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杭州三塔

王秋艳律师

<p><b style="font-size: 22px;">  这篇文章,重点记录一下我喜欢的杭州三塔,即雷峰塔、保俶(chù)塔和六和塔。</b></p> <p><b style="font-size: 22px;">  11月18日游览了雷锋塔。</b></p><p><b style="font-size: 22px;"> 雷峰塔又名皇妃塔、西关砖塔,位于杭州西湖风景区南岸夕照山的雷峰上。初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是吴越忠懿王钱俶为供奉佛螺髻发舍利以祈求国泰民安而建。相传为庆祝宠妃黄氏得子而建,所以命名为“皇(黄)妃塔”。后来,因其所在的山峰叫“雷峰”,而逐渐被人们称为“雷峰塔”。</b></p> <p><b style="font-size: 22px;">  中国民间故事《白蛇传》中,法海和尚骗许仙至金山,白娘子水漫金山救许仙,后被法海镇在雷峰塔下。</b></p><p><b style="font-size: 22px;"> 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而已,在游览镇江金山寺的时候,已经知道了法海大师的经历,所以对于这个传说,也只是付之一笑罢了。</b></p> <p><b style="font-size: 22px;">  景区入口处有《雷峰塔重建记》,详细记录了雷峰塔多舛的命运:</b></p><p><b style="font-size: 22px;"> “双套筒砖砌塔身,八面木构檐廊,形制新创,前所未有。宣和二年(1120),塔遭兵燹(xiǎn,火,野火)颓然榛莽间。南宋庆元间(1195-1200)重修,神采复现,“雷峰夕照”名列西湖十景。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夏,倭寇掠杭,纵火焚塔,檐廊尽毁,塔身幸存。劫炎之余,塔似酡颜老衲,凄然独守残阳至清末民初,塔身已年久抢修,塔砖复屡遭盗挖。1924年9月25日,竞轰然坍塌。由是斜阳伤逝,胜景荒芜。杭人虽议修复,而时局多艰,事竞不果。</b></p><p><b style="font-size: 22px;"> 古塔风姿,夙为各方所爱赏;湖山胜景,例当盛世而重开。改革开放以来,杭州经济文化建设蒸蒸日上,重建雷峰塔之呼声与日俱增。……雷峰塔重建工程于2000年冬奠基,2002年秋告竣。耗资1.5亿元……钢构框架,沉雄劲挺;铜制筒瓦,古朴庄严;飞檐鸾回,绮窗洞达;丹青绚丽,陈设精美。既饶江南古韵,更具世纪新姿。……”</b></p> <p><b style="font-size: 22px;">  新建的雷峰塔为中国首座彩色铜雕宝塔,设有观塔电梯,省去了攀爬之苦。</b></p><p><b style="font-size: 22px;"> 到杭州办理住宿时,赶上一阵大风,让我们有机会欣赏环西湖道路上的落叶景观,也让西湖的天更蓝,水更清,雷峰塔处的景致更美了。</b></p><p><b style="font-size: 22px;"> 乘电梯登上雷峰塔,俯瞰灵隐寺,欣赏西湖三岛,景色极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11月19日,看了杭州保俶(chù)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保俶塔位于杭州西湖北缘宝石山巅,又名保叔塔、宝石塔、宝所塔、保所塔。一般认为,保俶塔初建于一千多年前的五代后周吴越忠懿王钱俶年间(948年-960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钱俶(929年-988年),初名弘俶,字文德,钱缪(liú)孙,钱元瓘(guàn)第九子。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的最后一位国王,公元948年-978年在位。后晋开元中,为台州刺史,胡进忠立他为吴越国王。宋太祖平定江南,他出兵策应有功,授天下兵马大元帅。后入朝,仍为吴越国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 年),献所据两浙十三州之地归宋。</b></p> <p><b style="font-size: 22px;">  该塔系钱弘俶的娘舅吴延爽始建。吴延爽信奉佛教,当时为了安放唐朝高僧东阳善导和尚的舍利,建了九层高塔。塔建后不久,北宋建立之年(即960年),吴延爽因犯“谋叛罪”,被吴越国王钱俶削职除名并流放(据《宋史》、《吴越备史》等记载)。因吴延爽未给塔正式取名,民间就叫之为“宝塔”,后由于人们因塔建在宝石山上,故又被叫成“宝石塔”。</b></p><p><b style="font-size: 22px;"> 北宋咸平年间(998年-1003年),被尊称为“师叔”的永保和尚,双目患疾,募缘十年重修此塔,宝塔焕然一新,人们感其精神并以作纪念便改叫“宝石塔”为“保叔塔”(据《咸淳临安志》记载)。之后的宋、元、明三朝一直都称之“保叔塔”。</b></p><p><b style="font-size: 22px;"> “保叔塔”一名沿用时间一长,人们便开始望文生义,编造出了“宋嫂为保佑小叔造宝塔”的传说,说的是北宋初期,宋嫂为祈求替哥哥服役的小叔子平安而发愿修塔。