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老照片】毛主席时代,领袖和人民,幸福洋溢!

福全

<p>人民领袖毛泽东!</p> <p>▼1952年10月31日,毛泽东在郑州邙山头远眺黄河。</p> <p>▼1953年,毛泽东视察海军舰艇设施。</p> <p>▼1954年,毛泽东视察官厅水库。</p> <p><span style="color: rgb(26, 26, 26);">▼1954年,毛泽东接见抗美援朝英雄黄继光的母亲邓芳芝。</span></p> <p>▼1954年4月,毛泽东和程潜(右二,民革)等在北京十三陵合影。</p> <p>▼1954年,北戴河,虽然毛主席的拐杖只是一根竹竿而已,但仍不失伟人风采!</p>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1954年,毛主席在杭州西子湖畔赏瑞雪!</span></p> <p>▼1955年毛主席和朱德</p> <p>▼1956年,毛泽东与费孝通(左二,民盟)、华罗庚(左三,民盟)、胡愈之(左四,民盟)、童第周(左五,民盟)交谈。</p> <p>▼一九五六年五月三十一日,毛泽东在武汉第一次畅游长江。</p> <p>▼1956年,毛泽东接受少数民族代表献礼。</p> <p>▼1956年毛泽东看贫下中农丰收喜报</p> <p><span style="color: rgb(26, 26, 26);">▼1957年,毛主席在飞机上工作。</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1957年,伏罗希洛夫访华的时候,毛主席动用了比较高的规格,不但亲自到机场迎接他,还组织几十万军民夹道欢迎。要知道,美国几位总统,还有日本首相等等大牌来中国访问,毛主席可都是坐在自己的卧室等他们的。</span></p> <p>▼1957年,毛泽东在安徽钢厂。</p> <p><span style="color: rgb(26, 26, 26);">▼1957年,毛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span></p> <p>▼1958年8月,毛泽东视察河南。</p> <p>▼1958年8月毛泽东视察河南烟田。</p>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1958年,毛主席戴着草帽在河南农村视察。</span></p> <p>▼1958年,毛主席戴着草帽在安徽马鞍山钢铁厂。</p> <p>▼1958年,毛泽东参观沼气利用展览。</p> <p>▼1958年,一天,回到湖南的毛主席游完泳,上岸后顺着一条泥路,来到一户农家院子。这家人大人都干农活去了,只有几个小孩在家。几个小孩都不认识毛主席。毛主席走过去,坐下,抽着烟。这时,陆续有大人来围观。毛主席丝毫不觉打扰。抽烟时,毛主席看到有个小孩手里拿着东西,便逗他:“你吃的什么,能不能拿出来,让大家都吃一点?”小孩调皮地捂住东西,往上一举,说:“你猜,猜到了,我就给你吃!”当时,摄影师侯波正在毛主席身边,见到这有趣的一幕,忙掏出相机拍摄下来,并给这张照片取名为《毛主席和顽童》</p> <p>▼1958年5月25日,北京明十三陵,毛泽东与共产党员们一起修筑十三陵水库。</p> <p>▼一九五八年九月十五日,毛泽东视察武汉重型机床厂。</p> <p>▼1959年赫鲁晓夫访华,毛主席、周总理、刘少奇等亲自到机场迎接!</p> <p>▼1959年,赫鲁晓夫访华,毛泽东曾提出为中国核潜艇研制提供技术支持的请求。赫鲁晓夫拒绝,甚至提出在中国设立长波电台,建设供苏联的潜艇停靠的基地!毛主席听后愤怒地说: 过去英国和其他外国人占领我国多年,我们再也不会让任何人为了自己的目的使用我国领土! 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p> <p>▼1960年,毛泽东亲切会见著名作家老舍等文艺工作者。1960年,毛泽东在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会上接见戏剧家田汉(左二)、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左三)、作家老舍(左四)。</p> <p>▼1960年5月11日,毛泽东参观郑州国棉四厂无梭织布机。</p> <p>▼1960年5月11日,毛泽东在燕庄与干部和群众亲切交谈。</p>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1961年,江青拍摄的毛主席在庐山坐像。李进(江青)作品《世界人民心中最红最红的红太阳毛主席》照片!</span></p> <p>▼1961年,毛泽东在庐山。</p> <p>▼1963年,毛泽东在中南海打乒乓球。</p> <p>▼1964年,毛泽东、周恩来、胡耀邦在共青团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合影。</p> <p>▼1964年6月15日,毛泽东主席观看了北京军区、济南军区训练尖子汇报表演。毛泽东一生指挥过千军万马,这却是他唯一一张拿枪的照片。那一年,人民解放军开展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军事大比武,从共和国元帅、将军到普通一兵,都在火热的训练场留下了身影。</p> <p>▼1964年12月26日毛泽东与钱学森握手。1960年,当苏联撤走专家、带走图纸时,一些外国人曾经断言“中国人20年也搞不出原子弹来”。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毛泽东曾说:“应该给赫鲁晓夫发一个一吨重的大勋章,以示感谢!”</p> <p>▼又来南国踏芳枝,1965年,毛主席在杭州赏茶花。毛主席在院子里观看盛开的春花。虽然是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春天温度要低一些,毛主席戴着帽子,开心地看着盛开的花朵。