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南唐后期,国势日渐衰弱,阴郁的氛围笼罩整个金陵城。面对北方敌国的进犯,为换取片刻的安宁,南唐后主李煜一方面向北宋屈辱求和,一方面又对北方来的官员百般猜疑、陷害。</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时为南唐中书侍郎、光政殿学士的韩熙载不巧正是出生北方望族,作为由北入南的官员,多疑的李煜对他“关怀备至”。</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相传,一日李煜得知近日,大小官员常出入韩府,立马冷汗直流,生怕韩趁机串联逆反。情急之下,下了道密旨,派遣画家顾闳中,趁夜潜入韩熙载宅邸,将夜宴的情况如实地描绘下来。</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万万没想到的是,来到韩府的画师,没见到什么乱臣贼子,放眼望去全是美女,成群的歌伎、舞伎、乐伎,琵琶声、萧笛声、鼓声、牙板声、笑声、嬉闹声,更是此起彼伏。看得眼花的顾闳中才反应过来:这哪是谋反呀,明明是嫖娼!</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一无所获的顾闳中,最后还是发挥自己敏捷的洞察力和惊人的记忆力,将夜宴的每个细节默记在心,回去挥笔作画,交了差。李煜看过成画后,觉得韩氏只是贪图享乐毫无谋逆之心,便暂时放过了韩熙载等人,而这幅“间谍”所作之画,凭借惊人绘技和传奇故事一同流传了下来,甚至跻身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然而,这张看似荒淫无度的享乐图,其实远远不像天真的李煜所想的如此简单……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底中国史上最有名的享乐图《韩熙载夜宴图》的前世今生!</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煜</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韩熙载</p> <p>细节处暗藏玄机,享乐图背后的“阴谋”</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韩熙载夜宴图》分赏乐、观舞、小憩、清欢、宴归五段场景,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完整场景。整幅作品线条准确流畅,工细灵动,充满表现力,设色工丽雅致,且富于层次感,神韵独出。对画中五次出现的韩熙载的刻画更是尤为突出,或正或侧,或动或静,皆描绘得精微有神。</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一节“赏乐”</b></p>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赏乐”一节中,每一个人物的精神和视线,都集中到了弹琵琶的女子身上。从人们敛声屏气的痴迷神情中,我们仿佛听到了从这弹奏琵琶的纤手间流淌出的一串串美妙而清脆的音符。画中离琵琶女最近,侧身倾听的男人是姑娘的哥哥教坊副使李佳明。穿红袍者斜躺在塌上的是状元郎粲,这位状元郎喜欢欣赏歌舞,是韩熙载夜宴席上的常客。在场听乐宾客还有紫微朱铣、太常博士陈致雍、门生舒雅、家伎王屋山诸人。</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36, 136, 136);">韩熙载的第一次露面</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韩熙载的初次亮相便是在“赏乐”一节,该段韩熙载坐在塌间,露出的一只手微微下垂,一副泰然自若的样子。大智若愚的韩熙载知道皇帝派人来监视他,便摆出了这副生活上腐败,醉生梦死的糊涂模样。其实,心底却比谁都清楚冲自己而来的皇帝的杀机。顾闳中如实的描绘出了韩熙载当时的神情,也意外地将这一醉翁之意不在这美乐的神情,一同纳入了画中。</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二节“观舞”</b></p>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观舞”一节,描绘的是舞姬王屋山为众人献舞的场景。姑娘跳的是绿腰舞,只见身着天蓝色长袖舞衣的她,侧头低眉,双袖搅舞后,背在身后,微微抬起的右脚正要踏下去,背后的双手好像要从下向两边分开,表情极尽含蓄妩媚。</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36, 136, 136);">德明和尚</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画中和尚,名为德明,拱手的手势是宋代致礼的手语「叉手」,他特意注视着击鼓的韩熙载,而不去看跳舞的姑娘。这男女糅杂的声色之娱,显然让这位身披袈裟的出家人,万分的窘呀!</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36, 136, 136);">韩熙载的第二次露面</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在这热烈而动荡的场景中,韩氏的演技更是飙到了高峰。对于自己的第二次露脸,他不再满足于当个围观者,反倒愉快地融入到了歌舞之中。只见这位“影帝”脱去了外袍,挽起双袖,卖力地击鼓伴舞,清脆的鼓声将整个夜宴的气氛推到了极致,这一节的潜台词仿佛就是:打鼓多有趣呀,怎么可能有闲工夫谋反呀。不过他那诡异而深不见底的眼神,还是逃不过观众的火眼金睛,深不见底的老眸,确实是老狐狸一枚了!</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三节“小憩”</b></p>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小憩”一节,描绘的是韩熙载中场休息的场景。旁边一侍女托来茶点,另一侍女拿着着箫、笛和琵琶,准备这下半场的狂欢。画中的火烛已燃至一半,也预示着夜宴时间已经过半。