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好诗词~习字赏百首题画诗之四

醉墨书香 13272247

<p>《黄山行》</p><p>诗人 释弘仁</p><p>坐破苔衣第几重,</p><p>梦中三十六芙蓉。</p><p>倾来墨沈堪持赠,</p><p>恍惚难名是某峰。</p><p><br></p><p>释弘仁</p><p>释弘仁(1610~1664),俗姓江名韬,字六奇,法名弘仁,字无智,号渐江。</p><p>本名</p><p>释弘仁</p><p>别称</p><p>俗姓江名韬</p><p>字号</p><p>字六奇,法名弘仁,字无智,号渐江。</p><p>所处时代</p><p>清朝</p><p>出生地</p><p>安徽省 黄山市 歙县</p><p>清代安徽歙县人,少孤贫,母亡后不婚不宦,明之后游武夷山出家为僧,后归黄山,往来云谷、慈光二寺,又游雁宕匡庐。工画,尤以黄山松石为奇,有《画偈》一卷,为新安画派宗师,与石涛、石溪并称清初三大名僧画家。墓葬披云峰侧,又有太平人汤燕生等人种梅墓侧,故世人又称之为“梅花古衲”。[1]</p> <p>从来不见梅花谱,信手拈来自有神。 不信试看千万树,东风吹来便成春。</p><p>我从来不看那些梅花谱之类的小册子,按照自己的观察感受、艺术意趣随意挥写自然具有神采,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神采。如果不相信这种说法,请看大自然中的千万棵梅花树,她们不受什么模式的约束,具有内在的旺盛生命力,年年东风 </p> <p>年来空谷半霜风,留得遗香散草丛。</p><p>只恐樵人溷兰艾,红颜收在束薪中。</p><p>1、意思:每年空谷一半时间来霜风,霜风吹过后草丛里留有清香之味。</p><p>2、出处:明代陈继儒《王楚玉画兰》</p><p>3、原诗:《王楚玉画兰》</p><p>年来空谷半霜风,留得遗香散草丛。</p><p>只恐樵人溷兰艾,红颜收在束薪中。</p><p>4、全诗翻译:每年空谷一半时间来霜风,霜风吹过后草丛里留有清香之味。只担心樵夫把兰草与艾草不区分而一同砍下,一起扎着当柴火用。</p> <p>明代徐渭的《题《墨葡萄图》 / 题葡萄图》</p><p>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p><p>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p><p>完善</p><p>创作背景</p><p>徐渭借宿在净众寺中时,方丈室中迎面墙上挂着的一幅《墨葡萄图》吸引他。方丈又道:施主乃大明才子,贫僧早有耳闻。今日有缘光临敝寺,实在是三生有幸,恳请施主为先祖师遗图增色,题诗既为敝寺增光,亦为先祖师遗图,请施主幸勿推却。徐渭见方丈一片至诚,难以推诿,只得从命。</p> <p>徐渭</p><p>五十八年贫贱身,何曾妄念洛阳春。</p><p>不然岂少胭脂在,富贵花时墨写神①。</p><p>【注释】</p><p>①富贵花:牡丹花。</p><p>【评说】</p><p>本诗选自《石渠宝笈初编》卷一七。</p><p>牡丹,众花之王,翠华艳爚,纷葩摛锦。白居易《牡丹芳》便极尽其富贵堂皇之姿:“牡丹芳,牡丹芳,黄金蕊绽红玉房。千片赤英霞烂烂,百枝绛点灯煌煌。”“红紫二色间深浅,向背万态随低昂。映叶多情隐羞面,卧丛无力含醉妆。”在众人眼中,牡丹“岂独风流冠西洛,只疑富贵是东皇。”(李珮《姚黄传》)因而,画家作牡丹时,“欲惊世眼须煊烂,且把燕支画牡丹。”(赵石《牡丹》)而徐渭却一改众人之重彩胭脂,绰约艳丽,偏用水墨泼洒挥就,淋漓酣畅,烟岚满纸,离奇超逸,繁盛的牡丹遂见疏态,不见富贵,反见寒意,表现出与世人截然迥异的审美趣味。对此,在另一幅《牡丹图》的题跋中,画家有过极为明确的自白:“牡丹为富贵花,主光彩夺目,故昔人多以勾染烘托见长,今以泼墨为之,虽有生意,多不是此花真面目,盖余本人性与梅花宜,至荣华富贵,风若马牛,弗相似也。”因而,此首题画诗直可视作文长自遣自适之作,是其心迹的自然流露,更借以抒泄“胸中有一段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的郁郁不平之气,无怪乎数次题于画作之上。