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滨江C

江川小叶樟

<div><b><font color="#ed2308">8.祥泰木行</font></b></div><div>祥泰木行旧址位于杨树浦路1426号。如今木行建筑已经不见踪影,但江边草地上用圆形木桩堆砌而成的老墙地标“1902祥泰木业”,仍然能够让人们回想起这里曾经的木行业辉煌。祥泰木行建于1902年,由德商创立,木行占地60多亩,南临黄浦江,西濒杨树浦河,方便水路运输,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一战后,英商安利洋行掌握了祥泰木行的控制权,将土地扩大至80亩,从而进入鼎盛时期,仅在上海就设有一个总栈、两个锯木厂、一个胶合板厂和一支船队,并在南京、镇江、汉口、天津、青岛、大连、奉天等十六地开设分公司和工厂,雄霸上海木材进出口达半个世纪。<br></div> <div>杨树浦路1426号早已改换旗号,1959年成为交通部航务工程总局打捞公司,2003年成为交通运输部东海救助局。</div><div>“中国救捞陈列馆”即设在大楼二楼。</div> 陈云1952年签发的“中国人民打捞公司”执照,办公地点在外滩中山东一路。 位于安浦路上的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东海救助局办公楼<br> 新建的“杨浦滨江人民城市建设展示馆”位于祥泰木业旧址,安浦路德纱路口,二层,<br> <div>临江一面种植丛生的朴树,还有茂密的芒草,生机盎然。这座建筑长60米,是个中规中矩的长方体,上部为轻盈温暖的木材,下部为厚实沉稳的混凝土。<br></div> 眺望浦东 “人人屋”杨浦滨江驿站是滨江的一处公共驿站,向人们提供休息驻留、日常服务、医疗救助的温暖小屋,因位于祥泰木行旧址,故房屋建造采用钢木结构,即考虑房屋结构强度,又体现历史感知。<br> “人人屋”北面步道上不时有跑者出现。后面建筑是交通部打捞局和救助局的办公楼。 祥泰木行旧址码头上保留着铁轨和塔吊。<br> 码头地面是日本艺术家浅井裕介的巨幅作品《城市的野生》,位于塔吊下和两侧延伸地坪,长190米,最宽20米,使用的是我们常见的马路上斑马线的溶着性白线橡胶,将人、自然、历史、过去现在未来及各种各样的东西(鸟类、动物、植物)绘画在地面上。<br> 在《城市的野生》作品上玩腾空跳跃,感觉一定酷极了。 栏杆和灯柱十分拉风。 草坪形成的缓坡,满足了防汛要求。 粉黛乱子草随风摇弋,大片浪漫的花海煞是好看。 钢铁巨人将蓝天劈开 远处的陆家嘴高层建筑群也黯然失色。 <div><font color="#ed2308"><b>9.烟草仓库和永安栈房</b></font></div><div>横跨在安浦路上的“绿之丘”,其前身最初为创办于1920年的协和冷库。<br></div> 这座平平常常的工业建筑,原址为怡和冷库,建于1920年,后成为上海烟草公司仓库,体量庞大,宽60米,长250米,高6层。经过改建,将其庞大的体量削去一层,在两端进行大胆削减,形成层层叠叠的观景平台,平台上种植了许多植物,酷似“巴比伦空中花园”,成为网红,是观察浦江风光和日出日落的极佳位置。而城市道路安浦路则从这座建筑中穿过,建筑成为了城市道路上的生态之丘,故名为“绿之丘”。<br> “绿之丘”北侧建一缓坡,一直延伸到杨树浦路。 滨江一侧底层开设了咖啡馆。 庞然大物披上了花花草草,变身为城市的“绿之秋”。 <p>《绿之丘》东面是片草地,此地原是日本明治制糖株式会社明华糖厂,后成为上海化工厂,原址建筑已经不见踪影,再往东是永安栈房。