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苑闲事录(二)【李克刚篇】

三人行

<p><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  初秋,密山一中校园的夜晚静悄悄。</b></p><p><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 在皎洁的月光中,一排教研室的窗口透露出昏黄的灯光。此时,全校的教室却灯火通明,学生在上晚自习,静谧裹挟着幽香的空气,让人神清气爽。</b></p><p><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 偶尔,有人推开教室的门,学生们依旧埋头看书做作业,并不在意是谁进来,直到走近跟前才抬头望一眼,有的起立请教难点,有的动也不动,一切习以为常。</b></p><p><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 出于教学的责任心,我也偶尔看一看晚自习。教室的排座基本都是中间一排,两旁靠墙靠窗各一排,留出两条通道。我在通道缓缓踱步,没人搭理。有时,碰到一个学生的目光,四目对视,他慌忙从书桌里抽出语文课本,问一句可问可不问的问题,我明白他的好意,想冲淡我的尴尬。于是,我再就很少光顾晚自习。</b></p><p><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 中学是数理化的天下,全国概莫例外,有一句经典: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b></p><p><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 当我走进密山一中,生活一段时间后,突然发现这个学校既有浓厚的数理化氛围,也有散落的文史哲气息。有人说,有什么学校就有什么学生。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另一半是有什么教师才有什么学校。</b></p><p><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 密山一中的教师队伍都有哪些人呢?论学历,有功底深厚的私塾出身学究,也有最高学府北师大的高材生;论资历,有被贬的大学教授,也有不明来历的陆海空军官以及缅甸远征军;论出身,有江南书香门第,也有错划托派右派的青年英俊,就连一个默默无闻的图书管理员回北京都有帅孟奇大姐接待。帅孟奇何许人?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原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与邓颖超、蔡畅齐名。</b></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  帅孟奇与邓颖超</b></p> <p><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  你说密山一中水有多深?你在全国县城还能找到第二个这样的中学吗?往事如烟,讳莫如深。</b></p><p><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 就在这潭深水中,我第一个结识的理科教师是化学特级教师李克刚。</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  李克刚1932年10月1日生于北京。解放前在北京读书,少年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熏陶,思想开阔活跃;解放后,政府组织一批学生支援东北建设,年龄大的文化高的直接分配工作,年龄小的经过培训再分配。李克刚年龄小先后就读于阿城师范学校、哈尔滨师范专科学校,1952年毕业分配到密山一中任化学教师,直到1992年年满60周岁退休,他在这个岗位上整整干了40年,最高职务是化学教研组组长,就连到省里参加高考评卷也没有高升,还是个化学评卷组组长。</b></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  李克刚初到密中和60年代初</b></p> <p><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  一个人的一生只在一个地方、一个学校、一个学科干到退休,终生是一名中学教师,这在全国也不多见。</b></p><p><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 我第一次见到他是在课间操的操场上。老师们零零散散地站在班级学生的后面,大多是比划几下,应付了事。只有我身旁的大个子倒是挺认真,弯腰弯的深,伸胳膊伸的长,给我留下了第一印象。后来,在上课下课的走廊里也能遇到他,别的老师都拿教科书教案本还有拿教具的,只有他上课拿粉笔下课一手粉笔面子。原来,他讲课是不拿课本不看教案的,只凭一支粉笔。</b></p><p><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 我心里暗暗滋生出钦佩之意,有时想接近他寒暄几句,但是,总是擦肩而过。他个头高,长方脸,面容淳朴,目不斜视,帅气而不霸道,英俊而不自负。