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北谷往事

传说中的9爷

<p> 北谷村往事</p><p> 定格在我印象中的北谷村是因我的大姨家就在北谷的北城,小时候去北谷跟会(赶集),也要顺便去下大姨家转转。在我的印象当中北谷就是个文化与商业中心,地方虽然不是很大,但却算是非常繁华。南通北一条街道,街中央靠西边是一个拆的只剩一面石建筑的寺门,猛看上去虽很破落,但细节处也不失当年的宏伟之势,对面是个涝池,涝池旁是个骡马大店。最北头右拐角就是当年的王姓家族顺天府大院,虽然已年久失修,给人凭添了几许想象,奢华处也无不映衬着当年主人的高贵与富丽。靠北头街两边是一些木起的大房作为保健站,兽医站,拖拉机站,邮电所,供销社和夹杂的铺子。有卖各种农工具和生产生活用品及几家商店。靠涝池的右侧,整条街全是摆地摊叫卖农产品和各种手工艺及饭食的(买吃的)。到最南头就是一个牲口市场,鸡鸭牛羊驴马猪都有,买卖双方将双手放入撩起的衣角下,以捏手方式讨价还价,整个街道虽然拥挤但却车水马龙。</p><p> 这村庄每年的七月七日都有一个特别的乡会(集会),隆重举行背阁表演(梢子表演)村子的各家各户都会提前准备好各种好吃好喝的,等待着招待十里八远的亲戚朋友。除此外这里每月逢二逢五都有乡会,方圆十几里各村的人们劳动之余也不辞辛劳,三三两两男男女女相吆,从四面八方而来。有步行走来的,有翻沟走梁来的,也有个别阔气的人骑着自行车,一个个都应时赶来。他们卖掉自己积攒的鸡蛋,多余的牲口,和农产品,购回自己所需的油盐,猪崽和扫把,也给跟在屁股后的小孩买点水果糖和瓜子。偶有余钱的人也想给自己的嘴解解馋,蹲在炸油糕摊前。香香的吃上两沓子油糕,还不时的对摊主说:多放上点白糖。吃完后站起身用右手手背往右把嘴一捋,然后手心向左再一摸,说声:“喋美咧”走,回家。</p><p> 有孝心的人也不忘回家时给二老称些旱烟买点油条。也有个别人认为自己买的大牲口(牛)便宜,捡漏了,高兴的赶着牲口,有时也不忘摸一把。遇到熟人打招呼时,他把手举的高高,满脸堆笑,满嗓子大喊:“他妈的今还算弄呵个赢人事”。街道上你走南他往北,你挑锅盖他买蝇拍,亲戚熟人相见握手言欢,你推我让也不忘寒酸几句。和着铁匠的锤响,生意人的买卖,驴马的叫声,整个街道好不热闹。</p><p> 一个村庄如此忙碌和繁华,又这么生机热闹,我想走进它,去了解它的前世巨变。在与访客的交谈中,北谷往昔的面纱一点点的被揭开,去还原当年的街井盛事。</p><p> 街的中央西侧原来是一座宏伟壮观的古寺,寺门前两侧整齐排列着石刻的拴马桩,足有上百根,花色各异活灵活现。寺门的石头约一尺多厚,高足有十几米,雕刻精美,各种动植栩栩如生。穿过拱门后边是左右两边规整的六座大殿,靠最后边是生活住人的上百间厢房和个磨坊。磨盘足有一尺多厚,直径有一人加伸直手那么高,必须有两头骡马才能拉动。每隔三日磨粮一天,单从这一点足以见证寺庙的宏伟之势与僧众之多。</p><p> 寺对面的涝池周围都以砖石砌成,打水洗衣都有时规,牛羊饮水,且各有通道。雨水都是从周围四个龙口吐出,泻于池内。旁边的骡马大店也异常红火,可供给百人的歇脚吃饭,可喂几十头骡马和放置几十架马车和货物。</p><p> 寺前侧方筑有三个戏楼,成竖一字排列与南北街道平行。在街道南端戏楼的西边修有一城,取名叫南城。寺门口的西边也修有一城,取名叫西城。街道北端的西面也修有一城,取名叫北城。这种三楼三城一寺的布局不难看出当初者的胸怀和智慧,故从风水的角度出发,这已是一块宝地了,古人定此肯定必有由头。</p><p> 又听得一老者讲:村北有一海子茶,是一种植物,采叶可以直接泡水当茶喝。东有养鱼池,神奇的池子在天旱无雨时,杂草枯死,池干如龟背纹,下过雨后又有鱼儿欢快的游动。西有凤凰单闪翅,北城人就居凤翅上,这里一直出美人,古今以来美女如云。</p><p> 时过境迁,我们无从考究当年,但岁月留下的残垣断臂它似乎已告诉我们,这里一度繁荣昌盛过。只是我们无能为力,就让世事的琐碎与那份走过的曾经言和守侯,让那曾经的往事告慰消失的智慧。在时间环境变化的長河中让我们记住那寺、那楼、那城,也记住那油糕、那旱烟、那牲口市,更要记住北谷今天这商超、这楼群、这通向天际的路。</p> <p>作者:赵彬锋 陕西洛川县杨舒人,爱好广泛喜欢涂鸦生活,是一个行走在文字边缘的拾荒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