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相聚 2020上海青浦

慧心

<p>2020年金秋九月我们应八连上海战友的邀请,天津的指导员张玺岩、战友杨永林,北京的战友郝玉徳、付社义、王学慧分别从京津两地乘高铁前往上海与战友相聚。当日下午2:48分到达上海虹桥火车站。上海的战友孙建伟、杨皆兵、缪军平早已在车站等候,战友相见分外高兴。</p> <p>大家一起在上海虹桥火车站合影</p> <p>上海战友为我们在青浦维也纳国际酒店安排了卫生舒适的住宿。</p> <p>晚上又在青浦桥梓湾花园酒店为我们接风洗尘。</p><p>战友们早已在饭店等候。</p> <p>开席之前我们才知道就在当日,九月二十一日是上海战友乘上火车奔赴内蒙生产建设兵团的日子,这即是偶然也是必然,偶然是因为我们这次出行,各家的种种原因,恰好21号可以动身,为什么又是必然,有人曾说人和人彼此走近,是因为宿命召唤,依我看就是灵魂的相吸。</p> <p>七连上海战友顾勇代表上海战友讲话,对我们一行人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点击看视频)</p> <p>为这个特殊的日子,大家更显得无比喜悦兴奋,指导员张玺岩也很激动,代表我们京津两地战友热情洋溢地表达了此番之行的感想和意义。</p> <p>餐后与第一天相见的部分战友留下了欢快喜悦的合影</p> <p>9月22日战友们为我们安排了青西郊野公园游玩,这是距青浦城区28公里处的远郊湿地型郊野公园,这里近三分之一的面积被水面覆盖,是上海市唯一一个以湿地为特色的郊野公园。</p> <p>公园里环境舒适幽静,空气清爽,非常适合漫步交谈</p> <p>付社义拍到了好的照片,喜形于色,大家一起分享这份喜悦。</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这个公园里有着很大面积的珍贵植物物种池杉,这种植物耐湿性很强,长期在水中也能正常生长,而当地的气候温度湿度又非常适宜池衫的生长。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池衫高耸挺拔,一派茂盛的生长态势。在水林相间,鸥鹭飞翔,水清草绿,气候宜人,也是上海地区独有的景观。</span></p> <p>我们在青西郊野公园池杉林留下了永久的纪念。</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从青西郊野公园出来已是午后时光,驱车半个时辰便来到了著名的江南古镇——朱家角。</span></p> <p>朱家角即是古镇也是水乡,有着1300多年的历史,还有东方威尼斯美称。古镇依水傍河,上千栋民宅临河而建,水在城中,城在水岸。这里不仅有明清时期至今保存完好并仍然一直在使用的几十座石桥,还有上海市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建筑一条街。</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们的车刚停稳,早已在这里等候的定居在朱家角的包头战友温富贵以及四连的上海战友赵佳志过来热情的迎接我们,并与我们合影。</span></p> <p>还有更凑巧的是我们在朱家角游览时,天津的杨永林听到温富贵提到他熟悉的人,他马上追问此人在哪里?温富贵说就在眼前,于是二人相视一番,终于都认出来了,一别40多年的战友相见于此,即惊讶又兴奋,我们大家也为他们久别重逢感到高兴。</p> <p>朱家角的东边,有一座跨河两岸的桥,是明朝万历年间建的,当时募捐建桥的僧侣,只允许人们在桥下放鱼,不允许撒网捕鱼,所以这座桥就被称为放生桥。此桥结构精巧,石材建造,造型精美,桥长70米,宽5.8米,高7.4米,是朱家角的地标建筑,是上海至今保留下来的最长最大的石拱桥。</p> <p>如果比喻海纳百川的上海是一个海,盈盈一水间的青浦就是一汪水,而历史文化古镇朱家角便是上海一角的水天堂,它饱含的灵气和蕴藏的文气丰溢着整个古镇水乡。</p> <p>朱家角河道纵横,民居大多数都是临河而建,布局紧凑,狭窄的地方打开窗户都可以隔窗相握。大部分是砖木结构,屋顶翘曲,灰瓦白墙,远望一幅幅水墨画卷,透着江南的秀丽和典雅。</p> <p>这里水多,流向曲曲弯弯,而形状不同的桥跨在波光清澈的水面上,别有风韵。还有这个地方的街道纵横形成网格式的布局,走在其中有一种寻古探幽感觉,令人妙趣横生。</p> <p>放眼望去每一处都是风景,即使是转弯抹角,或是河边的一棵树、一丛花,都散发着江南的幽情与韵味。