</b></p><p><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一个人的外在形象与心灵是息息相通的。李克刚的淳朴、善良天性和做事认真负责的精神充分体现在他一生的教学生涯和日常生活中。</b></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  前排左起:张秀红、宫桂芬、白云兰</b></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二排左起:刘桂芝、李克刚、郭慧芳</b></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三排左起:马春华、顾金屏、张桂芝</b></p> <p><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  在我接触到的学生中,几乎没有一个人不用“恩师”来称呼他的。</b></p><p><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 宫桂芬,24班学生,1963年高中毕业。那时,家里生活困难,连住校的生活费都时断时续,幸好她有两个好同学,一个是叶世玲一个是郭慧芳,亲如姐妹。叶世玲看她住校孤独就接她住在自己家,郭慧芳看她穿着单薄就将自己的新棉袄给她穿。到了高考,家里实在负担不起学费,让她放弃念大学,宫桂芬是个懂事的孩子,不想让父母为难,便不再复习,也断了考大学的念头。李克刚老师知道后,到处找她并对她说,你中学六年都念下来了,再困难也要挺过这最后一关。没考上不说了,考上了再想办法嘛。就这样放弃了,不但可惜,你会后悔一辈子的。这话震动了她,于是,打起精神,认真复习,两个月后,顺利通过高考,被哈尔滨师范学院录取。报到时,父母靠卖菜给她凑了10元钱,李克刚老师又让学校开了家庭生活困难介绍信,使她一入学就享受到困难补助,帮助她完成了大学学业。</b></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  左起:郭慧芳、张爱庭、李克刚、宫桂芬</b></p> <p><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  宫桂芬晚年生活幸福。同学聚会时,一提到当年高考和李克刚老师就难抑激动,哽咽在喉。</b></p><p><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 司桂英,30班学生,1964年高中毕业。在校期间偏重理科,尤其喜欢化学,但考试成绩总是徘徊在70多分,周围的同学也没有达到80分的,这令她不解并气愤。于是,有一天她当面质问李老师,为什么我们的成绩这么低,你不觉得有问题吗?大有兴师问罪之意。李老师笑着回答,你们学的不深不透,基础知识还不够扎实,能达到七、八十分已经不错了。他教的化学课成绩普遍不高,达到80分都凤毛麟角,只有一个学生得过82分。但是,高考时,成绩都非常突出,不仅有满分的,高分比比皆是,她的化学成绩就达到了98.5分。</b></p> <p><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  司桂英学生时期照片</b></p> <p><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  司桂英曾听说29班有个女同学母亲早逝,父亲有病都不敢请假,还是托别的同学代请,她气愤地认为李老师太不近人情,以至于李老师来家访都躲避不搭理。后来,有人无意间说起李老师资助贫困学生上大学的事,她听后十分感动,悔恨自己误解了李老师,总想当面道歉,却没有机会,这成了她心头挥之不去的憾事。</b></p><p><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 司桂英个不高、团圆脸,面色白皙,眼大有神,是那种招人喜爱的女孩。我和李克刚在一起时,说到司桂英,他竟哈哈大笑说“这个大脑袋!”。外人听了可能不知所云,我明白这是夸司桂英聪明有智慧。</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  司桂英听到的只有一个人得过82分,那个人是她的上屆24班学生郭慧芳。</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 郭慧芳天资聪慧,上进心强,文理皆优,全面发展。进入高三毕业阶段仍然担任学校团委常委宣传部长,并且是县女子篮球队队长。在老师眼中,她是清华、北大的苗子。</b></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  郭慧芳学生时期照片</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  然而,就在高考前夕,一件意外的事情让她遭受到沉重打击。事情的起因源于家庭成分。解放后,郭慧芳家根据家庭经济情况定为城市贫民。城市贫民相当于农村的贫下中农,是依靠对象。就在郭慧芳填报高考志愿时,学校政审有人提出郭慧芳的家庭成分是资本家。资本家和农村的地主是划等号的,都是专政对象。那个年代家庭成分就能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命运和前途。一个地主、资本家成分如果家里还有别的问题,严重的话政审就有可能是“不宜录取”,这个结论是不告诉学生本人的,还让你高考,但是考多少分也都没有用了。