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滨江B

江川小叶樟

<b><font color="#ed2308">4.怡和纱厂(第五毛纺厂、第一毛条厂)</font></b><br><div>怡和纱厂坐落在杨树浦路670号,是上海开埠后外商在沪开设最早的纱厂,1896年,英商怡和洋行投资50万银元创办了怡和纱厂。</div><div>1915年,怡和洋行再次投资150万两白银开办了新怡和纱厂(杨树浦纱厂)。1921年,怡和洋行将两厂联合组成怡和纺织有限公司,形成棉毛麻纺织的综合性企业集团。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企业被日军占领。战争结束后,怡和洋行重新复工生产。<br>1954年,新老怡和纱厂合并,更名为“公私合营上海裕华棉毛麻纺织厂”。1959年,更名为上海国营裕华毛纺织厂,1966年裕华西厂即老怡和纱厂更名为上海第五毛纺织厂。</div><div>20世纪90年代,企业调整,怡和纱厂部分划归上海自来水厂。<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div> 现在,怡和纱厂沿杨树浦路的厂房外墙上爬满了藤叶,正由水厂进行改建中。 在杨浦滨江,耐克跑步驿站就建造在怡和纱厂旧址上。 厂区的很多建筑被拆除了,幸运的是,这个标志性的大烟囱被保留下来了。 <div><b><font color="#003750"></font></b><br></div> 和上海船厂一墙之隔的二层红楼(原废纺车间)也被保留下来了。<br> 工厂土地翻开,晒了一段时间太阳,现在正在进行绿化。<br> 码头上的工业遗存 英商新怡和纱厂(杨树浦纱厂)位于杨树浦路1056号,新老怡和纱厂中间隔了个上海杨树浦水厂。 <div>1915年英商怡和洋行集资白银150万两创办新怡和纱厂,又称杨树浦纱厂,1954年上海政府将原怡和纱厂和新怡和纱厂合并为上海裕华棉毛麻纺织厂,1964年,杨树浦路1056号的裕华东厂确定为行业生产毛条的定点企业,定名为国营上海毛条厂,1966年更名为国营上海第一毛条厂。<br></div> <div>2009年东方渔人码头二期工程启动,这个远东第一的毛条厂也随风而去,杨树浦纱厂旧址原有建筑除大班住宅外,当初的28幢房屋已全部拆除,一幢幢现代化建筑拔地而起,摇身一变成为滨江国际广场。新起的建筑:山鹰国际总部大楼、滨江国际广场、上海水产大楼。<br></div> 这里完整的保留了一段防汛墙。 斑驳的墙面与厚重的墙体提示着往昔工业码头的记忆。 滨江改造中适当提升了防汛墙内侧的地面高度,形成视角理想的望江平台,避免了防汛墙对滨江公共空间视觉上的阻挡。 纱厂廊架中设置一个斜坡通道,解决了防汛墙上上下下的问题。 这两组纱厂廊架设置在江边码头防汛墙前,为保留防汛墙遗址,在防汛墙后垫高成草地,廊架建构源自原纺纱厂整经机工艺,将其重新演绎成为座椅、攀爬索和遮阳棚等功能,并巧妙的解决了防汛墙后区和码头区之间落差所形成的通行不便。<br> 钢板连接两码头<br> 名为“天外之物”的雕塑矗立防汛墙后垫高的草地上,由刘建华设计,不锈钢材料,外加夜光漆和镭射灯,造型如一滴从天而降的雨水,造型非常抽象。因离鱼市场近,也被称作“定海神针”。<br> 西面掩映在树丛中的是杨树浦纱厂大班住宅和雨水花园。 <div>雨水花园是新怡和纱厂内的一块原生态湿地,湿地的水生植物能净化水体,保持水体和湿地的自然生态,植物错落,水草茂密,蒲苇摇弋,空气清新。花园中心是钢制栈桥和护栏,游人可踩着钢板上巡游湿地,迂回曲折的栈道钢板上刻着工厂的历史变迁,让我们的脚步穿行过新怡和的百年时光。</div><div><br></div> 一组钢铁栈桥架设在雨水花园中,栈桥上刻着纱厂变迁历史。