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溪河沿岸考查记(上篇)

岷江边上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茫溪河沿岸考查记(上)</span></p><p><br></p><p> 农历十月,俗称小阳春。虽似秋光,胜似春光。</p><p> 11月10日,时近正午。偶然看见红背包群内有人发帖,说是茫溪河的河床上出现一具龙的骨架子,长龙潜于水中,活灵活现,并用红圈指认划定。很快群内有人跟帖,“青龙显灵”,“潜龙现身”……</p><p> 本地确实有一部文史类的书籍,书中有把五通桥描述为“龙的故乡”的精彩表达。当茫溪河上有潜龙现身的帖子传出时,热度非常。笔者有对地方民俗与文史的偏爱,中午时分,急速驱车前往茫溪河查证。</p> <p>  一、“潜龙现身”实为套鱼地笼</p><p> </p><p> 2020年,人们盛传庚子为灾年。开年便遇新冠病毒肆掠全球,地球人类纷纷中邪染疫,其传染力超强超快,全球约有四千八百万人染疫,一百二十多万死于新冠。今年夏秋之际,降雨特别多,大雨时时如瀑如注,五通桥几度洪涝成灾。8月18日水患尤甚,整个竹根滩成为水泽洋城,桥滩多地房屋被水淹至屋顶,城区民居、车辆、牲畜都被毁于汤汤水患,水位超百年记录的民国六年(1917年)。</p><p> 8月20日,因水灾所至的化工废气泄漏,引发竹根滩市民集体大逃亡。顷刻,整个五通桥化为一座空城。庚子年的“水灾”与“空城”事件,永远成为五通桥人心中的痛点,也让城内市民遇事都成惊弓之鸟。好在这次“真龙现身”的传言,很快在网络上被真相平息。其实,所谓“潜龙现身”,只是一条形似长龙的捕鱼地笼,铺设于茫溪河干涸的浅滩,如果从高处望去,好似有一条潜龙显现于河水中央。查证核实后,此事只能作为市民茶饭闲余的谈资笑话。</p><p> 大约是因今年水患严重的缘故,涌斯江、茫溪河两岸需要堡坎以加固河堤。深秋至今,下堰埂电站闸门大量排水,整个茫溪河、涌斯江河水干涸,河床显现。这才有了渔人在河中央浅滩上放置套鱼的地笼事件。</p><p> 地笼由网状铁笼制成,有很多节数,总长过百米,宽为方尺,用铁丝网捆扎而成。地笼头部稍大,四周用石块磊起。把地笼置于浅滩水中,游鱼入笼后便无法退出来,这便是地笼捕鱼的妙法。从茫溪大桥上俯瞰下去,恰如一条潜龙伏于水面,秋阳当照,潜龙摇头摆尾,活灵活现。时有好事者,将地笼照片帖于网上传播开来,说是“潜龙现身”,舆论哗然。</p><p> 伫立茫溪河大桥之上,沉思良久。潜龙显现的河滩,自古为茫溪河商贾要津,古渡口,古码头、古老黄葛“风景依旧”守望于斯。建国后,五通桥市政府在此修筑起第一一座茫溪大桥,这些“古迹”才完成使命,渐渐隐退。</p><p> 茫溪河是一条流经五通桥城区的千年河道,由井研县蜿蜒而至。清同治4年版《嘉定府志》上,载明茫溪河的古河名为四望溪,拥斯茫水,全长不过百里。沿河两岸,因盐而兴。如今,但见河床干涸,心生一计,趁着茫溪河床显现之际,沿岸对茫溪河的堤坝史迹,来一次实地科考。亦或,还会有全新发现!</p> <p> 二、大石包上并无任何字迹</p><p><br></p><p> 工农街茫溪河畔吴宅码头外的大石包,是相对于河对岸小石包而命名的石头地名,在桥滩颇有名气。民国13年(即1924年)春,时任四川第一军第二混成旅的团长刘伯承,在护法之战中大腿负重伤后,为躲避军阀通缉,由张仲铭(刘伯承重庆陆军将弁学堂的同学)秘密将刘伯承从成都转移至五通桥老家养伤。期间,刘伯承经常到茫溪河大石包上垂钓吟诗,并盛传大石包上还有刘伯承(或后人)将其“回头是岸”的对联题刻在大石包上。甚至还贴出有刘伯承题写在大石包上的字迹拓片,以印证此事。《千年盐城五通桥》第四章第三节中,以《刘伯承在五通桥“回头是岸”》为篇名,不惜万字,详细讲述刘伯承如何在大石包上沾水研墨,纵情题写“回头是岸”的经历,以及如何赋诗作对,云云。</p><p> 驱车来到大石包,经吴宅码头拾阶而下,沿河堤堡坎缓步攀上大石包。由于水涸,大石包与岸边相连,巨石凸显于水边。环顾大石包,断裂成两块的斜面约有二丈见方。临水有一块突起不足一米的方石,疑为栓船石,但又无任何栓船的纤绳勒痕。巨石的斜面高点,要高出水平面约二米,斜面沿流水方向渐低入水。在大石包上,笔者经仔细搜寻,均未发现任何文字类的题刻痕迹,为谨慎起见,找来一根废旧鱼竿,戳去石面上干结的淤泥,仍无字迹显现。