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寻找最后的水上人家

红红📷

<p>图文/鲍小红</p> <p class="ql-block">京杭大运河,全长1800多公里,北起北京,南至杭州,贯通了中国大地上东西流向的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6个省,京杭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珍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人类的世界文化遗产。她与祖国的万里长城一样,人人皆知,扬名天下。</p><p class="ql-block"><br></p> <p>2020年11月18日至21日,我们一行采风团在杭州市摄影家协会主席张友国老师的带领下,走访了京杭大运河苏北段邳州、宿迁、淮安等地洪泽湖、骆马湖、高邮湖以及运河水上人家。</p> <p>江苏境内的京杭大运河,全长628千米,为江苏及华东地区提供了一条南北水上快速交通大动脉。站在邳州运河畔举目眺望:驳船拖轮往来其间,鱼贯而行、络绎不绝、浩浩荡荡。好一派运河运输的繁忙景象。</p> <p>在邳州市,当地的摄协主席贾老师带我们一行在运河沿线拍片,他告诉我们,今年元旦前,运河上的渔民全部都要撤回改行做农民或者干其他行当另起行业谋生了,这些传统的渔民营生,现在几乎都受到了挑战。</p> <p>江苏省政府为了保证京杭大运河的天然主河道输水水质,为了实现沿河零排放和零污染,规定今年12月底前所有的水上人家全部都要迁移出船上生活。</p> <p>在邳州运河通往骆马湖入口处,有百余条渔船一字排开,在水面上形成了一个水上村落,船上的渔民们都是世代相传靠捕鱼谋生,祖上具体有多少代是渔民,他们自己也很难说清楚。</p><p><br></p> <p>这位大叔叫王兆学,山东微山湖人,他们一家在邳州船上生活了40多年,他向我们讲述着船上生活的艰辛和不易。因为捕鱼,他的左手都残疾了。他说:现在政府要我们撤回去,船已经不能开动,我们真的是无家可归了,我们两口子所有的家当都在这条船上。</p> <p>王兆学老人眺望着茫茫的湖面,流露出一腔的惆怅。</p> <p>王兆学的妻子今年也70岁了,她向我们讲述着自己的身世,她的左眼是因为台风袭击,船上厨房间的玻璃被台风刮碎砸瞎了一只眼睛。</p> <p>这名老者告诉我们,在这里的船上人家,除了大船当房子居住以外,几乎各家都有小船,小船基本都是捕鱼用的,大船都是居住用的。</p> <p>这些渔民们沿袭祖上传下来的技法作业,或网捕或钩捕。他们没有固定的作业时间,全部凭借各自积累的经验劳作,有的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有的深夜出发天亮回来,有的是看潮水起落,随时出发,生活极其艰辛,今天有饭吃也不能保证明天就有得吃。</p><p><br></p> <p>由于近年来受环境的影响,这里的渔民捕鱼量直线下降,渔民们的收入也在不断减少,维持生计渐已成为难事,加之捕鱼辛苦,年轻人多数已不愿意从事捕鱼作业,基本都上岸寻求其他行业或到发达的地区打工谋生。</p> <p>这对老夫妻身体状况都不太好,她说自己出生在渔船里,今年72岁,在船上也生活了72年,两口子一辈子都在船上靠捕鱼为生,生儿育女,现在马上就要迁移了,他们正发愁以后的日子不知道怎么办?</p> <p>这里的渔民们说,其实他们也都不再愿意从事这个行业,但年龄已大,大多数人又没读过书,又没交养老保险,年纪大了也没社保退休金,上岸后也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p><p><br></p> <p><br></p><p>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运河航道的日益繁华,在水上捕鱼也是一项极其危险的工作。渔民们说,如今河上的货船吨位大、数量多、航速快,小渔船穿行在它们中间,一旦发生碰撞或因浪大都容易引起翻船事故。</p><p><br></p> <p>在现代交通工具早已替代运河运输船的今天,虽然运河水网发达、交通便利,但轮船的速度总是赶不上汽车和高铁的速度,于是,湖上的不少渔民都过着比较封闭的生活,很多渔民甚至一个月都没进城一次。</p> <p>由于水产量的下降,渔民的生活难以为继,一部分渔民已在政府的帮扶下改行,还有一部分户口不是江苏省的渔民,正在找出路谋生。我们祝愿这里的渔民们晚年生活都能健康、平安、幸福!</p><p><br></p> <p>江苏省苏北段切割废旧渔船的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不久的将来,我们再也看不到运河沿线的水上人家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