</p>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1965年国庆节,毛主席和西哈努克亲王及夫人在天安门城楼上。</span></p> <p>▼1965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在天安门城楼出席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6周年大会</p> <p>▼毛泽东在滴水洞3号水库旁小憩</p><p>1966年6月18日,毛主席住进了1号楼,望着葱绿的群山,他高兴地说:“这个洞子天生一半,人工一半,怕是花了不少钱哪!既然修了,就要管理好,不要破坏了。”</p><p>时值仲夏,气温较高,我们从长沙用卡车拉来几个大木桶和冰块,分放在木桶里,用电风扇把冰块吹融变成冷气,使室内温度降低。</p><p>毛主席幽默地说:“这种‘土冷气’不错嘛。”</p><p>在“滴水洞”,毛主席任何人都不见,除了看书、批阅文件外,就是思考问题。按照主席的习惯,有重大事情,一般不出去散步。我们没有什么事,也不会去打扰主席的。</p> <p><span style="color: rgb(80, 80, 80);">▼1966年7月17日,毛泽东与亚非朋友在东湖宾馆。侯波摄影</span></p> <p>1966年穿军装的毛主席</p><p>▼1966年毛主席在天安门广场检阅红卫兵</p> <p>▼这张照片拍摄于1966年8月18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庆祝群众大会,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了大会,这次大会上,毛泽东主席身着军装出现,这是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时隔十七年,毛主席第一次穿军装。在天安门城楼上,开国上将宋任穷的女儿宋彬彬亲手给毛主席戴上红卫兵袖标。</p> <p><span style="color: rgb(26, 26, 26);">▼1966年8月18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span></p> <p>▼1966年11月3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蒋铎摄)</p><p>1966年是个特殊的年代,作为摄影记者,我的梦想就是拍摄毛泽东。</p><p>那年国庆节临近,我突发奇想:可否在金水桥前使用焦距不短于1000mm的长焦镜头拍摄毛泽东?这个妙想当即得到吕相友的支持和鼓励。时间紧迫,我们四处打探,最后终于从国家体委登山队那里借得这样的长焦镜头。</p><p>我精心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力争万无一失。1966年10月1日上午10时整,在优美的《东方红》乐曲声中,毛主席神采奕奕地登上天安门城楼。我全神贯注,全力拍摄……10月2日,本报一版刊发的两幅照片,全是用这个镜头拍摄的。我的梦想成真,初次尝试,大获成功!</p><p>同年11月3日,毛主席身着军装,登上天安门城楼。经过之前多次细心观察,我发现毛主席检阅游行队伍时,并不总是站在城楼的中央位置,有时走向城楼东端,有时走向西端。所以那天我大胆地预估,如果能在观礼台上拍摄站在城楼西端的毛主席,效果肯定会更好!于是,我在金水桥前拍了一会儿,就果断转移到西观礼台,等待毛主席的到来。终于,他一步步朝我走来,直到城楼西端止步。此时此刻,毛主席就在眼前,看得真真切切!他戴着军帽,帽子上有颗红五星。那天天气晴朗,光线柔和,毛主席不时与周边的人谈笑。面对这个难忘瞬间,我沉着冷静,聚精会神,尽全力捕捉……</p><p>人民日报当时以半个版篇幅刊登这幅照片,刊发时,照片未作任何剪裁。原作品是黑白的,后来传播开来就变成人工着色的了。照片刊发后,《人民画报》杂志将照片选作封面;中国摄影家协会举办“红太阳”影展时,将这幅照片放大到一面墙的尺寸;后来照片还被制成邮票、画片、宣传画;1993年在陈石林先生筹办的“纪念毛主席诞生100周年影展”中,这幅照片又一次展出。</p> <p>周总理在1968(蒋铎摄)</p><p>这幅老照片是我于1968年10月1日拍摄的,距2015年9月3日大阅兵已有47年。那年国庆,我从镜头中发现周恩来比两年前明显消瘦和憔悴,我的心为之一颤,我知道他是累的。当时,我们拍领袖都着眼于表现他们的神采奕奕,笑容满面。我也是如此,但我没有完全遵守这个不成文的规矩,拍下了当天周恩来那忧郁的眼神、疲惫的神态。虽然当时未能发表,但若干年后看到这幅照片,就令人想起周总理当时的艰难处境。摄影界一位知名教授评价说,“周恩来历来给人仪表堂堂、风度翩翩的印象,为什么突然变成这般疲惫和苍老?这是被当时所谓的‘文化大革命’折磨的”“这幅照片很典型地透射出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社会现实”。后来,中国美术馆收藏了这幅作品。</p><p>一幅老照片被大阅兵唤醒,竟然感动了这么多人,是我始料不及的。它今天的影响,决定的因素是周总理为国为民的高尚情操。这幅照片的拍摄过程,也使我认识到,作为现场人物肖像摄影,包括领袖的现场肖像,除了抓拍他们通常的满面笑容,更要表现他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个性化的内心世界。如果没有周总理那忧郁的眼神、疲惫的神态,这幅照片就不会瞬间打动那么多人。</p> <h1 style="text-align: justify;">毛主席时代“五大精神”!&nbsp;</h1><p>大庆精神</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1960年,中国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经济十分困难,社会主义的盟友,被称为“老大哥”的前苏联也在此时单方撕毁合同,对我们进行技术封锁,西方的帝国主义势力又对我们进行石油禁运,到处卡脖子,新中国要大发展急需石油,怎么办?