</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36, 136, 136);">韩熙载的第三次露面</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经过一番击鼓伴舞,疲惫了的韩熙载套上外袍,在四位家伎的簇拥下躺在内室的卧榻上,旁边的爱姬王室山递来盆,韩一边用手指轻轻沾水洗手,一边和姑娘们交谈着,虽被美女围绕着,但韩熙载明显有点满面愁云,心不在焉 ,可见演技再好也有演不下去的时候。好在整体气氛还算舒缓放松,再配上韩熙载不苟言笑表情,很难揣测是真的累了,还是心里有事儿,也难怪李煜看不出半点端倪了。</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四节“清欢”</b></p>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清欢”是此卷的第四部分,该小节人物疏密有致,乐伎们的吹奏动作中,使人感到高亢、丰富的管乐和声,调动了欣赏者的情绪。奏乐的女伎们排成一列,参差婀娜,各有不同的动态,统一之中显出变化,似乎画面中迷漫着清澈悦耳的音乐。连状元舒雅也加入了奏乐的行列,打起了牙板。</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36, 136, 136);">韩熙载的第四次露面</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在女伎们吹奏管乐的情景中,韩熙载换了身便服,袒着胸就出现在了众人面前,他脱掉鞋,盘膝坐在椅子上,正跟一个侍女说话,手中拿着扇子,自个儿有一搭没一搭地扇着。</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五节“宴归”</b></p>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宴归”描绘的是宴会结束,宾客们有的离去,有的依依不舍地与女伎们谈心调笑的情状,以此结束了整个画面。</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36, 136, 136);">勾肩搭背的宾客与女伎</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韩熙载的在此画的最后一次露面,可谓形单影只。他穿戴好衣裳,挥着手与好友道别,站得笔直的身子,和旁边依依惜别、勾肩搭背的宾客与女伎相比,他一点也不像是才从狂欢中出来的人。</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36, 136, 136);">韩熙载的最后一次露面</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纵观全卷,此画布局有起有伏,情节有张有弛,尤其人物神态刻画栩栩如生,真实再现了这位历史人物的原貌。从头到尾,韩熙载从未露过一丝笑意,在欢乐的反衬下,反倒显得有些抑郁和苦闷,一种热烈而冷清、缠绵又沉郁的氛围萦绕在其中。</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在醉生梦死的及时行乐中,隐含着韩熙载对生活的失望,而这种心情,反过来又加强了对生活的执着和向往,此种心境,岂只用“复杂”一词能概括!</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为了消除李煜的疑虑,为了活下去他自导自演了这出戏。政治上郁郁不得志的韩熙载,在这出戏里过着纵情声色的夜生活,可当时的复杂心境有谁能理解?</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众人皆醉,我独醒,这便是韩熙载骗了南后主李煜一生的阴谋!</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这幅夜宴图,差点让张大千成千古罪人!</b></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关于这幅暗藏玄机的夜宴图,它随后的身世也十分传奇。</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随着南唐覆灭,李煜被宋朝俘虏,夜宴图也随诸多珍宝成了宋朝的战利品。清朝时,这幅画被名将年羹尧所得,还特意题了跋,被抄家后,夜宴图流进了皇宫,成了乾隆爷的掌上宝,并在上面题字盖章。清王朝土崩瓦解,夜宴图也再次流入民间。</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36, 136, 136);">乾隆题识</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一直到1945年,张大千在琉璃厂街,发现了这幅传世巨作,毫不犹豫地舍弃了本应用来购豪宅的500两黄金,天价购入了此画,并视为无上珍宝。他还专为《夜宴图》刻了一枚印章,文曰“东南西北,只有相随无别离”,加盖在图卷上。</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36, 136, 136);">张大千章印</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1951年,张大千移居海外,不得不筹措经费卖掉一部分藏品,于是他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出售五代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不过他还提出了个很特殊的要求——他不卖给外国人。</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36, 136, 136);">张大千</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最后《韩熙载夜宴图》以开价2万美元的低价,转让给他的一位朋友,他为什么舍得低价割爱呢?这个谜底直到张大千逝世后才被披露出来。</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原来,张大千是怕自己寓居海外,万一国宝流失,自己将成千古罪人!于是他决定将画以低价转让的方式留在大陆。最后,这幅国宝经周总理特批,收回北京故宫博物院。