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组呼吸道病症,包括具有气流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气管炎以及合并肺气肿。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病因及危险因素:确切病因尚不清楚,目前公认的因素如下:1、吸烟2、感染3、理化因素(室内外空气污染、职业性粉尘、化学物质)4、气候 5、过敏因素6、制动等。<br><br>临床表现:症状主要为咳嗽、咳痰、气短或呼吸困难、喘息和呼吸困难、体力活动能力减退。体征包括呼吸音粗糙、发病期间出现干湿罗音、哮鸣音。合并肺气肿出现桶状胸。严重者出现发绀、消瘦等。X线片可见肺纹理增多、肺野扩大、透亮度增加、肋膈角变浅、横膈运动减弱;合并肺心病时出现水滴样心脏影。合并感染时可出现白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多。 并发症: 1、呼吸衰竭 2、自发性气胸 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br>稳定期治疗目的 1、减轻症状,阻止病情发展。 2、缓解或阻止肺功能下降。 3、改善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4、降低病死率。<br>康复方案指导:<br>1、 重建腹式呼吸模式(膈式呼吸):步骤有a、放松b、暗示呼吸法c、缓慢呼吸。方法如下图:<br><br> 2、 缩唇呼气法:经鼻腔吸气,呼气时将嘴缩紧,如吹口哨样,在4-6秒内将气体缓慢呼出。每分钟7-8次,每次10-20min,每天训练2次。训练如下: 3、 姿势训练:<br>a、增加一侧胸廓活动:坐位,以扩展右侧胸为例,先做先做向左的体侧屈,同时吸气,然后用手握拳顶住右侧胸部,作屈向右侧的侧屈,同时吸气。重复3-5次,休息片刻再训练。一日多次。<br>b、活动上胸及牵张胸大肌:吸气时挺胸,呼气时两肩向前、低头缩胸。亦可于仰卧位训练。<br>c、活动上胸及肩带训练:坐于椅上或站立位,吸气时两上臂上举,呼气时弯腰屈髋同时两手下伸触地,或尽量下伸。重复5-10次,一日多次。<br>d、纠正头前倾及驼背姿势:站于墙角,面向墙,两臂外展90度,手扶两侧墙或两臂上举扶于墙,同时再向前倾,做扩胸训练。每次2-3分钟,每日多次。<br>4、 排痰训练:a、体位引流b、胸部叩击、震颤c、咳嗽训练 5、 全身训练:a、上肢训练:手摇车训练、提重物训练,以运动时出现轻度气急气促为宜。日常生活中如做饭、洗衣、清扫等都可以加强辅助呼吸肌群的肌力耐力。b、下肢训练:通常采用有氧训练方法如快走、骑车、登山等。运动训练频率2-5次/周,运动时间10-45分钟,疗程4-10周。为保持疗效,患者应坚持终身训练。<br>6、 呼吸肌训练:a、吸气训练:应用口径可以调节的呼吸管,在患者可以接受的前提下,吸气阻力每周逐步递增。开始训练3-5分钟/次,3-5次/天,以后训练时间可以增加的20-30分钟/次,以增加吸气肌耐力。b、呼气训练:①腹肌训练:仰卧位,腹部放置沙袋做挺腹训练,开始1.5-2.5公斤,以后可逐渐加到5-10公斤,每次腹肌训练5分钟。②吹蜡烛法将点燃的蜡烛放于口前10厘米处,吸气后用力吹蜡烛,使蜡烛火焰飘动,每次训练3-5分钟,休息数分钟,在反复进行。每1-2天将口与蜡烛的距离加大,直到距离增加到80-90厘米。<br>7、 自然疗法:户外运动,保健按摩等。日光浴、冷水浴、森林浴、冷水浴等均有一定疗效。8、 日常生活指导:a、能量节省技术:再训练时要求患者费力,以提高身体功能的储备力。但实际生活和工作活动中,要强调省力,完成更多的活动。基本方法是:物品摆放有序化,活动程序合理化,操作动作简单化,劳动动作工具化。b、营养:改善营养过剩和营养不良,最大限度改善患者整体健康状态。<br>9、 长期家庭氧疗,可以改善患者缺氧状态,保持重要器官功能。 10、 教育和宣教:a、正确及安全使用氧气b、预防感冒c、戒烟<br>11、 注意事项:a、循序渐进,b、持之以恒,锻炼终生c、环境适宜,避免风沙、粉尘、寒冷、炎热、嘈杂的环境锻炼。呼吸时最好经鼻,以增加空气温度和湿润度,减少粉尘和异物刺激。d、警惕症状:锻炼时不应有任何症状。锻炼次日晨起时应感觉正常。如果出现疲劳、乏力、头晕等,应该及时就诊。e、结合临床:临床病情变化时务必及时调整方案。避免治疗过程诱发呼吸性栓中毒和呼吸衰竭。f、训练适度:避免过度换气综合症或呼吸困难g、适当吸氧。严重的患者可以边吸氧边活动,以增强活动信心。<br>适应症:病情稳定的COPD患者。<br>禁忌症:合并严重肺高压;不稳定性心绞痛及近期心肌梗死;认知功能障碍;充血性心衰;明显肝功能异常;癌转移;近期脊柱损伤;肋骨骨折;咯血等。<br>预防:1、避免发病的高危因素、急性加重的诱发因素。<br>2、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br>3、有高危因素的人群,定期进行肺功能监测, 尽可能早期发现早期干预。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医科科室简介</div> 潍坊市市立医院中医科成立于建院初期,经过市立医院中医临床专家几代人的努力,现已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单位之一,荣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老年病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脑病重点学科,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具有鲜明中医特色的中西医结合专业科室。<br> 科室擅长中西医结合诊治脑梗死、脑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等各类脑血管病;各类脑炎、帕金森综合征、癫痫、面神经炎、失眠、抑郁症、多发性硬化、周围神经疾病(格林—巴利综合征);神经系统脱髓鞘与变性疾病、颅内肿瘤及颅内高压症、神经系统中毒疾病、神经系统合并其他系统疾病等。<br> 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口服中药及针灸、推拿及康复理疗等手段。科室在治疗神经系统疾患如眩晕、头痛,急性脑血管病重症危重等、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抢救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取得了卓著的疗效。另外,科室针对冠心病、心功能不全、高血压病、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甲亢、甲减、慢性阻塞性肺病、哮喘、各种肾病及皮肤病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尤其在应用中药外敷治疗肾病、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关节疼痛等方面取得良好疗效。 咨询电话:8957019 <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