</p> 草坪中是件艺术作品《时间之载》,巴西艺术家大岩.奥斯卡尔设计,用透明材料制作的货物船,其中放入土壤,种上植物,还会长出更多花草,像是当下送给未来的礼物,成为滨江永久艺术作品之一。<br> <div>濒临黄浦江的永安栈房</div><div><br></div> 永安栈房位于杨树浦路1578号,由郭乐、郭顺兄弟集资3000万元创建棉纺织印染企业,其第一厂就建于杨树浦,建于1921年,栈房位于厂区西部,为双子楼式仓库,钢筋水泥结构,总高四层,规模之大,为当时同行业第一,南京路上赫赫有名的永安百货最重要的物流仓库之一就是这个永安栈房。解放后由上海第29棉纺织厂接管,1961年,29棉将仓库西面一半仓库划给了毗邻的上海化工厂,两座仓库自此分离,并从辉煌日渐沉寂……,斗转星移,随着滨江开放,永安栈房华丽蜕变,焕发新机。2018年6月,永安栈房西侧建筑被世界技能组织甄选为“世界技能博物馆”所在地,2021年9月,世界技能博物馆盛大开放。<br> 两幢楼之间是八角形棱角斗状柱帽,双子栈房西侧仓库保留着水泥拉毛外立面,东侧仓库采用一种可读性的新材料——玻璃丝网印刷工艺,将西侧的纹路“复印”在东侧的玻璃上,从远处看,两座仓库在阳光的照耀下如同“孪生子”,除了外立面以外,体现仓库特色的长条格式高窗、具有较高保护价值的八角形楞柱无梁楼盖结构、栈房屋顶水箱、运货滑道等建筑构件也被依照历史原样恢复或保留,只是不再承担仓储物流的功能。<br><br> 永安栈房内部结构,里面非常的宽敞高大,正在进行改造,以适应未来“世界技能博物馆”的使用需要。 <div><b><font color="#ed2308">10.宁国路轮渡站杨浦大桥</font></b><br></div><div>宁国路轮渡站位于杨浦大桥下,原建筑已被拆除,新建的轮渡站屋顶被设计成一个大平台,成为公共空间,两侧以楼梯和步道贯通,屋顶空间上方设置了一把巨伞,悬挑4米,构成一个空“亭”式样。<br></div> 在宁国路渡口上方的江岸廊桥上,北面是热火朝天的建筑工地,根据杨浦滨江改造方案,此地将建一座开放的公共绿地,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成为人们休闲活动的场所。 码头上的工业遗存物 杨浦大桥为双塔双索面斜拉桥,全长8354米,主桥全长1172米,主跨602米,净高48米,桥塔高200米,桥面为双向六车道。建成于1993年9月15日,是当时世界主跨径最大的斜拉桥。<br> <div><font color="#ed2308"><b>11.电站辅机厂西厂</b></font></div><div>杨浦大桥东,是中国最大的电站辅机专业制造厂——上海电站辅机厂西厂区域。</div> 巨大的厂房,主厂房长达200米。 齿轮形的照明灯,设计独特,凸显工业文明。 吊车花园,陈列着最大起重25吨的吊车。<br> 巨大的厂房内景,电站辅机厂装配车间占地17000平方米,巨大的厂房敞开着大门,光线好时,能清晰看到厂房内设置情况。“上海电气”四个大字各位显眼。<br> 行车直接通向江边,工厂的产品可以从这里直接装船驶入黄浦江。 厂房旁边的广宁码头,伸入江中的踏步式码头,是杨浦沿江最早的码头,采用水泥踏步式直接深入黄浦江。<br> 滨江边有个又老又旧的原农场局码头,锈迹斑斑的铁桥、严重磨损的灯柱、江面漂浮的趸船,插入江中的高架桥,伴着江水的喃语细言,无一不在向我们述说着沧桑的岁月。<br> 沿杨树浦路的区域正在进行改造,工地上风尘飞扬。 电站辅机厂西厂标志,和东厂之间隔着个国棉九厂。<br> <div><font color="#ed2308"><b>12.电站辅机厂东厂</b></font><br></div><div>电站辅机厂以广德路为界,分为东厂和西厂两个区域。