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后代寻访行 (上篇)祭奠太行太岳英烈

天马

<p class="ql-block">  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和百团大战胜利80周年,八路军研究会太岳分会在王万里会长带领下,2020年10月组成八路军后代寻访团,追寻父辈足迹,走进太行太岳,对父辈抗战之路进行寻访。所到之处,八路军后代无不为前辈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所震撼、感动!</p> <p>  巍巍太行山,孕育了中华民族无数英雄儿女。他们不怕牺牲、不畏艰险;百折不挠、艰苦奋斗;万众一心、敢于胜利;英勇奋斗、无私奉献。成为不朽的太行太岳精神!</p><p> 太行太岳精神作为国家和民族处于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太行太岳儿女展现的勇敢顽强、不畏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展现的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为人民利益展现的勇于牺牲、乐于奉献的精神,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积淀和延续。</p> <p>  八路军后代太行太岳寻访团全体成员冒着绵绵秋雨来到长治市太行太岳烈士陵园凭吊英烈,向烈士纪念塔敬献花篮。</p> <p>  烈士的鲜血换来人民的解放,我们的责任就是把烈士打下的江山建设成强盛富裕的社会主义国家。(高杨文·抗战时期任山西省沁县县委书记、太岳一区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治委员。文革后任煤炭部部长、党组书记)</p> <p>  太行太岳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块丰碑,太行太岳精神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积淀和延续。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依靠这种精神赶走了日本侵略者,又全力支援解放战争;也正是依靠这种精神,努力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贫穷落后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p> <p class="ql-block">  刘伯承元帅生前曾说过:“四川开县是我的第一故乡,河北涉县是我的第二故乡”。遵照刘帅的遗愿,其部分骨灰由子女护送安葬于河北涉县庙坡山(129师司令部旧址西北约百米处)。此后,黄镇、徐向前、李达、王新亭、袁子钦、赵子岳、何正文等21位将帅的灵骨陆续安放在这里,并在灵骨安放处镌刻了将帅雕像和纪念碑。1990年10月,邓小平同志为庙坡山题名“将军岭”,并为“刘伯承元帅纪念亭”题名。</p> <p>  “牺牲换来胜利,贡献迎来幸福,伟哉雄哉一二九师,勤哉俭哉涉县人民。”(戎子和·抗战时期任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副主席,“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执委、常委,山西新军决死三纵队政治委员、司令员。文革后任财政部顾问、全国政协常委)</p> <p> 《太行山魂赋》作者·刘蒙</p><p> 巍巍太行,神农伏羲,补天女娲,拯民后羿。千古忠魂兮,还此地。</p><p> 晚清末年,内忧外患,民不聊生。风雨骤至,鏦鏦铮铮,金铁皆鸣,时大丈夫拯民于水火。辛亥年,伯承怀富国强兵之志,投身军旅,执青锋为共和,战川中始戎行。护国之役,于丰都致眇右眼,无麻药七十二刀,勇盖关帝;协督军两复四川,智比武侯。长征途中,抢关夺隘,率红军走出危亡。抗日烽火,屹立于中华之脊太行,倭寇亦称之神机军师。为解放祖国实现共和,他用兵上党,挺进中原,挥师淮海,任渡江总司令,统百万雄师突破长江天险,再率大军歼敌九十六万解放西南。实为中华五千年之大将军也!</p><p> 丁丑之秋,寒风沥沥,万余壮士,进驻太行,痛击倭寇,道光宇宙,贤者托心,四邻倾慕,军扩三十余万,兵部晋冀鲁豫,千山万壑铜墙铁壁。五十春秋又回乡里,当年英雄赤岸聚义。每访此处,胸中百感,将军伟业兮,留青史!太行山魂兮,照后人。 </p><p> (刘蒙少将·刘伯承元帅次子,总装备部科技委委员,中国书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p><p> </p> <p class="ql-block"> 思 源 亭</p> <p> 刘伯承元帅(八路军129师师长)</p> <p> 邓小平政委(八路军129师政委)</p> <p>  徐向前元帅(八路军129师副师长)</p> <p>  陈赓大将(八路军129师386旅旅长,太岳纵队司令员兼太岳军区司令员)</p> <p>  王新亭上将(八路军129师政治部组织部部长,386旅政委,太岳纵队政治部主任,太岳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司令员)</p> <p> 在刘伯承元帅纪念亭合影</p> <p> 在徐向前元帅塑像前合影</p> <p>  八路军研究会太岳分会王万里会长和寻访团部分成员在父亲王新亭塑像前合影</p> <p>  八路军是民族的脊梁,他们用血肉之躯铸成抗日救亡的钢铁长城。