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祖先蓬莱纪家庄

LM

<p class="ql-block">  2019年盛夏,母亲撒手一别,让我突然有种断了线风筝的感觉。父亲老家在鲁西南,父亲离世后2014夏我去续过宗谱;基至到山西的洪桐县大槐树下寻过根,查过姓氏起源;而母亲娘家在黑龙江阿城,少年时代和当兵以后我曾去过两次。听母亲讲她曾祖辈一直生活在山东蓬莱。</p> <p class="ql-block">  我母亲老家原籍为山东登州府蓬莱县苟家坪儒二舍六甲三宝。纪氏高祖纪兆林带领全家逃荒来到东北。最初落脚阿城县城南白家油坊(现在永安屯)15里,20世纪20年代就搬到城内西岗子,在西南门里,纪家老祖居住在一个有五间草房的院子里,纪家住东边三间,大姑妈家住在西边两间,椐大舅回忆录记载,1932年后举家就搬到阿城北头的女校胡同(即现今房址),原来的西南门院子就卖了。那年春天我母亲出生。</p><p class="ql-block"> 阿城呢据哈尔滨市45公里,阿什河西边,宣统元年(1909)县滨绥铁路通过境内,1899年3月中东铁路绥滨线由哈尔滨通到阿什河阿城。1901年全线通车。阿城森林矿产资源丰富,盛产大豆甜菜亚麻和大蒜。1908年波兰人查瓦德夫在阿什河畔兴建我国第一座甜菜糖厂。阿城当年是滨绥铁路哈尔滨至绥芬河区间第一大站,现在阿城划归哈尔滨市管辖。</p><p class="ql-block"> 阿城原来是一个小城镇,城区南北长四公里,东西宽两公里,在城墙包围中,南奉化门、北平阳门、东保安门、西正清门。解放后拆了城楼,壕沟也都全推平了。阿城城里南北大街,中间大小什字街,主要大商店聚集在大什字街,两边小什字街有戏院、影院、饭馆,水果店、妓院、功夫市(劳务市场)、草市,城里建筑有关帝庙、皇帝庙、孔庙、清真寺(西岗子)、基督教堂、北门天主教堂,东南门外的关帝庙,娘娘庙每年的4月18日庙会非常热闹。龙王庙和西门外的鬼王庙建筑雕像也不错。1947年土改时被拆毁,现在只保存了清真寺,里面清朝年间供的牌位还在,但无雕像。</p><p class="ql-block"> 母亲从没和我正式聊过阿城纪家老辈人的往事,先祖那代开始捣腾买卖,1985年我托发小爱人在香港买金项链时,母亲东一嘴西一句说过阿城<span style="font-size: 18px;">街里小什字街有老纪家金银店铺,</span> 记忆零零碎碎。其它印象全从大舅回忆里读来的。如天主教堂的钟楼比较高,从哈尔滨来阿城到小嘎哈车站就能看到钟楼。可惜文化革时期,造反派用几辆拖拉机当牵引拖车把钟楼拉倒了。我母亲上小学时,每逢星期天,基督教天主教的教徒们到教堂做礼拜,大舅也曾领着我母亲去参加过礼拜,大舅凑热闹,我母亲去卖呆,兄妹二人都喜欢看基督教堂里耶酥受难油画。</p> <p class="ql-block">  我曾经回过阿城三次,我和菲菲姐1960年前后随大舅一家去过阿城,对阿城姥姥家住房印象最深的是旱厕。粪缸上上铺两个木板。去亚沟乡下,穿短裤的我两腿被荒野小道拉拉秧划出许多血痕。1967年秋第二次去姥姥家住了四个多月,对阿城的大小什字街有印象。</p><p class="ql-block"> 据大舅描述:民国年间,阿城民间住房仅有两家两层楼房,大德生药房和十家,满族有几家是四合院,院内青砖铺地门口有上马石,满族式的影壁。张家房电厂在西岗子供全县用电。工商业有世一堂(三层楼)面粉厂,有药店和百货,以上两家是阿城最大的工商业,还有丰盛、泰智、久和当铺和瑞大油坊,百货店有广源、永盛;杂货店有天丰合,大有成药店、永德堂等永恒当铺;大商店<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还有银行</span>都配"炮勇"(就是现在的门卫)挎着盒子炮。</p><p class="ql-block"> 大舅的回忆录里记载:阿城火车站设在阿什河边,俄国人在那里栽了一些树木,树木长大成林,夏天俄国人领小孩儿都在那里游泳。春天学校老师都会带着学生去那里春游。土改时树木被农民砍了,到现在也没恢复。车站附近住着一些俄罗斯人、工人职员基本都在哈尔滨上班。