后来果然如愿,小叔子平安归来,宋嫂为小叔子烹制了鱼羹调养身体,这就是现在我们能尝到的宋嫂鱼羹。</b></p><p><b style="font-size: 22px;"> 明朝末期,有文人大儒认为此说有伤风化,便发起了“正名运动”,编撰了“吴延爽祈求国王平安造宝塔”的新故事。文人的效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后来“吴延爽建造‘保俶塔’”的故事就广泛流传起来,“保俶塔”的塔名一直叫到了现在。</b></p><p><b style="font-size: 22px;">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杭州市长赵志游和邑人程学銮等人发起重建,照之前的古塔原样修葺,共耗资二万三千元。于当年三月一日动工,六月三十日竣工。塔为八面七级实心砖塔,通高45.3米,背面嵌《重修保俶塔记》碑,塔刹铁质黑色,由宝瓶、相轮等组成。故现今仍称其为保俶塔,主要就是根据此次重建时塔身上的碑记。</b></p><p><b style="font-size: 22px;"> 1997年更换了朽坏塔刹,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模样。</b></p> <p><b style="font-size: 22px;">  从外观上来看,雷峰塔和保俶塔素有“雷峰似老衲,保俶如美人”之说,为西湖之标志。</b></p><p><b style="font-size: 22px;"> 欣赏保俶塔,可远观,可近瞧。</b></p><p><b style="font-size: 22px;"> 远观的地点,可选择在断桥。站在断桥上远远望去,保俶塔高耸在宝石山巅,俏丽挺拔,果然似一个亭亭玉立的美人。</b></p><p><b style="font-size: 22px;"> 近瞧,需要登上宝石山,只是想拍照要找好角度,因为树木遮挡,想拍一张全塔的照片还需要费些心思呢。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11月19日这一天的行程,排得好满。用一天的时间,走了岳王庙、灵隐寺、断桥、白堤、保俶塔、苏小小墓和小瀛洲,然后又走了一遍苏堤。还好,我们有的路段打了出租车,有的路段坐了7路公交车,还节省了一些体力。特意记录了一下,走完苏堤大约需要4200步,42分钟,每分钟100步,对于已经游览了一天的我们来说,真的是很快的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还有一点要记录一下。完成这一天的游览任务、用过晚餐后,坐公交车回宾馆的路上,超超无意中发现了“南屏晚钟”的标志,也是因为《南屏晚钟》这首歌让我记住了这个地方。这是我来杭州三次都错过的景点,等公交车在站点停车的时候,克服了疲惫,下了车往回走,拍到了这个标志,在净慈寺门口,与雷峰塔隔南山路相望,也顺便拍了雷峰塔的夜景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就因为拍南屏晚钟的来回折腾,多走出了近5000步,这一天里共走了33147步,22.2公里。这在我的旅行史上,应该是最高纪录了。</b></p> <p><b style="font-size: 22px;">  11月20日上午,游览六和塔。 </b></p><p><b style="font-size: 22px;"> 十年前和阿罗、超超同游杭州的时候,曾经从此处经过,但因为行程原因,没有上塔,只远远地看了一眼,拍了张照片。这次终于可以登塔了。</b></p> <p><b style="font-size: 22px;">  六和塔位于西湖之南、钱塘江畔月轮山上,坐北朝南,是中国现存最完好的砖木结构古塔之一,始建于北宋开宝三年(970年)。是吴越国国王钱经俶为镇压江潮,由吴越国高僧延寿禅师、赞宁律师在钱塘江边月轮山上钱氏南果园处始建,塔同时具有导航作用。初为木塔,九层。</b></p> <p><b style="font-size: 22px;">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六和塔及塔院毁于兵火。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僧人智昙以多方募集的资金重建六和塔,七年后即隆兴元年(1163年)重建完工。现存八边形双筒砖砌塔身即为南宋遗物。</b></p><p><b style="font-size: 22px;">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杭州人朱智因钱塘江坍塌以及六和塔年久失修,捐资修筑堤坝及六和塔,在南宋遗存塔身之外,添筑了十三层木构外檐廊,改七层塔为七明六暗格局,始有如今六和塔的外观。</b></p> <p><b style="font-size: 22px;">  六和塔塔刹为葫芦形,置于八角攒尖顶之上,塔刹为元代元统二年(1334)遗物,由生铁铸成,高达3.55米,最大直径约为3米。塔刹分为五级,刹座圆形,之上为两层覆盆、宝珠、葫芦、三叉戟形的宝顶,形制古朴,铸造精细。