</p><p>诗作前二句是对自己一生经历遭际的总括,这正是他与众不同审美意趣的缘由。自己在贫贱困厄之中度过一生,将近六旬,从未妄想过荣华富贵,这与世人汲汲乎富贵,绝然不同。诗中“洛阳春”指牡丹,徐渭在诗中摒弃“洛阳春”之绰约繁娆,正是不求雍容华贵的生活情趣的流露,因而画作也力避艳媚。他人之牡丹,烂漫如霞,多施胭脂,重彩浓色,而“我”却偏以水墨绘写。“岂少胭脂在”,一个反问句式激起人们深思,胭脂有的是,那么,画家缘何不用胭脂却用水墨呢?未句再次点明。用墨作画,离奇超脱,不同俗流,足以传神写照,畅抒己见。诗作前后绾合,形成回环往复之致,更突现了画家的人格精神。</p><p>此首题画诗,徐渭数次题于画卷,唯“五十八”易为“五十九”。画家钟爱之情可见一斑,因为在画家眼中,此诗早已被视作自我人格意趣的写照与自白。</p> <p>桥危藤络石,江迴树生秋,</p><p>自断蒹葭载,伊人未可求。</p><p>李日华(1565—1635)字君实,一字九疑,号竹懒、痴居士等,浙江嘉兴人。父李应筠,字怀庄,以经商致富,但富而好施,造福乡里。李日华于万历二十年(1592)中进士,授九江推官。</p><p>历任汝州佐贰副官、西华知县、南京礼部主事。后辞官归家奉养父母,里居20余年。父殁,补礼部尚宝司丞。天启四年(1624),受嘉兴知县汤齐之聘,参与纂修《嘉兴县志》。崇祯元年(1628),向朝廷奏陈革新政事,晋太仆寺少卿。</p><p>家有“鹤梦轩”、“六研斋”、“紫桃轩”等,作为其收藏书、画之所。藏书数量达数万卷,多为文学及历史类书籍。能书画,并善于鉴别。所作笔记,内容亦多评论书画,笔调清隽,富有小品意致。其诗皆表现封建士大夫的闲适情调。</p><p>明末藏书家钱谦益对其评价颇高。藏书、画印章有“嘉禾李氏鹤梦轩珍藏书画记”、“六研斋书画印”等。著有《味水轩日记》、《紫桃轩杂缀》、《六研斋笔记》等。[1]</p><p>故居在春波门外螺蛳浜(今嘉兴城区解放路螺蛳浜),筑有恬致堂,均早毁。</p> <p>题画诗</p><p>明.李日华</p><p>山水随处碧,山云尽日蒸。</p><p>扁舟自消受,不是学严陵。</p><p>又写明.李日华题画诗一首(快乐写字)</p><p>论李日华题画诗</p><p>李日华题画诗分三类:描写僧侣生活,采用佛家语汇,阐释佛理。通过竹兰松的形态象征高洁品质和昂藏矫健的气象。描写水边林下的观想野趣,或在有无之间寻找闲适的意趣,或在静寂中悟得化育天地的玄理。 关键词:佛理;梅竹兰松;山水画 李日华(1565年-1635年),字君实,号九嶷山人,别号竹濑,嘉兴人,诗人、画家、书法家。万历壬辰(1592年)进士,除九江推官,累官太仆寺少卿。《列朝诗集转》记载说“日华和易安雅,恬于仕进,后先家食二十余年。能书画,善赏鉴。一时士大夫风流儒雅、好古博物者,祥符王损仲、云间董玄宰为最。君实书画亚于玄宰,博雅亚于损仲,而微兼二公之长,落落穆穆,韵度颓然,可称名士矣。</p> <p>明•李日华</p><p>垂兰明•李日华</p><p>垂兰</p><p>从风不猎香,俯溪自怜影。</p><p>空山狼藉春,半属野樵领。</p><p><br></p><p>被风给吹拂荡漾却不给它自己(指兰花)的芬芳 对着溪面俯视自己却觉得自己的影子很可爱(怜:可爱) 这山上已是空空荡荡、狼藉斑斑的残春之景了 (兰花)却仍旧做着野地里的花王</p> <p>李日华题画扇诗</p><p>已倩江烟添雨色,幸多山雨壮溪流,要知昔日云林意,落照苍茫数点沤</p> <p>李日华题扇诗</p><p>春来无雪有梅花</p><p>淡淡幽香透碧沙</p><p>门外绿波平似掌</p><p>懒随狂客问琵琶</p> <p>《画兰》</p><p>明代 李日华</p><p>懊恨幽兰强主张,开花不与我商量。</p><p>鼻端触着成消受,着意寻香又不香。</p><p><br></p><p>李日华赞美懊恨幽兰强主张,开花不与我商量的诗句有哪些,描写诗句充分运用明代的写法,突出描写画兰的句子形象化,开头和结尾的元素正好结合,受世人的关注和欢欣鼓舞。</p><p>李日华开头写法:懊恨幽兰强主张,开花不与我商量。鼻端触着成表达什么意思</p><p>结尾写法:懊恨幽兰强主张,开花不与我商量出自哪首诗</p><p>诗词赏析除感受关键之处,回笔描写懊恨幽兰强主张,开花不与我商量至深,这就是明诗一句胜出的李日华经典名言。