</p> <p class="ql-block">  阿城省第三师范据说当年各个县都在争取创办,没有去争取的阿城却获办校,三师范附属小学是阿城最好的,我在那里读的小学,农村有中心高小,也有分校。小日本统治时,县政府办公都是二层楼,还有一辆汽车,城里有电影院,制粉都是电动的。一般教职员家里都有电子管收音机,马车装载收音机到各家推销,可分期付款。老纪家是三极管收音机。</p><p class="ql-block"> 阿城主要是汉族,其次是满族和回族,人口则山东和河北人居多,还有少数河南和山西人。20世纪60年代,小时候看满族的老太太扎三元耳眼儿,夏天赤脚不穿袜子,年纪大一点儿行旗礼。有的用具叫法不同,现在与汉族没啥分别了,风俗趋于一致了,小年东北过腊月廿三,南方过廿四,南尊道教,北信佛教。</p><p class="ql-block"> 城南二公里处有一座长十华里、分南北城的土坯城墙,是800年前女真族建立大金国第一都城,史称上京会宁府的遗址。遗址西侧约500米处,有一座高大土台,当地人习惯叫土台为“斩将台",经考证是大金国开国皇帝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陵墓,后阿城将其改建成一个金太祖陵园。阿城是女真族大金国第一都城,长达38年。</p><p class="ql-block"> 白城被火烧,传说很多,有的讲岳飞死后变成白家雀,用硫磺烧了白城,又有的说蒙古久攻白城不下,采取火攻城里恶缘咏白家雀,元军捕捉和收购白家雀再将雀腿挷上硫磺等易燃物,晚上来城下将易燃物点燃,放白家雀归巢到屋檐下烧了白城;另一种说法是第四代皇帝海陵王杀兄夺位,想通过分化、分治解决与女真族的内讧,迁都北京,以免留恋故都放火烧了白城。前两种说法象神话,主动放火烧了白城倒有可能。 <b>(摘自大舅纪岳武回忆录《往事》)</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母亲上小学时期好姊妹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 我母亲生于1932年3月。阴历初几她也没记准。纪家子女多,姥爷纪瘸子不靠谱,家里子女一概不闻不问,姥姥也没把二闺女生日当回事,所以,母亲N多年就一直把三八节当生日过。"他大舅他二舅还有老舅都是我舅",膝下三个儿子的生日姥姥一个都沒忘。姥姥到老时才发现二闺女虽然嫁出去几十年,并没成为泼出去的水。老纪家二闺女沒少给娘家寄钱寄东西,不是接济大闺女,就是供老儿子念书,兄弟姊妹谁有困难就帮谁。姥姥不止一次对我说:你妈是毋们老纪家大功臣。自己攒不下钱……我上小学时大舅来信,母亲看完就把信丢在书桌上去厨房做饭,我拿起来一看,德贤,我看中条料子裤子,给我寄80元……当年我母亲每月工资好像才78元……</p><p class="ql-block"> 这是母亲影集里少女时期的唯一最幼小的影像,坐在最高处那个女孩就是老纪家二姑娘纪德贤。我实在想不起被剪去的头像的女伴犯了啥事体,肯定不是夭折。合影的好象有沾亲带故的邻居老生家姑娘,我姥的娘家-老麻家闺女。剩下的肯定也是闺蜜。胞姐菲菲记忆超强,母亲讲一遍就晓得照片上被剪去的女伴为何被"斩首",也牢牢记得母亲这几位女伴每个人的姓名和家境背景,后来都嫁到何处……</p><p class="ql-block"> 既生菲何生米格也……基因遗传莫非只传女不传男丁?!哎。欲哭无泪。</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纪氏太爷辈闯关东来到黑龙江阿城。母亲讲老纪家爷爷在街里镇上有几间金店。乃当地知名富商。后来到了我姥爷这一代,由于战乱和经营不善,店铺萧条走了下坡路。东北解放前,老纪祖宗传下来的家业已经破落。</span></p> <p class="ql-block"><b>纪家庄在哪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nbsp;&nbsp; 母亲的大哥我大舅纪岳武曾于2005年前后,率子女回蓬莱寻找过纪家庄寻祖认宗。我在百度查找输入“蓬莱纪家庄",首先出现烟台海阳市纪家庄。其位于绵羊口北“地雷战旅游景区"很近。我大舅生前率子女专程前往蓬莱祭祖。纪家庄分出上纪家下纪家两大支脉,纪氏德字辈的一支与上下两庄现有的辈份差了许多,没对上宗谱,只好做罢。