他们是人民军队的中坚、共和国的柱石。八年抗战中,八路军浴血奋战在巍巍太行山上,用生命、鲜血和钢铁般的斗志,依托有利地形,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同侵华日寇展开殊死搏斗。在极其艰难、复杂、曲折、险恶的斗争环境中,培养、锻炼了一大批治党、治国、治军的文武英才,形成了难能可贵的太行太岳精神,为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太行山哺育了中国革命,正是太行山这座革命大熔炉,培养锻炼了八路军,铸就了伟大的中华民族以爱国御敌为核心的太行太岳精神。</p> <p class="ql-block">  视频(1)传承太行太岳精神。一头是太岳,一头是太行,如意武乡是最美的地方。当年刀光剑影血染山河,孕育了太行精神永放光芒。</p> <p> 《血色丰碑》作者·肖宏伟</p><p> 2020年10月18日,在八路军研究会统一组织下,太岳分会部分参加百团大战纪念活动的会员,专程来到了关家垴战斗遗址。</p><p> 清风拂面,艳阳高照,花圈托思,山峦垂腰。在关家垴歼灭战纪念碑前,参加活动的全体成员驻足静立,向关家垴战斗牺牲的烈士沉痛默哀,向参加战斗的八路军先烈致以崇高的敬意!</p><p> 曾参加过关家垴战斗,时任八路军129师386旅772团政委张祖谅之子张小宁将军在队伍前深情地说到:“敬爱的伯伯,叔叔们,我们八路军后代来看您们了,荏苒光阴80年,我们回到了您们的身边……”</p><p> 悼念的深情话语,把人们思绪又带回到关家垴战斗烽火硝烟的年代……</p><p> 1940年10月30日,为挫败侵华日军锐气,粉碎日军扫荡,八路军集中了3个旅加2个团的优势兵力,在山西武乡境内关家垴对日军冈崎大队发起围歼战。参战八路军各部队在武器装备、作战经验、后勤保障等均落后日军的情况下,毫不畏惧,向关家垴高地发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攻击。</p><p> 炮声隆隆,杀声震天,枪林弹雨,冲锋向前。战斗从白天打到晚上,从晚上又打到天明。一批八路军战士倒下,又一批八路军战士继续向前。指挥员喊哑了嗓子,战士们打红了枪管,负伤的战士艰难地向前爬行,生命尚存,就要继续冲锋消灭鬼子!牺牲的战士仍然圆睁怒目,紧握手中的枪。敌人尸横遍野,鬼哭狼嚎。硝烟遮蔽了关家垴的天空,八路军战士的鲜血染红了关家垴四周的黄土。经过两天两夜的鏖战,终于消灭冈崎大队大部,仅剩小部逃脱。</p><p> 这是八路军抗战以来最惨烈的一次战斗。战斗结束后,限于当时艰苦条件,绝大部分八路军牺牲烈士只能用白布裹身,层层叠叠,相摞在一起合葬于关家垴的高岭上。八路军先烈们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大无畏牺牲精神令天地为之动容,山河为之哭泣!</p><p> 张小宁将军充满敬意地说到:“敬爱的伯伯叔叔们,正因为您们的流血牺牲,才换来了现在的幸福生活,正因为您们的前仆后继,才换来了今天祖国的强大。人民不会忘记你们!祖国不会忘记你们!”</p><p> 微风拂面,情感流淌。纪念碑下的八路军后代,心中充满着敬意和骄傲,父辈们的血今天流淌在我们身上,我们也要向父辈那样,在新时代下,传承好红色精神,教育下一代为祖国和人民争光!</p><p> 离别了,八路军前辈英烈们,离开了,关家垴战场!归途中,全体参加祭奠的会员眼含热泪以不舍心情再次回首眺望远方:关家垴战斗纪念碑矗立在蓝天之下,在太阳的照射下格外夺目耀眼,似乎折射出紫色的光芒。大家知道,那是长眠在关家垴土地上八路军烈士鲜血的折射!那碑,是一座永远屹立在我们心中,屹立在共和国山河大地上的血色丰碑!</p> <p>  八路军研究会太岳分会南京联络处主任、开国中将张祖谅之子张小宁将军在“关家垴歼灭战纪念碑”前主持公祭。</p> <p>  武乡县党史研究室主任温海明向八路军后代寻访团介绍关家垴歼灭战战斗经过。</p> <p>  向英勇牺牲的先烈们鞠躬默哀!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你们的丰功伟绩!</p> <p> 王万里(八路军研究会太岳分会会长(右)、开国上将王新亭之子)、肖宏伟(八路军研究会会员、开国少将肖新春之子)</p> <p>  刘蒨(八路军研究会太岳分会理事(右)、开国中将刘忠之女)、贾慧芳(寻访团领队、八路军研究会太岳分会监事)</p> <p class="ql-block">  向八路军英烈敬礼!</p><p class="ql-block"> 康保防(八路军研究会会员,开国少将康烈功之子)</p> <p> 向英烈致敬!</p> <p class="ql-block">  关家垴战斗,是抗日战争中百团大战第三阶段八路军1940年10月30日到31日在山西省黎城县黄崖洞附近进行的一次最大规模对日军围歼的战斗。</p> <p class="ql-block"> 视频(2) 寻访团列队上山</p> <p class="ql-block">  1940年10月下旬,日军36师团冈崎大队约500多人(包括三个步兵中队,一个山炮中队,工兵一分队,旅团本部一分队,战斗医护班,辎重兵一小队)瞎打乱撞来到了八路军总部设在辽县、武乡县、黎城县交界地区的黄崖洞兵工厂。黄崖洞兵工厂是八路军总部在华北敌后建立的最大武器弹药生产基地,这里已形成月产400支步枪和大量子弹生产能力,被朱德誉为八路军的“掌上明珠”。接到日军进犯黄崖洞兵工厂的报告后,彭德怀立即命令129师386旅赶往黄崖洞打退日军的进攻。日军见八路军大队来援,在兵工厂内放了一把火后逃离。冈崎大队于10月28日被迫撤到武乡县蟠龙镇关家垴附近,准备夺道武乡,退回沁县。