</p> <h2 style="text-align: center;">韩熙载夜宴宾客,为什么满脸不高兴?</h2>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69, 0); font-size: 18px;">韩熙载夜宴图</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14, 168, 65); font-size: 15px;">欢宴上的惆怅客</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夜晚,一位叫顾闳中的画家来到南唐重臣韩熙载家里参加宴会。 他可不是普通宾客,而是身负特殊使命的“间谍”。 他暗中仔细观察,回去后凭着记忆把宴会现场情景画下来,呈交给派他来的人——南唐后主李煜。 这幅画就是《韩熙载夜宴图》。</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韩熙载是李后主的大臣,为什么李后主要派人来窥探他呢?</p><p><b style="color: rgb(255, 169, 0);">第一段:主人和来宾</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韩熙载夜宴图》是一幅长卷,横有三米多长。 我们把它分为五个段落,从右往左依次来看。</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14, 168, 65);">《韩熙载夜宴图》第一段</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现在,夜宴开场了。 我们看到的第一个场面是韩熙载和宾客们欣赏琵琶演奏。</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主人公韩熙载。他就是坐在榻上长髯的那位。你注意到他的高纱帽了吗?这顶帽子是他专为自己设计的,因为是以轻纱为材,所以既高耸,还不沉重,制帽工匠管它叫“韩君轻格”。单从这顶与众不同的高帽来看,你就能猜出几分他的性格了。</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14, 168, 65);">戴高纱帽的韩熙载</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这个画面中,他正看着对面的女子弹奏琵琶。</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这个女子据说是教坊副使李家明(也作李嘉明)的妹妹李姬。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写到“曲终收拨当心画”“沉吟放拨插弦中”,其中的“拨”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李姬右手所执的拨弦工具——拨子。</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14, 168, 65);">弹琵琶的李姬</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她的哥哥李家明这时正坐在桌案前,右手持打击节奏的拍板,与妹妹合奏。 这种乐器由西北传入中原,唐代已广为流传。</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或许你早注意到那个红衣人了,他是当年的新科状元郎粲。郎粲也喜好歌舞,跟韩熙载兴趣相投。再看他的坐姿,右手撑榻,左手扳膝,坐非坐、盘(腿)非盘,很不雅观。郎粲的坐姿,一方面跟他考取状元“正当红” 的心态有关,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在坐具、坐姿的变革时期,年青一代已经不习惯老式的坐法了。</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郎粲左边这位是紫薇郎朱铣(xiǎn),紫薇郎是中书舍人的雅称。朱铣左边那位是韩熙载的门生舒雅,他不仅人长得帅,还才思敏捷,韩熙载喜欢他,就收他为门生。他手持一种管状乐器。</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舒雅左前方那位蓝衣少女是王屋山,她俊俏聪慧,擅长舞蹈,深得韩熙载喜爱。王屋山旁边扭头看李姬的那位是太常博士陈致雍。韩熙载四十多岁时也曾担任太常博士一职。</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通过简单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这几位宾客或者与韩熙载兴趣相投,或者经历相似,可以说,这是一次朋友式的聚会。那么,为什么李后主如此重视这次宴会,要派人来窥探呢?</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69, 0);">第二段:大红鼓</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14, 168, 65);">《韩熙载夜宴图》第二段</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夜宴继续进行,现在,王屋山开始跳舞了。</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你看她的舞姿,多带劲儿!她头向左侧微倾,脸扭向观众,两只胳膊撇向身后,腰肢扭摆,左脚微抬,正要踏下,尽显妩媚姿态。这种舞蹈名叫六幺舞,也叫 “绿腰舞”,特点是节奏舒缓,优美柔婉;以舞袖为主,节奏先慢后快,舞姿轻盈飘逸。</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14, 168, 65);">跳舞的王屋山</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主人公韩熙载去哪儿了? 这会儿他正站在一个大红鼓后面,捋起袖子为王屋山击鼓伴舞呢! 你注意到他有什么变化吗? 他换了衣服。 我们再来细看他的面部表情,他嘴唇微抿,似乎有那么一点笑意,但又似笑非笑,给人一种勉强作笑之感。 