如果单纯是地主、资本家成分,政审好一点也只能“录取一般机密专业”。郭慧芳的情绪一时跌入低谷,决定放弃高考,准备去475厂参加工作,并在高考志愿表上赌气填上“家庭大学”。</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 李克刚看到郭慧芳高考志愿表十分震惊,立即向学校党支部汇报,魏炳君书记听后也十分重视,当即与李老师赶往郭慧芳家,对她母亲说,郭慧芳是非常优秀的学生,考上一个好大学没有问题,我这个书记向你担保。李老师又买来一张高考志愿表,与她母亲商量填了两个学校三个志愿:一类吉林大学化学系、物理系;二类沈阳药学院。此时的郭慧芳已经不在意高考了,照样带着县女子篮球队在体育馆练球,准备参加牡丹江地区篮球赛。高考第一天的上午,语文只用了45分钟就交卷了。李老师发现后,警告她下午化学考试不到点不准离开考场,不放心还搬个凳子坐在考场门口。郭慧芳又准备提前交卷,看见李老师坐在门口,只好耐下心来,复查试卷。结果,当年的化学成绩名列全省高考前茅。</b></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  郭慧芳近照</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  郭慧芳被吉林大学录取后,时任吉大副校长唐敖庆亲自给他们上专业课。唐敖庆是物理化学家、中国现代理论化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被誉为“中国量子化学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唐校长对这个高考化学满分的学生刮目相看,还在她读大三的时候,就被抽调到他的科研项目小组,完成研究生能做的课题。如果没有文革,郭慧芳就是唐院士的研究生了。</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 这一年,密山一中考上吉林大学还有物理系的张杰、历史系的张爱庭。</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 回忆她一生的经历,郭慧芳动情地说,李克刚老师不仅是我的恩师,也是改变我一生命运的人。</b></p> <p><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  被李克刚老师改变命运的可不止郭慧芳一人,这里还想提一个学生,他是29班的刘德怀。</b></p><p><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 刘德怀家境贫寒,1962年逃荒到北大荒,落户在密山县三梭通公社仲原大队。这个大队地处穆棱河滩的草甸子里,种庄稼一遇水灾颗粒无收,是个穷队。刘德怀家落户后一切从头开始,忙里忙外整天有干不完的活,他也就成了家中主要劳动力,这一干就是一年多。第二年夏天,大队干部去县里办事,顺便给刘德怀联系一下上学的事,想不到密山中学竟同意接收。刘德怀在关里老家念过一年高中,但已经荒废一年多,本应重读高一,但在刘德怀再三恳求下,宋中英副校长竟破例答应他插班到高二下学期的29班。报到那天,教导处的老师领他到理化组,对李克刚说,关里来的,分给你们班啦。刘德怀直面李老师给他的第一印象是高个、偏瘦、长脸,说话干脆。李老师详细询问了学习和家庭情况,就领他到班级,分配座位,介绍班干部,嘱咐班长孙贞让学习好的同学多帮助他。这让他一下子感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关怀和温暖。刘德怀底子好又肯用功,学习成绩很快就跟上来了。</b></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  本文涉及到的师生在这张照片中有:</b></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前排:左2于德坤、左4高文铎、左5孙家祥、左6李培君、左8李克刚</b></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二排:左4宋中英、左6魏炳君、左9李延江</b></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四排:右2王德林</b></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后排:右2刘德怀、右3孙贞</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  经过一年半的学习,迎来了高考。1964年,密山遭遇特大洪水,刘德怀惦记家中父母,高考最后一科结束就直奔三梭通。那时,洪水已漫过所有公路,长途客车停运,只能步行。密山镇到三梭通70里,中间经过知一乡还要坐船,整整走了一天才到仲原大队。让他震惊的是眼前一片汪洋,哪还有家的影子。好不容易找到公社干部,这才知道家被安置在实边大队。半夜见到父母,欲哭无泪,父亲说,洪水来的猛,只抢到一点被褥和衣服,其余全淹了,连一粒粮食都没有带出来更不要说农具了。现在要过日子什么不需要啊!刘德怀听后心凉到底,灰色的情绪笼罩全家,整天唉声叹气,高考的事连提都不敢提了,哪还有念书的心思。</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 8月末的一天晚上,大队干部领来一位客人,一见面就认出是李克刚老师,全家人惊喜异常,但拿不出任何东西招待客人。