</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一场中国前所未有的石油大会战在大庆拉开序幕,当时以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工人毅然喊出了:“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先生产,后生活。”、“宁愿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都要抖三抖!”的创业口号。</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仅用短短的几年时间,一举摔掉了中国贫油落后的帽子。如此之快发展速度,哪个国家曾有过?没有,惟有中国的大庆。1964年,毛主席为此发出号召:“工业学大庆!”</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随后,大庆精神成为全国工业战线的学习榜样。</p> <p>铁人王进喜</p> <p>王进喜</p> <p>大寨精神</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即人与自然奋斗,治山治水,科学种田精神,简言之“战天斗地”精神。在此,特引用1964年周恩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选节,表述其精神。</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山西昔阳县大寨公社大寨大队,是一个依靠公社集体力量,自力更生地进行农业建设,发展农业生产的先进典型。这个大队原来生产条件很差,是一个穷山恶水土地薄,全部耕地散在七沟八梁一面坡的地方。</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十几年来,这个大队在党的领导下,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以加工改造耕地为中心,结合运用八字宪法,进行了大量的、艰巨的农田基本建设,把过去4700块分散土地弄成了900块梯田,成为旱涝保收的稳产高产田。粮食亩产由1952年的287斤,增加到1962年的772斤,1963年遇大水灾,仍保持在700斤以上。</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从1953年到1963年大寨大队向国家共交售1758000斤粮食。大寨大队所坚持的是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一个国家的政府工作报告,用这么大篇幅介绍一个生产大队,足见大寨当时在中央领导人心目中的位置。怪不得当时有人感慨:“如果中国农村都像大寨那样,那中国人的粮食就吃不完。”</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1964年12月26日,毛泽东71生日,用自己的稿酬办了三桌酒席,宴请陈永贵、王进喜、钱学森等工农兵先进人物代表。紧接着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随后,“干起来,干起来,大寨的红花遍地开”。</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遗憾的是,据悉现在富裕起来的大寨人花千万之巨将一座大庙盖在了虎头山上,祈求神灵保佑,将过去的“战天斗地精神”贬得一钱不值。好在,这只是他们的后人所为,丝毫不损前人的奋斗精神。</p> <p>▼毛主席接见陈永贵邢燕子</p> <p>▼陈永贵和华国锋</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农民副总理陈永贵:不拿工资,不迁户口,不报销</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在新中国历史上,有这样的一位副总理:即农民出身的陈永贵。陈永贵被当时的高层发现,是在48岁的时候。此时的陈永贵距离知天命之年只差两年。不过,陈永贵住了副总理以后,保持了这样的一个原则:不拿工资,也不迁移户口到京城。那么,这位传奇的副总理,到底都有哪些特殊的事迹?</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穷人子弟</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陈永贵生于民国初年的山西。民国初年的山西处于阎锡山的统治之下。虽然阎锡山的统治较为腐朽,但是相比起军阀混战的民国,山西相对来说远离战乱。但即便如此,陈永贵的父亲为了生活,不得不将妻子和小儿子以及女儿卖掉,只带着陈永贵一起生活。作为一无所有的穷人,陈父带着陈永贵到处奔波,最终来到了山西大寨村。</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不过,陈永贵的父亲因为对生活已经产生绝望,因此在来到大寨村的第二年,就自杀了。此时的陈永贵只有6岁。虽然6岁,但他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一个现实:那就是他已经成为了举目无亲的孤儿。</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陈永贵长大后,恰逢抗日战争爆发。面对日军的攻势,阎锡山放弃山西大部分地区。不过,八路军并没有放弃山西,而是在山西建立了大片敌后根据地。陈永贵就是在这一情况下,接触到了八路军,并且开始为八路军服务。</p><p>▼陈永贵</p> <p>大寨精神</p><p>1948年,陈永贵加入我方,并负责大寨村的生产情况。这一情况,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以后。