</p> <p>杨永林悠闲的坐在这里“阿拉就是上海人”😄</p> <p>我们也在桥上留个影</p> <p>我们乘摇撸船沿漕河很快就到了漕溪人家。这里可是给我以及我们同来的战友印象最为深刻的地方。(点击看视频)</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个位于朱家角北大街242号的明清建筑,纯木质装修的二层小楼,就是漕溪人家,它处在漕运码头的绝佳位置,南临河,北临街,可谓水陆两开,四通八达。</span></p> <p>这就是它临河一面,而且是其他店铺所没有的舒适优雅的小天地,虽然面积不大,房主人却安排打理的那么舒心惬意,从墙面到地面的每一块砖都不曾更换,完全保留了建筑的原始风貌。</p> <p>这就是漕溪人家的男女主人。男主人就是我们七连的战友谭再兴,别看他温文尔雅,他可是漕溪人家的主厨,经他手制作的烹饪菜品,用料独特,不断推新,在朱家角、在青浦、在上海乃至全国都获得过桂冠和奖项,漕溪人家也因此在朱家角很有名气。他在经营的同时传承着古镇的历史和文化,用简练精准的文字把漕溪的历史文化雕刻在石板上,以示后人铭记,是一个名副其实儒商。女主人王惠莉也是七连战友,典型的江南女子,从她清秀单薄的身体可以看出她是一个简单、清澈、温暖、而有力量的人。从我拍的照片中可以看出,他们夫妻二人的对视眼神透着的是彼此间的体贴、恩爱、默契和相互的欣赏,让我们在座所有人都感受到了一种幸福和温暖。我们为有这么优秀的兵团战友感到骄傲,为战友对所做事业的热爱及全身投入而倍感敬仰。从心里祝愿他们家庭幸福,事业蒸蒸日上。</p> <p>房主人为我们泡了上等好茶,我们在这优雅的环境里享受着美好时光,慢溯着房主人的精致生活,聆听房主人给我们讲述房子的历史,店名的由来及他们的故事。</p> <p>谭再兴他善于将当地文化与历史底蕴细藏于一砖一瓦,顺应时下现代人对生活返璞归真的渴望和追求,在这方面做的很是用心。另据建伟和皆兵给我们介绍说再兴做了这么多年可以说是个很成功的人,但是他为人处世却很是低调。通过几次的接触我们也真切的感受到了再兴确实是一个淡定,从容,温厚、宁静,含蓄的人,就像大海,永远把自己放在低处,但没有人否认他的深邃。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做人的文化,要做事先做人,学会了做人,自然就能把事情做好了。(点开视频)</p> <p>我们坐在他的小天地里,欣赏着宽阔的漕河河面以及沿河边上的明清建筑,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远古时代。我们喝着茶,心情是那么的愉快和放松,不时地发出由衷的赞叹!</p> <p>这是在小楼的二层,非常别致的小露台,周边远处高低错落的房屋,楼下的潺潺流水和不时的摇撸船经过构成了一幅美妙画卷。我们在这里照相留念。</p> <p>走过了很多地方,只有沉浸在古镇水乡与其历史文化中才能倍感弥足珍贵。留下这个照片吧,若干年之后或许我们也是这块地方历史的记录。</p> <p>到了吃饭的时间了,漕溪人家的知名度早已在心中定格,坐在漕溪人家的餐厅里,每上一道菜都会吸引着大家的眼球,尝到嘴里的那一刻都表现出了惊讶和啧啧不断的赞叹,瞬间,幸福感就溢了出来,都夸赞说活了快七十岁了第一次尝到如此美味,真是不枉此生!</p> <p>这只是漕溪人家的部分菜肴,以往我们常吃的汤羹、菜肴,在这里完全颠覆了我们味觉,每道菜都是爽而不腻、味感独特、鲜香气扑鼻,令人不忍放筷!</p> <p>在战友的精心安排下,9月23日孙建伟,杨皆兵分别开两辆车带我们去江苏省著名园林城市苏州,选择了最具代表性园林景区——拙政园、虎丘游览。</p> <p>拙政园是中国四大园林之一,建于明代距今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位于苏州城东。整个园子以水为中心,建筑都临水而建,高低错落,远近疏密,恰当有致,山水、亭台、楼阁交相辉映,花木繁茂葱郁,是最具代表的古典园林。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为什么叫拙政园?明正德四年明代弘治进士,明嘉靖年间御史王献臣因仕途失意,归隐苏州后将此园买下,借用西晋文人潘岳《闲居赋》“筑室种树,逍遥自得,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是暗喻自己把浇水种菜作为(拙者的)“政”事。园建成不久,王献臣就去世了,其子在一夜豪赌中,把整个园子输给徐氏。