刘德怀问李老师是怎么找到的,李老师说,一路走一路问就找到你家了。说的轻松,这可是70里路,整整走了一天呀!没有寒暄,李老师掏出信封递给刘德怀,说,你考上了,这是录取通知书。已经好多天了,也不见你来取,再晚几天就错过报到日期了,我只好给你送来。全家人一阵惊喜过后,愁云马上笼罩在脸上。父亲指一指家徒四壁说,这书我们念不起呀。此时,刘德怀也知道交不起学费,考上也白搭。李老师将录取通知书递给刘德怀,对他父母说,刘德怀考上第一表重点校东北工学院,不容易,放弃太可惜了。困难是暂时的,慢慢克服吧。到了大学还能申请助学金,节省点总能对付过去。我这有点钱,先去报到。边说边从兜里掏出一叠票子,大约有50多元。刘德怀父母说什么也不要,推来推去,这才勉强收下,还信誓旦旦说,这是借,一定要还的。李老师笑一笑说,还什么还,这是我赞助刘德怀的学费。刘德怀躲在角落里,眼泪止不住流了下来。</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 一年后,刘德怀父亲从乡下赶到城里特意还钱。双方推来推去,李老师到底没有接受。</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 刘德怀到大学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李老师写信,李老师收到来信,立即回信。回信是这样的: </b><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span></p><p><br></p><p><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 1, 1);"> 德怀同学:</b></p><p><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 1, 1);"> 上午接到你寄来的信,对你的情况有概括的了解。望你能在新的学习开始奋发图强,迎头跟上,争取在思想及学习各方面都得到丰收。</b></p><p><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 1, 1);"> 到了城市千万要继承和发扬艰苦朴素的作风,做一个名副其实的红透专深的大学生。至于以后在学习上或是生活上有什么困难望你能及时来信。</b></p><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 学校也开课了,我还教高三化学,以后恐怕还得加上高一化学。目前还没有班主任工作,估计这一年是不能做班主任工作了。</b></p><p><b style="font-size: 22px;"> 密山的水情已经消退了,火车已于2日全线通车了,各公路都通车了。现在政府在进行生产自救等工作。</b></p><p><b style="font-size: 22px;"> 第二表共考上61名同学,咱班有16名同学(不包括体育在内)。全校共考取77名同学其情况如下:</b></p><p><b style="font-size: 22px;"> 黑龙江大学:赵玉才(物理系)......</b></p><p><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被各高校录取的77名同学名单略,详见原信复印件)</b></p> <p><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  刘德怀大学毕业后,全家离开密山,他也再没有回过密山。五十年后,当他知道李老师在威海,兴奋的一夜难眠,第二天迅即赶往,见面的激动心情和场面,笔墨难以形容。</b></p><p><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 我想,当初的50元,改变了一个人一生的命运。那么,李克刚64年的工资是多少呢?我在微信联系上刘英丽老师。她说,我也说不准。63年涨工资,给他调了一级,原来是60元,大概涨了8元吧。我听后笑了,说,你这个当家的是怎么当的?连他的工资都说不准。刘英丽说,家里生活也不全指望他,拿回多少就用多少吧,没攒下也没饿着。我说,那他的工资都干啥了?刘老师送过一句轻飘飘的话:还不都是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听她这句话,我心头一阵发热,眼眶发酸。</b></p><p><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 密山一中正门大厅悬挂巨幅标语: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李克刚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吗?我们单从李克刚给刘德怀的信,希望他“红透专深”的话,可以肯定百分之百的肯定他是一位坚定的执行者。这里要解释一下,当年党对知识分子的要求是“又红又专”,也是衡量知识分子的唯一标准。简单地说,“红”是指政治,“专”是指业务。李老师希望刘德怀“红”要红“透”,“专”要专“深”!厉害吧?</b></p><p><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 然而,现实生活就是这样诡异,一顶“反党”的帽子正高高悬挂在李克刚的头上。