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个军礼

秦友友

<p>  原军事学院副院长、顾问贾若瑜伯伯是我父亲的表兄,于2016年8月在北京逝世,享年102岁 。</p><p> 贾伯伯1915年6月19日出生于四川合江县二里乡,后迁居贵州赤水我父亲家读书 。父亲家是赤水县的大家族,加伯伯弟兄妹八个,老大从日本留学回国成为北方左联组织者之一,其他的都在赤水上学,并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一批中共党员回到合江开展工作,建立了中共赤(水)合(江)特别支部,并在赤水文庙创办学校和平民夜校,贾伯伯就是这两所学校的第一批学生。舅父段雪生、表兄梁业广等都是共产党员,在他们影响下,贾伯伯开始接受党的进步思想,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的爱国学生运动。1929年春,贾若瑜考入贵州省立第二中学第二期。四年后我父亲也考入该校。</p><p>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 爱国斗争,同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3月,受党的指派,他参加了贵州军阀侯之担的军事教导大队,后打入其内部和国民党85师,发展组织,开展兵运工作 。1935年8月,红二、六军团行经湖北来凤的板栗园,时任国民党军中尉排长的他带领一个完整的机枪连参加了红军,并于1936年4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p> <p>伯伯参加红军到陕北留影。</p> <p>  土地革命时期,贾伯伯同志随红六军团参加了长征。先后在红军第四分校、红军第六军团教导团任军事教员、主任教员、军事总教,红二方面军红军大学上级干部指挥科科长,中央红军大学上级干部大队一队队长。为了让学员尽快掌握军事技能,他夜以继日工作,下部队了解战例,编写教案,组织训练,为红军培养了一批优秀军官。抗日战争时期,伯伯先后还任抗日军政大学第二期第7队队长兼军事教员,抗大专职教员兼中央党校、陕北公学教员,抗大第五大队、庆阳分校主任教员,</p><p>1 9 3 7年二月,时任延安抗大军事教员的伯伯意外地在城墙根见到身着东北军军装正在解小手的父亲(己是共产党员的父亲刚在东北军参加了“双十二事变”,被地下党派到延安学习),喜出望外,並得知父亲正在抗大上学。交谈中伯伯见父亲的绑腿不错,还是呢子的,毫不客气的要走,又知父亲油里八花的口袋有不少银元,也要走了十块,还拉着父亲进城下饭馆。在抗大上伯伯的军事课,父亲经常搞点小动作,这也许听的是他哥的课,多少有些不自在吧。</p><p> 1938年,抗大第一分校成立,贾若瑜奉命挺进敌后,到晋东南地区办学,任军事总教、校刊编辑主任和第三支队长。就在此前一段时期,他根据罗瑞卿的提议,将名字“若愚”,改成了“若瑜”。伯伯晚年回忆说:“老首长说:你不愚嘛,不如把‘愚’字改成‘瑜’字,‘瑜’是一种美玉,清白无疵。这当然是他对我的希望与鼓励,我欣然接受了。”</p><p>1940年3月,贾若瑜奉命率抗大第一分校前往胶东,到掖县桑园与胶东军政干部学校合并,组建抗大第一分校胶东分校。刘汉任校长,贾若瑜任副校长兼八路军第一纵队教导团团长,不久接替刘汉任校长。从此,贾若瑜在胶东大地留下了10年的战斗足迹。</p><p> 抗大分校刚刚成立时,就遇到国民党的暂编第十二师来犯。该师师长是顽固派赵保原,手下全是日械装备,自吹“打遍胶东无敌手”,十分狂妄。当时,抗大一分校仅有两个学生营,但他们在时风涧东山多次击退了敌人进攻。而且,贾若瑜还指挥部队,与从北面来援的第十三团协同,选择在敌人午饭的时机发起攻击,将敌人打得溃不成军,缴获不少战略物资。这也是贾若瑜指挥的第一场大仗,他的名字逐渐在胶东大地越来越响亮。</p><p>  1939年夏,贾若瑜奉命到晋东南开大会。在会议上,朱德总司令问抗大校长何长工:“听说你们有个教官讲课讲得很好,大家都称呼他为‘游击大王’,他是谁呀?今天来了吗?”何长工将贾若瑜推到朱总司令面前,笑称:“就是他,名叫贾若瑜。”面对朱总司令,贾若瑜有些腼腆,只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朱总司令看着英姿飒爽的贾若瑜,高兴地说:“我们就应该多培养一些‘游击大王’式的教员!”</p> 不久之后,贾若瑜被调到临汾,为山西青年决死队讲授游击战课程。对方热情招待,每天都有少将和中将级别的军官陪同吃饭。吃惯了粗茶淡饭的贾若瑜对鸡鸭鱼肉很不习惯,也不自在,就这样,虽然饭菜丰盛,但每顿饭都吃不饱。一天晚上,贾若瑜饿了,就派警卫去外面买些蛋糕回来吃。