还有一处纪家,在胶东半岛的上端,位于陈姑山南麓,距蓬莱市火车站不远,其守候在蓬莱-龙口段铁路线旁。那年大舅回蓬莱寻根,估计与我一样都遇到了同一个问题。上北下南哪个纪家庄?上纪家还是下纪家?我更希望这个守在蓬莱火车站铁路边的上纪家,希望此地是老纪家祖辈居住的村庄。</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2008年陪父母在阿城郊外祖坟留影</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娘家胶东登州府</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民国时期纪氏早已离开登州府。古登州乃是母亲祖辈的老家。母亲生在关外,根本不知道登州府老家啥样,也不清楚纪家庄的门坊朝哪开。纪氏太爷为何辞别蓬莱仙境,拖儿带女举家闯关东?更不可思议地是,纪氏老祖不远万里来到东北,又偏偏在人生地不熟的关外做起了小买卖。登州当年富庶流油,坐地商铺和行商遍地,渔港鱼市买卖相当兴旺;而东北松原土地肥沃,地下蕴藏大油田尚未开采,但人烟稀少,太爷爷长途迁徒,究竟为了什么呀?!难不成先知先觉预知了开疆扩土之商机?</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当母亲的太爷闯关东落脚哈尔滨城郊不久,老毛子的中东铁路修建铺设窄轨铁路就经过了太爷家门,哈尔滨城建亦破土动工……一座座俄罗斯风格的高大厚实的建筑拔地而起,松花江岸的中央大街聚集了来自亚细亚和大清关内外的商贾,多个商业街店铺规模远超登州码头大渔市和小货栈。母亲不安分的太爷爷挑担徒步闯关东之举,正应了"树挪死,人挪活"这句老话。老太爷闯关东乃英明之举。</p><p><br></p><p><br></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我的姥爷纪瘸子、姥姥纪麻氏遗像</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闯关东创业的先祖</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对等介绍家庭出身背景,父亲曾祖乃鲁西南的坐地户(山西大榆树迁徒到黄河边上的,但安氏家族有记载我说不清楚)。1938年山东老家我爷50岁患病殁了,前房的子女闹分家,奶奶填房生的一儿一女仅分了40亩地,但没分房;而我母亲的父亲我姥爷因一条腿残疾,人送一雅号“纪瘸子",坑蒙拐骗除了偷和抽,吃喝嫖赌除了后两样不沾之外,一天到晚无所事事,也懒得打理店铺生意,家道才日渐败落……</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崽卖爷田"的历史悲剧,同在鲁西南安氏大户和胶东纪氏家族被祖上复制并循环上演。我大舅撰写有回忆录,从他在哈尔滨念书写起,对了,老纪家追溯祖上三代的家事都有记载。可惜没带到身边,以后再补录一章讲我姥爷-“纪瘸子"。这章也预留空间,印书时再补录。</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阿城绥靖小学四年级一班师生合影</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沒注明哪年拍照的。我眼神真不济了。少儿时不止一次翻看影集,看父母保存的老照片,感觉很好玩。我一下子就能找到我母亲,可是现在66岁老头用放大镜查看许久,还犹豫不定。应该是最高那一排左数第5位。怎么连自己的妈都不认识了?民国女学生统一都梳丸子头,不好认。看准了!应该就是吧。</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听母亲说,伪滿时期念国小,学校上课必须讲日语。噢。会说日语。东北被小日本占领后都成亡国奴了,上学不许说自己是中国人,必须说满洲国人,上课逼着学日语。母亲学的那些日语都打四平、占沈阳、攻天津作战跑丢了,真的所剩无几。妈。说两句呗。阿里格斗,哇达希哇,依马司……比我从同学那听来的吃饭叫米西,出行叫开路依马司,骂人叫八嘎没多几句。