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四、新桥遗迹显露</p><p><br></p><p> 来到宝庆街尽头,十多年前,这里还曾散落着“万寿宫”遗迹的柱础基石、残砖碎瓦,如今四野空空,杂草丛生。建于清代中期的古石桥——新桥,因这次下堰埂开闸放水,桥墩在熠熠生辉的秋阳下,清晰地从水中央露出“真容”来。新桥遗址——我终于见到你。</p><p> 查阅嘉庆十九年版《犍为县志》,建置篇中有关于五通桥的记载如次:五通桥在“县(指犍为)东北八十里,通乐山。长六丈四尺,高二丈六尺,阔一丈五尺,乾隆五十八年修,今为盐筴聚会之所。里许为锁龙桥,长八丈,宽一丈,乾隆四十四年修。又里许为新桥,嘉庆十九年冲塌。”这段文字明确载明,两河口一带老桥(五通桥)与锁龙桥的位置距离,修筑年代。其中,新桥垮塌的时间,刚好是《犍为县志》的编撰之年(公元1814年)。</p><p> 茫溪河河面中央,新桥桥基的石墩如今依稀可辨。对岸位置,已经越过花盐街两河口大桥,地属埂埂井一带。伫立新桥遗址处仔细观察,河面上共有四排条石桥基,做工精细,排列整齐。桥基宽度约为2米,长12米,呈六菱鱼嘴型。新桥是清代盐商建在茫溪河上的第一座跨江石墩木桥,百米之阔,四柱五孔。综合的资料显示,新桥建桥时间晚于老桥。因老桥与新桥相近,当地人才有老桥新桥之分,民间一直盛传“先有老桥,后有新桥”。新桥建成通行后,大约不过十年光景,新桥就被一场洪水冲塌,也许遇到特大水患,亦或另有隐情。</p><p> 几年前,有一位由成都返乡的袁邦羽老先生,约70岁上下。袁老先生移居成都生活多年后,于数年前,专程返回五通桥宝庆街怀旧寻根。在一番打听中,巧遇老街上热情好客的桥民,并由桥民一路相伴,探访老街历史印迹,查找老街故友。可惜世道沧桑,人去楼空,岁月的风尘早己把老街的陈迹,秋风扫落叶般地卷走。袁老先生悲凉伤感,临别时从怀中掏出一帧老照片赠与桥民。照片所示,正是茫溪河上的新桥全景照。照片为迄今仅存的一张新桥旧照。桥民考虑到老照片极其珍贵,只用相机把它翻拍下来做纪念,随即把翻拍照放到了海棠社区的网页上。</p><p> 几天前,我与桥民带着老照片,前往新桥遗址处做现场比对,照片背景真实可靠。当再嘱桥民联系袁老先生时,座机手机均显示为空号。顿时,一种不详的预感闪现脑际,刨根新桥照片的线索,已被彻底封闭。</p><p><br></p> <p> 有关新桥,民间的说法是,在嘉庆至民国的一个世纪中,被数次冲坏,并又数次维修过,总体无大恙。这个说法,可以在民国版的《犍为县志》中得到印证,即在咸丰(1851)至光绪(1875)年间,新桥还又名“铁锁桥”。民间还有一说,民国六年的一场特大洪峰,将整个花盐街、宝庆街淹为水泽,新桥的桥墩也被洪水冲毁掉。最近,又有人在《微五通桥》跟帖,说是民国时期有一年划龙船,金山盐商做了一条精美的龙船,划到茫溪河下游去比赛。龙船顺水划过新桥时,按江湖约定,都要围绕新桥转上三圈。适逢又有人往水中甩鸭子助兴,结果新桥上看热闹的百姓太多,竟把新桥踩塌陷了。由于无法查找到垮桥记事,以上说法都不可全信。如今,在垮塌的桥下,有一对造型精美的桥头石狮,还在悄悄哭诉新桥垮塌的往事……</p><p> 根据这幅新桥照片,可揣测新桥的构造与高度。新桥有四排鱼嘴型的桥基(桥墩),桥基之上,再由青条石砌成两排石柱,高约三至五米,石柱之上,这才是用木板铺设起的桥面,这种石墩木板桥,过桥平稳,一旦遇到山洪爆发,石墩木桥定有隐患。 </p><p> 两天前,笔者走访老家住在宝庆街的曾光品先生。曾光品老人现年85岁,是出生在群力街的船工世家。童年时,就跟随父亲在茫溪河上戏水划船,少年时已经身高体壮,是其父船上的好帮手,可谓“浪里白条”。解放以后,曾光品仅十七岁的少年便进入五通桥航运社,成为一名船上艄公,主要以撑船水运货物为业。几十年的水上漂,对茫溪河有几条暗沟,几湾溪流,几块石板桥,几座大石桥,了如指掌。1958年大战钢铁时,有人奉命把废弃的新桥桥基上的青条石拆卸下来,由他装船运送到青龙嘴去维修下堰埂,杨柳湾白塔上的塔砖,也是有人拆卸下来以后,由他用船装运去桥沟桥钢厂修造小高炉,三块碑白塔从此被毁。</p> <p> 也许有人会问,为何当年的盐商,不修筑更为坚固的石拱大桥呢?需知,在清代民间,要建一座跨度百米的卷拱大石桥,难度之大,超乎今人想象。一是建桥技术尚不完善,经年历久。更重要的是巨额投资来源!