没想到,这也被对方的警卫发现,他们认为贾若瑜爱吃蛋糕,于是此后贾若瑜饭桌之上,除了堆积如山的饭菜之外,还多了两块硕大的蛋糕。这让贾若瑜哭笑不得,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他都不吃蛋糕了。<br>  1940年夏、冬两季,日寇对学校所在区域大泽山进行合围“扫荡”,他指挥山东胶东支校同敌人巧妙周旋,顺利突围,学员也在实战中得到了锻炼.1941年6月,任山东纵队第五旅参谋长.1942年4月,他组织指挥第五旅第14团、旅特务营、骑兵营,采取声东击西的办法,歼灭投降派赵保原特务团700余人,我军仅伤亡21人(牺牲3人),创造了胶东区我军在平原进攻敌占区中心的攻坚战例.1942年7月,任胶东军区参谋长,他协助许世友司令员,组织指挥了军区部队粉碎日寇对胶东地区的“拉网大扫荡”,以及反击伪军游击第六纵队秦毓堂部、与投降派赵保原主力决战的万第战役、讨伐平(度)西和昌邑地区叛军和五龙河、藤甲庄、水道等战斗。1943年7月,任滨海第2支队支队长兼诸胶高工委书记,期问,他奉罗荣桓司令员的命令,率部建立诸(城)、胶(县)、高(密)边区抗日游击根据地,开辟了胶东到滨海的交通枢纽,实现了“把胶东这把刺刀上在枪上”的战略任务,为胶东抗日斗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解放战争时期,贾若瑜同志任南海军分区司令员,山东警备第五旅旅长。 1945年9月,他率部强攻全歼据守平度的伪华北治安军第八集团军王铁相部和伪第12师张松山部,俘伪军6000余人。这是胶东大反攻以来歼敌最多、缴获最大的一次战役。1946年6月,胶东军区组织胶济铁路东段的自卫还击战役,他指挥南海部队攻歼据守蓝村车站之敌,歼灭守敌近10000余人.1946年底,兼任中共南海地委书记.1947年8月,任胶东军区参谋长兼前敌指挥部参谋长,参加了粉碎国民党范汉杰集团对胶东重点进攻的战役 。 1949年4月,任胶东军区司令员、率部协同32军、24军参加了解放青岛和长山列岛等战役,从此,贾伯伯在胶东大地留下了10年的战斗足迹。为胶东的解放建立了功勋 。 <br>  值得一提的是,在胶东战场上,贾伯伯带领两个营的部队护送近3万多两黄金前往山东分局。人民网有一段题为《贾若瑜将军惊险送黄金》的视频,其中,贾若瑜回忆说:“胶东藏黄金,那一次我送的是3万多两,一般是一个连送,这一次太多了,就两个营送。几十匹骡马,当时一匹骡马上面驮四个箱子,一个箱子有1000两的金子。连以上的干部带了50两,当时就给了我100两,一条就是10两,十个条子,这个东西压得实在没有办法。”当时,正碰到日军扫荡,贾若瑜想方设法,靠芦苇掩护,成功避开了日军,历经艰险,送到根据地完成了任务。<br><br>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8月,伯伯任山东军区参谋长.1952年7月,调总参谋部作战部任处长。1953年初,赴朝任志愿军第23军参谋长,并带领部队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光辉战绩、朝鲜停战后,他继续回总参谋部作战部工作,并于1954年被选派到南京军事学院战役系学习,在校期间,他系统学军战役理论和现代战爭知识并以并列第一的优异成绩毕业,此时筹建军事科学院,叶釗英院长指名借调他任军事科学院战史部副部长。<br> 1958年8月,新中国为庆祝建国十周年筹建军事博物馆,他被任命为筹备委员会委员兼办公室主任.。在各方支持下,他精心筹划,抓紧筹建,仅用十个月就完成了军博建馆、陈列、审查和预展等筹备工作。1960年7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俱乐部主任兼军事博物馆馆长。1962年7月,调任总政治部副秘书长兼军事博物馆馆长。1963年2月至4月,任中央慰问园第一副团长,赴西藏慰问参加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的我军指战员。1965年1月,任总政治部代理秘书长 。“文化大革命”期间,伯伯坚持真理,尊重事实,敢于表达自己的正确立场与观点,因被扣上种种莫须有的罪名,遭到了迫害、批斗、关押和劳改,“九一三”事件后,他虽被释放回家,但仍继续遭迫害,1975年7月,在周总理和叶帅关心下,他被分配到军政大学任副教育长.1976年2月,任军政大学军事系主任。