</b></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  李克刚(班主任)与密山一中高中16班学生干部合影</b></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中间坐者李克刚</b></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左下蹲者孙秀英 学生会卫生部长</b></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右下蹲者毛建华班团支部宣传委员</b></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后排左1刘万仁班团支部书记</b></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左2张景祥学生会生活部长</b></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左3程龙泉学生会文艺部长</b></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左4张书信学生会学习部长</b></p> <p><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  李克刚给学生的印象是教学认真、要求严格、一丝不苟、体贴关怀。但生活中的李克刚却是胸无城府、口无遮拦,随和又幽默的人。中国有句老话: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李克刚的遭遇正应了这话的后半句。文革期间,为此好悬被打成反党、反革命份子。</b></p><p><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 这事要从头说起。</b></p><p><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 我到密山一中不久,在教职员工中渐渐兴起了“钻桌子”游戏。我说的“钻桌子”就是今天的打麻将,说是“游戏”是因为它和钱没有一毛钱关系,只要输者从桌子底下钻过去作为惩罚并引得众人一乐。</b></p><p><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 说起钻桌子有点不雅,但是大家乐此不疲。有时,党支部书记魏炳君坐在办公室耐不住寂寞也来凑一手,他从桌子底下钻出来的面部表情和开会讲话判若两人。在钻桌子游戏中,最招人乐的就是李克刚,当他一上听时,码牌的两只手就哆嗦起来,小胡小哆嗦,大胡大哆嗦。这时,围观看热闹的,像谭兆生、李培君、孙家祥、廉永谦、郭铁诚······就有人起哄了,“看!李克刚上听了,还是大胡。”李克刚抬头瞪人一眼,双手仍旧哆嗦不停。</b></p><p><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我和李克刚交往就始于钻桌子,并且逐渐建立起日久天长的友谊。</b></p><p><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 有了牌友这层关系,李克刚便时常从化学组来语文组看我。时间久了,就和其他语文老师也混熟了,还爱开玩笑,他见王鹤宾面部特点明显,就从不喊他老师,也不直呼其名,而是叫他“大鼻子”,王鹤宾则故作严肃回击他“你个长颈鹿!”,两人相视哈哈大笑。</b></p><p><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 他还爱和于德坤开玩笑。于德坤原来在黑龙江大学,和许德庆一起调到密山,据说是支援边疆教育。于德坤教高二,坐在我斜对面,李克刚一来就坐在他旁边,两个人说着说着就逗了起来,不知说到什么事,于德坤说,你反动。李克刚就说,你反党。听常了,我也不以为然。有一天,两个人说着说着又带出了这两字眼,于德坤还顺手在马粪纸的粉笔盒盖上写了个“党”,李克刚看到后,随手拿过粉笔盒,在盒盖的背面写个“反”字。不料,没过两天,魏炳君就找我了解情况,我如实讲了事情原委和经过,并断言是开玩笑与政治无关。事后,学校没什么动静,但县公安局又派人调查,还让我写了证言。在我离开密山一中前,这事就算压下来了。想不到,文革期间“反党”事件又被翻出来,县公安局又来外调,我又写了同样证言。文革期间,李克刚是遭受一些磨难,但“反党”的帽子终归没有戴上。</b></p><p><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 几十年过去了。有一年,我们在三亚的海月广场,面朝大海,谈起往事,他心情淡定,语气平和。他说,“反党”那件事你最清楚了,其实,在这之前也多次挨整,57年整风反右,虽然没有戴上右派帽子,也和赵仓阜、李英华被定为落后小集团。赵是团长,李是军师,我是急先锋。文革一开始,我和赵仓阜、李延江又被打成“三家村”,我一直稀里糊涂,想不明白。</b></p><p><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 我听后笑了,说,都怪你们太优秀了。</b></p> <p><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  一天夜晚,我来到静心亭园区。早年间,这里是个臭水泡子,后经清理,投放鱼苗,成了鱼塘。如今,几经修缮已经变成校园一景。</b></p> <p><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  我坐在凉亭的石凳上,月光下的水塘荷花榭了,连成片的荷叶闪烁着幽幽的影子。