恰巧,刚打完榆辽战役的八路军129师,此时就在蟠龙镇附近休整。决不能让冈崎大队退回老巢!彭德怀决心消灭这股日军。</p><p class="ql-block"> 彭德怀召集129师的师、旅干部开会,正式下达八路军总部的作战命令:由刘伯承、邓小平指挥129师386旅、新编第十旅各一部,386旅旅长陈赓指挥129师386旅一部和决死第一纵队25、38团各一部,彭德怀亲自指挥总部炮兵团山炮连,于10月30日凌晨4时对日军冈崎大队发起攻击。</p><p class="ql-block"> 正当八路军进行合围时,日军连夜占领了关家垴。关家垴是群岭环抱的一个高岗,山顶是一块方圆几百米的平地,很适合排兵布阵。其北面是断崖陡壁,下面是一条深沟,东西两侧坡度较陡,只有南坡比较平缓可作进攻路线,是个易守难攻之地。南坡的对面是一个比关家垴更高的柳树垴山岗,与关家垴互为掎角,从柳树垴上可以用火力控制通往关家垴的小路。冈崎大队在占领关家垴的同时,也占领了柳树垴,并连夜在两地构筑工事,挖坑道筑成了隐蔽所,日军在关家垴和柳树垴布成了一个严密的火力网。</p><p class="ql-block"> 30日凌晨3时,特务团从正面首先发动夜袭受挫,4时总攻开始,决死一纵队38团攻下柳树垴后又被日军夺回。9时日机飞来助战,对关家垴进行狂轰滥炸,因八路军投入兵力多加上地方狭小,飞机轰炸给八路军造成很大威胁,等日机离去后,八路军各部继续展开攻击。</p><p class="ql-block"> 386旅772团是由东北方向攻击前进,由于攻击地形十分不利,能接近敌人阵地的只有一条约0.3米宽的小道,战斗打得异常残酷。战士们一次又一次地攻击,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往上爬,反复与日军短兵相接,伤亡极大。战至中午,772团一营原本70多人的一连只剩下3人;50多人的三连只剩下指导员和2名伤员;近70人的四连只剩下10余人。午后,一营剩下的人员在营长蒲大义的带领下仍继续配合兄弟部队向日军攻击。14时,当一营参加进攻的部队被兄弟部队换下来时,只剩下6人。战况惨烈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 385旅769团从西北方向攻击关家垴。这一面,是一个约20米高的陡崖,快到崖顶的地方,有一个略凸出来的壕坎,上面是30多米长的一个斜坡,一直通到关家垴山顶日军的前沿阵地。攻击前,769团突击部队曾借助攀登工具和陡崖上的野藤爬到壕坎处,但被日军发觉,日军随即用火力封锁了斜坡。因地形所限,769团突击部队既无法发起冲锋,又无法压制日军火力,反被日军压制在壕坎处无法行动。769团的后续部队也因地形的限制无法投入战斗。</p><p class="ql-block"> 八路军总部特务团虽然先于大部队攻上了关家垴,并在大部队发起攻击后继续向日军发动攻势,但因受地形及重武器缺乏的限制,未能给关家垴上的日军以致命打击,也无法压制日军的火力,自身伤亡也在不断增加。</p><p class="ql-block"> 八路军几路攻击部队的行动先后受挫,战斗呈胶着状态,伤亡也在不断增加。在769团指挥所,刘伯承用望远镜观察到关家垴陡崖崖顶与壕坎之间的斜坡上露出黄土,问道:“壕坎上面的斜坡是土质的吗?”769团团长郑国仲回答:“是黄土坎”。刘伯承命令:“挖暗道上去!”郑国仲立即一面组织火力佯攻吸引日军注意力,一面组织人员从壕坎下面挖通往关家垴山顶的暗道。这样,769团终于找到了部队进攻关家垴的办法。经过30日一天的激战,八路军虽占领了关家垴和柳树垴部分日军阵地,歼灭了不少日军,但剩下的日军仍占据着两地的主要阵地。与此同时,129师385旅和新编第10旅在外围的阻击战也于同日打响。当分别从武乡、辽县出动的2500多名日军向关家垴增援时,遭到385旅和新编第10旅的顽强阻击。激战中,新编第10旅旅长范子侠负伤。此外,由黎城等地出动的数千名日军机动部队,继续向关家垴开进。在此情况下,386旅又派出一个团前去担任阻击任务,八路军其他各部则于31日重新组织兵力对关家垴和柳树垴的日军发起了进攻,力争在日军援军到来之前歼灭冈崎大队。然而在驰援日军临近关家垴时,八路军最终不得不撤出战斗。</p><p class="ql-block"> 关家垴战斗,八路军集合3个旅2个团共一万多人的绝对优势兵力,在彭德怀副总司令督战下,对日军冈崎大队500多人进行围歼,血战2昼夜,在付出重大牺牲的情况下,歼灭日军大部近400人,缴获各种枪支100多,后因日军大部队抵达被迫撤围。日军虽然部分突围,但关家垴歼灭战沉重打击了敌华北方面军的“囚笼政策”,对日军震动极大。</p> <p class="ql-block">  李景明(八路军研究会太岳分会理事、开国中将李成芳之子)</p> <p class="ql-block">  崔越岭(八路军研究会会员、开国少将崔文斌之子)</p> <p class="ql-block">  周建萍(八路军研究会会员、开国少将周学义之女(中)),<span style="font-size:18px;">  吴森(八路军研究会会员、开国少将吴效闵之子(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温海明(武乡县党史研究室主任)</p> <p class="ql-block">  鲁晓云(八路军研究会太岳分会理事、开国少将鲁瑞林之女)</p> <p class="ql-block">  梁昆源(八路军研究会会员、开国少将梁天喜之子)</p> <p class="ql-block">  杜任力(八路军研究会会员、开国大校杜夫之子) </p><p class="ql-block"> 我们回来了!