靓哉,汾水之湄

老王与你同行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写在静乐县入选全国文明城市之际</p><p><br></p> <p>《山西日报》记者 班彦钦 王利强</p> <p>  <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岁月静好,乐享生活</b></p><p> 2020年,对于晋西北大山深处的静乐县来说,是历史性的一年。年初2月份,经省政府批准,国定贫困县、我省十大深度贫困县之一的静乐县退出了贫困县行列。而行将年底,11月20日,静乐县从首都北京捧回了沉甸甸的全国文明城市荣誉,拿到了城市品牌中最难拿到、也最有分量的“国字号”称号。</p><p> 汾水之湄,天柱山下,一退一进打开了静乐通往未来美好生活的广阔空间。</p><p>  <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文明,是一种落实之力</b></p><p> 城市的发展,不仅看高处,也要看低处;不仅看亮处,也要看暗处;不仅看大处,也要看小处。城市的表情,就是一张张普通市民的笑脸。精神气质,既来自于文化底蕴,又来自于文化自信和文化修养。</p><p> 这些年,静乐县把文明创建作为“扶贫扶志”激发内生动力的有力推手,先后拿到“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城市”“中国藜麦之乡”“中国天然氧吧”“中国最具特色旅游目的地”等“国字号”县域名片。</p><p> 静乐县委宣传部副部长乔秀乾说,创文都是从解决一件件小事开始的,比如推头理发。他们组织志愿者进社区、进家庭,免费为老人、孩子服务,得到的不仅仅是感谢,还有对创文的理解和支持。</p><p> 县城有一条背街小巷叫气象北巷,百十米长,一到夜晚漆黑一片,而两旁旧平房住的多是老年人,出行非常不便。县里包片领导了解实情后,修补了路、接上了灯,老人们晚上也能放心出门散步了。</p><p> 风景这边独好。</p><p> 静乐在创建文明城市过程中日新月异的变化,吸引着在外游子纷纷回乡投入汾河之湄。</p><p> 毕业于北师大的90后女孩秦婕,有感于家乡“越来越好”,毅然离开大城市,返乡在政务服务窗口工作。看到脱贫后的父老乡亲过上了新生活,有医保、低保等社会保障,幸福写在脸上,她更加庆幸自己的选择正确。</p><p> 今年是创建周期的关键一年。静乐县划片作战,确保每个片区都“问题有人发现、整改有人实施、事后有人评估”。对一些交叉共管工作,明确划定牵头部门、责任部门、协同部门,杜绝部门之间“踢皮球”。</p><p> 44岁的马晓晴,家乡在美丽的黄果树瀑布边上,她在北京打工时与静乐小伙儿曹中明结缘,成了一名静乐媳妇。夫妻俩从山村搬进城,有了140平方米的新居,他们在家门口的扶贫工厂当缝纫工,每月收入3000多元。“现在再不用大冬天烧炭取暖,再不用半夜上露天厕所,更要紧的是两个孩子不用住寄宿学校,天天能回家了。”马晓晴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这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对于黄果树瀑布和汾河,她有了新评价:汾河水宽岸阔、景色优美,更耐看。</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文明,是一种奉献之美</b></p><p> 裴云燕是一名幼儿教师。爱孩子,是家长们对她的一致评价。11月22日,她利用星期天休息时间到西林社区做亲子讲座。出门时,她穿上了红马甲。</p><p> 在静乐,红马甲已经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全县2.3万名志愿者,坚持每月开展3次-4次特色志愿活动。现在一见红马甲,大家都知道,这是做公益的志愿者。</p><p> 裴云燕告诉记者,做亲子教育讲座,台下的家长们都很尊重讲台上的老师,但是一开始上门做宣传发传单时,“可不是每个人都理解”。不过,她很快调整了心态。“随着志愿服务的次数多了,排斥的人越来越少,现在居民都很欢迎我们。”她说。</p><p> 静乐县志愿者协会负责人说,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志愿者是一支不可替代的力量。