栈桥上以九块钢板刻上了怡和纱厂历史发展的重要年代,漫步栈桥,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时代的变迁。 大班住宅位于纱厂雨水花园旁。 大班住宅是新怡和纱厂留下的唯一建筑,这座洋房南面主楼三层,建筑面积372平方米,卵石墙面,虎皮石包角,红瓦坡顶,开有双坡老虎窗,南侧入口为拱形门廊,,底层为连续拱圈门窗,二层为大拱形窗户,窗户下部装饰几何图纹。北楼是座二层建筑。现在,一楼被改造成一家情调咖啡馆--“怡和1915”,哈哈,现代人也怀旧呀。<br> 杨树浦纱厂大班住宅,建成于1918年,2011年被列为杨浦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现已改造为“怡和1915”咖啡馆,走累了,坐一会,捧上一杯浓郁的咖啡,品味着100多年的老建筑,短暂休整后再向滨江出发。<br> <font color="#ed2308"><b>5.杨树浦水厂</b></font><br>杨树浦水厂坐落于杨树浦路830号,1880年,上海英商在伦敦成立上海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于1881年买下杨树浦路830号的水厂,当年8月翻建,两年后竣工。20世纪30年代,该水厂不断扩建,占地面积增加了三倍,成为当时远东第一大水厂。 <div>2013年,国务院将杨树浦水厂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div> 清水灰墙建筑上镶嵌着巨大醒目的“1883”的年份字样,仿佛在自豪的告诉人们,我已经130多岁了,比你们爷爷的爷爷年纪还要大!<br> <div>19世纪70年代,租界在上海蓬勃发展,1870年,英商计划在上海筹建水厂,1881年8月正式动工兴建,总用地面积74867平方米,耗资12万英镑,主要设备部件和铸铁水管都从英国运来。1883年6月29日,时任北洋通商大臣的李鸿章来水厂参观并拧开阀门开闸放水,标志着中国第一座现代化水厂正式建成。<br></div> 杨树浦水厂建筑由英国设计师哈特设计,外形为英国古典哥特城堡式,墙体为青砖砌筑,镶嵌铁锈红砖饰带,压顶为砖砌雉堞式,门窗洞采用四心尖拱、马蹄拱等形式。这座出自英伦设计师之手,又由英国休斯顿公司督建的现代化工业建筑,至今以其华美、庄严与先进、优异傲然矗立在黄浦江畔,依然给人以美的感受。杨树浦水厂厂区内的英国古典城堡式建筑群不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上海市仅有的建于企业单位内的近代保护建筑,<br> 城堡式建筑 <div>水厂墙外架在黄浦江混凝土墩子上的水管直径达3.5米,水管里现在流着的是来自长兴岛青草沙水库的原水,这些原水在工厂经过加工,就成了清澈的自来水,源源不断的流向市场。<br></div> 潮水褪去时,6号取水口露出真貌,水厂原来取用的是黄浦江水。 江中的防撞混凝土墩 为了贯通杨树浦水厂的滨江通道,设计团队巧妙利用水厂外防撞混凝土墩,将其作为下部基础结构,在上面建起一座500多米长的栈桥。 江水水位标识,已经坍塌了。 这个粗糙斑驳的混凝土墩和装在上面的双排钢柱,是原来趸船的浮动限位桩,矗立在江边,风吹不动,浪打不摇,见证了杨浦滨江的百年风云。<br> 混凝土揽墩上,装了一个魔方盒子。 口字形休息亭,栈道上的“箱亭框景”,如相机的取景框。钢框架,长木条组成。<br> 休息靠背长椅,上有遮阳棚。 一小段斜坡通向一个景观平台,栈桥以坡道和水厂原有的塔楼式建筑相连,成为回廊高台,这是栈桥的制高点。<br> 栈桥恍如漂在黄浦江江岸边的趸船 栈桥宽窄结合,整体成U子形,并种植了一些小树和鲜花,生机满满。 