带着父辈的气息,走进父辈的青春,追寻父辈的足迹,传承父辈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坚决消灭一切敢于来犯之敌!绝不让入侵者在我中华大地肆意妄为!”</p> <p>关家垴歼灭日军冈崎大队的战斗介绍(一)</p> <p>关家垴歼灭日军冈崎大队的战斗介绍(二)</p> <p class="ql-block">  关家垴日军工事。战后数天,彭德怀、左权、刘伯承、邓小平、陈赓等人一齐登上关家垴,仔细查看了日军的临时工事、暗堡掩体、火力配置。随行的参谋人员也将敌人的阵地绘制成图。刘伯承看到日军挖的众多“猫耳洞”,人躲藏在里面非常安全,很受启发。他说:别小看这小小的招式,非常实用,凭我们现有的武器还真难对付。</p> <p>  我们沿着父辈的路登上关家垴。现在这里已经修了栈道,供人们上山参观。</p> <p class="ql-block">  涂小敏(八路军研究会会员、开国少将涂则生之女)</p> <p> 对面山头就是柳树垴</p> <p class="ql-block">  视频(3)关家垴。拍摄·涂小敏</p> <p class="ql-block">  长乐村战斗,发生在 1938年4月初。日军以108师团为主力,纠集16师团、20师团、109师团、116师团和酒井旅团各一部,共十多个联队3万多人,南自邯长公路、北自正太路、西自同蒲路、东自平汉路,由博爱、邯郸、邢台、石家庄、阳泉、榆次、太谷、沁县、长治九个城镇向晋东南地区大举进攻,构成了一个略呈方形的大包围圈,实行向心的合围,妄图以"分进合击"的手段,实行所谓"广大地展开,压缩地歼灭"的作战原则,妄图把晋东南八路军"合击"消灭在辽县、榆社、武乡地区。</p> <p class="ql-block">  772团侦察排找了两个熟悉地形的当地年青人,将300多日军引向长乐村。一路上,侦察排且战且退,此时日军的大队也进入了八路军的包围圈,预先赶到埋伏在浊漳河两岸高地的八路军就象一把大钳子,向敌人夹拢。顿时长乐村和谷口、型村、李庄、白草地一齐响起了枪声,子弹、炮弹、手榴弹同时倾泻到日军队伍中 ,日军人仰马翻,队伍大乱,被分段包围的1500多日军处于八路军的两面夹击之中。</p><p class="ql-block"> 陈赓旅长一声令下,八路军指战员们从山头山谷里冲了下来,特务连的战士们从两丈多高的绝壁上飞跃而下,和敌人展开了惊心动魄的肉搏战。受到突袭的日军队伍被截成数段,从李庄到长乐村一线,炮火连天,子弹横飞。八路军发起了全线冲锋,军号声喊杀声连成一片,杀的日寇纷纷躲进窑洞、汽车下拼死反抗。</p><p class="ql-block"> 长乐村战斗,八路军129师共歼灭日军主力108师团2200多人,缴获战马500多匹,对粉碎日军对八路军晋东南抗日根据地的九路围攻起了决定性的作用。</p> <p>  八路军后代寻访团在长治市太行太岳烈士陵园凭吊英烈</p> <p class="ql-block">  神头岭伏击战,是八路军129师于1938年3月16日在山西省潞城县至涉县之间,邯(郸)、长(治)公路上进行的一次漂亮的伏击战。日军统帅部称之为八路军的“典型的游击战”。战后,日军在装甲车上专门用中文写下了:“专打386旅”的标语。此战歼灭了日军第16师团、第108师团、第14师团各一部,共1500余人(日军报道损失失踪407人),沉重地打击了入侵晋东南地区日军的嚣张气焰,破坏了敌人交通运输线,有力地策应了我第115师在晋西地区的作战行动,钳制了日军向黄河南岸和西岸的进攻。神头岭伏击战让小鬼子知道了陈赓386旅的厉害!</p><p class="ql-block"> 1938年初,入侵山西的日军,叫嚣要踏破太行山。为了切断日军运输线,刘伯承、邓小平决定,运用“攻其所必救,歼其救者”的兵法战策,对敌人进行一次伏击。以一部分兵力佯打黎城,吸引驻扎在潞城的敌人出援,在邯长公路的中途的神头岭来歼灭它。这个任务交给了陈赓旅长带领的八路军129师386旅。接到任务后,陈赓旅长带上团级干部到现场去实地考察,可眼前的景象令所有人都大吃一惊。原来大家看到的结果和地图上所标的地形完全相反,公路在一个山梁上,公路的两边是两条深沟,神头岭仅是一个几里路长、光秃秃的山梁,宽度不过一、二百米,公路从中间穿过,公路两侧除了国民党修的一些工事外,没有任何遮蔽物。从军事上讲,伏击地点多选在地形狭长的山谷中,在这光秃秃的山梁上,既不便于隐藏兵力,又不便于展开战斗。显然,这样的地形是不适合打伏击战!怎么办?</p><p class="ql-block"> 现场的部队领导产生了意见分歧,陈赓旅长考虑再三,决定伏击战还是在神头岭打!陈旅长分析,在神头岭打伏击,地形确实不太理想,但这种不理想,却是我们出其不意打击敌人的好地方!正因为地形不险要,敌人必会麻痹大意,放松警惕。而且那些原有的国民党工事,离公路最远的不过百十来米,最近的只有二十来米,敌人早已司空见惯。如果我们把部队隐蔽到工事里,那就是到了敌人鼻子底下,只要切实伪装好,敌人是很难发觉的。虽然山梁狭窄,伏击兵力不易展开,陈赓形象的做了一个比喻。他用一根棍子,架在两个桌子上问大家:“独木桥上打架,谁能打赢?”团长们说,谁先下手谁能打赢。</p><p class="ql-block"> 我方部队为了切实隐蔽好,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战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指挥员要求各部队不要挖动工事上的旧土,踩倒的草一定要顺着风向扶起来。3月16日,佯打黎城的战斗打响,驻守潞城的日军果然派出主力部队,经神头岭向黎城进发。日军先头搜索部队是个骑兵小队,眼看他们一步步接近工事,马上就要踩到战士的头上了,大家心里都有点儿紧张。但正如陈赓所预料,敌人只注意了远处,对于脚下那些见惯了的工事,却根本没有放在眼里。