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坪山大万世居

闲人

<p>今天是周末(2020.11.22),深圳的天气真好,全国有好多地方都下雪降温了,可深圳这个地方就春夏一样,穿着短袖,走路还流汗。</p><p>上午我带了一点食品小吃背着包就出门了。坐了地铁加公交车大约3小时左右到达坪山大万世居。我用手机导航到大万世居,走了不远就到了。</p><p>深圳的太阳当头照,我大汗淋漓到旁边找了阴处修整一下,拿着手机就开始进去拍照参观了。</p> <p>位于广东省深圳市坪山区大万路33号坪环社区西南的客家村,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为古堡式客家围龙屋建筑,占地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6万平方米,共有房屋400余间。</p> <p>据族谱记载曾氏原籍中原武城,明永乐初年(1403年)迁至江西吉安永丰吉阳村,后迁福建汀州宁化县石壁村,继迁广东潮洲海阳县,再迁兴宁,至十三世简辉公始迁坪山,十五世周公时,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开始兴建大万世居。</p> <p>大万世居平面呈方形,四角建有炮楼,正面有大六楼,均为高高的围墙相连,围墙上有走马廊相通。围龙屋大门向南,门楼上塑有“大万世居”4个大字。大门前为禾坪,再前是月形池塘,禾坪侧仍保留有旗杆石。大万世居是曾姓家族居住、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保留了客家人的历史民俗遗物和文化精粹。反映了各个时期的社会文化特点和客家人的流连变迁,极具历史艺术价值,也是研究和体验深圳客家源流、民俗、建筑艺术和水利工程的活化石,对了解汉族客家民系及其源流和迁徙史有重大价值。</p> <p>1984年,“大万世居”被列为深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7月,大万世居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成立大万世居客家民俗文化博物馆。2018年,大万世居被列入深圳市提升改造的“十大特色文化街区”之一。</p> <p>大万世居为曾氏族人所建。</p> <p>大万世居主要分两个阶段建造,第一阶段建造“宝斗心”,始建时间约在清代乾隆中期(1755年前后),传周公财丁两旺,生有四子,到其86岁寿终前,五代同堂,于是围屋不断发展扩大,续建“宝斗心”外围的建筑群及大墙。第二阶段竣工时间约在乾隆末年(1799年前后)。</p> <p>建造完成后,曾传周携其3位夫人外加7个儿女,共11人一起入住大万世居。</p><p>民国十六年(1927年),大万曾氏筹资建成明新学校,不仅招收本村学生,还招收附近村落如黄沙坑、牛角龙、羊母帐等村的适龄孩子,以及大万村民亲戚家的孩子。</p> <p>2011年,坪山新区投入近3000万元,全力把大万世居打造成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园区,并作为第七届文博会重点活动场所和大运会参观点。</p> <p>2013年,深圳将大万世居保护工程纳入市政府2013年投资计划,并投资2450万元对大万世居进行整体保护,打造成一个文化民俗的主题公园。</p> <p>2014年,坪山区通过市投区建的方式,投入2744万元,实施大万世居一期修缮工程,于2017年完成验收。</p><p>2019年4月23日,坪山区在大万世居通过修缮改造,将大万明新学馆改造成集综合阅读、文化休闲、客家文化展示为一体的文化空间。</p> <p>从平面布居来看,大万世居呈长方形,以祠堂、中楼、后楼为中轴线,两侧对称分布两排硬山顶建筑形式、格局、大小一样的二层式房屋。建筑前有禾坪和月池,后有沙墩陂,蓄水、灌溉、防洪三位一体。。围墙六米多高,四边合围,周长约500米,由三合土夯成,墙顶设走马廊,号称“十阁走马廊”。又有三层高碉楼分布四周,且枪眼广布。</p> <p>大万世居整个建筑群自成一体,由于围楼全封闭,所以在三堂的前后又发展出两个横向铺开的露天内院,又称上天街、下天街。上下天街是族人休闲孩童玩耍的公共活动场所,还有公共厨房、厕房、仓库和完整的排水系统。除了公用水井之处,家家户户屋内还设有水井。族人日出而耕,日入而息,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p> <p>大万世居的内部格局,是由九条大街、十八个天井、八个楼脚,外加四周相互贯通的走马楼串联而成。