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典诗词中船的意象(原创 )

枫园牧人周宏康

浅谈古典诗词中船的意象(原创 ) <br> 痴活七秩三,一生船为伴。<br> 家住枫园中,淡泊度晚年。<br> 上诗是一首自言自语的小诗。说得是我一生的简况。本文就从第二句“一生船为伴”谈起。<br> 青年时考上了海运学院,从第一天坐在宿舍床上向外观望,便是蔚蓝色的大海,点点白帆和象落叶一样漂浮在大海上的远帆。大三时航海实习,在海船上泡了半年,经历了风平浪静的漂泊、狂风暴雨的夜晚、波涛翻滚的颠簸,感受到漂泊羁旅之苦,厚载寄寓之温馨,时空变换之梦想。慢慢地就爱上了船。毕业后,分配在航运部门。从装卸船、调度船、指挥船至管理船、策划船,直到退休。这便是“一生船为伴”之句的来源。也就是深深地爱上了船的缘故。“爱屋及乌”也就爱上了吟咏船舟的诗词。无论是古典的,还是外国的都喜欢,也随手记下几首。本文便以古典诗词中舟船意象为题,谈一谈读这些诗词的感受。<br> 舟船是古今中外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其所以受到历代不同民族的诗人们的关注,成为他们抒发内心情感的载体,原因在于舟船具有漂移的功能、流动的特性,能联接不同的时空,使诗人的目光超越视野的局限,进入想象的空间。<br>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千古流传的名诗句。如<br>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br>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br>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br>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br>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br> (李白《黄鹤楼》)<br>  就都是吟咏舟船的佳诗。第一首诗中的“扁舟”如同纽带,把诗人置身其间才志不舒的现实逆境与心神向往的理想之境相联结,使时空发生转化。第二首诗人的挚友孟浩然已乘船远去,诗人仍在黄鹤楼上目送风帆。待帆影消失,只见远方江水奔流,诗人仍凝神远眺,此时此刻,浩浩长江水无疑成了诗人心潮的写照,友情的象征。<br>  再看苏轼的《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 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诗人想驾起一叶小舟,离开纷扰的人世,这是与李白的“散发弄扁舟”异曲同工的异代知音唱和,两位诗人都想驾起一叶小舟,离开纷扰的人世,到江海湖河的自然境界去寻求精神寄托。<br>  温庭筠的《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在这思归的“千帆”上承载的是思夫之情,浸透着爱意,这也是一种寄托。<br>  “舟船”作为寄寓情感的一种审美意象,也出现在李清照词中,并且赋予了新的文化意蕴,承载了她的五味人生,寄托了她漂泊、忧愁的心绪。<br>  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荷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词中展现的世界清香流溢,色彩缤纷幽杳而神秘。这里的“舟”是一叶小舟,一叶轻舟,它载着词人少女情怀自得、幸福与快乐,并能在“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中得到一种少女的狂欢和洒脱。这一个“舟”字里,我们读出了少女时代词人的生活情趣和心境。<br>  而同样写“舟”,在她的《一剪梅》中,我们又品出另一种滋味。<br>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br>  在这首词中,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笼罩着一种深深的别离相思之情。这里舟船的文化意象表现为别离相思的载体,“兰舟”成了可以慰藉词人思念之情的归宿。<br> 下面两首诗中的“舟船”意象却更多地融入了诗人的漂泊之感:<br>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br> ——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br> 木叶纷纷下,东南日烟霜。