这些志愿者的作用不仅是上街宣传创建文明城市的意义、倡导文明行为、劝导不文明交通行为,更重要的是传递一种“人人奉献,社会美好”的理念。</p><p> 爱心在流淌中汇聚起各方面力量。赤泥洼乡土里村的闫保英因贫上学遇到困难,志愿者们纷纷解囊相助,为她筹集到了救助金21257元帮助她完成学业。高考成绩揭晓后,山西东紫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静乐县亨鑫建材公司和家家利平价超市等一批爱心企业站了出来,开展“义卖西瓜,金秋助学”活动,既解决了五家庄西瓜种植户的销路问题,又为全县高考达二本分数线以上的贫困大学生筹到助学金每人1000元。</p><p> 正是目睹了志愿者的热情服务,34岁的吕晓燕加入到了志愿者的行列。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3年间,志愿者累计发放模拟问卷调查表5万余份。“以前害羞不敢在人多的地方说话,是志愿服务锻炼了自己,连我爱人也说我现在变了个样儿。”吕晓燕落落大方地说。</p><p> 来自社会各行各业的志愿者与市民沟通互动,形成了良好的创建氛围。“创建全国卫生城,争做文明静乐人”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创建为民、创建利民、创建惠民的思维已成为共识。</p><p> 乔秀乾告诉记者,遍布大街小巷的宣传画都是孩子们的作品。孩子们用童心画出美丽的家乡、美好的生活以及美好的品德。当作品变成印刷品,孩子们的创作热情更高了,个个争当文明城市宣传员,创建文明城市成了最热门的话题。</p><p>  <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文明,是一种秩序之光</b></p><p> 清晨的马路上车来车往,随着红黄绿三色的交通指示灯变换,车流、行人仿佛都在默契地演奏着一首美妙的乐曲。交通警察在感叹,繁忙而有序的清晨多么美!</p><p> 热闹的晚会结束,欢歌热舞带着热情的余韵尚未褪去,退场的观众微笑着带走身旁的饮料瓶、纸屑、果皮。清洁工人在感叹,欢乐而洁净的夜晚多么美!</p><p> ……</p><p> 这是静乐中学高二学生张志远在“文明实践新时代,全面小康新生活”为主题的征文中写下的一段文字。题目就是《秩序之美,我眼中的新静乐》。</p><p> 关于秩序之变,静乐县交警大队副队长白伟最有发言权。他从一入警就在街头指挥交通,至今仍在上下学高峰期带队上岗。</p><p> “静乐不大,到处是熟人。”他说,创文开始后,交通设施不断完善,硬件上来了,但是人的意识不是一下子就能跟上来。“闯了红灯,人家呵呵一笑,这时我们拉下脸罚款,笑脸就变成了怒容。”</p><p> 不管不行,管也不行。怎么办?白伟和同事们想出了两个“高招”。一是“换位”,让闯红灯的行人或电动车驾驶员现场维护交通5分钟,5分钟过后大家就都理解了好交通秩序不能只靠交警;二是“小手教大手”,因为很多违章的市民是送孩子上学的家长,孩子一说“妈妈爸爸,你不对”,家长就不好意思了。</p><p> 在白伟看来,秩序之美来自人的思想、情感、行动里对规则的尊重,是自我约束和爱护他人的统一,展现着一个地域一个时代里人们的风采。守秩序,讲文明,懂礼仪,是我们这个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p><p> 9月份,辽宁一个旅游团来静乐旅游。由于进城路口全部限高,中巴车辗转3个路口进不来。已经晚上9点多了,车上的老人和孩子又饿又累。接到求助后,白伟立即驱车赶到现场,带中巴车进了县城,帮他们找到旅店安顿好才离开。第二天,旅游团离开时专门致谢,说:“静乐人就是文明城市的最好体现。”</p><p> 静乐的美,在景,更在人。</p><p> 静乐县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中,还推出一个叫“静生长、乐生活”的公共文化品牌,倡导文明的生产生活生态模式,更有品味质感。他们在线上线下介绍当地旅游文化资源,推销当地有地理标识的农产品,形成汾水之湄的吸引力、影响力。静乐一日游,每年能引来60多万游客。从搭车借路到建起自己的信息高速公路,该品牌已成为驱动静乐县域经济发展的生力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