</p><p>画兰诗词注解:懊恨幽兰强主张,开花不与我商量赞美什么</p><p>李日华的画兰情境描写句子意趣真实,画兰诗词开头赞美的是什么,深受后人喜爱和推广。</p> <p>《题西湖垂柳图》</p><p>陈洪绶</p><p>外六桥头杨柳尽①,里六桥头树亦稀②。</p><p>真实湖山今始见,老迟行过更依依③。</p><p>【注释】</p><p>①外六桥:西湖苏堤上的六座桥,宋苏轼始建,名曰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②里六桥:西湖里湖杨公堤上的六座桥,为明代杨孟瑛建,名曰环璧、流金、卧龙、隐秀、景行、浚源。③老迟,诗人自称。</p><p>【评说】</p><p>本诗选自陈洪绶《宝纶堂集》卷九,原题作《独步》。</p><p>这是诗人在明亡后重游西湖时,有感于六桥杨柳的变化,作《独步》一诗抒怀,后又题在自画《西湖垂柳图》上。据《湖濡杂记》载,里、外六桥上遍植杨柳,明亡后被砍伐殆尽,原本古人在易代之际,往往会因风景不殊,山河有异而兴叹,更何况眼前确是满目荒凉疮痍。“杨柳颈、“树亦媳是画家深深悲痛的动因,因而产生“行过更依依”的情感。这种真情实感的流露,似乎比前人更深一层,它不仅表达了自己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之情,更借比抒发了对满清统治者蹂躏祖国河山的痛惜之感。老莲以画名世,诗不多见,而这首题画绝句,“读之一过,恻恻动人。”(郭麐《灵芬馆诗话》)</p> <p>一林霜叶可怜红,半人虚中半画中。 冷艳足为秋点染,从来多事是秋风。</p><p>整个树林中的霜叶红得多么可爱呀!一半消失在广阔的空间里,一半进入绘画作品中。这寒冷季节的鲜艳色彩完全可以作为秋景的装饰。从来多管闲事、推动事物不断变化的都是这秋天的风。</p> <p>李日华</p><p>沙水弄夕晖,人家在烟翠。</p><p>每于江渚行,悟得米三昧。</p><p>李日华(1565—1635),明书画家、文学家。字君实,号竹懒、九疑。嘉兴(今属浙江)人。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官至太仆少卿。能书画,善鉴别。山水学巨然和吴镇,苍郁秀润,格韵俱胜。淡于仕进,博览群书,诗文奇古。所作笔记,多论书画,笔调清隽,具有小品意趣。诗文皆表现闲适情调。著有《书画想象录》、 《竹懒画媵》、《槜李丛谈》、 《紫桃轩杂缀》、《味水轩日记》、 《六研斋笔记》等。传世画作有《宿迁水溢图》、 《青山过雨图》等。</p><p>这首题画诗是阐述画理的。米三昧,米指宋代著名书画家米芾、米友仁父子;三昧,事物的要诀、精义;米芾画山水不求工细,多用水墨点染,突破了勾勒加皴的传统技法,自称“信笔作之,多以烟云掩映树石,意似便已。”米友仁继承父法,自称“墨戏”。整首诗的意思是说,夕阳的光辉映照着沙滩和溪水,山村人家散落在翠岚烟霭间,每当我在江滨沙州上散步时,便由此悟到米氏父子山水画的诀窍原来是从大自然中得来的。</p><p>这首诗强调了画家师法自然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多观察自然,才能加深对传统画艺的理解。所以他主张“山行遇奇树怪石,即具楮墨四面约略取之,此亦诗家李贺锦囊之储也。”(引自《历代论画名著汇编》, 下同。)中唐著名诗人李贺,每日携带笔砚纸张,背古锦囊,骑驴出门旅游,在途中将所见所感随即写成诗句投在锦囊中,晚上回来再补充成完整的诗篇。李日华也主张到大自然中去写生,认为这是最好的学画方法。</p><p>正是由于这一主张,所以他特别欣赏元代山水画大师黄公望的做法,他以极其钦佩的赞叹口气说: “陈郡丞尝谓余言:‘黄子久终日只在荒山乱石丛木深筿中坐,意态忽忽,人不测其为何。又每往泖中通海处看急流轰浪,虽风雨骤至、水怪悲诧而不顾。’噫!此大痴之笔所以神郁变化几与造化争神奇哉!”李日华不仅为我们留下了一条极重要的画史资料,而且还再一次借此阐述他师法自然的重要主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