眺望天空,繁星点点,浩渺宇宙,令人遐想。突然,远处树丛中有人影站立,这么晚了会是什么人呢?我走过去,定睛一瞧,这不是李克刚吗?再看他身后不远处还站立着李延江、冷寿松、高日升、李培君······我打了一个寒颤,你们不都去世了吗?怎么又活了?我刚想问他们,还没开口,顿时,一个个变成了半身大理石雕塑。</b></p><p><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 我走近李克刚塑像,塑像的基座雕刻一行金黄大字:特级教师李克刚(1932·10·1 ~2018·5·26),在月光映照下,熠熠生辉。突然醒来,南柯一梦。</b></p><p><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 深秋,校园的夜晚依旧静悄悄。</b></p><p><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 2020年8月10日·三亚</b></p><p><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 (此篇为“李克刚篇”,待续。)</b></p> <p><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  赵仓阜(原密中化学组组长,辽阳市宏伟区政协副主任)</b></p><p><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 我与李克刚共事19年,目睹他勤勤恳恳,一步一个脚印走向成熟。他是密山一中第一个特级化学教师,当之无愧。</b></p><p><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 李克刚天资聪慧、虚心好学、刻苦钻研,教学水平提高非常快。他1952年毕业,1954年中考,他教的班级平均分数接近80分,是全校最好的。</b></p><p><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 1972年,密山教育局组织编写教学辅导资料,他是化学组的带头人,从编写、印刷到出版,都是他一手包揽,敬业精神令人佩服。</b></p><p><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28, 128, 128);">(微信语音,转换文字有删节)</b></p> <p><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  郭铁诚(原密中体育教师,牡丹江市教育局校办公司经理)</b></p><p><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 李克刚老师的教学水平不用多说,有目共睹。我想说一说生活中的小事,一个人的思想、性格往往通过一些小事真实地流露出来,做不了假。李老师是什么性格呢?给我的感觉就是要强,不服输,什么事不做便罢,要做就做到最好。</b></p><p><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 举几个小例子:1957年,国家体育实行劳卫制,各项运动都有达标标准,长短跑要求多长时间、俯卧撑要求多少下,都有规定。李老师为了1500米长跑达标便从体育组借来杠铃片背在身上,一跑一身汗,呵吃带喘,坚持一段时间,终于达标。1964年,密山发大水,知一被淹,许多人家躲到山上,国家还派空军空投救济呢。密山一中被分配到穆陵河抢修大堤。李老师个高,站在水里专挑大片垡子背,十分显眼。许多男同学甚至一些女同学也纷纷效仿,大堤上下,热火朝天。这次任务,密山一中完成地最快最好,受到县政府表扬。李老师就是个要强的人,就连玩游戏也不服输,打克郎棋输了就偷偷练,我看见了也忍不住笑。</b></p><p><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28, 128, 128);"> (根据语音转换文字,节选)</b></p> <p><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  宿景川(原密中34班学生,密山市教育局督导员)</b></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 我和李克刚老师的接触是在我读高三的时候,他那年任我班的化学课,而我是他的化学课代表。那时的师生之间就是诚挚的师生感情,除上课,学习,收发作业之外,再无任何接触。但李老师给我的印象却是深刻的,难以忘怀的。李老师个子较高,人偏瘦,虽不是沉默寡言的人,但在学生面前也是不苟言笑的,给我的感觉还有点儿刻板认真。李老师的课堂教学没有什么幽默的语言来吸引学生,但思维清晰,逻辑严密。只要认真听课,跟上他的语言节奏,这堂课就会听得明明白白。他的板书一丝不苟,字也写得整齐。讲完课,板书也写完了,你会发现整堂课的板书规规矩矩,从不乱写一句话和多写一个字。刚接触李老师觉得他好像有点儿傲气,时间长了才发现他是一个热情的人。每当同学向他提出问题,他都是微微昂起头,眯起眼,认真听你的问题。当他认为问题比较简单,他除了告诉你答案外,还会让你回去好好看书,并告诉你是哪一章哪一节。当他认为你提的问题很好,很值得认真对待的话,他就会给予细致的回答和讲解。文革期间,李老师也和其他老师一样,受到了不应有的对待,经受了批斗,殴打甚至侮辱。