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篇</p> <p class="ql-indent-1">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感谢这次国培让我们在橘子挂满枝头的时节相聚在浙江师大,有幸欣赏到江南美景,品尝到江南美食,体验到江南民风。正如来自唐山的王颖老师所说,在这里的每一天都是新鲜的、有营养的。尽管这两日老天一直阴沉着脸,南方特有的接二连三的绵绵细雨亦能滋润我们的心田。</p><p><br></p> <p class="ql-indent-1">在领略了两天浙师大名师风采之后,我们来到了位于“浙江之心”——金华婺城新区的荣光国际学校。</p><p><br></p> <p class="ql-indent-1">在这里我们见识了先进的教学设施与教育理念,看到了优先发展的教学模式。据了解,这是一所由企业和民间共同投资创办的全寄宿制国际学校。学校根据学生需要设置齐全的学科,教育资源配置达到了省级规范化标准,是金华市目前投资规模最大、办学条件最优的新型现代化国际学校。惊羡之余更多的是启发,仿佛一下子有了新的方向,有了新的目标,对未来充满信心与希望。</p> <p class="ql-indent-1">进门往里走,我们来到一条充满艺术气息的文化长廊。这里干净整洁、有序、美观,图书角、墙壁、头顶……到处都张贴着名人名家介绍以及学生作品。</p> <p class="ql-indent-1">教室里传来教师清脆的嗓音,我被吸引着来到后门口,看到了第三幅图片中的这一幕,每个人都好专注!</p> <p class="ql-indent-1">参观完教室与楼道,我们被带到四楼录播室观摩了两位90后美女教师的精彩做课,欣赏课《沃尔塔瓦河》和合唱课《红河谷》。</p> <p class="ql-indent-1">魏阳老师的《沃尔塔瓦河》,教学节奏紧凑、环环相扣,语言流畅教态自然,教具利用充分,教学设计很有创意,可以看出十分用心。</p> <p class="ql-indent-1">她的课堂教学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老师们听完意犹未尽,忍不住开始交流探讨。坐我旁边的老师做的笔记太棒,忍不住拍了下来。</p><p><br></p> <p class="ql-indent-1">张可歆老师的《红河谷》,充分运用柯尔文手势,分层递进式教学,由简而繁,由易渐难。教学思路清晰,语言流畅简练,有指挥有范唱,有气息指导。</p> <p class="ql-indent-1">老师们听的很认真,课后咨询,最后跟张老师合影留念。</p> <p class="ql-indent-1">接着是区教研员方秀娟老师的精彩授课。首先她对前面两位年轻教师的课进行了分析点评,语言十分中肯,先说缺点再说优点,并给出了宝贵的改进意见,让人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然后她给我们讲了《让音乐属于每一个人——柯达伊教学法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方老师从柯达伊教学的主要理念、柯达伊教学的原则、柯达伊的“三P”教学法、柯达伊教学的“延续性”、“发展性”四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柯达伊教学法的主要内容,又分别讲授了柯达伊教学法在欣赏教学、在合唱教学中的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让如饥似渴的我们听得入迷,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不同程度的震撼。要学习的东西还太多太多,深觉任重而道远。</p><p><br></p> <p class="ql-indent-1">观摩课结束后大家纷纷开始交流、讨论、反思。感触最深的就是她们讲课时的声音,如涓涓细流,又如诗如歌,那么柔,那么轻,却能让所有人的注意力集中在她们身上。回想起我们自己上课的时候,为了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有时真的是声嘶力竭,效果却不太明显。我想我们都应该学习用合唱般的声音声情并茂地教学,上课再投入一些,备课再充分一些、细致一些。</p><p class="ql-indent-1"><br></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下篇</p> <p class="ql-indent-1">十一月的源东乡,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桂花香。丝丝秋雨,点点凉意,细雨蒙蒙中看着山间云雾缭绕,仿若来到仙境。我贪婪地、大口大口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尽情地观赏着这里特有的徽式建筑,白墙青瓦,仿若置身画中。“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耳畔响起熟悉的旋律。怀揣着对祖国的深切热爱,我们跟随班主任董立丽老师来到施光南故居,去寻觅一段熟悉而又陌生的青葱岁月。</p><p> </p> <p class="ql-indent-1">故居坐北朝南,平面布局呈长方形,主体建筑为一进五开间堂楼加左右楼梯间,两侧厢房各一间,形成三合院式院落。两侧贴建楼屋四间。占地面积315平方米。故居保存完整,是研究施氏父子从普通农民子弟成长为时代名人的重要物证。</p><p class="ql-indent-1">从正大门进入有个呈长方形的后园,园子并不大,里面种满花花草草,可见施复亮的雅趣与兴致。为了纪念施复亮和施光南,当地政府在园子的左边设有一小亭子,为“光亮亭”,取施复亮与儿子施光南两人名字里的一个字。右边则是父子俩的全身像,边上一石碑镌刻着父子俩的生平。1950年,施复亮将故居捐献给村里办农会、办学校,才使故居存留至今,前院格局虽无雕梁画柱的装饰,但足见农耕人家的敦厚和朴素。院前天井的东边栽有一株桂树,石门几乎被枝繁叶茂的桂花遮住了一大半门楣,在不经意给整个院落增添了许多的蓬勃生机,有一种惬意文雅洽融于人的不知不觉之中。</p><p><br></p> <p class="ql-indent-1">施光南(1940-1990),施复亮之子。中国当代著名作曲家。一生创作音乐作品甚丰,被誉为人民音乐家和时代歌手。施光南的纪念馆里播放着李谷一老师唱的他作曲的《在希望的田野上》。进门左手边墙壁上挂着他的金唱片奖,还有李岚清总理为他画的素描头像。馆内陈列着他的作品手稿、日记手稿,他的五线谱画的乍一看还以为是印刷版,太漂亮了,不愧为作曲家。</p><p><br></p> <p class="ql-indent-1">天街小雨,江南小镇,我们在这里尽情地接受着革命的洗礼,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升华。感动,感恩,充实……</p><p><br></p> <p class="ql-indent-1">如果说下午的施光南故居之旅是使思想得到升华的实践,那晚上浙师大党委宣传部部长朱毅峰教授的《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讲座就是提高思想认识的理论。他从科学范畴、主要内容两个方面阐述了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语言幽默风趣,让本来枯燥无味的理论课变得鲜活有趣。大家听的津津有味,如沐春风。他引用宋朝汪洙《神童诗》的一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说明教育的重要性,引人深思。他带领我们重新认识了教育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教师对一个民族的重要性,更让我们认清了身为教师肩上的担子有多重。从而更加坚定了我努力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教师的决心。</p> <p class="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center;">尾声</p><p class="ql-indent-1">又是满载而归的一天,早六点半到晚八点半,忙碌而充实,仿佛又回到了学生时代,累却快乐着。感恩国培让我们相聚在这个美丽的地方,感恩浙师大各位专家老师的辛苦付出,感恩同我们一起学习生活的可爱的同学们,感恩遇见!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让我们在未来几天的学习中乘风破浪,携手共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