<br>  1978年,军委决定重建军事学院,伯伯先后任教育长、副院长和顾问,主管教学工作,他坚决贯彻党中央、中央军委和院党委的决策部暑,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努力恢复过去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秩序,积极探索新时期治校办学的客观规律,他亲自动手编写教材并坚持到一线讲课,先后撰写了《合成军队野战司令部工作几个问题的探讨》、《关于未来反侵略战争军事战略几个问题的探讨》、《省军区工作概要》、《春秋时期军事思想初探》等多部军事著作,主编了《方面军防御战役想定》、《方面军抗登陆战役想定》、《军事教育法》、《游击战》、《关于战役计划的拟制》、《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役战例辞典》等多部教材. 80年代初,他向党中央建议在党校增设军事课,并亲自到中央党校讲授《未来反侵略战争的战略方针》、《省军区工作》《战争动员》等课.1983年5月,任军委恢复军衔制领导小组成员兼办公室主任.他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组织完成《军官服役条例》、《军街条例》《预备役军官条例》编写工作,为军队的正规化建设和国防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br>  1988年9月,伯伯从领导岗位退居二线.虽然年事已高,但他仍十分关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心军队和国防大学建设发展,积极发挥余热。他长期担任国防大学老年大学校长,积极组织老干部开展各种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有效推动了国防大学老年文化的发展.他热爱军事理论研究,著作颇丰,潜心学习研究《孙子兵法》,出版的专著《孙子探源》,引起广泛好评;担任红叶诗社社长,创作诗词6000余首,出版了《贾若瑜诗词选集》,深受读者喜爱。<br>伯伯1955年被投子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在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均负过伤,被评为二等甲级残废,<br>在8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身经百战,出生入死,把自己的毕生精力贡献给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事业,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始终志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他忠于党的教育事业,始终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好学善思,勇于实践,把长期积累的军事理论和实践经验,用于部队建设和院校教学之中,为我军院校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br>  他刚正不阿,光明磊落,胸怀坦荡,待人忠厚,德高望重,平易近人,生活简朴,清正廉洁,严格要求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始终保持了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br> 伯伯在山东。 伯伯和婶婶。 伯伯和婶婶。 伯伯在南京军事学院受衔后与同学合影。 伯伯在军衔办公室外。 伯伯和我父亲是他们亲友中最亲近的,几十年里互相来往互相牵挂。五十年代特別是三年困难时期,我父母常不在北京,伯伯只要能抽出时间每月就从学校接我和我弟弟到他家里吃个饱;文革期间,我父亲在河南干校,我去看他,他给了我许多全国粮票,让我去北京看望被看管在京西宾馆后面总政宿舍大院里的伯伯,把粮票给他;伯伯一家被移居到地安门东大楼后,父亲又让我去看看。见到伯伯时,他在忙着在大脸盆里泡报纸,挫碎成糊糊,再贴在碗呀、盆呀上面,干了一揭开就是一个容器,还有哪,把报纸搓成一根棍,涂上漆,再切成一小节一小节,用线串起来就成了门帘。做好了,伯伯给了我们好几件,我妈我家阿姨见了高兴得不行,连说:“真不错,实用,实用!” 我们对伯伯的乐观精神感到特别高兴;我父亲去世,我家人商量伯伯己九十高龄就暂时不告诉他,不料伯伯知道了硬生生推开父亲家家门,又一把推开我要扶他手,快步直奔父亲灵台,那情景让我们顿时双眼被泪水模糊了……<br>  伯伯去世己四年了,可他的声容像貌还是时常出现在我的眼前,安息吧,贾伯伯!<br><br><br> 父亲伯伯在赤水自然博物馆与馆长合影。 我父母和伯伯婶婶。 大弟弟和伯伯。 我们和伯伯最后一次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