再看他的眉眼,他的眉头微皱,眉梢下沉,让人感到几分愁苦。 他的眼睛也表现出同样的情绪,眼睛睁开的程度,让人感到似乎不是他想要睁开,而是眉毛努力上挑,才把上眼睑带起来。 你可以按照我们刚才的观察,做出韩熙载的表情来感受一下,就更能体会韩熙载的心情了。</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14, 168, 65);">皱眉的韩熙载</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你说奇怪不奇怪? 宴会是他要开的,鼓是他要敲的,他又怎么如此郁郁寡欢呢? 这里就要说说韩熙载的成长经历了。</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韩熙载(902—970年)出生于唐朝末年,出生后没几年,唐朝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907—979年)大分裂时期。韩熙载的一生恰与这段时期大致相当。韩熙载年轻时为了避祸到江南去,与好友告别时说:“江左用吾为相,当长驱以定中原。”韩熙载给吴睿帝(五代时期南吴君主)写了一封自荐信,说他从小就是超常儿童,经过努力学习和历练,具备了治理国家的才干,可以担当特别重要的职位。可是,他只得到了一个低等的职务“校书郎”。此后的数十年,由于时局动荡,加上他个性的原因,韩熙载虽有升迁,却始终没能得到理想的职位,到南唐后主李煜想要重用他时,他却已心灰意冷,只想在声色中排遣苦闷,逃避危在旦夕的残酷现实。</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韩熙载的确有才华,但也着实很自负。这种人既骄傲又敏感,不拘礼法,容易偏激。或许这就是他拧巴的内在原因吧。</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这段画中还出现了一个僧人。他是韩熙载的朋友德明和尚。这一天他突然造访,正好撞上男女混杂的场面,看也不是,走也不是,只好侧过身,谁也不看。他的手势不是随便的,而是一种示敬的叉手礼。你可以注意到,此画中,凡是闲着的人都在做这种叉手礼。</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14, 168, 65);">尴尬的德明和尚</span></p><p><br></p><p> <b style="color: rgb(255, 169, 0);">第三段:注碗和蜡烛</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听了一会儿琵琶,敲了一会儿鼓,韩熙载的休息时间到了。他来到另一个房间,又换了一件衣服,坐在榻上,四位美丽的女子陪着他。这时,一个侍女端着水盆走来请他洗手。哦,洗手这件小事,还得别人端着盆让他洗。再看他的脸,面无表情,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14, 168, 65);">《韩熙载夜宴图》第三段</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见过韩熙载三次了,每次他都郁郁不乐。 不管宾客在不在场,他都如此,也算表里如一了吧。</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14, 168, 65);">洗手的韩熙载</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接下来我们不看他了,来看托盘侍女。 她托举的盘中有一套温酒用具: 注壶和注碗。 在第一段中我们也曾见过长桌上有此用具。 请注意,注碗并不是盛酒器,而是加温器。 怎么使用呢? 温酒时,将注壶放进注碗中,以碗中的热水给酒加温。</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为什么要特别提到这个细节呢?因为这个细节有宋代特征。当然,有宋代特征的细节不只这一处,还有画卷中的家具样式、宾客衣服颜色以及叉手礼等。古画的实际创作年代和创作者常常难以确定,专家们正是凭借丰富的知识,钻研画中的细节,从而做出推断的。不过推断实际创作者并不容易,结论也常常存在争议。一般认为,这幅画不是顾闳中的原作,而是宋代画家的临摹作品。尽管是摹本,但其风格基本反映出原作面貌,且达到相当高水平,仍是古代绘画珍品。</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好了,我们接着看画。托盘侍女面前站着一位白衣侍女,她左手握着几件管状乐器,肩扛琵琶,似乎要跟托盘侍女说话。但托盘侍女弯腰斜身,却向她的身后看去——那里有什么呢?在白衣侍女身后,又是一张床,与第一段的床不同的是,红色金花帷帐内是一床蓝色被子;相同的是,被子依然是高高隆起。</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14, 168, 65);">托盘侍女与肩扛琵琶的侍女</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床榻前的地上立着一个灯檠,这是一种古代照明用具。 檠端细而尖,可以插上蜡烛,下设托盘,用来盛烛泪。</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中国人使用蜡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晋时期,不过早期的蜡是蜂蜡,容易软化变形,难以制成细长的管状蜡烛。而且那时只有皇家和巨富才用得起。最迟到唐代,长管形的蜡烛就出现了。唐诗中常常提到蜡烛,比如“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不过,那时蜡烛仍是奢侈品,一般平民消费不起。正因为燃烛是奢侈的,所以也被唐朝权贵用来炫富。画中这个灯檠也说明了韩熙载生活的奢侈。</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69, 0);">第四段:大肚皮</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现在我们来到了画面的第四段。