见没动静便继续前进,后面的大队人马,随即沿公路跟了上来。当日军大摇大摆地进入我伏击圈后,386旅772团指挥所发出攻击信号,瞬间平静的山梁变成了一座火山,成百成千的手榴弹在鬼子们的脚下炸裂,战士们从工事里、草丛里奔跑出来,冲进敌群,向敌人奋勇砍杀,一下子把敌人打的晕头转向。一个侥幸漏网的日军随军记者,在记述神头岭伏击战时写道:“他们就埋伏在距我们二、三米,最多百米的地方,战斗一开始,一两千人突然从身旁的工事中露出脸来,连被憎恶燃烧着充满仇恨的眼光,都可清楚的看到,我们连喘息的机会都没有。”但日军的这支增援部队,装备精良,战斗力极强,特别它包括了日军第16师团的精锐部队。同日军相比,八路军的武器装备远不及日军,386旅还有三个新组建的连队,新战士几乎都是拿着红缨枪,但是他们杀敌却异常勇敢!</p><p class="ql-block"> 敌我双方激战数小时后,敌人想展开兵力,但由于山梁狭窄,根本排不成战斗队形,火力也无法施展,只能就地顽抗,被动挨打。整个战斗从拂晓开始,到当日下午4点结束。我军共歼灭1500多日军,缴获长短枪550余支,骡马600余匹,以及其他大批军用物资。而我军只付出240多人的伤亡代价。</p><p class="ql-block"> 全国解放后,军队院校都把神头岭之战作为一个模范战例,列入教材来学习。甚至美国的西点军校也把神头岭之战作为一个典型战例来研究。</p> <p class="ql-block">  视频(4)。八路军研究会太岳分会会长王万里和黎城县人大原副主任孙广兴在神头岭伏击战遗址向寻访团成员介绍八路军129师386旅神头岭上伏击日寇的战况。摄像采访·涂小敏</p> <p>  我们在神头岭上亲身体验父辈痛击日寇的神威</p> <p class="ql-block">  响堂铺伏击战。1938年日军利用交通便利的邯长交通路线频繁的运输给养,并且在交通要道设立据点,用来加强防范八路军偷袭。响堂铺是日军运送物资的一个重要地段,为了摧毁日军的物资供给,3月下旬八路军129师由副师长徐向前指挥部队在邯郸至长治公路上黎城至涉县间的响堂铺地区伏击日军辎重部队。以385旅769团主力、386旅771团在公路以北后宽漳至杨家山一线山地分为左右两翼设伏,以386旅772团主力在马家拐阻击可能由黎城、东阳关增援的日军,并掩护伏击部队侧后的安全;以769团一部阻击由涉县可能来援的日军,并以1个连进至王堡保障该团后方安全。各部队于30日午夜进入阵地。31日拂晓,由东阳关出动的日军200余人,向位于苏家坡的772团7连进攻,徐向前判断日军并未发觉设伏企图,除令772团以1个营进至庙上村以东高地加强右后方安全保障外,仍令参战各部继续隐蔽设伏。8时许日军14师辎重部队二个连的180辆汽车及掩护部队170余人,由黎城经东阳关向涉县开进。9时许,日军车队进入设伏地区,预伏部队突然发起攻击,经2小时激战,日军除30余人逃窜外均被歼灭。同时担负警戒任务的772团击溃由黎城出援的日军300余人;769团一部击退由涉县出援的日军400余人,并歼其一部,击毁汽车1辆。16时许,日军出动12架飞机,在响堂铺地区大肆轰炸,但129师伏击部队已撤出战斗安全转移。这次战斗,129师以伤亡317人的代价,共歼日军400余人,烧(击)毁汽车181辆,缴获长短枪130余支、迫击炮4门及大批军用物资。</p><p class="ql-block"> 战前八路军很多士兵没有见过汽车,对汽车的构造并不了解,部队及时让懂车辆知识的人员向所有战士讲解汽车的特点及破坏方法。三个团在前一天晚上进入伏击地点,第二天清晨当日军进入包围圈后,设伏的八路军将运输队和护送的日军大部歼灭,缴获颇丰。</p> <p>  忆响堂铺之战兼贺抗战胜利40周年</p><p> 徐向前</p><p> 巍巍太行起狼烟,黎涉路隘隐弓弦。</p><p> 龙腾虎跃杀声震,狼奔豕突敌胆寒。</p><p> 扑天火龙吞残虏,动地军歌唱凯旋。</p><p> 弹指一去四十载,喜看春意在人间。</p> <p class="ql-block">  上党战役,是1945年9月10日晋冀鲁豫军区部队在山西省上党地区(晋东南)对国民党军进行的自卫反击作战,主战场位于长治境内,发生于重庆谈判期间,是配合谈判的重要军事行动。上党战役是抗日战争结束后国共两党发生的首次军事冲突,是第二次国共内战的序曲。这次战役歼灭了阎锡山11个师的部队,使阎锡山在第二次国共内战中不能对中共发动攻势,并且不得不借助中央军守卫山西。</p><p class="ql-block"> 1945年9月10日2时30分,太行纵队首先向屯留、上村发起攻击,上党战役正式打响。负责攻长子县城的是太岳纵队所属386旅772团、20团、士敏独立团和决1旅38团,另外还有长子独立团予以配合。9月13日1时,20团和772团分别向西关和北高庙国民党军发起攻击。20团1营、3营一举突破国民党军前沿阵地,经5小时激战,夺下西关。国民党军从西门出来焚烧西关房屋并组织反扑,被我军击退。同时,772团3营10连攻击北高庙被10米高的峭壁所阻,国民党军凭险顽抗并施放毒气,我军攻击受挫。772团调整部署,于16时再次发起猛攻,工兵炸开北高庙墙,10连和12连相继突入庙内,与国民党军展开白刃格斗。不善拼刺的国民党军很快大部被歼,少数逃回城内,此时,38团也从西南角逼近城下;士敏独立团突入东关,攻占文昌阁,歼国民党军一个中队。长子独立团则将南高庙国民党军包围,对其展开政治攻势。</p><p class="ql-block"> 9月14日起,20团和772团开始挖掘爆破用坑道。772团以1营和旅工兵排向北门掘进,20团也以2连、9连配合工兵挖掘通向西门的坑道。经过四昼夜连续施工,至18日完成了坑道作业及各项攻城准备。20团和772团将大量炸药送入坑道,完成起爆准备。当日18时50分总攻开始,西门和北门外的大炮楼被炸药炸塌,城墙西门和北门被炸开二个缺口,城墙上的国民党军也多被震昏。