</p><p>在上个世纪90年代之前,我国的农业始终处于奠基阶段。所谓奠基阶段,就是在实现农业现代化之前,需要大量的基建来作为发展基础。比如修建水利工程就是典型。在此之前,我国农业生产活动,很大程度要依赖于自然降雨。</p><p>1963年,山西地区天灾不断,不是今天刮大风就是明天发大水。因此,大寨地区的农业生产也遭到严重打击。陈永贵作为大寨地区的负责人,并没有气馁,而是带着大寨村的农民,积极对不利环境进行抵御,并且在这一年扭转了不利局势,实现了大丰收。更加让人感到欣慰的是,大寨村在灾年,还向国家缴纳粮食24万斤。</p><p>大寨村的情况被高层领导知道以后,高层领导对此十分欣慰,并将大寨村的情况总结成为了大寨精神,并号召全国学习。而陈永贵作为大寨村的领导者,也因此被高层领导看中,并在1975年担任了副总理,负责全国范围的农业生产管理工作。</p> <p>平常心</p><p>不过,陈永贵虽然当了副总理,但是对于这一身份变化,陈永贵保持了一颗平常心。尽管陈永贵当了副总理,但是陈永贵的户籍依旧在山西大寨,并且,陈永贵的副总理属于有职务没待遇——既工资方面,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这就意味着,陈永贵的生活来源,还是依靠大寨村的工分。</p><p>不过,陈永贵的亲戚们不知道这些,因此,陈永贵的很多亲戚时常来陈永贵家拜访陈永贵。客人上门,陈永贵家少不得需要招待,这样一来二去,陈永贵家的开销还额外增加不少。不过即便如此,陈永贵也没向公家要补贴。</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余生</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特殊年代结束后,陈永贵不再担任在京城的职务,而是返回了大寨村。1985年,陈永贵被医生检测出患了肺癌。陈永贵此时依旧表示:自己的健康,不能让国家承担医疗费用,并为此选择放弃治疗。</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其实在全世界的历史上,像陈永贵这样出身草根、不拿工资、坚决不给国家添麻烦的副总理,都是绝无仅有的。</p> <p>平民总理陈永贵,一生清正廉洁,艰苦朴素,为国家奋斗了一生,一生积蓄不过八千余元。如此稀少的人生积蓄的背后是陈永贵总理对自己心中信仰的践行,同时也是陈永贵副总理高尚人格的体现。</p><p>两袖清风,一身正气,处于国家和民族崛起关键节点的我们,更应该学习这种精神,而不是止步于已有的成就,沉湎于个人的享乐之中。</p> <p>山西昔阳县大寨村,当年农业战线上的一面红旗。图为1971年大寨人在虎头山上建起来的稳产高产田。十多年来,大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天换地。在一个十年九旱、灾害不断的土石山区,创造了连年稳产高产的奇迹。</p> <p>大寨人民在大寨村党支部书记陈永贵的带领下,劈山造田。</p> <p>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大寨人能取得骄人的成绩,离不开大寨村党支部书记陈永贵。</p> <p>大寨人继承和发扬了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p>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雷锋精神</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雷锋精神可分两部分,一是共产主义精神,即牺牲个人利益,帮别人的忙,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二是螺丝钉精神,无论把它拧到什么地方,都能发挥作用。</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1963年毛主席亲自为这位共产主义战士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随后,神州大地“千万个雷锋在成长。”</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雷锋的这样两种精神,无论什么国家,什么社会都欢迎。</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因而雷锋作为当今世界稀罕的人类精神物质,代表中国人走进了美利坚合众国的西点军校,中国首次实现当代精神物质输出西方先进国家。</p> <p>▼这是雷锋初次离家前往鞍钢的途中,在武汉长江大桥下拍摄的相片。1958年,刚满18周岁的雷锋被鞍钢录用,少年初次离开山村,望着眼前钢筋水泥铸成的长江大桥感慨道:“这样一座桥得需要多少钢铁啊。”这张照片一直被雷锋珍藏,是他最喜欢的照片之一。</p> <p>▼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毛主席亲笔题词,号召全国人民“向雷锋同志学习”。从此,全国广泛开展了学习雷锋的活动。“雷锋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p>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两弹一星精神</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即争气精神,表明中国人有志气、有骨气,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依靠自力更生,奋发图强,造出自己的<span style="color: rgb(38, 150, 255);">原子弹</span>,让卫星上天。</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五十年代的西方帝国主义势力仗着有原子弹,动不动就对社会主义的中国喊着要做“脑外壳”手术。