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味道

大风起兮

<p>  《热干面的味道》,一部典型的小成本生活电影,没有宏大的场景和跌宕的剧情,但于浓郁的烟火气息、亲人间无处不在的关怀与温情中,带给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温暖和感动,这样的电影,无疑最能触动人心。</p><p> 武汉人管吃早饭叫“过早”,在中国,除了烧饼油条豆浆稀饭等大众化早餐外,许多地方还有着自己独特的早餐食谱,比如嘉兴的粽子,老北京豆汁,广东肠粉,河南胡辣汤。兰州人的一天,通常以一碗牛肉面开始,而在河北保定,“每天叫醒你的不是闹钟,而是驴肉火烧的香气”。到妻子老家湖南,早饭通常都会是一碗满加了辣椒、细腻爽滑的米粉,现在想起来还余香在口。</p><p> 一间小小的“老码头”热干面铺子,每天定量做两百碗,这是六爷和他儿子的生计来源,也是附近居民“过早”的地方。或许在六爷心中,早已把它当成了自己的一份事业和精神寄托,正如他自己说的,“要一辈子为街坊邻里做热干面”,他不在了,还有儿子、孙子接着做。</p><p> 就像《剃头匠》中的敬大爷,即便自己也已是耄耋之年,依然每天骑着三轮车,走街串巷地依约为老主顾上门剃头,风雨无阻。他们的职业、他们所做的事或许并不起眼,但却用自己的执着和坚守,方便了别人的生活,也让自己活的更加充实和心安。</p><p> 热干面的做法并不复杂:煮面、冷却、淋油,然后晾干存放,吃的时候下锅煮一下捞出,加味精、葱花等调料即成。当然对爱吃辣的武汉人来说,辣椒自然必不可少,且多多益善。</p><p> 六爷父子俩每天就重复着这样的工作,默契、熟练得都不需要一句多余的语言。二百碗热干面售罄,六爷拎一壶茶到老大桥打牌九,儿子大江则到朋友的店子里表演魔术,日子就这样日复一日地行进着。</p> <p>  影片中反复重放几个同样的动作和场景:六爷手拿蒲扇躺在藤椅中晒太阳,儿子大江每晚在露台上用冷水擦席子,往来汉口武昌间的渡轮,孙子成成解缆系缆开闸关闸.....这样的镜头语言或许在暗示着我们生活的本质——单调、平淡,日复一日无休止的重复。</p><p> 这样的生活像极了一个围城,有人选择了坚守——儿子坚持跟父亲一起卖热干面,孙子成成宁愿在渡轮上当船员而不愿跟女友去北京发展,用他自己的话说“北京没有我的码头,也没有爷爷做的热干面”。有人选择了逃离——儿媳妇嫌老公做面没出息跟别人跑了,女儿白玉找了个美国人远嫁国外,孙子成成的女朋友则离开他去了北京。</p><p> 更多人则在逃离后最终又选择了回归——大江的老婆得了重病被人抛弃,跳江未果被家人救回;白玉在国外生活了十几年后同丈夫离婚独自回国,感叹道“年轻的时候总想往外跑,跑着跑着就想回家了”;成成的女朋友最后也从北京返回了武汉。</p><p> 对于他们的回归,无论原因为何,家人无一例外的给以了宽容、原谅和重新接纳,就像他们从未离开过。没有计较、责怪、嘲讽,有的只是一碗热腾腾的面,一句“回来就好”。</p><p> 家从来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顺风顺水时,是你的补给站,风雨飘摇时,是你的避风港。家,是下雨时的一把伞,天冷时的一件衣,疲倦时的一张床,饥饿时的一碗面。是临别时的一句叮咛,回家后的一张笑脸,是快乐时有人一起分享,逆境中始终相依相伴。</p><p> 14年前后到武汉,在街边一家小店吃过一次热干面,相对于其他种类的面食,最大的感受便是干和辣,吃完后一口气喝了大半瓶矿泉水方才感觉稍好些。</p><p>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地方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口味追求和味蕾记忆。譬如自己,自小吃着各种面食长大,此后尽管也去过不少地方,吃过不少各地美食,感觉最好吃的还是家中老妈做的那碗家常面,尤其是酸菜粉丝作臊子的饸络面。或许饸络面之于自己,正如热干面之于武汉人一样,吃的已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情结,一份情怀,一段回忆,一份对家乡的眷恋。</p><p> 热干面的味道究竟是什么?电影的英文译名或许给出了答案—Tast of Home。</p><p> 热干面的味道,便是家的味道,“吃饱了,好去赶路,饿了,回来接着吃”。</p> <p>文:大风起兮</p><p>图:来源网络</p>

热干面

六爷

成成

味道

自己

武汉

或许

孙子

一碗

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