</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姥爷啥事不管,姥姥当家还算比较开明,三个儿子三个闺女都供念书。供子女念书儿子将来能管理金店会算帐,出不出息无所谓;闺女识字将来能嫁个好人家,姥姥年纪大时能沾点光,不图吃香喝辣的,只为守着小院安享晚年……</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结果,子女的人生都沒按姥姥的设计来。小日本投降后,从山东过来八路军,改叫东北民主联军在阿城街里宣传鼓动,老纪家6个子女有4个报名参军离开了家,远走高飞了3个……老儿子年幼,大女儿早早嫁人才留在身边……</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我小时候常听母亲念叨她少女读书时的往事,她会指着影集对我姐弟俩挨个介绍:这个是妈妈念国高时同学,老谁家小那谁(年代久远,实在记不起来姓氏);这位被老师罚站不认错;老谁家小谁逃学被扇耳光;邻居二闺女嫁给哈尔滨铁路扳道岔的让火车轧断腿;姥姥娘家麻舅爷跑买卖,捣腾大米被抓冻死在牡丹江;</span></p> <p>  <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大舅纪岳武在阿城结婚时的照片</span></p><p> 母亲在家中姐妹中排行老二。大姐纪德民,妹妹纪德荣;母亲还有两兄一弟,大哥纪岳武,二哥纪德明,小弟纪德生。大哥纪岳武和大嫂1947年参加了革命,随部队南下最后随工作队留在了武汉工作?</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母亲入伍后,南下时与我大舅纪岳武在汉口?这部分先不实写,待查大舅回忆录确认,我母亲与她大哥何时拍的照。是否在武汉(预留版面)?</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我大舅妈抱大表哥与姥姥、老舅二舅</span></p><p> 母亲的二哥纪德明也参加了东北民主联军,但没有离开家乡多远。一直在黑龙江阿城的周边活动;解放后其即返回家乡在县一中学当老师,一辈子教书育人。</p><p>&nbsp;</p> <p class="ql-block">  母亲的妹妹纪德荣也于1948年出来参加革命。最后转业在四平公安局。文革后老姨夫从坦三师转业,老姨夫妇调回沈阳安家,一直在文化钟表公司工作到退休。老姨今年九月份曾回忆说:1950年10月下旬,我们奉命赴朝,部队在铁岭乘火车,没发车前大家都在车厢里待命,也不知啥时候发车,于是上厕所或在站台遛达。你说巧不巧,碰见一个人侧影特像你妈。也在站台里待命。我就喊“二姐"。那人一回头,还真是你妈。沒唠两句话,我们部队专列发车了。结果,我比你妈先入朝鲜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1953年姥姥与母亲合影。右为老舅纪德生,右2王志诚,姥姥膝下为大姨的大女王志华,后排大姨纪德民怀抱二女儿王志洋。</span></p><p class="ql-block">  而东北解放后,老纪家当年只有母亲的大姐纪德民、小弟纪德生没有出来参加革命。大姐出嫁早,小弟年纪尚小,一儿一女被姥姥留在了阿城身边,一直陪伴我的姥姥。</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1990年前后纪氏六兄妹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前左:</span><b style="color: rgb(1, 1, 1);">大舅 二舅 大姨</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后左:</span><b style="color: rgb(1, 1, 1);">老舅</b><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span><b style="color: rgb(1, 1, 1);">母亲 </b><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老姨</span></p><p class="ql-block"> 黑龙江阿城姥姥家的二舅妈,大姨夫妇,二舅、老舅妈先后离世,在外地工作的我大舅夫妇、我父母也都病逝了,阿城姥家仅存二舅妈和老舅,外地仍健在的老姨夫妇。