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苏州胡同

立派 立平

<b>疫情期间在家闲赋,有时间看书了。看了一本英国作家保罗·法兰奇的作品【民国奇案1937 午夜北平】,书中描写了上世纪30年代的老北京,具体的地点就是崇文门(当时也称哈德门)内的苏州胡同、船板胡同一带。</b><div><b>苏州胡同在书中附图的位置于长安街的北边儿?</b></div> <font color="#333333"><b>这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因为1989年到2005年我在苏州胡同住了近15年。时间跨入新世纪到如今,这一带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胡同的位置不会挪位吧?</b></font> <b>保罗在书的导言中写道:1920年代末,北平尚未解放时,一群进入北京的外国浪人(如逃亡的白俄,西方的恶人)聚集于外国租界附近的苏州胡同一带,它满足了城市中某群外国侨民的需要。一片被称为“恶土”的区域渐渐成型。</b> <b><font color="#333333">种种娱乐方式、皮肉生意、酒精和毒品齐聚于此;人们在性的放纵和不义之财中间沉沦。真没有想到,我曾经居住过的苏州胡同一带,竟然曾经被称为是“恶土”!</font></b> <b>那,北京的胡同何谓苏州呢?北京的胡同名字还真是少启用外地地名的。</b> <b>原来明燕王朱棣建都北京时,命其老师苏州人姚广孝规划北京城和明皇宫的建设,姚又选派家乡的能工巧匠到北京开工,于是京城里来了大批苏州的工匠、苏州的船民</b>、<b>连带着一些苏州的买卖人。搞建筑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这些工匠、运输船工、商贩就在北京城的东南角,离皇宫不远的地方驻扎了下来,慢慢地形成了一条街市。</b> <b>于是在如今的北京车站的西侧就有了一个“苏州胡同”的地名。</b> <b>现如今共和国建国都71年啦,苏州胡同也早已今昔非比。从90年代初期开始了北京城区的老旧房屋改造,苏州胡同也要拆迁,据说这一片儿要改建为北京站的交通枢纽中心,一时风声鹤唳,人心惶惶......</b><div><b>照片拍摄于2006年,带黄色安全帽的是为拆迁而来的测量人员</b></div> <b>后来拆迁的风声渐渐平息,没了后文。大概这片儿寸土寸金的黄金地段,没人敢投资。苏州胡同又恢复了往日平静、安详的生活。</b> <b>我是2005年5月份搬家的,那时的苏州胡同还没有大乱,后来随着北京市的进一步拆迁开放,城里的老北京人外迁到四环以外,外地人大量进京,苏州胡同因位置紧邻北京站,租住苏州胡同的外地人剧增。</b> <b>他们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给租房开墙打洞开饭馆、小旅馆、小商店(也称其为超市)一时乌烟瘴气,乱七八糟好像又回到了30年代的“恶土”。</b> <b>本来就窄的胡同里随便停车,拥挤不堪,行路难!停车更难!居民苦不堪言。</b> <b>随着北京国际大都市的名声越来越响,有损于其形象的脏乱破的市容实在是令人忍无可忍。市政府痛下决心,城市改造战役打响了。2017年苏州胡同也随之开始大张旗鼓的拆墙打洞改造工程,老北京的百姓们无不拍手称快!</b> <b>苏州胡同下属北京市中心区-东城区,西向天安门,东靠北京站,南挨崇文门,北邻长安街,真正的中心地段儿。从东长安街北京站口地下通道西口出来沿着邮通街南行不远,就是苏州胡同西口</b>。<br> <b>现在再到苏州胡同,感觉真是天壤之别!没有脏乱差的城市狗皮膏药的景象了,不仅恢复了老北京的清净、安逸的生活环境,更是增加了舒适、现代的生活设施。</b> <b>95年春天的一个傍晚我回家,遇到三位日本人在胡同里徘徊,似乎寻找什么。