400多年来,拙政园屡换园主,也屡换园名,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才恢复了原初的名字“拙政园”。</span></p> <p>虎丘塔位于江苏苏州,又叫云岩寺塔,是一座八角形七级阁楼式砖塔,建于(北宋二年),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砖塔之一,也是唯一保存至今的五代时期建筑,距今一千多年的历史。由于地基原因和地震等自然灾害,虎丘塔逐渐倾斜,倾斜度是意大利比萨斜塔的三倍,后被称为“中国的比萨斜塔”“世界第二斜塔。”</p><p><br></p> <p>试剑石,传说是春秋五霸之一的吴王阖闾试用莫邪剑的地点,可以看到一条裂缝穿石而过,酷似刀劈剑削。阖闾在虎丘修城建都,建造行宫,死后就葬在虎丘。</p><p>在剑池,岩壁上有唐朝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亲笔所书的“虎丘剑池”。</p><p>虎丘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现的是一幅人文资源与自然景观的完美结合,融山水、历史于一身的秀美画卷,是人类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p> <p>当晚我们入住苏州太湖岸边农家民宿,从来没有这么近距离亲近太湖并睡在它的旁边,心里难免又激起了兴奋。晚饭我们品尝了地道的太湖农家风味。</p> <p>这就是名气远扬的“太湖三白”,即太湖白鱼、太湖银鱼、太湖白虾,由于其色泽均呈白色,因而称为“太湖三白”。也是苏州,无锡等周边城市的餐厅招牌菜,在这里我们美美的享受了太湖三白。</p> <p>因为临近中秋,细心的战友建伟、皆兵还特意准备了月饼,我们团团圆圆相聚在太湖岸边,给我们留下了美好难忘的记忆。</p> <p>9月24日早饭后,我们步行去太湖。首先经过一个千年古村--明月湾,相传在春秋时期就有这个村落了。进了村子首先看到的就是这棵标志性的大樟树。植于唐代,树干直径有2米,树龄约1200多年,它就像是古村的守护者,也是活着的文物,见证了古村的千年历史。古樟经历了多次磨难,一侧主干因火烧、雷劈早成枯木,靠后来长出的新枝维持生命,从生长的外形人们称它是“爷爷背孙子”。</p> <p>明月湾,诗一般的名字,画一样的村落。相传因2500年前吴王和西施在这里赏月而得名。电视剧《都挺好》取景地就是这个古村。</p> <p>明月湾村最著名的是石板街,由4560块花岗岩条石铺成的街巷,纵横交错,当地人称“棋盘街”。石板街的修建历史距今已有250年。在石板下面其实就是村子的排水道,无论是淅沥小雨或是滂沱大雨,石板下流水潺潺,路面清清爽爽。在当地有“明湾石板街,雨后穿绣鞋”就是对石板街最好形容。</p> <p>简单、温馨的农家院落</p> <p>村子里有很多历史遗迹,《苏州志》有“明月湾,吴王玩月于此”的记载。清代建筑也不少呈现,还有很多姓氏祠堂,虽然已不使用,但仍保留下了原貌,彰显了这里传统历史文化的绵长与厚重。</p> <p>村中的河流</p> <p>出了村仅隔一条公路对面就是太湖,水天相接,一碧万顷,环境美不胜收,简直是人间仙境,依我看其他没有一个村落会如此美妙,难怪古人们会在这里选择定居,至少到了唐代已闻名遐迩,白居易等诗人纷纷慕名而来,提笔作诗。他们留下的珍贵作品,是明月湾历史的重要见证。</p> <p>沿着村里这条石板路,可以直接来到明月湾的古码头,这个码头以前曾是明月湾与外界沟通的主要水上通道,它的始建年代已经没有记录了,但是,据说白居易等历代名人当年就是由此停船登岸,历代明月湾人外出经商,也是在这码头挥手告别的,都是有据可查的。坚固而又历尽沧桑的古码头,千百年来见证了太多的人和事,因此显得十分的从容淡泊,这也是我想去努力表达的意境。</p> <p>码头是用256块花岗岩条石铺成,据说从码头上面的石缝中的矗立的两棵树并非人为,而是自然长出的两棵树,随着年代也已历经风雨长成了大树。</p><p><br></p> <p>如今载着小鱼小虾的渔船归来,还是继续停靠在古码头,它还在发挥着古老而不可缺少的作用。</p> <p>站在古码头上与太湖合影,感受着远古人登岸与离岸的此刻心情。</p> <p>明月湾被人们称为“人间最幽处”。</p> <p>我们在最幽处合影。</p> <p>为了我们此行,最辛苦的战友孙建伟。</p> <p>从太湖这里出来,我们到了林屋古洞,林屋洞是江苏省苏州市道教遗迹,我国有十大洞天,林屋洞为第九洞天。</p> <p>林屋洞面积很大,洞内如同大厦,一丛丛立石彷如树林,顶部不高比较平,整体如房屋,所以称为林屋。