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古人云:“祖宗积德,子孙必繁;刻薄传家,后人必寡。”这是天人合一之说。</p><p>纵观河北邱县孝固村霍氏的发迹过程,也充分体现个中道理。</p><p> 邱县孝固村霍氏开基祖霍昌公,于明永乐二年奉诏迁民,自山西潞城南关迁徙至河北曲周,占籍霍家庄(后更名孝固村)为民。霍昌公千里迢迢而来,肩挑的竟不是衣物,也不是粮食,而是满满两筐书,还边走边看,同行者也觉得好笑,而霍昌公却不以为然。霍氏以农为业,勤俭持家,渐至富蓄,很快繁衍成当地大户。</p><p> </p> <p>行善积德,必有好报。有一年,邱县地区出现暴雨成灾,漳河、卫河并溢,田地房舍尽淹,变成一片泽国,百姓财物及溺水之人顺流急下。霍家庄所处地势高凸,幸免水患,有乡人结伙编舟捞取浮物。唯独霍氏第四代传人霍云率其四个儿子、及族人一齐奋力救人,对货物一无所取。被救者数十人,并给衣供食,待水退后一一送归原籍。有人讥笑霍人愚蠢,霍云不以为然。当时有一老翁说:“你们父子等积有荫德,子孙定当贵显,官当致一升芝麻之数。”霍云一笑了之。他一贯秉承乐善好施,拯孤济贫,修桥整路的宗旨处世做人。每有自然灾害,农民欠收,他都量力救饥,乡里有急,曲意维持,人们称呼他为生菩萨。霍云晚年五世同堂,膝下子孙四十人,且都是贤良村民。</p><p><br></p><p><br></p> <p>霍俊性秉其父之德志,依然慷慨好施,扶危济贫。有一年,贺堡村有一回民逃难途中冻饿病倒在霍家庄,霍俊给衣供食,并请医为他治病,愈后馈送钱粮,助其回籍营生。时至几百年后的今天,贺堡回族后人提及孝固村霍姓人,都敬称为“孝固村朋友”。</p> <p><br></p><p> 积德之家必有余庆,邱县孝固村霍氏数百年来的藩衍生息和所历经的轨迹,验证了此因果关系的逻辑性。因果是大自然的法则,它不是佛创造的,也不是神仙发明的,而是自我的行为决定的,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这是千真万确的道理。 邱县孝固村霍氏第五代传人霍俊,由于勤功诗书,于明弘治十一年戊申科中举人,任陕西华阴县知县,在任颇有政声,首开邱县霍氏入仕从政先河。</p><p><br></p> <p>中华姓氏众多,邱县孝固村霍氏何以脱颖而出?不能归结于风水与祖德宗功,而主要缘起有三点:一是诗书传家,重视文化教育。二是做人立德,要做好人。三是律已洁身,注重品德修养。所以,霍俊在《戒子铭》中说:“百年之计在树人,千秋基业贵立德,勤耕苦读行善事,尽忠尽孝做良民。”</p><p><br></p><p><br></p> <p>霍家人材辈出,历久不衰。人物之盛,德业文章之隆,为县史罕有。据不完全统计,明清两朝邱县孝固村霍氏族人入流文武职官三十五人,有官衔学衔者一百七十一人。抗日及解放战争期间,霍氏儿女为正义事业而抛头颅洒热血,仅县内霍族就涌现出二十七位革命烈士。建国后至二零零七年止不完全统计,亦涌现大批人物,其中大中专五十余人,县、团级以上任职者十三人,正副科级二十余人。正应了当年老翁之说:“你们父子等积有荫德,子孙定当贵显,官当致一升芝麻之数。”但是,一升芝麻之数不是一个简单之数,各位看官,有闲暇请数一数一升芝麻之数究竟有多位数字。笔者深信来日方长,邱县孝固村霍氏名人榜上,定有日实现一升芝麻之数。</p> <p>《霍氏谱牒文化传承公众号》弘扬姓氏文化,助力寻根问祖,修家谱,铭家训,奉先公,服务广大霍氏宗亲。资料整理不容易,如需转载请联系告知18261858581资源公开,同理家珍,交流研讨,共建共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