</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14, 168, 65);">《韩熙载夜宴图》第四段</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韩熙载在哪里? 你肯定一眼就看见他了。 啊,他,袒胸露乳……这时,他脱了鞋子,一手挥扇,一手抚膝,正盘腿坐在椅子上。 这把椅子和图中其他椅子不一样,椅面更宽大,适合双腿盘坐,应该是为韩熙载量身定制的。 椅子还配有足踏,他的鞋搁在足踏上。 椅面上铺着坐垫,坐垫四角各分出两条系带,绑在椅腿上。</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14, 168, 65);">韩熙载的手部细节</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韩熙载周围站着三位女子,正对面的女子怀抱拍板和韩熙载说话。 韩熙载眉头蹙起,神情悲戚,似乎听到了什么不好的事情。 但他嘴唇紧抿,强作镇定,只是将抚膝的左手拇指抬起,指向面前女子,似乎在暗中做出指示。 他侧后方的女子也听到了什么,束手垂头,一时心神不宁。 韩熙载左手边的女孩斜执宫扇,扭头向屏风那边张望,似乎是听到什么,或担心什么。 执扇侍女的腰间裹布,束着一条帅气的腰带,前面提到的王屋山也束着这样一条。 有人认为这种腰带叫“鞓带”,原本属于宋代武士装束,后来被女子用作衣饰,因而认为这一细节说明本幅为宋代摹本。但这一观点存在争议。</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14, 168, 65);">《韩熙载夜宴图》第四段</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和韩熙载的心不在焉形成对比的是那五个吹奏的女子,她们坐成一排,认真地演奏着。 和韩熙载的衣冠不整形成对比的是教坊副使李家明,他端坐在圆墩上,正在用拍板给女乐队伴奏。</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这一段画面最左边立着一个叉手的男子,一个女子正隔着屏风和他说话。女子手指着背后,似乎是说屏风那边的事情。</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在这幅画中,屏风作为标志物来区隔不同场景。当观者徐徐展开画卷时,看到屏风反复出现,就知道后面是另一段故事了。这意味着,以后你再看其他画卷时,可以注意有什么“元素”是重复出现的,它的作用没准儿就是划分情节。当然,就此画卷来说,最重要的重复元素就是主人公韩熙载了——只要他出现,就是一个新场面。</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69, 0);">第五段:送客</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屏风的那边,宴会结束了。</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14, 168, 65);">《韩熙载夜宴图》第五段</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韩熙载穿上黄衫送别客人。</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可是,你有没有觉得哪里不对劲?坐在椅子上的那位客人抚着对面女子的手腕,而那女子的另一只手搭在他的肩上。旁边那位女子两臂随意地搭在椅背上。三个人像是临行惜别,依依不舍。韩熙载身后,一个女子以袖掩面,似乎在为那位宾客的离去而伤心,男宾客手抚女子后背,像在安慰她:“别伤心,过几天就又见面了。”</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韩熙载位于这段画面的中央,可是没人理他!既没有客人与他告别,他也没有看任何一位宾客。他面无表情,孤单地站在那里,眼神空茫,不着一人一物。再看他的手势——他右手握着鼓槌,掖在腰间,左手抬起,掌心向外,既像跟人告别,又像是一个制止的手势。在 这最后一段画面中,韩熙载就像一个木偶,突兀地杵在那里,给人的感觉很是诡异!在整幅长卷中,这个细节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把韩熙载的处境和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p> <p><span style="color: rgb(214, 168, 65);">挥手告别的韩熙载</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现在回答开头的问题: 为什么李煜要派人来偷画韩熙载呢? 综合各种说法来看,是这样的: 当时南唐后主李煜有心重用韩熙载,但听说他生活荒唐放纵,心有疑虑,就派了画家去窥察,把现场情况画成图画,一来是让自己了解情况,二来,让韩熙载有所反省。</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当李后主看到这幅画,结果可想而知,一个郁郁寡欢的韩熙载呈现在他面前。</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窥察事件过后没几年,韩熙载去世了。再后来,南唐被新生的宋朝打败,李煜被俘虏到汴京,不久死在那里。我们看到的这最后一个画面,真像是一个预言。韩熙载的告别手势,似乎不是在跟具体的人告别,而是跟即将灭亡的南唐告别,他手持鼓槌,表达了无鼓可敲的苦痛。而这幅本来有谍报功用的《韩熙载夜宴图》,因为画家非凡的刻画,成了传世名画。千年以后的我们,也能借此看到古人的生活细节,走进韩熙载的内心世界。</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内容自</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中国画,好好看》</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36, 136, 136);">田玉彬</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36, 136, 136);">湖南教育出版社</span></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