</p><p class="ql-block"><b>(在我勘误补充此文章时,老舅于牛年初五晚上突然离世。这样一来,纪氏六兄妹仅剩老姨一人在世)</b></p> <p class="ql-block"><b> 《山东蓬莱寻根记》</b></p><p class="ql-block"> 我的高祖纪兆龄是山东蓬莱人,他老人家闯关东落户黑龙江阿城县。纪兆林的孙子,我的祖父冀元亨亲手书写一份山东老家的地址和辈分排列表。这份手稿我一直带在身边,上世纪80年代,我曾到过蓬莱县,因种种原因没能寻根。这些年我经常思念祖父的同时,又产生了回祖籍寻根的愿望,这个愿望也越来越强烈。</p><p class="ql-block"> 2012年5月14日,我带着两儿两女从武汉飞往青岛,15日我们坐车到了蓬莱,16日上午在当地人的引导下,我们来到了平山纪家村。纪家村离蓬莱市区有20分钟的路程,在村外宽敞的柏油马路旁的草坪上,横着一块高1米,宽约1..5米的石碑,上刻醒目的"平山纪家村"。石碑旁有一条顺山下坡进村的水泥路,前行约300多米,就进了纪家村。村内有近百户人家,住宅连成一片,每户都有院墙,周围种有不少果树,多数是樱桃树,正在结果。村子坐落在山脚下,中间有一条干枯的河床,四周都是不高的山,满眼郁郁葱葱,一点儿也看不出当年被迫出去逃荒的凄凉景象。</p><p class="ql-block"> 一位嫁到外村的纪大姐把我们领到有族谱的老乡家,户主叫纪义宽,68岁,是位中学退休老师。纪老师得知我们的来意后很热情的接待了我们,他将一本陈旧的家谱拿了出来,对照祖父的手稿,为我们做了详细的介绍。关于纪家祖籍地址,我们来之前在网上查看蓬莱县有三个纪家村,我不知哪一个是高祖的出生地。纪老师讲,手稿中记载的登州府蓬莱县纪家平山陆甲儒三保"平三"应该是平山,村东头不远处一道长长平平的山梁,那就是平山,是平山取名的来源,其他地方没有平山这个地名。老师还讲平山纪家十多里周围还有两个纪家村,他们村里的人都是从平山后代分支出去的。经老师这么一介绍,可以毫无疑问的确定,这就是我高祖的原籍蓬莱,是北沟镇徐家集北的平山纪家。</p><p class="ql-block"> 关于家谱。据老师介绍,是清朝光绪三十三年(1908年)所立。纪家村的纪氏家族应源于纪国(这可能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纪国)。纪老师讲述了续家谱的正规程序:是每年大年初一上午拜年,下午登记亡者;其他时间不能登记,而且只能登记子、孙。</p><p class="ql-block"> 关于辈分排序。纪老师的家谱与祖父记载的有所不同,祖父那辈已是闯关东第三代了,他老人家只读了一冬的书,从没回过祖籍,他的记载可能有误。纪老师的家谱记载的辈分为 "世肇善元有,仁义德恩扬,万发克丕重,宏昌永吉祥" 。按照这份家谱排辈,我应该是仁字辈,我的子女是义字辈。</p><p class="ql-block"> 关于纪家祖坟。纪老师讲原来纪家有块祖坟,1958年大跃进时给平了。改革开放后又把地分给了村民,各家就在自己的分的地上建坟了。原先的祖坟被平了,也没了可祭拜的墓头,这是一个不小的遗憾。回到高祖的家乡,我的感触很多,我想当初高祖如果不闯关东,我和我的子女今天可能就是平山纪家的村民了,人世间人的命运真是变幻莫测啊!</p><p class="ql-block"> 这次寻根是代表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四代先人回老家看望祖籍,我想让我的祖先知道我们这一支后代,没有忘记他们,这地方是我们的根,这次寻根也算了却了我多年的心愿。</p><p class="ql-block"><b> (摘自我的大舅纪岳武回忆录)</b></p>

阿城

母亲

大舅

纪家

姥姥

纪氏

蓬莱

老纪家

闯关东

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