林山相晚暮,天海空青苍。暝色况复久,秋声亦何长。孤舟兼微月,独夜仍越乡。<br> ——刘睿虚《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br> 这两首诗的主题与意象群极为相似:两位诗人都漂泊异乡,栖身客舟之中,暮色四合,夜风吹动岸上的树叶,发出凄清的声响。在作客他乡、旅途孤寂之时,两位诗人不约而同地想到昔日朋友,写诗以寄情。作为诗的中心意象,前者是“月照一孤舟”,后者是“孤舟兼微月”,都强调“月”与“舟”的组合,而特别突出一个“孤”字。诗人运用音响(猿啼、秋声)、色彩(沧江、青苍)、动景(急夜流、纷纷木叶)、静景(明月、林山晚暮),烘托月照孤舟的意象,将漂泊之感、故人之思融入景物描写之中,具有动人心弦的艺术魅力。<br> 这类“船”寄寓漂泊之感的诗歌还有许多。如:<br> 秦地故人成远梦,楚天凉雨在孤舟。<br> ——李端《宿淮浦忆司空文明》<br>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br> ——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br> 而最为直接地以船为喻、表现自身漂泊之感的诗歌,恐怕当属李商隐的《木兰花》:<br> 洞庭波冷晓侵云,日日征帆送远人。几度木兰舟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br> 此诗是因睹木兰舟日日浮于洞庭湖上,而联想到自身如孤舟一般漂泊天涯的命运:清晨,洞庭湖清冷的水波浩渺广阔,似乎与天际的浮云相连。木兰树雕成的华美船只每天都在湖上送人远行。诗人忽然想到:自己几次在木兰舟中望人远行,却不知道自身其实亦如木兰树斫成、漂泊天涯的一叶孤舟!据宋代笔记记载:唐末,馆阁诸公泛舟湖上,以“木兰”为题赋诗。忽有一贫士登舟作了此诗。诸公大惊,仔细审视,原来竟是李义山之魂。这个记载虽不足信,但诗中木兰舟与诗人共同的漂泊命运无疑感人至深。<br>  与“漂泊”之感相对,中国古典诗歌中“船”意象的另一典型内涵是“自由”。如: 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系与心同。<br> ——韦应物《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br>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br> ——李商隐《安定城楼》<br> 他年却棹扁舟去,终傍芦花结一庵。<br> ——韦庄《西塞山下作》等等。<br> 漂泊的意象在陆游词中,表现为故人之思、故园之恋、羁旅之愁、漂泊之伤。如“孤梦泛潇湘,月落闻柔撸”(《生查子》其二)。在船工咿呀的摇橹声中,词人落寞凄楚的漂泊之感伤跃然纸上。而当多年漂泊换来的只是“华鬢星星,惊壮志诚虚,此身如寄”时,词人的归乡之感就变成了“纵有楚柁吴樯,知何时东逝空怅惘,鲙美箛香秋风又起”(《双头莲*呈范至能待制》)的词句。<br>  陆游词中的故园之恋,在下面这首《南乡子》中,有更深层次的表达。<br>  “归梦寄吴樯,水驿江程去路长。想见芳洲初系缆,斜阳,烟树参差认武昌。 愁鬢点新霜,曾是朝衣染御香。重到故乡交旧少,凄凉,却恐他乡胜故乡。”<br>  “吴樯”载着词人踏上归乡之路,也载着词人的落寞、感伤,又深恐“久别回乡,交旧少”的忧虑,比客居他乡所引起的寂寞、伤感还大。这飘荡在故乡与他乡之间的小舟才是词人暂时的归宿。这种凄凉的心理状态让我们更深的感受到词人的漂泊之伤和故乡之恋的浓重绵长,也体现出此处“舟船”的归宿意象。<br>  李清照的舟船意象还具有“载愁”的功能。看下面的《渔家傲》:<br>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br>  这首词思路开阔,想象丰富,意境辽远。把读者带入美妙的仙境中:饱览多姿的云涛、鲲鹏展翅万里的飘渺浩大之境以及轻舟乘风飘向仙山的美好境界,使人为之神往。李清照在词中,巧妙地运用了舟船意象,传情达意,也表露自身漂泊的凄苦身世。<br>  舟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特别丰富的文化意蕴。它既寄托了词人们一生流浪的情感生活,也寄寓了他(她)们风雨漂摇的人生,更折射出他(她)们生活的那个年代的动荡飘摇。<br>  这种舟船意象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是‘俯仰自得’的节奏化了的音乐化了的中国人的宇宙感。”<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