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山村黑龙庙|安林汤其第一次党代会82周年附记

时光不语

<p>在林州市西北部太行山麓,有一座古朴、清秀的小山村,名为黑龙庙。因村有黑龙庙而得名。</p> <p>红旗渠一干渠穿村而过,清澈的渠水与古朴的石板房交相辉映。</p><p>全村三百多口人,主要有郭、牛、原、刘、杨、侯几大姓氏,各大姓氏大多分散群居,都是解放前四面八方因生活所迫上山看坡留落下来的。他们秉承了山的仁厚朴实,在山林里辛勤耕作,繁衍生息。他们依山而居,以黑龙庙为轴大致成放射状分布。村内因地势布局,石板街,石板桥,石碾,石磨,石头墙,石板房,错落有致,就地取材而建的。独特的建房风格与自然界和谐相衬。</p><p>别有风味的小山村,这里还是电视剧《三妹》的拍摄地。独特的山村生活习性让电视人感触颇深。</p><p>庙是有的,黑龙庙初建于明代,盛行于清朝,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它藏在半山坡上,绿树掩荫之中。背后是柏树翠绿的荆坡头,庙东是蜿蜒曲折的红旗渠,庙前有一方池,池内常年有水,鱼儿清闲自游,水葫芦尤如小船,荡游水面,庙与自然山水浑然相融,使整个环境各得其彰。是现今林州市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建筑遗迹之一。</p><p>黑龙庙一直是周边村民的神圣净土。农历3月27日的庙会,更是村民的大喜事,早早几天就开始张啰准备了。届时十里八乡的村民聚集于此,有村民自发组织的民俗表演。整个庙宇香火缭绕,晨钟暮鼓,祁福安康,德泽四周,福佑八方。可所谓整个庙会热闹非凡,原汁原味,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传统民俗文化节。</p><p>村子背后就是魏魏的南太行,偏西北就是太行大峡谷碧波荡漾的“太行平湖”南谷洞水库。山泉水大多出于此,每逢到秋天山上专业队收庄稼时,站在山顶上太行平湖尽收眼潋。</p><p>水大多来自于雨,求雨似乎是中国老百姓生活中最普及的一项古老文化。就在村西太行山上,山前有青龙洞,山后有黑龙洞。都是方圆百里老百姓的求雨祈祷圣地,听老人们说,每逢到天霁久旱之年,善男信女们会经常上山,祈求降雨,风调雨顺,颇为灵验。这也许就是古老文化的一种精神寄托。</p><p>上世纪六十年代,我美丽的童年时期,挖草、拾柴、割绿肥,拾麦穗,现在回想起来真还有点记忆尤新。熟悉的大坪岭、正沟、山楂沟、水郊、张嘴岩、高岭、窑头沟、韭石板、城墙等在多熟悉不过的地方时而做梦还会勾起美好的回忆。</p><p>记得每到夏季大雨天过后,山上垂下无数条白练,颇为壮观,西边树林中流淌着无数的小溪,汇集而过的大的河流有两条,(村北一条和村南的山楂沟)。奔腾着穿渠涵洞而下流向远方。另外小的河流还有几条,我家门口的就是其中之一,每逢夏季,清澈的山泉水从山上流淌而来,经过大娘家门前的石桥涵洞哗哗而下,此时,儿童在河边戏水,妇女们在河边洗衣洗被。边洗边拉家常,夏季的此番景象,恰似太行山里的小江南。不过这些河流都是季节性河流,夏季过去,消失的无影无踪。</p><p>虽然黑龙庙因庙论村,历史上曾经叫西墁,西山墁等称呼,但似乎村上和黑龙庙真有不解之缘。解放前黑龙庙香火旺盛,人杰地灵。历经历史的风雨,也曾多次修葺。现在绿瓦红墙,规模完整,气势恢宏。因周围山高林密,沟壑纵横,既便于隐蔽,又可退守山林。它还是永记史册的中共林安汤淇中心县委第一次代表会议旧址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共林安汤淇中心县委的成立揭开了该地区抗日救亡运动的新篇章。在中心县委的领导下,县域内的党员数量不断增加,党组织不断扩大。为了进一步开展党的工作,发展革命形势。1939年8月,林县中心县委在此召开党代表会议,参加会议的有129师八路军工作团的同志和党员代表共50多人。会议进行了一个多月,并选出了北方局党代会的代表。这是林县党组织成立以来召开的第一次大规模的会议,在林县党的发展历史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1997年10月,被林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可以说,黑龙庙是党的星火之源!</p> <p>黑龙庙“太行山是屏风,红旗渠是玉带”,山和水也是一种奇妙的组合,山因为水有了灵性,水因为山而多姿多彩。七八十年代修建的东风和战备俩大水库尤如太行山区的璀璨明珠,镶嵌在村南北俩边,与穿村而过的红旗渠完美结合,既有山的豪迈,又有水的灵性,滋润着这片热爱热土的勤劳朴实的山里人。</p><p>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受改革开放的影响,山里人的思想发生了质的变化。行路难,上学难,就业难制约着山村的发展。全村先后搬迁到了窑头沟,虽然离西丰村近了,但这里依然是三条大河沟汇聚的地方,沟深坡陡,与隔河相望的西丰村还是远远莫及。无奈之下村民再次搬迁到西丰村分散而居,苦而无言。从此黑龙庙在人们的时间视野中淡淡而去……</p> <p>如今,黑龙庙昔日的热闹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留下的只是破旧的房屋和残墙断壁,乱草怱生,冷冷清清,不堪入目。留下了一段历史不俗的缩影……</p> <p>黑龙庙是一个小山村,一个饱经沧桑被人们淡忘的古村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