配属的山炮抵近射击,分别把北面和西面城墙上的碉堡摧毁。20团、772团突击部队乘势发起冲锋,突入城内。同时,38团和士敏独立团分别从县城西南角、东北两处登城并攻入城内。经过激烈巷战,城内国民党军全部被歼。南高庙国民党军见大势已去,弃阵而逃,被长子独立团追歼一部。长子攻坚战太岳纵队共毙伤国民党军500余人,生俘国民党军挺进纵队司令白映蟾及县长陈士芳以下1500余人,缴获大量武器弹药。</p><p class="ql-block"> 长治是抗战时期上党地区日军设防的重点,城高壕深,工事坚固。国民党军1万1千余人是入侵上党地区的国军主力,因战役开始后国民党军一直没有进行大规模战斗,基本没有损耗,建制完整,装备也比较齐全。恰逢此时,天降大雨,造成道路泥泞,城墙湿滑,也给攻城带来了极大困难。尽管如此,部队还是在攻坚经验、装备都极缺乏情况下开始了对长治城的攻击。</p><p class="ql-block"> 太岳纵队的任务是攻占长治城的北关,然后与太行、冀南纵队一起夺取长治城。陈赓司令员命令决1旅57团主攻长治北关,以386旅扫清外围据点。战斗发起后,386旅士敏独立团在1门山炮支援下攻击北关外围的角沿村,士敏独立团在摧毁国民党军四座碉堡后,攻占了角沿村,将国民党军保安团一部歼灭。此时,北关国民党军在城墙上的火力掩护下进行逆袭,将士敏独立团包围在角沿村内。772团立刻增援,与士敏独立团一起将国民党军击溃,国民党军残部逃回北关。随后,57团在团长陈兴建指挥下,对北关发起进攻,1营从关东北,3营从关西北,趁夜暗以出其不意的奔袭手段一举突人关内,穿插、分割、包围国民党军。1营负责围歼北星阁、石灰窑国民党军。北星阁是北关连接关外的重要通道,是国民党军的防守重点,布防一个加强连,有主碉、地碉、暗堡、外壕、地雷、铁丝网等完善的防御设施。57团1营1连奉命攻占北星阁,激战一夜未能攻克。1连三任连长先后牺牲,部队伤亡过半,但仍然前仆后继,奋勇攻击。战至22日晨,终于全歼国民党军,攻占北关。3营亦在围歼银匠楼国民党军后,进抵城墙下。长治国民党军为夺回北关,连续组织反击。57团与国民党军反击部队肉搏达4、5次,坚守北关4天之久,后由25团接替,彻底打垮了国民党军的反击,巩固占领了北关。与此同时,太行、冀南纵队也攻下了城关据点多处。</p><p class="ql-block"> 10月3日,太岳纵队20团团长楚大明经过周密侦察,发现一条被洪水冲刷的雨裂,可直通国民党军老爷山主阵地的侧后。陈赓当即命令调整部署,以20团从雨裂插入国民党军阵地侧后,分割国民党军防御部署。3日夜,炮兵向老爷山国民党军猛轰,772团、士敏独立团和太行纵队14团从正面进攻,以吸引国民党军注意力。同时,楚大明率20团3营在民兵引导下,利用夜暗从雨裂中隐蔽地迂回到了国民党军主阵地的侧后。随后以短促火力和勇猛动作攻占了2个山头,切断了暂编47师与国民党军主力的联系。接着,20团控制了老爷山的水源,使国民党军陷入孤立缺水的境地。同日,太行纵队769团2营攻击离磨盘垴主峰200米的无名高地未获成功。769团又以1营和2营协同34团猛攻一夜,仍未能攻克,部队伤亡较大。</p><p class="ql-block"> 1945年10月7日夜,困守长治的阎军总指挥史泽波率部趁雨夜弃城突围。早已料到阎军会突围的刘伯承、邓小平得知史部已逃出长治城后,当机立断,命令围城部队一部进入长治,大部跟踪追击,务求在运动中消灭逃窜国民党军。广大指战员不顾连续作战的疲劳,忍受饥渴困苦,日夜兼程,向沁水预定堵国民党军地区疾驰而来。终于将从长治逃出的史泽波及其所部万余人,堵截于沁河东岸的将军岭、桃川河一带。12日晨,各路大军对逃窜国民党军发起攻击,激战两个多小时后,阎军大部被消灭。就在沁河岸边人民军队与阎军激战时,狡猾的史泽波及其六十八师师长郭天辛等人在沁河的下游徒步涉水渡过沁河,却遇到了早已严阵以待的堵截部队,史泽波、郭天辛被俘。</p><p class="ql-block"> 太行,太岳,冀南3个纵队全面攻击阎锡山控制的各个城镇,不出10天,已攻克大部分据点。我军以伤亡4000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11个师及1个挺进纵队共3.5万余人,其中生俘3.1万人,缴获山炮24门,机枪2000余挺,各种枪1.6万余支。</p><p class="ql-block"> 上党战役中,我军歼灭国民党军第19军、23军、83军等11个师约3.5万人。俘国民党军将官27名,上党战役歼灭的阎锡山部队占其总兵力的三分之一。上党战役使得阎锡山损失11个师,对于阎部是沉重打击;对于我军,这次战斗不仅解除了晋冀鲁豫解放区的直接威胁,而且有力地配合了重庆谈判,实现了边打边谈,以打促谈的预期目的。从此,晋冀鲁豫地区日益巩固,成为后来夺取全国政权的重要基地,并为以后设立华北局和定都北京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  长子北高庙烈士陵园坐落于山西省长子县城北关外的北高庙遗址上。因该庙坐落在古城北,地势高昂,故统称为“北高庙”。</p><p class="ql-block">  北高庙顶部海拔1080米,为全城制高点,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抗战胜利后,阎锡山部队于1945年8月22日抢占长子,占据北高庙,9月13日,作为上党战役主战场之一的“北高庙攻坚战”在此打响。为了纪念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缅怀先烈业绩,中共长子县委、县民主政府于1946年元月将“北高庙”辟为革命烈士陵园。这里铭记着2328名烈士的英名,掩埋着部分先烈的忠魂。