此时,在附近垂钓的一周姓男子走上大石包来,笔者借机询问大石包“回头是岸”题刻之缘故。</p><p> 周兄现年65岁,家就居住在大石包的坡坎上边,儿时最爱到大石包上闲玩戏水。他明确告诉笔者,大石包上无任何题刻字迹。据他讲,大石包过去比现在要高出一大截。早在七十年代,石料是本地建房最好的基石,当地有一名叫牛婆咡的石匠,召集手下的马娃咡、狗娃咡,狮子儿等兄弟伙,在大石包上开采现成的石料,拿去卖好价钱。当初计划宏大,牛婆咡用了几十个铁楔子,对着大石包打起一排眼子,结果导至大石包断裂成两块,向西侧倾,楔头全部沉入河水中。当地百姓传言,这神龟之石不能打,惊醒水下的龙王菩萨,要遭报应。这才吓退了石匠牛婆咡,保留住了大石包至今。周兄讲述的石匠牛婆咡开采大石包之事,同时也被花盐街的柳教授写进自已的回忆童年文章《我的小石包》里面。</p><p> 有关“回头是岸”题刻并撰联:“问菩萨如何列坐,因世人不肯回头”之出处,周兄抬臂一指,石刻就在三百米之遥的“李道熙故居”门外河边石壁上。返回时,果然见到“回头是岸”及对联,至今完好地保存在那里,这与《千年盐城五通桥》文中所言的题刻、照片内容一致。时至今日,大石包有名人题刻,实属混淆视听,子虚乌有。“回头是岸”的题刻,也与刘伯承元帅本人无关。</p><p> 有关刘伯承元帅曾到茫溪河大石包上垂钓、并题刻的故事,最早见于《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一书,并以民间故事,传说记录到一一"五通桥区资料集"的篇章里。因此,把这个传说故事用于旅游资源开发,丰富地方文化内涵,是有可塑价值的。如果把它用作地方文史,又没有实物实硾垫厚,就贻笑大方了。</p><p> 这里仍有三个问题需要勘误,一是“回头是岸”的题刻刀工粗俗,刻无章法。对联由右及左,而横批却是从左至右,刻写随意。二是"回头是岸"之提法,不符合刘伯承坚定革命信念,戎马倥偬的军旅人生。三是题刻使用了简化字,这就更加败露出破绽。简化字是建国后的1956年才开始倡导并推行的字体,何以穿越到民国初期?据当地耄耋老人回忆,建国前后,黄葛井附近一些苦命人食不果腹,尤其六十年代大饥荒,跳茫溪河轻身者有之,故有好心人嘱石匠在石壁上刻下“回头是岸”,以告诫轻身者自省,警示今人。另又据当地85岁的曾光品老人讲,建国前后,石壁的对岸河边,曾经是对犯罪人砍头“用刑”之地,故有人在“刑地"河对岸石壁上题刻“回头是岸”,以警醒世人。</p> <p> 三、小石包上“阿弥陀佛”四字</p><p><br></p><p> 传言中的大石包上有题刻实属误传误导,反倒是河对岸的小石包,石上有“阿弥陀佛”四字题刻,千真万确。</p><p> 小石包在茫溪河对岸花盐街的堡坎下面,因与大石包相对,故名小石包。小石包分上下两层,低矮层便于提水浣纱,上一层则是垂钓打望的最佳位置。登上小石包时,已有二渔人在石上静心垂钓。一打听,其中一位还是花盐街柳教授的同学,现今还守着老宅度日,应有花甲之岁。问及小石包上“阿弥陀佛”四字的来历,回答说儿时所见,一直都在。“阿弥陀佛”四字听他的父辈爷辈讲,题刻古已有之,均匀分布在石壁上沿,布局合理,刀工老道,有厚重感。刻字约一尺见方,清晰可辨。</p><p> 茫溪河的大、小石包,其石质坚硬,算得上本地山石中的好石料。二石何以在茫溪河中守望百年千载?究竟是茫溪河夏天的洪流泊来了外域的巨石,还是洪荒泥石流把两岸的山石卷入河道中镇守,一切无从查考。考虑到两岸均有类似山石显现河床,石质雷同,因而大、小石包为外来巨石的可能性变小。</p><p> 但无论如何,大、小石包都是茫溪河两岸童叟妇孺的美好记忆,无论浣纱提水,摸鱼垂钓,无不寄托乡人浓郁的乡愁与情愫。花盐街的柳教授,就曾以《我的小石包》为题,洋洋数千言,连篇讲述自己在孩提时代如何钟爱小石包,与童年玩伴爬上小石包望月背诗,熬夜通宵的美好回忆。因此,无论大石包还是小石包,都是五通桥有故事,有盐味、有传奇的一块人文巨石,都是记录五通桥千年盐业文明的文化符号。今年仲春,笔者团队在做五通桥文化旅游资源普查时,就特意采集茫溪河大小石包的相关资料,普查上报。(续待)</p><p><br></p><p>下篇內容 : </p><p> 四、新桥遗址显现的背后</p><p> 五、上堰埂究竟在何处?</p><p><br></p><p>[文中图片部分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