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学非遗剪纸 传承文化精神

戴丝引

“剪彩赠相亲,银钗缀凤真。叶逐金刀出,花随玉指新。”据史料记载,早在唐代时期,我国的剪纸艺术已经日趋繁荣,而在更早的北朝时期,剪纸技艺其实就已经相当精熟。历经千百年,剪纸艺术已经成为了中华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丰富人民生活、弘扬民族精神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br data-filtered="filtered"> 为提高青年教师艺术素养,品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2020年11月22日,清秀幼教集团团支部组织了一次“品学非遗剪纸,传承文化精神”的参展活动,团员教师们共赴深圳红立方公共艺术馆,共享一次视觉与精神盛宴。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馆前合影</h3> 本次参观的主题为“跨界--笠夫国画与笠夫纸艺的碰撞”,活动共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过程中,笠夫老师和青年教师们一起分享了自己的剪纸作品。充满古典国风之美的“她系列”,或拂袖“轻舞”、或低头“诵读”“品茗”、或行古典之“礼”、或“回眸”一笑百媚生,引得大家频频驻足;而故乡印象系列中“痴心”偷鱼的猫、富有禅意的“夜钓”、清冷的“月光”、激烈的“猫鼠战”,又将众人带进了诗意又多彩的“乡村生活”……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笠夫老师介绍剪纸作品</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剪纸作品《轻舞》</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剪纸作品《痴心》</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故乡印象”系列剪纸作品</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教师在欣赏剪纸作品</h3> 笠夫纸艺不同于传统的剪纸,他们看上去既现代又东方,灵动质朴的线条、大胆时尚的色彩,将时代气息和人间烟火熔于一炉,呈现出了氤氲别样的新东方风情。据笠夫老师介绍,剪纸所用的原材料为自己从杂志、挂历、海报等各处收集而来,再加上大胆创新而又细腻的构思和创作,颇费了一番功夫,才有了眼前精巧绝伦的纸艺展品。这些灵动的作品和其中创新大胆的艺术手法,给青年教师们带来了一次心灵的撞击。<br data-filtered="filtered"> 从纸艺展厅出来,便到了国画展厅。笠夫老师以生动细腻的笔触,将马儿的千姿百态融于笔尖。或“凝”或“寻”、或“行”或“静”,千姿百态,跃然纸上。于移步换画间,仿佛看到了一匹马的一生。<div><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教师在欣赏关于马的画作</h3> 此外,“没骨”画法的山水画和花卉,也吸引了青年教师们的注意力。这种介乎工笔与写意之间的画法,既不似前者逼真却有些刻板,也不似后者酣畅却有些夸张,而是自成一家。笠夫老师所作《天风和雨》、《日照香炉》、《他山落雨》等山水画和《一剪梅》、《残梅》等花鸟画皆是采用此画法,赋予了花卉以人的骨格,大幅晕染开来的山水画间却可见清晰的人物和亭台楼阁,对于创作者的画技要求十分高。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花卉《残梅》</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花卉《一剪梅》</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笠夫老师为大家介绍“没骨”画法</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小工具大艺术</h3> 参观的最后,笠夫老师从剪纸和绘画言及生活,强调了精致对于一个人的生活的重要意义,又由艺术言及人生,称“做艺术是一个悟道的过程”,分享的过程中几度热泪盈眶……<div><br data-filtered="filtered"> 经此一览,在场的青年教师们更加深化了对艺术尤其是中国传统艺术的认识,相信在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中,我们也能像笠夫先生一样,立足于民族和传统,向传统文化艺术问道,不断提升文化素养,共同实现文化传承和创新!</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