1991年薄一波为北高庙题写了“长子北高庙烈士陵园”的门匾。1997年、2006年进行了改陈扩建。现在是山西省重点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和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p>  周建萍、张小宁代表寻访团全体成员向长子烈士纪念塔敬献花篮</p> <p>  村民郭海波自筹资金建八路军无名烈士墓。山西省黎城县的孔家峧村,是一个分布在太行山中间地带的狭长村落,因为三面环山的特殊地形,在抗战时期一度成为八路军的驻扎地之一。 70多年前,八路军为抗击日寇在太行山上英勇奋战,流血牺牲……而70多年后的和平年代,太行山里一位叫郭海波的村民,不忍烈士遗骸散落深山,只身一人,翻越茫茫大山,7年的时间,上百次寻找,背21具八路军烈士遗骸下山安葬。</p><p> 郭海波1975年出生,他和家人世代生活在这里,小时候就听爷爷和村里老人讲当年八路军杀鬼子的故事,很多八路军战士都长眠在大山里。2009年,郭海波在山上偶然发现几块疑似人体骨骼,放羊老人说,那是“八路军的骨头”。郭海波看到,这些遗骨散落在草丛中,大都不完整了,这让郭海波很难受,当时他就下决心要保护山上的战士遗骸。 </p><p> 在郭海波的祖宅,曾经驻扎过八路军的将领,那里至今还保存着近千张的粮单和账单,他一有空就会翻看,仔细辨认上面的字迹,找到了不少八路军遗骨的分布位置。</p><p> “必须带烈士们下山!”郭海波暗下决心。2012年,郭海波放弃在外打工的机会,开始在山上寻找烈士遗骸。他每次上山一身迷彩,一把镰刀,一个布袋,一壶白开水,带上两三个馒头就出发了。用镰刀砍掉挡路的荆棘,用布袋背回烈士的遗骸,早出晚归,渴了喝两口白开水,饿了咬一口干馍馍。2012年至今,郭海波上山百次,他走遍了黎城大大小小的山头,还走到了武乡、左权等周边革命老区。每次找到那些散落的遗骸后,他都会深深鞠一躬道:“八路军老爷爷,咱们回家吧。”上山搜寻的路线几乎都是悬崖峭壁,也有村民表示不理解,说他是“神经病”,可他却不放在心上。</p><p> 看到八路军战士的遗骸下山安葬,他觉得再苦再累也值得。2017年,郭海波经过四处筹款,在村子旁边建了一座烈士墓,现在已经安葬了21位烈士遗骨。</p><p> 郭海波说:“我要继续寻找八路军的遗骸,和平年代,我们更不能忘记这些为国尽忠的英雄们”。</p> <p>  寻访团和郭海波一起共同祭奠凭吊八路军无名烈士墓</p> <p>  八路军后代寻访团和守墓人刘春生、阳和脚村党支部书记共同祭奠谢家庆、张天文烈士。</p><p> 谢家庆烈士抗战时期历任涉县、磁县、武安、襄垣工作团团长兼游击大队长、129师先遣支队第三大队大队长、晋冀鲁豫军区第四军分区政治委员、386旅16团团长。1940年11月,谢家庆在百团大战中负伤,在送往后方医院途中经过山西长治黎城县上遥镇阳和脚村时因伤势过重不幸牺牲。阳和脚村的百姓们主动拿出了两口棺材,安葬了谢家庆和他的战友张天文(386旅16团1营特派员),并在坟头立了一个小木牌。阳和脚村是一个隐藏在太行山中的小山村,全村仅有300多口人,抗战期间这里是八路军总部的秘密驻地。两位烈士长眠在此后,由于战时保密,没有更多人知道他们的墓地。</p><p> 阳和脚村村民刘春泉每年清明节上坟,都要给两位烈士扫墓,一直坚持了50多年,直至去世。刘春泉去世后,他的儿子刘乃松担起了护墓重任。2007年,刘乃松一家从村里搬到县城,村民刘春生又接过了为英烈守墓的任务。2008年,刘春生的大儿子刘海军结婚时,刘春生郑重地给儿子说起为烈士立碑的打算,刘海军听后非常支持,并多次赶赴邯郸市晋冀鲁豫烈士陵园,搜集整理两位烈士的生前资料。当年清明节,纪念碑便正式立了起来。</p> <p class="ql-block">  2020年 10月10日,华北军区烈士陵园迎来了一批八路军129师386旅革命先辈的后人,他们给长眠在这里的革命先烈楚大明扫墓。</p><p class="ql-block"> 楚大明曾任太岳军区第20团团长,晋冀鲁豫野战军4纵队12旅、10旅副旅长。任团长、副旅长时两次获“特等战斗英雄”称号,他一生传奇的戎马生涯中28次与死亡擦肩而过,全身伤疤达62处之多。1947年1月27日,在汾孝战役中牺牲,年仅31岁,没有子女后人。(楚天都市报)</p> <p class="ql-block">  视频(5)涂小敏在石家庄华北烈士陵园凭吊彭之久烈士。1940年的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212旅54团,彭之久烈士曾担任54团政委,涂小敏的父亲开国少将涂则生是54团团长。彭之久烈士是原新四军四师彭雪峰师长的胞弟,曾担任太岳军区卫生部部长、政委,1947年4月,在夏县泉豆湾战斗中牺牲。</p> <p>  八路军后代寻访团来到安泽县杜村乡东唐村凭吊王光烈士,向王光烈士敬献花篮。</p><p> 1943年10月7日,时任冀氏县(今安泽县冀氏镇)四区副区长王光在日军秋季“大扫荡”组织群众转移时,为掩护群众负伤被俘,面对日军软硬兼施,王光坚强不屈。气急败坏的日军惨绝人寰地将王光割耳、割舌、剜眼、削鼻、割乳、剖腹,王光牺牲时年仅23岁。反“扫荡”胜利后,人们将王光遗体安葬在杜村辛庄的北山脚下,1947年,太岳二专署为王光烈士树碑立传,号召全区人民向她学习。</p> <p class="ql-block">1937年8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宣布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下辖3个师,每师2个旅,每旅2个团。每个师定员为15000人。