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10月31日下午3:30我们马不停蹄地赶到王家大院。</p> <p><span style="color: rgb(63, 63, 63);"> 王家大院是由王氏家族经明清两朝、历300余年修建而成,包括五巷六堡一条街,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是一座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建筑艺术博物馆。</span></p> <p> 到达王家大院时间很晚,导游只给了一个半小时游览时间,显然是不可能仔细游览,加之听着导游介绍,一路小跑,也不可能安心拍摄。我们仅仅跑马观花般参观了高家堡和红门堡两个大院落。</p> <p> 高家崖为王汝聪,王汝城兄弟兴建于嘉庆十年,也就是1805年的建筑群落。占地面积11728平方米,共26个院落,212间房屋,建筑特点是背阴抱阳,背山而水,阴山构筑,依山重叠,层楼叠院,错落有致。</p> <p> 既然知道难以拍摄好,我干脆认真听导游的解说。</p><p> 据导游介绍,哥哥王汝聪是五品官,弟弟王汝成是四品官。虽然弟弟官高一级,但是按风水规定,兄弟并排建房子时,大哥要选择东边,弟弟房子则在西边,弟弟的西楼是不能不能高于哥哥的东楼的。</p><p> 我拍摄的这张照片可以看到,哥哥和弟弟两个院落并建,照片右边是东,哥哥的敦厚居在东,照片左边是西,弟弟的凝瑞居在西。</p> <p>两个院落的大门则是按朝廷的规制,弟弟家的大门按四品官三间四柱,哥哥家却按五品官的规定,大门没有弟弟家气派。</p> <p> 但是两个院落的屋檐则是东院哥哥家的屋檐高于西院弟弟家,这又是按风光的要求执行的。。</p> <p><span style="color: rgb(60, 60, 61);"> 王家大院处处有精美的三雕——木雕、石雕以及砖雕。这些雕刻做工上乘,富于变化,形式多样,内容更是丰富,对大院子孙有着教化作用。</span></p> <p>主人卧室的门坎前后有石刻,有似现代的大门口的门垫。又寄有主人对家族美好的希冀。</p> <p>门前的踏步石雕画面中有一只鹭鸟,两边有荷花,荷花又称莲花,一鹭莲花,取谐音“一路连料”。希望子孙在科考制度下连连髙中。</p> <p>院子里的几步踏步,配上石雕,很有情趣。</p> <p> 上二楼的楼梯,镶嵌着多亇石雕,寄托着院主人的希望。</p> <p>望柱————封侯挂印</p><p>大猴子背着蜂窝,旁边有小猴倒换。侯为古代爵位之一,希望子孙仕途得意,封侯挂印。</p> <p>房子的柱础石也是精心的雕刻。</p> <p>这是宫灯型柱础石。这个柱础石分上下六层雕刻,分别为鼓,袱锦,蝙蝠祥云,燮龙,钟鼎底座,回纹。</p> <p>院落的每间房前都镶嵌着石刻画。</p> <p>小辈房前有“麒麟送子”石刻,图中一童子骑在麒麟背上,后有送子婆婆,祈盼家族子嗣贤德。</p> <p>这是雕刻的二十四孝之一的“行佣供母”的故事。</p> <p>这是雕刻的“吴牛喘月”的故事。图中水牛因害怕炽烤,误把月亮当做太阳,吓得浑身冒汗,,直打哆嗦。故事本意是讽刺胆小怕事之人,此处为院认警示儿孙要谨慎做人。</p> <p>这是二十四孝之一的“乳姑奉亲”。相传唐朝节度使崔山南的祖母唐夫人念及婆母年事已高,牙齿脱落,不便食五谷杂粮,便用自己的乳汁奉养。</p> <p>“仙鸡送子”</p><p>送子娘娘手持“仙鸡送子”的幡信,跟在驮着贵子的雄鸡身后,祈盼送来功名贵子,以光宗耀祖。</p> <p>这是出自《三字经》的“五子登科”。</p><p>“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亦称五子登科。</p> <p>图中祥云绕日,左右侍从分别牵着马,举着华盖,中间的状元郎一手插腰,一手指着太阳,好似在说:“我中了状元,离做官的日子也就不远了”。意为指日髙升。</p> <p>飞马报喜</p><p>画面上信使腰上别着杏黄旗,兴髙采烈地飞奔而来报喜,上方配有喜鹊登梅,意为喜上眉梢。</p> <p>海马流云</p><p>图中骏马飞奔,马蹄舒展有力,动感十足,院主人期望子孙能像骏马一样,鹏程万里。</p> <p><span style="color: rgb(68, 68, 68);">孩子们读书的院落——养正书塾的大门两边刻出两株竹子,根部是深扎石头之中,寓意根基扎实;中部竹竿挺直,寓意虚心求教、节节向上;顶部竹叶茂盛,寓意清平正廉。</span></p> <p>书院里的望柱寓意深远。</p> <p>辈辈封侯</p><p>大猴背小猴,希望辈辈封侯。</p> <p>不同的窗有不同的木雕。</p> <p>这扇窗户像打开的书卷。</p> <p><span style="color: rgb(60, 60, 61);">王家大院里有很多匾文楹联。这些文字也是家风家训,向家族后辈宣示要遵司马训,积阴德于子孙。</span></p> <p>通过一座架在山冲上的桥,我们来到了红门堡建筑群。</p><p>红门堡建筑群建于乾隆四年(1739年)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总面积25000平方米。整座建筑依山而建,从低到高,由四排院落组成,左右对称,中间主巷道与三条横巷,组成一个规整的王字。</p> <p> 站在桥上和红门堡的城墙上,才真正体会到什么是髙墙大院。</p> <p>在红门堡我们几乎沒有参观其中的任一个院落。导游直接带我们来到“王”字中间的交叉路口。</p> <p> 给我们半小时时间爬上城楼,从城墙上走向红门堡的大门集合点。</p><p> 时间显然太短。大家都抓紧时间爬上城墙。我希望能够在城墙上看清楚形成王字的街道。</p> <p>不行,髙度不够,这是王字一竖的街道,树有遮挡,看不清。</p> <p>这是在城墙上看城内的四合院。</p> <p>城墙上的道路和亭子。</p> <p>王字一横的巷道。</p> <p>城墙西南角的亭子,走到这里就看到了红门堡内最前面第一排建筑。</p> <p> 下城墙走向集合点前赶紧再拍王字一竖的街道和红门堡大门城楼,影壁,匆忙而过,留下到此一游照片。</p> <p>在城墙上,我还看到了王家大院另外一处正在维修中的大院,规模同样宏大,待开放后,再参观王家大院,真得走上一天啊。</p> <p>在城墙上还看到了沟冲里住着人的窑洞,三孔砖窑的院子还挺不错呢。</p> <p> 查网络得知,王家大院在中国十大民间建筑群中排名第一,今日一见,真是名不虚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