棠樾牌坊群、鲍家花园--黄山行(七)

独上兰舟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摄影 星光 独上兰舟</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后期制作 独上兰舟</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配乐 《花间禅语》</p><p><br></p> <p>  <b>棠樾</b>为鲍氏家族的聚居地。该家族自南宋建炎年间迁此定居,绵延了800余年,为<b>鲍叔牙后裔</b>。</p><p> 徽州地处万山之中,陆路交通不便,少兵焚之虞。中国历史上,由于中原地区战乱,曾出现过三次人口大规模南迁高潮,中原大族多迁至此。</p><p> 鲍叔牙后代迁移徽州,徽州鲍氏家族的“统谱”“会谱”“宗谱”“族谱”“家谱”中均有记载。根据《棠樾鲍氏宣忠堂支谱•序》记载,棠樾鲍氏的祖先是青州人,<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自宋代,鲍氏宗族的始祖荣公迁徙至歙县棠樾,经过百余年的繁衍与发展,不仅人丁兴旺、经济繁荣,而且名人辈出,成为徽州地区的名门望族。</span>鲍叔牙早期经商的品德再现于远孙,鲍叔牙商业文化理念在后裔的血脉中流淌,依然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精神力量。</p><p> 相机故障,全部手机摄</p> <p>  独一无二的清懿堂,俗称女祠,整个祠堂结构紧凑,造型流畅,内秀而外朴,端庄而不刻板。</p> <p>  匾额“世孝祠”三字为清大家邓石如手书上,世孝祠专祀鲍氏宋以下的孝子,祠寝两阶壁嵌有历代鲍氏孝子名讳、孝行事迹及清名家铁保书《世孝祠记》碑。</p> <p>  沉稳凝重的<b>敦本堂</b>,俗称男祠,整个祠堂的结构简洁明了,银杏为柱,樟木作梁,砖、木、石雕洗练不繁,处处透露出儒家人生哲理和文化内涵,显示着不偏不倚的“中和之美”,祠内现保存有宗族管理制度的碑刻、立有《嘉庆上谕三道碑》等,是研究宗法制度不可多得的实例。</p> <p>  <b>世孝祠</b>,座落安徽省歙县于鲍氏支祠右,清嘉庆六年建。宋元以后,凡棠樾鲍氏之以孝行著名者,皆奉祀在世孝祠内,并刊世孝事实于堂壁,鲍志道为之作序。该祠门额隶书,为邓石如手笔。现廊屋及厅堂拆改,寝堂犹存。檐廊两庑壁间,嵌“世孝事实”碑六方。</p> <p>  在封建社会,为了表彰在“忠孝节义”等各方面“功勋显赫”的官员,为朝庭兴旺作出的“杰出贡献”,当朝政府常常批准在这些人的故里村头,修建“功德牌坊”,借以号召人们以此为榜样报效朝庭。</p><p> 棠樾牌坊群有明坊三座,清坊四座</p> <p><b>  鲍灿孝子坊 </b>建于明嘉靖(1552—1567)初年距今已有450余年。牌坊挑檐下的“龙凤板”上镶着“圣旨”二字,横梁正反各有一对浮雕雄狮,显得颇为英武。额题“旌表孝行赠兵部右侍郎鲍灿”。据《歙县志》记载:鲍灿读书通达,不求仕进。其母两脚病疽,延医多年无效。鲍灿事母,持续吮吸老母双脚血脓,终至痊愈。他的孝行感动了乡里,经请旨建造此坊。又因为他教育子孙有方、被皇帝“荣封三代”,并特地为其祖父立坊。由于鲍灿的曾孙鲍象贤是工部尚书,所以皇帝赠鲍灿“兵部左侍郎衔”。  据说棠樾的孝子特别多,甚至可以说鲍氏家族是靠“孝”繁衍壮大起来的。这与历代帝王都把“孝道”当作修身齐家治国的根本思想分不开。</p> <p><b> 慈孝里坊</b>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的,乃皇帝亲批“御制”,其政治待遇之高,可见一斑。</p><p> <b>慈孝里坊</b>为旌表宋末处士鲍余岩、鲍寿逊父子而建,是皇帝新批“御制”的。据史书记载,元代歙县守将李达率部叛乱,烧杀掳掠。棠樾鲍氏父子被乱军所获,并要二人杀一,让他们决定谁死谁生,孰料父子争死,以求他生,感天动地,连乱军也不忍下刀。后来朝廷为了旌表他们,赐建此坊。牌坊上还铭刻了明永乐皇帝的《慈孝诗》日:“父遭盗缚迫凶危,生死存亡在一时。……鲍家父母全仁孝,留取声名照古今。”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听到这个事后,欣然写下了“慈孝天下无双里,锦绣江南第一乡”的对联,并拨银将“慈孝里”牌坊重新修缮,又刻御题对联于其上。一座牌坊被几朝皇帝加封,这在我国历史上也不多见。</p> <p><b>  鲍文龄妻江氏节孝坊</b>建成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额刻“矢贞全孝”、“立节完孤”。据县志记载,江氏为棠樾人,26岁守寡后,“立节完孤”,把儿子集成培养成歙县的名医。寡妇守节,培养后嗣,被宗法社会认为是最大的孝行,因为宗族是依靠血统来维系的。所以在江氏80岁高龄时,族人为她请旌,建起了这座宛如其化身的牌坊。  