</p> <p class="ql-block">  193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宣布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西北红军等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改为第八路军总指挥部,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叶剑英任参谋长、左权任副参谋长;红军总政治部改为八路军政治部,任弼时任政治部主任,邓小平任副主任;下辖第115师、第120师、第129师和总部特务团。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参谋长周昆,政训处主任罗荣桓,辖343旅、344旅,陈光、徐海东分任旅长,全师1.55万人。120师师长贺龙,副师长萧克,参谋长周士弟,政训处主任关向应,辖358旅、359旅,张宗逊、陈伯钧分任旅长,全师共1.4万人。129师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参谋长倪志亮,政训处主任张浩,辖第385旅、386旅,王宏坤、陈赓分任旅长,全师共1.3万人。总部直属队三千余人。同时,从115师、120师、119师各抽调一部成立八路军后方留守处,萧劲光任主任,共九千余人,留守陕甘宁边区。改编后八路军的总兵力共计4.6万人。</p><p class="ql-block"> 1937年9月11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按全国陆海空军战斗序列(把各“路军”改编为“集团军”),并下达命令:将八路军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总部改称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部。朱德改任总司令,彭德怀改任副总司令。但八路军的称呼,仍被广大指战员和人民群众习惯地沿用下来。</p> <p class="ql-block">  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决死队),又称新军,是抗战时期由中国共产党倡议创建并实际领导的,隶属第二战区国民党阎锡山晋绥军建制的一支特殊形式的人民抗日武装。</p><p class="ql-block"> 1937年8月1日在山西太原国民师范礼堂举行新军成立大会,初以牺盟会所办军政训练班和国民兵军官教育团为基础,编成决死第一总队,以后相继成立二、三、四总队,分赴山西各地开展游击战和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随着形势发展,山西新军扩大至9个旅(决死一纵队、二纵队、三纵队、四纵队、工人武装自卫旅、209旅、212旅、213旅、暂编一师),50个团七万多人。</p><p class="ql-block"> 1939年12月“晋西事变”被粉碎后,决死二纵队、四纵队、202旅等加入120师战斗序列。1939年12月下旬到次年2月,在晋西南的决死二纵队及209旅各一部、212旅、213旅及一部分自卫队、地方干部,根据北方局及晋西南区党委的指示,先后转移到太岳区与一纵队会师。会师后经过整编,决死一纵队归八路军总部直接领导。至此,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全部编入八路军序列。</p><p class="ql-block"> 有人问:“决”字为何是“三点水”?因为“二点水”已不足以代表山西青年决死抗敌之心!二点再加上一点,改成“三点水”以表抗敌之“决心决死”、“誓死无归”、“抗战到底”的心志!</p> <p class="ql-block">  视频(6)寻访团成员宋宁光(八路军研究会会员、开国大校宋佩璋之子)即兴演讲《走进父辈的青春》</p><p class="ql-block"> “我们重走父辈路,追随着上一代人的情志,收获的是父辈的精神!父辈不仅给了我们灵魂和生命,也给了我们永远无法抹去的骄傲!”</p> <p class="ql-block">  视频(7)八路军后代寻访行剪影</p> <p>  太行巍巍,勇于牺牲、乐于奉献的精神长存。从神农伏羲、补天女娲、拯民后羿到抗日、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先辈们,前赴后继,无数为国为民的忠魂凝聚于太行,为后世普照正义之光。</p> <p class="ql-block">  视频(8)太行太岳革命老区群众后代和八路军后代同台高歌《太行颂》,再次谱写出一曲军民鱼水情、后代一家亲的时代新篇章。</p><p class="ql-block"> “太行山,巍峨耸云天。千里丰碑望不断,无情风雨任摧洒。英雄业绩万古传,太行山,人民的山啊,英雄的山,你是历史的见证,你是不灭的灯盏,太行山,人民的山啊,英雄的山,你就象我们不可动摇的坚定信念。”</p><p class="ql-block"> “樟河水,盘绕太行山,千回百转流不断,征程万里开新路,寒冬过后春花艳,太行山,光荣的山啊,胜利的山,你是宏伟的画卷,你是壮丽的诗篇,太行山,光荣的山啊,胜利的山,你鼓舞我们百折不回,永远向前!”</p> <p class="ql-block"> 视频(9)同台高歌《太行颂》</p> <p class="ql-block">  篇幅较长,谢谢观赏!感谢寻访团成员提供照片和视频,共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