洞中有洞,洞洞相连,时而高,时而低,时而狭窄,时而开阔,真是别有洞天,人间仙境。在灯光的映衬下给人一种神秘而又玄幻的感觉。</p><p><br></p><p><br></p><p><br></p><p><br></p> <p>结束了苏州之行,回到上海青浦城区,战友们为我们安排在了全季酒店住宿。</p> <p>24日傍晚在孙建伟的带领下我们步行前往与上海战友聚会的地方。沿途的城市建设不断的吸引着我们,公路两侧树下栽种的花草非常漂亮,郁郁葱葱很是茂盛可人。</p> <p>城市的水系与建筑装饰</p> <p>已经废弃的早年的工厂厂房,用现代城市规划观念保留下来,以供后来人观瞻了解历史</p> <p>水系两侧建设的就像沿河公园,景致非常优雅宜人。</p> <p>9月24日这一天对上海战友来说非同寻常,他们是四十九年前9月21日乘火车经过三天的行程,到达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一师八团八连的日子,为了纪念这个日子,今天大家走到一起,而我们也在其中,倍感激动,又能见到多年未见的战友。</p><p>饭店里一切准备就绪。</p> <p>2011年,我们曾在上海相聚纪念我们去兵团40周年,时隔9年我们又再次重逢,我们兴奋,我们欢悦,我们拥抱,更多的是感慨……</p> <p>49年前的十六七岁的少男少女,如今已是六七十岁的老头老太。</p> <p>岁月未曾饶过我们,我们也未曾饶过岁月。岁月让我们的容颜,头发,身躯不再靓丽伟岸,但是,岁月中留下了我们每个人的价值,以及我们每个人在世上的痕迹。</p> <p>光阴深处,该告别的还会告别,该重逢的还会重逢,我们的岁月,在百转千回之后,依然美的生动。</p> <p>在杨皆兵的带领下,我们共同合唱《兵团战士之歌》我们的歌声还是那么铿锵有力,当年的我们就是用这歌声唤醒了沉睡的贺兰山,用我们的汗水浇灌了乌兰布和沙漠。(点击看视频)</p> <p>我们全体合影,留下难忘的记忆。</p> <p>9月25日王仁敏,周珠美,徐甸芯以及特别安排了徐甸芯的先生王老师陪同我们到上海观光旅游。王老师负责全程导游兼照相。</p> <p>我们兴奋在黄浦江外滩</p> <p>在徐甸芯的先生王老师的介绍下,我们了解了浦东的上海中心大厦,环球金融中心及金茂大厦。还有以前来过两次都没有了解的外白渡桥,了解了中国经济发展下的高科技,高速度,让我们为祖国的强大感到无比震撼。我们以浦东为背景合影。</p> <p>我们在南京路上吃雪糕😄</p> <p>上海市人民英雄纪念塔,建成于1993年,是为了缅怀自1840年以来为解放上海而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而建成的纪念性建筑。三根巨柱象征着永垂不朽,我们置身塔下,仰望塔顶,使我们对先烈们产生了崇高的敬意。</p> <p>王老师与我们一天中不辞辛苦和忍受着天气的炎热,随时随地给我们介绍上海的历史、建筑、名人轶事,还不停地抓拍我们的各种影像,很是让我们感动。</p> <p>几天的接触,更加增进了我们彼此间的友谊,皆兵已经从战友情谊上升为姐弟情谊了,战友们在几天里为我们安排考虑的周到细心,早已让我们感受到了超越战友如同亲情的温暖,除了感动还是感动!(点击看视频)</p> <p>明天就要启程返回了,顾勇代表上海战友们作了情深义重的讲话。(点击看视频)</p> <p>指导员张玺岩在这几天里不断的和我谈及此行处处让她感动,她临别前的讲话都是发自肺腑。我也有一肚子的话想说,只是在惜别之时心理还不够强大,难以控制自己的情感,不愿意让大家看到我不堪的一面,只能从心里默默的祝福战友们健康幸福,快乐永远!(点击看视频)</p> <p>四十九年的光阴,我们失去的是满脸稚气,收获的是成熟,是淡定。只有走过了起落和坎坷才会有淡定和从容,只有经历了沧桑与磨难才会有大气和豁达。莫言秋色山容淡,山到深秋红更深。</p> <p>四十九年的光阴,扬手是春,落手是秋,在这一扬一落之间,我们的青春眨眼间就没有了,我们阻止不了岁月破坏我们的容颜,但是我们可以让心在岁月中慢慢磨砺,磨砺成闪光的珍珠!</p> <p>四十九年的光阴,芳华蹉跎成岁月,宽容淡泊成志远。在我们的脸上看不到愁苦和悲哀,看到的永远是淡泊、从容、乐观和自信,我们朝气不减,活力四射,让心永远年轻。</p> <p>短暂的相聚结束了,9月26日我们带着战友的浓浓深情,依依不舍地踏上了返程列车。没有一辈子的相聚,却有一生的惦记,珍惜这份友情,保留这份回忆。愿我们永远健康,开心快乐!期待我们下次再相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