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长城谣》</b>是一首创作于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并至今传唱的歌曲,由潘孑农作词,刘雪庵作曲。1937年春,上海艺华影片公司开始拍摄潘孑农编剧的《关山万里》,潘孑农邀请刘雪庵为影片配乐。由于上海八一三事变发生,影片没有完成,但是刘雪庵把已经完成的影片插曲《长城谣》刊载在自办的刊物《战歌》上。很快《长城谣》被一些青年抗日宣传队的演唱。不久歌唱家周小燕在武汉合唱团独唱领唱这首歌曲,次年她去法国留学,途经新加坡应百代唱片公司邀请,演唱灌制了《长城谣》唱片,这首歌曲更加广为传唱,使海外华人踊跃捐款、捐物,有的愤然回国参加抗战,支援打击侵略者。</p> <p> 1957年该歌曲的作曲者刘雪庵因歌曲《何日君再来》和《壮志凌霄》的所谓历史问题被打成右派,《长城谣》在中国大陆被禁止演唱长达20多年。但是台湾、香港的艺术家没有忘记这首歌,一代又一代传唱下来。1979年刘雪庵被平反,《长城谣》的歌声又从海外传回。1984年春节,香港歌手张明敏在北京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演唱了《长城谣》,大陆年轻人对这首歌曲十分陌生,以致认为是张明敏首唱的港台歌曲。此时79岁的刘雪庵已经双目失明,在家中的病床上收听了张明敏的演唱,老人百感交集,泪如雨下。</p> <p> 歌词中“高粱肥大豆香,遍地黄金少灾殃”——赞美中国物产丰富,人民安居乐业;“奸淫掳掠苦难当,奔他方骨肉离散父母丧”,控诉日军战争罪行和大众的苦难;“大家拼命打回去,哪怕倭奴逞豪强”,表现中国人民威武不屈,团结斗争必胜的信心;“四万万同胞心一样,新的长城万里长”。歌曲短小好上口,易传唱,旋律优美,是抗日救亡经典歌曲之一。</p> <p> 《长城谣》作于抗战爆发后,它由著名电影艺术家潘子农作词,经刘雪庵精心谱曲后,流传于抗日的前方和后方,成为当时家喻户晓的爱国歌曲。《长城谣》乐曲苍凉悲壮,歌词充满爱国热情。那时,当哪里响起“四万万同胞心一条,新的长城万里长”的歌声,人们就会感到哪里就有自己的战友,就会陡增无穷力量。《长城谣》经女高音歌唱家周小燕在新加坡演唱并灌制成唱片在国外发行,大大激起了东南亚和欧美侨胞的爱国热情,他们纷纷捐款,支援抗战。</p> <font color="#ed2308"><b>词作者——潘孑农</b></font> 笔名白苎,浙江湖州人,早年留学日本,是著名剧作家和电影导演。1926年参加上海少年演讲团,类似脱口秀,是中国话剧的雏形,后相继加入中国旅行剧社和中国舞台协会,任上海艺华影片公司编剧,创作了剧本《弹性女儿》《花开花落》《神秘之花》。1937年春,创作电影《关山万里》剧本和歌词《长城谣》。潘孑农受聘于中央电影摄影场,西进重庆,编导《活跃的西线》 《我们的南京》,介绍西北的抗日游击队,述说南京沦陷的悲愤。这期间,任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常委,和曹禺、张骏祥等轮流主编《戏剧月报》。<br> 潘孑农思想进步,1945年发起《重庆文化界三百一十二人对时局的进言》签名活动,被中电除名。后来,他受中共地下党之托,重回中电,执导的电影《街头巷尾》创票房纪录。上海解放时,不负重托,保护了中央电影摄影场(上海电影制片厂前身),受上海市市长陈毅之邀出席庆功会。1949年,为大同影片公司编导《彩凤双飞》后,去上海淮剧团工作。1957年,躲过反右劫难,“文革”中却遭羁押5年,粉碎“四人帮”后,回上海淮剧团,执导《水漫泅州》,上演600余场,被中国戏剧界称为奇迹。<br> 奖掖、扶持新人,潘孑农颇有口碑。上世纪30年代任《新民报》副刊编辑,主编《矛盾》月刊,和徐迟等青年作家成为至交。白杨从影60周年纪念,第一个邀请的就是潘孑农。他的回忆录《舞台银幕六十年》,是中国影剧界珍贵的文献。 <font color="#ed2308"><b>曲作者——刘雪庵</b></font> 1905年出生于四川(今重庆)铜梁东门狮子坎,1931年考入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师从萧友梅、黄自,学理论作曲,从俄籍教师吕维钿夫人学钢琴,从朱英学琵琶,师从龙榆生学韵文、作词,与贺绿汀、陈田鹤、江定仙并称为黄自“四大弟子”,1934年起,先后在中央航空学校、上海音乐艺文社《音乐杂志》任教或做编辑。<div> 刘雪庵是抗战功臣。