所谓“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在徽州这个程朱理学的故乡,女性受封建的节烈观念残害尤深,出现过一大批像《儒林外史》中的王三姑娘那样、“自愿”殉夫的节妇烈女。</p> <p>  骢步亭,明龙庆年间(1567-1572),棠樾人都匀知府鲍献书与侄元臣同建。取《汉书.列异志》中骢马御史之典。亭屡圮屡修,现亭为乾隆年间重建。额文“骢步亭”三字为清书法家邓石如手笔。</p> <p>  <b>鲍漱芳父子义行坊</b>,鲍氏世家至鲍漱芳时,官至两淮盐运使司,掌握江南盐业命脉。他欲求皇帝恩准赐建“义”字坊,以光宗耀祖,便捐粮十万担,输银三万两,修筑河堤八百里,发放三省军饷,此举获得朝廷恩准。于是,在棠樾村头又多了一座“好善乐施”的义字牌坊。</p> <p>  <b>鲍文渊妻节孝坊</b>,是为一位继母所建。据说这位继母在夫亡之后,历尽妇道,把前妻之子重于亲生,年老之后倾其家产,为亡夫维修祖坟。这一举动感动了当地官员,打破“孔孟之道”继妻不准立坊的常规,破例为她建造了一座规模与其他相等的牌坊。尽管得此厚爱,在牌坊额上“节劲三冬”的节字上,还是留下了伏笔。把节字的草头与下面的“卩”错位雕刻其上,以示继室与原配在地位上是永远不能平等的。</p> <p>  <b>鲍逢昌孝子坊</b>建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为旌表孝子鲍逢昌而建。据记载,逢昌的父亲在明末离乱时外出多年,杳无音信。清顺治三年(1646年),才14岁的逢昌便沿路乞讨,千里寻父,最后终于在甘肃的雁门古寺找到了生病的父亲。他为父亲的背疽吮脓疗疮,并扶持父亲回到家中。一进家门又见母新病危在床,需要浙江富春山的真乳香医治。母亲服用后果然痊愈,族人便说这是他“天鉴精诚”、“孝愈其亲”。</p><p><br></p> <p>  <b>鲍象贤尚书坊</b>明天启二年(1622年)建,旌表他镇守云南、山东有功。据县志记载:鲍象贤嘉靖八年(1529年)进士,初授御史,后任兵部右侍郎。他曾经远赴云南边防,使边境得以安定,当地百姓还为他建了生祠以示感恩。由于秉性亢直,卑视权贵,鲍象贤多次遭到奸臣的中伤,政治生涯几起几落。但他一直抱持“官不择位”的思想,廉智自持,不计个人毁誉得失,一如既往地效忠社稷,在死后才被追赠加封为工部尚书。</p><p><br></p> <p>  棠樾牌坊群座落于山青水秀的歙县棠樾村内,以“忠、孝、节、义”核心的石牌坊,由两头向中间依次排列,呈半弧形展开,自西向东依次为鲍灿孝行坊、慈孝里坊、鲍文龄妻汪氏节孝坊、乐善好施坊、鲍文渊妻节孝坊、鲍逢昌孝子坊、鲍象贤尚书坊。七座牌坊庄重威严,连成一线,鱼贯而立。</p> 牌坊群旁的甘蔗地 <p>  <b>鲍家花园</b>,原为清乾隆、嘉庆年间著名徽商、春秋名相"管鲍之交"鲍叔牙后裔、盐法道员鲍启运的私家花园。目前是中国最大的私家园林和盆景观赏地。她坐落在举世无双的棠樾牌坊群边,以徽派盆景为主题,同时荟萃国内外各流派盆景精华,与牌坊群景区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构成一幅完整的徽商故里。设计之精美,做工之巧妙,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艺术创造力。</p> “群峰竞秀”,造景以峰为主调,对比强烈,“援江水以天,引群峰以地”,壁立千仞,壑深万丈是一幅极富新安画派特色的立体山水画卷。 枯木逢春。这是一株极大的古银杏树桩,原树冠占地约半亩,树高数十丈,后毁于战乱。然主干基部却倔强存活并萌发枝条,鲍家花园修复时,留住新萌枝条并精心培植,成为今日之银杏丛林。正是“战乱园林遭厄运,如今古木又逢春。” 南国风情,该作品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大型古榕作品,曾获“99昆明世博会金奖”。树高不足四尺,但给人古木参天,阴泽四方的清凉感觉。遒劲交织的榕根融为在一起,共同铸成稳固的根盘。象征万众一心,江山稳固。 <p> 一颗银杏树劈为两棵</p> <p>  梅</p> <p>  “江山如此多娇”,造型意向为泰山、黄山。</p> <p>  竹:彰显气节,虽不粗壮,但却正直,坚韧挺拔。中国文人把竹子空心、挺直、四季青等生长特征赋予人格化的高雅、纯洁、虚心、有节、刚直等精神文化象征。</p> <p>  紫竹(又名黑竹、墨竹)寓意为高洁,枝干如同君子,象征着坚强。</p> <p>  鲍叔牙(?—前644年),姒姓(夏朝的国姓,姒姓的祖先是被世人千古传颂的中国古代治水英雄大禹。姒姓衍化出的分支姓氏有夏氏、曾氏、相氏、鲍氏、欧阳氏等) 。鲍氏,名叔牙,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春秋时期齐国大臣,大夫鲍敬叔的儿子。早年交好管仲的交情,人称“管鲍之交”,支持公子小白师傅回国即位,是为齐桓公。</p> <p>  2020年11月15日摄于安徽歙县棠樾村,相关历史参考网络。欢迎光临!祝您愉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