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滨江D

江川小叶樟

上海制皂厂位于杨树浦路2310号。<br> 安浦路以北的厂区,南面是滨江地块。 制皂厂滨江区域平面图 制皂厂油罐花园,以前是存发油罐的地方,现在圈起来,里面又种了些花花草草,命名为“油罐花园”。 花园外墙上刻着皂厂的“上海药皂、白丽、固本......"等系列商标,这是制皂厂曾经走过的辉煌之路。 靠着滨江步道的是中压水解楼和污水净化池车间。 水解楼周围的肥皂泡泡雕塑小品 中压水解楼和西园 皂梦空间由上海制皂厂原来的生产车间和环保科的污水净化池组成,含调节池、格栅池、生物转盘池、气浮池、次氯酸钠池和观测楼组成。<br><br> 观测楼及气浮池、次氯酸纳池 皂梦空间设在地下,里面有很多制皂生产管道和空间组成。 里面有个“白七”咖啡馆,上海话“白七”谐音应是白吃,但咖啡可不能白吃,“白七”是个拆字,上下合起即“皂”,一起体验一下神奇的中文吧。<br> 宽敞的空间 地下空间由粗大的管道连接,空间种了些植物。<br> 日本艺术家川添善行制作的“1年/1万年”作品,用“飞早”和“食盐”着两种纯白物质制作出如钟乳洞一样的空间,利用肥皂和盐的化学反应,试图呈现钟乳石的成长过程。<br> 地下肥皂剧场 墙上保留了一些生产管道<br> 屋顶也被充分利用起来 墙角的雕塑小品 东园也有一件“幻想泡泡”雕塑小品 东园一堵墙上,画着历年品牌香皂广告<br> 地上留有“皂厂码头)字样。 江边步道上,有葡萄牙艺术家何塞.德.吉马良斯创作的《拱门》,不锈钢材料表面装饰不同的色彩,共4组,每组2件,每件长5米,高3-4米,作品的创作理念是相遇。<br> <b>15.杨树浦煤场</b><br>杨树浦煤场与上海制皂厂仅一墙之隔,建于20世纪20年代,用于仓储和转运。 煤场码头现改建为休闲运动场地,有沙滩排球场、码头篮球场、滑冰场等。 沙滩排球场场内采用优质石英砂,是独一无二的码头运动场地,球场周围的缆绳底座,采用天然麻质缆绳浸桐油后手工缠绕而成,具有独特的码头色彩。<br> 码头篮球场以蓝色为主基调,球场周围的缆绳底座,采用天然麻质缆绳浸桐油后手工缠绕而成,具有独特的码头色彩。<br> 旱冰滑冰场最受儿童喜爱<br> <b><font color="#ed2308">16.杨树浦煤气厂</font></b><br>杨树浦煤气厂位于杨树浦路2524号,建成于1934年,占地33亩,日产煤气400万立方英尺,是中国最早的煤气供热工厂,也是当时远东第一大煤气厂。1952年改名为上海市煤气公司杨树浦煤气厂。 煤气厂遗址现在是一片矮树和野草组成的城市荒野,等待开发之中。 隆起的一道防洪大堤。 沿江的“迷宫”,是行至煤气厂码头时的入口景观,一处有草和长凳围合而成的曲径弯道。 “边园”,是利用现存的90米长的一堵混凝土长墙为基础,建成一个钢结构悬挑空的长廊,附一个可以闲坐的亭,可作观景之用的瞭望台。边园墙内是片荒野,南侧临江一面是用原有地面磨出的一个旱冰场。 防汛墙后种植的樱花树林 码头保留了一段防汛墙,排水沟。 码头上种植现代野草。 <div><font color="#ed2308"><b>17.十二棉纺纱厂</b></font></div><div>十二棉纺纱厂码头区残留的一堵围墙,“1920”“大康纱厂”清晰可见,这堵老墙是12棉78年历史的见证。12棉前身为日本纺织株式会社所属大康纱厂,抗战胜利后,大康纱厂由国名政府经济部接收,改名中国纺织建设公司上海第十二纺织厂,1950年7月更名为国营上海第十二纺织厂,至1998年关厂。<br><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div> 12棉纺纱厂工业码头遗址6大景点分别时:卡其乐园、纱泉广场、海绵走廊、江边绿林、绿林迷径和老墙记忆。<br><br> 卡其乐园,孩子们的最爱,许多家长陪着小孩尽情玩耍。 《轻舟过隙》,是一件“漂浮”在半空中的舟形建筑雕塑,上半部是间“船屋”<br> 《徊》,空缺椅子的雕塑,由不锈钢和山西黑花岗岩制作,实在看不出作者表达的是什么意图,真不如好好的在此建几个休闲的靠背椅了。<br> 纱泉广场上有个大台阶,实际是承担了黄浦江的二级防汛墙作用。台阶下有一个水池,水池边装置为模拟纺织机零件为原型设计的水车,小朋友们玩的不亦乐乎。<br> 江边绿树成林,谁能想到,这里原先是一个空旷的、外人难以进入的装卸码头,如今,人们可以在江边的海绵步道上自由舒适的行走。 <div><font color="#ed2308"><b>18.杨树浦发电厂</b></font></div><div>杨树浦发电厂位于杨树浦路2800号,建于上世纪1913年代,是当时远东第一大发电厂,烟囱高105米,是当时上海最高的建筑,也是现在杨浦滨江当之无愧的工业遗存标志性建筑。<br><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div> 《黄埔货舱》是英国艺术家理查德.威尔逊创作的,这件堆在地上由21根钢管和废旧零部件组成的作品,材料来自1975年上海船厂设计制造的带揽艇,2005年后随着上海船厂搬迁到崇明岛后,由空置到废弃,而艺术家却从这艘已锈迹斑斑的小船上找到灵感,最终是这些材料的高重生,成为一件杨浦滨江的永久艺术品。<br> 遗迹花园,将已拆除的电厂煤炭处理车间建筑群落遗留部分,通过向下挖掘,呈现出建筑原本的地基。 一条完整保留的运煤栈道和三号转运楼。<br><br> 倒扣的煤斗凉亭<br> 原电厂三号转运楼,二层里面是市民驿站,三层上面架设了悬空钢结构扶梯,<br><br> 电磁除铁器 碎煤机<br> 原电厂的取水深坑,深入地下15米,现已打造成深坑攀岩的运动场所。<br> 净水池设计成一个公共休闲空间,一度作为咖啡厅使用。<br> 发电厂东区的一幢旧厂房,墙上有建造年代“1950”字样。<br> <div>灰厂艺术空间由原发电厂干灰储灰罐改造而成,位于发电厂码头最东端,是发电厂的重要工业遗存。<br></div> 瑞士艺术家费利斯.瓦里尼创作的《起重机的对角线》,选择三台起重机,将几何图形投影在起重机钢梁上,然后染上白漆,只有在特定的角度看过去,才能连成线,构成一幅特别的空间图案。 栈桥下的循环泵 通向黄浦江的运煤栈道和三台起重机,气势恢弘。 杨树浦电厂遗迹公园码头区,江对面遥相呼应的是沪东造船厂。 2010年12月,杨树浦发电厂完成其历史使命正式关停,根据城市产业升级规划,这个百年老厂将焕发新机和活力,成为上海地标的新名片。如今,高高耸立的烟囱已经不再冒烟,上海的天空更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