东区在杨树浦路2200号,前身为创建于1921年的美商慎昌洋行杨树浦工厂,创办人为美国籍丹麦人伟贺慕.马易尔(Vilhelm Meyer)。曾生产车床、龙门刨床、电风扇、等工业成品。1949年5月,杨树浦工厂关闭。1952年9月,杨树浦工厂被政府征用,1953年改为上海锅炉厂,1980年,锅炉厂迁到闵行,这里变身为上海电站辅机厂,成为我国最大的电站辅机专业设计制造厂。<br></div> 电站辅机厂东厂平面图 生态水池,弥足珍贵,保留下来也不易。 一堵矮墙上有“印记花园”字样,矮墙名为“石笼墙”,外面是钢筋,里面是原来工厂建筑上拆下的建筑材料,即环保,有保留了历史遗痕。<br> 印记花园中的老厂房,是电站辅机厂前身上海锅炉厂(1953-1979)的老厂房,多年荒芜,设计师将其一半保留,一半拆除,屋顶掀掉,保留了两堵墙面,墙体和屋顶新建钢结构加固,与原有仓库结构红砖墙体共存,被称为“共生构架”。 中国艺术家宋东设计,利用旧门窗、钢材、玻璃、镜子、彩色镜面板、混凝土、碎瓷砖、收集来的灯具、居民的日常物、工厂原地的旧物和废弃物等,构建了一个当代园林“若冲园),作品取名来自老子《道德经》中的”大盈若冲,其用不穷“。<br> 印记花园中的野趣区,老厂房都被拆得片瓦不留,新种了些花花草草,经过多年岁月的沉淀,现在成了初有模样的野趣区域。<br> 电站辅机厂老财务楼,位于“共生架构”东。 电站辅机厂内,上海早期钢筋混凝土无梁结构建筑。<br> 新建的安浦路从厂区穿过,北面围墙内也是电站辅机厂老厂区。 电站辅机厂东厂临江一幢三层老厂房改造成了杨树浦驿站,是滨江杨浦最大的一个驿站。 “电站辅机厂东厂”,让我们记住这块土地上曾经有过这个全国最大的电站辅机制造生产基地。 电站辅机厂码头 通往制皂厂的江边步道上,有葡萄牙艺术家何塞.德.吉马良斯创作的《拱门》,不锈钢材料表面装饰不同的色彩,共4组,每组2件,每件长5米,高3-4米,作品的创作理念是相遇。<br> <div><b><font color="#ed2308">13.国棉九厂</font></b></div><div>国棉九厂位于位于杨树浦路1970号,与2086号的国棉十厂仅一墙之隔,前身最早可追溯到盛宣怀创办的大纯纱厂,1908年,日商三井洋行收购了大纯纱厂,成立上海纺织株式会社,在杨树浦路设立工厂,1945年国名政府接管改名为第十四纺织厂,又接管的隔壁日商工厂“同兴二厂”改名第十棉纺织厂,1949年解放后,两厂改名为第九棉纺厂和第十棉纺厂,1958年,两厂合并为新的上海第九棉纺织厂,厂部和职能科室设在十厂这幢大楼,1999年,上棉一厂、四厂迁入,联合组成新一棉纺织有限公司,呵呵,反反复复,改的差点晕头转向。<br></div> 沿杨树浦路的厂房保存的不错,仿佛犹记当年的繁华。 位于杨树浦路2086号办公楼,建于1922年,砖木结构,新古典主义风格,平屋顶,清水红砖外墙,转角设有石装饰,为上海市政府于2015年公布的优秀历史建筑。<br> 现在是杨浦滨江综合开放管理指挥部和滨江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办公场地。<br> 国棉九厂滨江平面图,列明了诸多景点,供游客按图寻踪。 沿江建成坡地,正对长长的生产厂房,可拾级而上。 车间厂房基本形状可见,但几成废墟,残破败落,只有墙上的爬山虎显露一些生机。<br> 外围遍植花草,和破旧厂房形成强烈对比。 再生框架 映像花田<br> 国棉九厂沿江的仓库被保存了下来,由公和洋行设计,至今已有百年历史,清水红砖外墙,外墙上建有紧急消防逃生通道。<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