在大万世居的大街小巷,都是四通八达、南北格局对称。</p> <p>大万世居"我群意识"浓厚。大万世居"有大小房间约400余间,每间房之间都是相通的,两排房子通过廊庑、夹壁相通,同一排房屋间有门相通。客家人向来注重团结,直到当代,客家人还会把整个村的人当亲戚般招待,这跟客家人从中原历尽千辛万苦迁徙到岭南这一历史有很大的关系。他们不但在路上需要族人的互相帮助克服困难,到了新的地方定居下来不免与当地人发生冲突械斗,更需要族人们团结起来,一致对外,这种不分你我的传统体现在房屋的建筑上,逃避外人的追捕时,防御功能尤为突出。</p> <p>2014年,坪山区通过市投区建的方式,投入2744万元,实施大万世居一期修缮工程,于2017年完成验收。</p> <p>2019年4月23日,坪山区在大万世居通过修缮改造,将大万明新学馆改造成集综合阅读、文化休闲、客家文化展示为一体的文化空间。</p> <p>大万世居内还存有大万世居曾氏端义公像的雕像。</p><p>祠堂里有两块稍显斑驳的木质匾额,匾额书写的是“急公好义”和“赞政宏才”。“赞政宏才”匾额是清乾隆皇帝诰授,表彰惠州水患发生之时,曾氏族人修身济世、大义疏财的善举;“急公好义”匾额是惠州受灾人民赠曾传周,以表达敬仰之心。</p> <p>大万世居有许多珍贵民俗遗物,历经二百余年天灾人祸,保留完整。祠堂内外,堂壁堂梁的书法绘画,雕梁画栋,工艺运笔精湛。中堂壁上隐约可见王勃的《滕王阁序》、孟浩然的《春晓》、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金昌绪的《春怨》的草书遗迹以及栩栩如生的《八仙》组画。正大门上的“大和保合,万福攸同”的对联出自《诗径·小雅》,具有丰富的内涵。</p> <p>“端义公祠”是曾传周开基立业建造大万世居期间所建,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祠堂里有两块稍显斑驳的木质匾额,匾额书写的是“急公好义”和“赞政宏才”,诉说着200年前惠州水患发生之时,曾氏族人修身济世、大义疏财的善举。</p> <p>2002年7月,大万世居成立大万世居客家民俗文化博物馆。</p> <p>大万世居主人名为曾端义,字传周,乃宝安古代客家先贤,诰授儒林郎,正六品官。[16]乾隆末年,惠州水患,传周及其长子曾光斗捐资赈灾,被朝廷分别诰授儒林郎捐职员和捐监生。曾传周亦于乾隆五十六年以曾端义之名立“赞政宏才”牌匾启示后人。在端义公仙逝的当年(嘉庆二十四年),曾光斗立“急公好义”、“惠济桑梓”牌匾以纪念。</p> <p>“大万祭祖”作为大万世居的一项风俗,以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于2013年4月入选深圳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大万祭祖”是深圳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初一早上,全村男女老少挑着三牲(鸡肉、猪肉、鱼肉)及香烛鞭炮,由麒麟锣鼓作前导,去拜祭先祖。此外,大万村还有“春秋两祭”的风俗,春祭在惊蛰至清明,秋祭在重阳至尾阳(九月二十九)之前,祭扫曾传周墓、傅氏祖婆墓、汉津公墓等。</p> <p>四周围厚约80公分的院墙,墙外有护城河,围墙四周有碉楼,整座建筑物前有半月形风水物池。正墙有三门,中门为牌楼,牌楼上装饰飞檐及灰塑,木构件雕刻精美,左右又有两侧门,有中门经过门楼进入庭院,正中为祠堂。一般而言,祠堂是凝聚宗族力量,增强族人团结,抵御外族入侵,处理内部事务之场所,是一个宗族的政治、文化中心。祠堂在大万世居群体建筑中为中心之重。祠堂匾额书"端义公祠"。祠堂分三进,前厅悬"光宗耀族"、"燕翼诒谋"木匾。中厅两旁墙及正梁分别悬挂三幅弘扬族人高风亮节,德高望重之匾额,如:"赞政宏才…"、"急功好义…"。后厅中间设置神龛,上刻"追远堂"神龛,供奉曾氏家族族先历代之牌位。</p> <p>大万世居,深圳十大客家古村落(古民居)之一,深圳市主要旅游景点。</p> <p>大万世居仅有正门楼三个门可以出入。正门楼为二层建筑,白天有人站岗放哨,夜间三个门全部关闭,有人在阁楼值班。整座建筑的四角都有高达十余米的碉楼,昼夜有人暸望。院内中楼二边也有碉楼以防不测。正门楼上还凿有许多枪孔、炮孔。每当与外界发生纠纷,大门一关,用枪 、炮进行抵御。这种结构,除了御敌外,还用以防御野兽。这种防御性的建筑充分体现其自我保护的文化心理。</p><p>坪山大万世居可参观2一3小时。我于下午15:30分左右返回。中途休息一会吃点东西发一发朋友圈,就这样开心快乐的一个有意思的周末过去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