我会日语便上前询问,得知40年代初他们儿时曾在苏州胡同住过,想找到旧宅子拍照留个纪念,询问了胡同的老人,才得知他们说的是苏州胡同99号-七贤里。</b> <b>99号,其实只是胡同正门的一个门牌号,进了这个门还有多个门,分别有不同的门牌号,里面有一组洋楼建筑群,透过院墙上方可以看到洋房的屋顶。这栋洋房比较有意思,主体建筑外还分出来7个支岔,每个支岔都有独立院落,所以也叫七贤里,不过这个地名并没有标注。或者以前曾经叫过,后来给合并到了苏州胡同里。当年七贤里的住户,有盐务署的职员,也有农工银行的职员。房子的设施很现代,有大浴缸,大壁炉。日本占领北京时,还有日本人在这里住过。</b> <b>3位日本人找到儿时的旧宅,很是激动,特意一起拍照留念,后来寄给我这张照片。</b> <b>苏州胡同距前门老火车站不远,所以胡同里有好几处平津路局的房产,可见当时的平津路局产业很大,人员众多,高级技术人员也多。44号院在胡同的西口,院里的北楼据说建于1942年,也是几经沧桑,最早是平津路局的宿舍,解放后成为铁路文工团的办公楼,当时楼内是木楼梯木地板的日式装饰,后来改成宿舍,85年左右改建成钢筋水泥单元式结构。</b> <b>我就在北楼的2门1号住了近15年。</b> <b>北楼是三层建筑,2门1号在一楼,2门的每一层只有一户,与邻居互不干扰,房间净高3米以上,房子虽然老旧,可住着挺舒服。</b> <b>从各个角度看44号北楼</b> <b>已经有600多年历史的苏州胡同,历经明、清、中华民国和建国后的人民共和国等各个朝代,经济发展的繁荣、外域文化的入侵、左倾文革的破坏、开放带来的糟改、复兴给与的重建,直至今日它的东南西北早已被新建的高楼大厦所包围。<br>东面是北京市邮政枢纽中心-邮通街</b><br> <b>东南面是北京站</b> <b>西面是内蒙古大厦</b> <b>北面是新闻大厦和北京日报社</b> <b>四周被新建的高楼大厦和交通大道包围的苏州胡同还在,曾经的历史沧桑还在胡同中留有痕迹。</b> <b>现在的苏州胡同,经过大刀阔斧的改造,大大地改变了胡同面貌,并增建了诸多民生设施,颇受欢迎 ——2020年照片</b> <b>为了解决胡同停车难,东城区推行“胡同不乱停车 挖掘停车资源”,特首批在胡同东口修建了立体停车楼。2019年1月15日,苏州胡同的3座立体停车楼正式启用,原来停在胡同里的小汽车纷纷“上楼”,往日胡同路难行,现在胡同变通途。据悉,按照整体计划,到2025年,东城区所有胡同都计划实现“不停车胡同”。</b> <b>但是,老北京城胡同的味道,老北京的民风还不时的显露在胡同的边边角角,让人看着脑海里便浮现出往日的回忆,心里透着那份情思。在现如今大都市的喧闹 烦躁 快节奏的交响中, 享受难得的一份儿舒服。<br>(胡同的民风照片有几张是其他胡同拍摄的)</b><br> <b>苏州胡同本是笔直的东西走向,从东口到西口大约有七八百米,出了西口马路对面就是东单公园。2010年新建的内蒙古大厦生生的堵在了胡同口,居民们要出胡同只能在大厦左右(南北)两边绕行。也不知这占地的许可是谁批准的?</b><div><b>苏州胡同是“到头”了吗?</b></div> <b>都说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间的长河奔流不息,苏州胡同在人类社会历史的长河中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也许它也有自生自灭的那一天,但它终究还是留下了曾经的痕迹,在胡同的边边角角,在我的记忆中。</b><div><b>胡同中活了几百年的大树见证了这一切。</b></div> <b>晚间我喜欢遛遛胡同,喜欢它的安静,喜欢它的光线,喜欢它的气氛。忘了是在哪条胡同拍的一个小餐馆照片,餐馆的名字写的真好!</b>【<b>胡同故事</b>】<b>,是啊,讲不完的胡同故事......</b><div><b>【胡同故事 我醉君復樂 陶然莫忘機】</b></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