据此不远的一座老桥(五通桥),其建桥年代仅早于新桥十余年,但老桥是建在河面宽度远不及茫溪河一半的印石溪之上,冬季溪口水浅,三拱石桥的总跨度只有“六丈四尺”,也就20米左右的桥长。尽管过去老桥两侧还修造有房屋经商,桥上建有廊亭黛瓦,可供行人乘凉歇脚,但毕竟老桥的修筑难度、建桥成本,与修筑新桥不在同一个等级,这应该才是盐商选择用石桥墩铺设木板的建桥缘由。</p><p> 据查找到的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9月《四川月报》第5卷第2期的一则载文,犍为县五通镇的基本情况是:“犍为五通镇为盐场区域,距城八十里,所属地面有筌溪街、四望关、黄角井、瓦窑沱、青龙嘴、花盐街、宝庆街、新桥、老桥、鲞草滩、柑子桥。街段铺户二千余家,全镇户口四千八百二十一家,男女共二万三千二百四十人。盐场劳工五万余人……”从上述所示的五通镇,当时的繁荣与发达程度,已经超过一般县城的规模,文中提到“新桥”,也可以理解为新桥尚存。本区文史专家袁伦权先生,在1985年从民国版《犍为县志》上抄录茫溪河古石桥名录时,依然有新桥记录在案,笔者找出民国版《犍为县志》,核对无误。</p><p> 结合文献记载,外加自己对民间的走访,新闻的爆料,再新桥附近的耄耋老人,均又没见过完整版的新桥。综合推断,新桥最终被毁弃用,应该是在民国40年代。</p><p> 再补充几句:《五通桥区志》在五通桥地名考证中,有一说为五通桥由“五孔桥”转音演变而来。由于当时保留下来的古石桥中,一直都没见到五孔桥(多以三孔或一孔出现),此说曾遭否定。如今,新桥遗址的发现,恰恰符合五通桥有五孔桥的由来之说。毕竟,新桥与老桥一样,是五通桥地名得来的重要城市符号。</p> <p> 五、上堰埂究竟在何处?</p><p><br></p><p> “垂杨夹岸水平铺,点缀春光好画图。灯火万家人上下,风光应不让西湖。”李嗣沆五桥杂咏诗中的五通桥,其大范围的小西湖景区,应该是指茫溪河上堰埂至下堰埂,再由四望关上溯到涌斯江杨柳湾一带的广阔水域。由于流经五通桥城区的茫溪河,涌斯江均由上下堰埂来抬高水位,春季的茫溪河碧波荡漾,杨柳依依,才会催生诗人笔下春景画卷。</p><p> 下堰埂今犹在,桥滩市民人尽皆知。但说起上堰埂,其知者十不过一二。茫溪河冬季为枯水季节,河水流量偏小,无法满足大盐船运盐运煤之需。故有乡绅,在青龙嘴修筑一条下堰埂,让河水水位提高后漫至上游,让茫溪河四季通衢。</p><p> 上堰埂早已不复存在,其位置就在今天工农街田家拐的码头处,河的对岸是花盐街锁龙桥外的河滩。这次茫溪河干涸,又才显露残存的痕迹。居住在上堰埂田家拐旁侧的桥民之父,就把上堰埂的来龙去脉,讲得清楚透彻。</p><p> 桥民的父亲叫杨荣富,现年78岁,家居田家拐临河老宅,是一名本地退休的建筑工人。杨父住在上堰埂附近长达半个多世纪,眷念故土老宅,对老街的往事记忆犹新。</p><p> 杨父童年时,就在门前的上堰埂摸爬打滚,见证过上堰埂盐运的兴衰岁月。1956年公私合营以后,五通桥盐场井灶裁撤,茫溪河上堰埂的运盐运煤功能逐步丧失,灯龙桥也被下游新修造的茫溪大桥取代。</p><p><br></p> <p> 据杨荣富老人讲,上堰埂早期的修筑,是用竹笼子装入鹅卵石沉入河底,层层加高,形成一条拦水坝。又用谷草等物去塞满空隙,再用竹席子铺在卵石坝之上,把煤炭渣子铺垫上面,这才形成一条拦水的堰坝。民国时期,盐商在堰埂之上架起一道灯笼桥,方便两岸交通。虽然今天已经见不到上堰埂的堤坝了,但显露的河床,明显要高于上下游河段,在两岸边,还可觅见隆起的乱石堆。有关修筑上堰埂的详情,现年85岁的曾光品老人,讲得更是绘声绘色。</p><p> 建国以后,曾光品全家从群力街搬迁到顺利街田家拐附近住家(即过去的宝庆街,现在的工农街),仅凭他71岁的五弟曾光林,都能讲出上堰埂的许多精彩的盐故事。有些盐故事,还在一代一代往下传。</p><p> 据说,在下堰埂下方数十米的河床内,即现在慈恩寺外的河段中,曾经有一船盐锅铁在“翻堰埂”时颠覆河中,时值洪涝季节,无法打捞。上世纪七十年代,有一次河床凸显,翻船处还鼓起一堆乱石滩,附近居民还见有人去掏过废铁疙瘩。如今,在翻船的河滩位置,都要高出它处的河床。</p><p> 伴随时代的变迁,盐业兴盛的茫溪两岸,早已沦为千年盐城的一条破旧老街。</p><p>(全文完) </p><p> 2020年11月15日初稿</p><p> 2020年12约3日补充修改 </p><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