中国人要是没有这个东西,就抬不起头,在国际上就没有外交可言。为了争这一口气,我们的人民军队和科学家们,仅用五年时间就让西方国家震惊了。</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1964年10 月,我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11月,又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1970年4月,又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世界哪个国家能像中国这么快地发展核工业和航天工业,没有,惟独站起来了的新中国。</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1971年,联合国马上恢复了剥夺我国长达22年之久的合法席位。1972年,美国总统也从太平洋彼岸来与中国领导人握手了。</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1974年,邓小平出席第六届联大特别会议,感慨地对人说:“如果没有六十年代的原子弹、氢弹,七十年代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影响的国家,就不能有现在的国际地位。</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这些方面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p><p><br></p> <p>▼毛主席和钱学森</p> <p>钱学森</p> <p>钱学森</p><p>钱学森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是我国导弹和航天力量的奠基人。早年的钱学森在美国求学,在美国的钱学森就已经是十分有名的科学家了。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后,钱学森放弃了美国的高薪工作,义无反顾的回到了祖国。在钱学森的带领下,中国的导弹、核力量的发展加快 了二十年,他是我国当之无愧的顶尖科学家。</p> <p>▼钱学森蒋英婚纱照</p> <p>▼钱学森婚纱照</p> <p>▼钱学森一家</p> <p>▼钱学森和夫人蒋英</p> <p>红旗渠精神</p><p>即当代“愚公”精神,说具体点就是“人造山河”精神。太行山的愚公移山只是远古一个的寓言,而红旗渠则变成了现实,成为人们“人定胜天”的一座精神家园。</p><p>六十年代初,河南林县人为解决农田用水和百姓生活用水,苦干十年,依靠自力更生,大胆劈开太行山,将漳水穿山引来,完全按照人的意志,造福于百姓。</p><p>此“愚公精神”国外没有,只有中华民族才有这样的创造力。正如记录影片中所唱:“林县人民多奇志,誓把山河重安排……”</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有一种精神,穿越时代的云烟,</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日久弥新;</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有一种怀念,历经时代的风雨,</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更臻醇厚;</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毛泽东时代的军民鱼水情</p> <p>毛泽东时代的军民鱼水情</p> <p>毛泽东时代的军民鱼水情</p> <p>毛泽东时代的军民鱼水情</p> <p>毛泽东时代的军民鱼水情</p> <p>毛泽东时代的军民鱼水情</p> <p>毛泽东时代的军民鱼水情</p> <p>老照片, 五十年代河南人民公社社员的生活</p><p>▼农忙食堂到田间 摄于1958年 本组图片作者: 魏德忠</p> <p>▼打麦场 摄于1958年</p> <p>▼水利工地上的公社女社员 摄于1958年</p> <p>▼公社打麦场上 摄于1959年6月</p> <p>▼走娘家 摄于1957年10月</p> <p>▼大办钢铁的女鼓风队 摄于1958年</p> <p>▼长葛坡胡人民公社深翻土地 摄于1958年9月</p> <p>▼登封三官庙公社组织社员学文化 摄于1958年</p> <p>▼宜阳甘棠治山造林 摄于1959年12月</p> <p>▼河南大旱,社员们用水车浇地抗旱 摄于1959年8月</p> <p>▼扶沟公社社员在集市上出售农产品 摄于1960年</p> <p>老照片: 上世纪60、70年代的彩色中国</p> <p><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1949年</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天安门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图/弗拉迪斯拉夫·米卡沙</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1956年北京的街景 图/Frühtau</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1956年北京的街景</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1956年北京的街景</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1956年北京的街景</span></p> <p>一组长城美景</p> <p>草原美景</p> <p>一组北京美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