1937年,他自费创办了专发抗日歌曲的刊物《战歌周刊》,后改名为《战歌》,1940年因经费贫乏终刊,共出版18期,刊发歌曲124首,其中,抗战歌曲占百分之八十。他抗战前后创作了《中央航空学校校歌》《中国空军军歌》《中国海军军歌》,激励了中国军人的杀敌斗志,他的《长城谣》《出征别母》《巾帼英雄》等一大批抗日歌曲,流传前后方和新加坡一带,唤起了同胞的抗日热情。<div> 刘雪庵是不朽的音乐奇人。他一生创作了500多首歌曲。在长达60年的时间里,他因《何日君再来》而含冤蒙垢,最后中风偏瘫,双目失明。这支歌,发行了50多张专辑,唱红了周璇、李香兰、高胜美、费玉清、徐小凤、邓丽君等30余位歌星,成为世界名曲广为流传。在今天,在美国的费城、纽约、华盛顿等地,每年的10月7日和8日是中国日,侨胞聚会必唱《长城谣》 《布谷》 《春夜洛城闻笛》。刘雪庵的歌是中华文化的基因,寄托着海外华人的家国情怀。</div></div>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最早公开演唱者——周小燕</b> 1917年出生于武汉,受父亲影响,自幼喜欢音乐。1935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专,第二次淞沪战争爆发后,父亲教育她不做铁蹄下的顺民,不要回上海了。她于是全身心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中,为抗敌将士缝制棉衣,去医院护理伤兵。她参加武汉合唱团,在街头、学校、医院演唱抗日歌曲。《长城谣》《歌八百壮士》《最后的胜利是我们的》等抗日名曲,都是由20岁不到的她首唱的。</p><p> 1938年,周小燕赴法国留学。在巴黎,她在著名作曲家亚历山大-车而普宁(中国名齐尔品)的帮助下,进入巴黎俄罗斯音乐学院学习声乐。在经过了七年的磨炼之后,周小燕登上了巴黎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以精湛的技艺和美妙的歌喉征服了法国观众。此后,周小燕应邀前往捷克,参加布拉格之春音乐会,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被誉为“中国的夜莺”。新中国成立后,她受聘担任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老师,开始了教学生涯。</p><p> 60多年来,她培养了大批优秀声乐人才。有的活跃在高等院校,有的多次在国内或各类国际性大赛中夺冠。她成就了中国著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及声乐教育家的美名,被上海音乐学院聘为终身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颁给中国音乐艺术最高荣誉奖——金钟奖,法国政府授予法国国家军官勋章,上海市政府授予文学艺术特殊贡献和教育功臣奖。</p> <font color="#ed2308"><b>龚爽,中国民族唱法青年女歌手</b></font><div> 出生于湖北省十堰市。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2012届本科班,本科师从中国音乐学院优秀青年教师许红霞。<br> 2013年考入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研究生,师从于声乐教育家、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马秋华教授。<br><br><font color="#ed2308"><b> 2012年8月参加“第十届全国声乐比赛”获民族组银奖。<br> 2013年参加江西电视台“中国红歌会”获全国总冠军。<br> 2013年参加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获民族组银奖。<br> 2015年获得第十届“中国音乐金钟奖”获民族组金奖。<br> 2017年获得安徽卫视《耳畔中国》总冠军。</b></font></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龚爽在《耳畔中国》演唱的《长城谣》</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龚爽在《耳畔中国》演唱的《我的祖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