</b></p> <p><b style="font-size: 22px;">  六和塔总高59.89米,为双套筒式砖木结构楼阁式塔,平面八角形,外观十三层。其建筑规范,基本格局及须弥座砖雕均与中国最早的建筑专业著作宋代《营造法式》相吻合,并揭示了中国佛塔的平面形式于10世纪在东南沿海一带发生了由四边形到八边形、由单筒体向双筒体结构的重大嬗变,对后代塔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b></p><p><b style="font-size: 22px;"> “六和”的含义,儒道释各有解释。道教认为天地四方为六合,代表道教的宇宙空间观,《庄子·齐物论》中有“六和之外,圣人存而不论”的说法。故该塔又名六合塔。</b></p> <p><b style="font-size: 22px;">  塔前有一石牌坊,为清代所建,牌坊上原有乾隆帝题额“净宇江天”,后佚。现有匾额为现代著名画家、教育家刘海粟先生重新题写。</b></p> <p><b style="font-size: 22px;">  该塔一至七层按初到七的数字顺序分别题有匾额,第一层为“初地坚固”,前供地藏菩萨塑像,后置明万历刻北极真武像;二层是“二谛俱融”,供东海龙王像;三层题“三明净域”,供弥陀、观音、势至像;四层题“四天宝纲”,供鲁智深像;五层题的是“五云扶盖”,供毘卢观世音像;六层题为“六鳌负戴”,七层题为“七宝庄严”。</b></p><p><b style="font-size: 22px;"> 各匾额处并配有对联,其内容或有禅机或磅礴大气,可以好好欣赏一番。</b></p><p><b style="font-size: 22px;"> 古塔只开放到七层。</b></p> <p><b style="font-size: 22px;">  古塔二至四层塔心室内有彩绘藻井,顶上绘有云龙及龙凤等图案,并有彩色壁画和砖雕,形象古朴生动。</b></p> <p><b style="font-size: 22px;">  资料介绍说,2003年,维护人员在塔内回廊甬道壁龛中发现白灰层覆盖下的精美壁画。据考证,壁画形成于明末、清末、民国初三个时期,内容涉及佛教、道教以及民间故事题材,画中人物有衣袂飘飘的仕者,披甲持剑的武士,莲花座、宝伞顶的佛陀等。</b></p> <p><b style="font-size: 22px;">  六和塔公园内现存两块清乾隆帝手书碑刻原物。一块“乾隆御碑”位于六和碑亭内,另一块“乾隆诗碑”位于展厅庭院内。</b></p> <p><b style="font-size: 22px;">  六和塔也是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故事场所。书中“鲁达圆寂”及“武松出家”等典故与六和塔有直接关联。 </b></p><p><b style="font-size: 22px;"> 根据书中描写,鲁智深本名鲁达,与武松一起随宋江南下征讨方腊,武松在此役中痛失左臂,功成后两人不愿接受朝廷封官,一起落脚六和寺。一天,钱塘江大潮来临,鲁智深不知浙江潮信,以为是战鼓响,随即出门迎战。众僧告知后,他想起师父智真长老“听潮而圆,见信而寂”的偈言,明白此日是其圆寂之日,于是沐浴拜别,在此圆寂。鲁智深死后,武松在六和寺出家,后于六和寺圆寂,寿至八十。清代有传说武松墓位于六和塔一带。</b></p><p><b style="font-size: 22px;"> 现西湖边有武松墓,建于民国时期,20世纪60年代被毁,2004年在原址重建。</b></p> <p><b style="font-size: 22px;">  登六和塔,观钱塘江大桥。伫立塔下听六合钟声,祈求国泰民安。我们的自驾之行也就画上圆满句号了。</b></p><p><b style="font-size: 22px;"> 撒丫子,回家!</b></p> <p><b style="font-size: 22px;">  20日晚住南京栖霞区全季酒店。设施非常好,喜欢那里的小茶具。可惜因为怕开车犯困咖啡喝过了量,一直没睡着,早上睡了个懒觉,上午10:00上高速,高德显示离唐山1031公里。</b></p><p><b style="font-size: 22px;"> 21日返程路上,江苏境内近200公里一直有大雨,视线很差,超车时需格外小心。到山东境内转为阴天。&nbsp;</b></p><p><b style="font-size: 22px;"> 还要感谢大山东的高速,山东境内大多是定速120迈,本来预计住山东淄博,结果因为路况太好,又前行了60公里,晚5:30下高速,住山东滨州。</b></p><p><b style="font-size: 22px;"> 不能再往前走了,因为朋友们都在提醒我要躲开天津的疫情。 </b></p><p><b style="font-size: 22px;"> 加上进山东滨州的路程,我这个小老太太今天开了700公里,其中200公里还是冒着大雨前行。再给自己点个大大的赞!</b></p><p><b style="font-size: 22px;"> 在杭州的时候,气温最高是28度,游览西湖时还穿着短袖。进山东境内气温降到了3度。三个人点了热乎乎的牛排火锅,再加点蔬菜、豆腐,补充点能量。一晚安睡。</b></p> <p><b style="font-size: 22px;">  22日中午12:30,顺利到家喽!</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