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 前一阵一圈内人在我和好友面前大肆评价另一新人,好友怕我心眼儿太实,特意悄悄告知我,不要信那人所说,因为她总是不公正的评判别人。</p><p> 我感谢好友的好意,单不说“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就单凭一面之词,我也不会妄下结论,因为初涉心理学的我知道,听到声音靠的是听觉,看到事物形状、色彩靠的是视觉,都是一种主观感觉,只存在于人的大脑中,而且是比较的结果。老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就是要我们不要轻信传闻,听来的传闻是靠不住的,亲眼看到才算是真实的。听到的不可信,难道看到的就是真的吗?我们看到夏天树叶是绿色的,但色盲人看到的却是灰色的,树叶到底是什么颜色的?绿色or灰色?其实颜色只是通过眼、脑和我们的生活经验所产生的一种对光的视觉效应。“天地本无色,一念而为之”,学过物理我们知道物体的颜色决定于反射了哪个波段的光。所以,看到的也不见的就是真实的。</p><p> 那什么又是真,又什么是假呢?听老师讲的时候我也是迷茫了。汉·刘向《说苑·政理》:“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的确,我们认识世界,需要听,需要看,更需要实践。听和看是我们的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前提,他人提供的资料可能有虚构的成分,但也可以是对事物的如实反映。因此,眼见不一定为实,耳听也未必为虚,所以我们需要实践去验证。</p><p> 记得《红楼梦》里有一幅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对联所言,把假当真,则真的便成了假的了;把没有的视为有的,有的也就成了没有的了。鲁迅也曾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认知不同,心里的“真假”不同,所谓“真假”的哲理,或许也是我们认识和思考复杂的人生时需要去不断探索和学习的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