这虽然是时代造成的,但具体实施的却是他的一些学生。这种心理打击对他来说应该是最沉痛的。我记不得是六六年末还是六七年初的一天,一些初中的红卫兵押着学校被揪出来的老师,即所谓的牛鬼蛇神去西操场劳动,正好从我身边经过,当李老师从我身旁走过时,我无意识的叫了一声李老师,当时李老师抬起他那低着的头,看了我一眼,然后摇了一下头就走过去了。当时他摇头,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也许是现在叫不合时宜,也可能是怕给我们都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但事后我想,我叫的那声李老师也一定给了他一些慰籍。文革结束后,我也从事了教育工作。我和李老师虽然没在一个单位,但从个人感情方面,工作和私下接触也是逐渐多了起来。我重新认识的李老师和我读书时认识的有点师道尊严的李老师是有很大不同的。我加深认识的李老师是一个性格活泼的老师,他很健谈,平易近人,有时还有点儿生活中的小幽默。他很清纯,毫无心机。他想到的或他认为对的都会毫不隐讳的说出来。我觉得和他相交能交到心。乐于助人也是他的一个优秀品德,在我身上就深有体会。在高玲的工作上,就得到他很多的帮助。具体的事我就不细述了,总之,李克刚不仅是一个好教师,还是一个好人。</b></p><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节选)</b></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  吕其诚(原密中33班学生,黑龙江大学教务处处长)</b></p><p><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 1963年我从农村中学考入密山一中,目标就是为了考大学。密山一中,在我省东部地区声誉很高,远近闻名。这里有一批令人仰慕、受人尊敬的老师,李克刚老师就是其中之一。</b></p><p><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 仅就化学这门课程来说,深感幸运的是高一是赵仓阜老师教,高二和高三是李克刚老师教。那时的李老师正值中年,精力充沛。他对化学课程内容精通熟练,讲解生动清晰,习题实验要求严谨严格。我初中时对化学课的兴趣一般,到了高中听了赵老师、李老师的课,产生了学习兴趣,内容理解和掌握深刻了,学习成绩也提上来了,这使我充满信心,认为只要跟定老师,高考化学没有问题!</b></p><p><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 李老师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他关爱学生,在学生面前没有架子,愿意跟学生交谈。每当课间或课外余暇时间,总能看到有一些学生在校园里围着李老师,听李老师侃侃而谈。所谈内容不仅是化学课程,还会涉及历届高考,当前科技发展等。当时我国刚刚打下美国u-2型高空侦察机,他就向我们介绍什么是地对空,空对空等。</b></p><p><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 李老师的师德师风影响深远。我在省城哈尔滨、北京、全国其他地方,乃至在国外,常遇到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密山一中毕业生,大家回忆起母校,都会充满自豪和深情怀念。在谈到李克刚老师时,大家都有说不完的故事。有的人还说,他们和李老师不仅是师生还是朋友,多年来往不断,感情不变。</b></p><p><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 1, 1);">(节选)</b></p> <p><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  刘国荣(原密中84届学生,长期在国外从事健康管理工作)</b></p><p><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 我家在密山林业局后面的第一栋平房中,与教育科长王健、教师徐健,孙立功,刘亚民为邻。李克刚老师家在下一个街区,与宋中英,张兴渤,廉维才等老师为邻。李老师和我父亲是同事都是化学老师,其夫人刘英丽老师和我父亲大学同届,两人名字只差一个字,我父亲叫刘英顺,被许多人误认为兄妹。刘老师是学中文的,才貌双全,出口成章,我母亲总是鼓励我向刘老师学习,说女孩子家要知书达理,我一直记在心上。李老师母亲和蔼可亲,与我奶奶要好,经常串门,互相走动。我与李老师三女儿李薇常在一起玩耍,一中校园也是我们儿时的游乐园。李老师经常来我家和我父亲聊天,他非常乐观又风趣幽默,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b></p><p><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 李老师身材高大英俊,站在讲台上,把各种化学试验画得栩栩如生,试管,烧瓶,需要催化剂或者加热后发生的化学反应,讲解饱和溶液时,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深入我心,至今我腌咸鸭蛋时,配置盐水,脑中都会浮现出李老师讲解这一课的画面。在许多学子记忆中,李老师有一句口头禅是“心比天还高,命比纸还薄”,意思是让我们踏踏实实做人做事,不要好高骛远。