中陈老师找准知识的生长点,连接点,通过巧妙的提问,用几个关键问题“从上往下看,你发现了什么?从下往上看你又发现了什么? ”为载体。充分激发学生的思考与学习的热情,在学生汇报中,更是注重学生语言的完整性。尤其是老师在把规律延伸到是不是这条规律也适合加法和减法运算中时,再次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的研究方法,引导学生逐步完善商不变的规律,规律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张纯</p> <p>  简单有趣的猜谜导入新课,桂珍老师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首先引导学生猜想,通过忆和数的环节排除两种错误的猜想,在拼剪等环节引导学生先比较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本质特征,师生共同讨论这一刀如何剪(只有沿高剪),才能拼成长方形,这种教学设计独树一帜,体现了数学的严谨性。桂老师不断的鼓励孩子们敢于说出想法,在孩子们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奥秘时循循善诱,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割补转化思想和一一对应思想在数学中的应用。——陈虹雨</p> <p>  吴长生主任腿伤刚好就加入了我们,他评课时总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在细节处提出表扬,同时对数学每个学段总体的大方向的把控也十分到位。他希望我们学员能够向区里的优秀老师们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走向更宽广的教学殿堂。</p> <p>  12月3号, 培训的最后两天终于来临,学员们紧张了怕是好几天,因为这两天是我们学员的汇报课时间。课堂上,老师们能够较好地把握教材内容,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并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民主、宽松、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中培养学生能力,渗透数学思想,启迪学生智慧。老师们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灵活的课堂驾驭能力,让一节节汇报课如繁花满园,精彩纷呈。</p> <p>  12月4日下午1:30,数学组准时在四小进行总结表彰大会。会议上,每位学员都谈了自己在这十天的真实感受,有幸福,有辛苦,有收获……也谈了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如何努力,别看大家是数学老师,个个能说会道,或幽默或有文采。剩下的时间由张连师主任和吴长生主任做总结发言,认可了大家近期的努力和付出,对我们以后的工作提出了期许和鼓励。最后的环节便是给此次上汇报课的学员们颁奖。为期两周的第2期青年骨干教师培训在这里完美的画上句号。</p> <p>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每个孩子内心都有一个宽宽的世界,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要好好的引导,让每个孩子都能朝着正确的方向一路前行,希望每一位数学老师用我们的关爱去照亮学生。</p><p> 数学教学前行之路可能很艰辛,但我们已经在路上,那就让我们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位学生,相信付出一定会有收获。</p><p> 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在基础教育优质发展的进程中,余江区正在努力探索,在前行的路途中总是会发出几点亮光,但愿我们这些亮光能散作满河星……</p><p>  </p>

学生

老师

探究

教学

课堂

数学

数学组

执教

学习

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