杨树浦水厂外,借用黄浦江一侧水面巧妙的设计修建了一段钢木结构的栈桥,使得滨江得以贯通,水上栈桥长500多米,栈桥与厂区保持一段距离,栈桥利用水厂外防撞柱作为下部基础结构,跨度在6m-8m之间,栈桥形体如江岸边的趸船,栈桥上设置了休息亭和背靠背的座椅,并种植了一些小乔木,使得单调的栈桥增添了一些绿意,引来游人如过江之鲫。<br> <div><b><font color="#ed2308">6.东方渔人码头</font></b></div><div>东方渔人码头西起杨树浦水厂,东至丹东路渡口,占有约200米长的滨江岸线,滨江的标志性建筑,两座玻璃幕墙建筑凹凸有致非常醒目,站着的161米高楼似“跃鱼”,躺着的70米长大楼似“卧鱼”,这两条鱼,似乎在提醒着人们,这里曾是上海规模最大的鱼市场。渔人码头分为休闲娱乐、历史博览和饮食文化三个功能区。<br><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div> 东方渔人码头总计18万平米建筑群<br> “卧鱼”鱼头雄视着黄浦江 鱼眼 “卧鱼”底层朝江一面是家德国餐厅,供应正宗德式西餐,餐厅外面是啤酒花园,是美食聚集地。“卧鱼”前的码头广场上陈列大小不一的14个钢制拴船桩,作为工业遗存被保留下来,排列出轮船船头的阵型,集坐下休息和游玩功能,成为滨江广场上的景观小品。<br><br> 下沉式广场的台阶,如一片蓝色的大海,各种鱼儿游弋其中。 <div>渔人码头变迁历史,被简要的记录在码头墙上。</div><div>1908年,上海首个成规模的鱼行诞生于16铺,1935年,国名政府在复兴岛选址建成上海鱼市场。</div> 1946年,国名政府在江浦路建卸鱼港,建浮动码头3座,可容纳鱼贩2000多人。1990年,占地5万平方米的上海水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在此建成,直至2007年因渔人码头开工建设而歇业。 黄浦江边老码头<br> 码头广场上,矗立着4个姿态不同的扛大包的码头工人铁艺雕塑,形象地还原了历史场景,因为当年怡和纱厂用的棉花和羊毛全都是靠码头工人从船上一包包背下来的。<br><br> 江浦路10号是当年鱼市场留下的老建筑,经过修缮加固,楼层立面被改造成高低交错的琴键状,富有灵气和韵律感,红白相间的色彩十分明艳,体现出典型的现代派风范。为了不阻碍滨江观景效果,老楼一层被全部打通,成为通透的公共空间,营造了“渔港再现”的场景。沿江的管道护栏和灯柱充满工业风。 一楼完全打通,白立柱和黑色方块搭配,富有冲击力。 楼前摆放着长条椅供行人休息。 楼前的两组铁艺雕塑形象地展现了当年鱼市场交易的场景。<br> 今天生活在这里的老人们应是倍感幸福的。 <p>渔人码头和丹东路轮渡站之间,一座玻璃幕墙的弧形建筑在蓝天下熠熠生辉,建筑围墙上写着《柏凡.朗朗音乐世界》。这里是原上海港机修造厂旧址。</p> <div><b><font color="#ed2308">7.丹东路轮渡和安浦路桥</font></b></div><div>丹东路轮渡站位于丹东路65号,西邻东方渔人码头。<br></div> 渡轮离开码头,江对岸是浦东民生路码头,以及80000吨筒仓。 轮渡站上层通道 轮渡站和渔人码头高高耸立的“跃鱼”。 安浦路桥,兰州路1号,老桥是原来的安普路桥,在老桥外侧靠江新建了双向曲线变截面钢桁架景观桥,桥下通道连接北侧的绿地和兰州路。<br> 地面上摆放了一个舵轮图案装置。 桥堍西侧三角绿地旁装了一个饮水器,提供直饮水。 沿江是中国海事局一处办公楼<br> 新建的安浦路双向曲线变截面钢桁架景观桥,横跨杨树浦。 里侧是杨树浦港泵站,杨树浦自此流经兰州路、江浦路至中山北二路和东走马塘汇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