李老师对学生的实力评估非常精准,说我适合做医生,一定能考上哈尔滨医科大学,果然被李老师言中。我哈医大医学硕士毕业后,一直工作在健康医疗领域,医者仁心,恩师为人师表,是我的楷模!</b></p><p><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 李老师桃李满天下,永远活在家乡学子们的心中!</b></p><p><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 1, 1);">(节选)</b></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  王德林(原密中29班学生,辽阳制药机械总厂总工程师)</b></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 记得1964年高考,语文的作文题是《读报有感》副标题是《干菜的故事》。以前的高考作文都是命题作文,这一年是给材料作文,其实就是《干菜的故事》读后感。读后感的作文在中学并不少见,应该说比较容易写。考试那天,天气突变,阴云密布,雷鸣电闪,风雨交加,心理增加了阴影,我竟阴差阳错地把以前在报纸上读过的故事拿来写了读后感。出了考场才知道跑题了,大脑轰地一下子懵了,这下子完了,中午饭也没吃,下午的考试也想放弃了。李克刚老师知道后,找到我,劝我无论如何也要全部考完。还说,农村孩子读书不容易,不能轻言放弃。说着还把手表递给我,让我掌握好时间,振作精神,考好以后的几科。在李老师的鼓舞下,我总算考上东北农学院。</b></p><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节选)</b></p> <p><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  宋玉安(原27 班学生,牡丹江日报高级编辑)</b></p><p><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 1963年春,星期一上午第一节化学课,我迟到了,被罚站在教室门外。十分钟后,李老师问我,为什么迟到?我只好实情相告。原来,那天早晨下了火车走到学校是赶趟的,想不到走到县政府门前,只见对面不远处的仓库着火了,许多人都奔向火场,我也不自觉地加入了救火行列。李老师听后,拍拍我的肩膀,说,你做的对!错怪你了。我进入教室,回到座位上,李老师当众表扬了我。从此,我和李老师拉近了距离。</b></p><p><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 1, 1);">(节选)</b></p> <p><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  奚兴德(原密中15班学生,黑龙江省总工会经济部部长)</b></p><p><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 1958年,学校贯彻“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我们刚考入高中就参加了许多下乡劳动和社会活动。那时,我们15、16两个班按大小个和身体强弱分成两个班,我在弱班,班主任是李克刚老师。虽然说是弱班,劳动和活动一点也不少,如修堤、夏锄、秋收、送公粮还有打麻雀、捉老鼠,李老师带领大家比学生还能干,老师带头我们还能落后吗?特别是58年大炼钢铁、59年庆祝国庆十周年,劳动和活动占用大家很多时间。李老师经常跟我们说,劳动要积极,学习也不能放松。学习化学首先要掌握基础知识,学好每个章节的基本概念,做好、做熟典型练习题。到了高三,劳动和社会活动少了,李老师和赵仓阜、闫学武老师全力以赴抓学习,督促我们用功考上大学。特别是李老师天天晚自习都来辅导,耐心解答,不厌其烦。我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好,终于如愿考上哈尔滨工业大学。</b></p><p><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 感谢密山一中的老师!感谢李克刚老师!</b></p><p><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 1, 1);">(节选)</b></p> <p><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  1.本文写作过程中得到刘英丽、赵仓阜、郭铁诚、郭慧芳、宫桂芬、司桂英、刘德怀、宿景川、吕其诚、刘国荣、王德林、宋玉安、奚兴德等师生文字支持,一并致谢!</b></p><p><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 2.本文图片由刘英丽、郭慧芳、司桂英、叶世玲、刘德怀、奚兴德、荆众提供;葛仁玲修剪,一并致谢!</b></p> <p><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  《美篇》制作:荆众</b></p><p><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 2020年11月26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