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着桂林山水快乐出发》

Qi梦

<p>  《向着桂林山水快乐出发》</p><p> (出行游记二)</p><p> 2020.11.18日 晴转多云</p><p> 经过一夜的休整,体力恢复了许多。六点叫早,我五点就起来了,补记了昨天的日记。</p><p> 今天的任务很繁重,大巴7点准时出发,离开阳朔,返回桂林。</p><p> 我虽然在2003年就去过西藏,蓝天,白云,拉萨孕育了世世代代勤劳善良的藏族牧民,也造就了这独特的异地风情。我欣赏了举世闻名的布达拉宫,目睹了一些藏族文化的恢宏和源远流长。可途中去了藏域康藏医药文化交流中心,在该中心,聆听了讲解员的介绍,依然增涨了很多健康方面和宗教信仰方面的知识,很是值得。</p><p> 然后大巴车一路前行,载着我们来到了象鼻山公园。</p><p> 象鼻山,桂林城的象征,桂林城的骄傲。象鼻山位于桂林市中心漓江和桃花江交汇处。平地拔起一酷似大象的山体,是大自然在3.6亿年前,创造的让人不可思议的作品。象鼻伸入漓江形成的水月洞,如同一轮明月静浮水面,集奇石、秀水、倒影于一体,成为历代诗人吟咏不绝的千古题材,素有 “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 等千古绝唱。水月洞的幽奇迷纪令古往今来的墨客骚人文思泉涌,更是游人到桂林必游之景,的确象鼻山之美,美不胜收,令人心驰神往。</p><p> 《一则桂林象鼻山传说故事》</p><p> 说是古时候一只天上的大象到桂林漓江喝水,之后就不走了。后来,水快被它吸光了,玉帝就派二朗神下来抓它,二朗神就把剑射在它背上,它就化成一座山永远守护漓江。</p><p> 明代诗人孔镛曾写道:“象鼻分明饮玉河,西风一吸水应波。青山自是饶奇骨,白日相看不厌多。” 我今天的游览,受时间所限,没有攀登山顶,这就给下次来桂留下了理由,我下次再来慢慢欣赏,慢慢浏览。</p><p> 中午,我们在海迪科技有限公司享受了一顿营养米粉,他们响应政府号召,为桂林旅游业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赞助,我非常感谢他们。</p><p> 然后我们乘大巴前往依山傍水的孤峰——伏波山。</p><p> 的确伏波山,孤峰突起,西枕陆地,东临漓江,有遏波伏澜之势,是因唐代曾在山上修建汉朝伏波将军马援祠而得名。伏波山由多级山地庭园组成,有还珠洞、千佛岩、珊瑚岩、试剑石、听涛阁、半山亭、千人锅及大铁钟等诸名胜,集山、水、洞、石、亭、园、文物于一体,成为独特的桂林山水的缩影。</p><p> 来桂之前,我做过功课,桂林伏波山导游词中所述 : “伏波山位于漓江之滨,孤峰雄峙,半枕陆地,半插江潭,遏阻洄澜,故以为名。又因汉伏波将军马援南征经此,有远珠伏波传闻得名。唐时山上曾建有伏波将军庭,现有癸水亭、听涛阁、半山亭、远珠洞、试剑石、千佛岩、珊瑚岩等名胜,还有一口重1000余公斤的”千人锅“和重2700多公斤的大 钟,为清定南王孔有德女儿为悼其父所铸。远珠洞内的试剑石,紧靠漓江,为一自洞顶垂悬而下之巨石,距地面仅寸许,戛然而断,实为奇观。相传为伏波将军试剑所致。远珠洞和千佛岩,分布着不少唐宋摩崖石刻和佛教摩崖造像,古称”伏波胜境”。” 为此,我还是趁着游人稀少,无人打扰,好好观赏了步移景换,妙趣横生的伏波山。</p><p> 在伏波山,我找到了伏波将军在此试剑的试剑石;老龙在洞中玩珠的玩珠洞;看到了三开对称、硬脊斜坡、黄琉璃瓦盖的仿古牌坊建筑;主体建筑上有楚图南书“伏波晚棹”的匾额;4根主柱上挂着的张安治撰书的264字长联等等。总之“伏波胜境”,让我回忆了曾经去过的好多石刻古迹,这里虽不是那么的宏大壮观,却也不失它的匠心独运、巧夺天工、出神入化和栩栩如生。唯有一尊佛像残缺不全,令人痛心疾首。不知何人所为,真是名副其实的、鄙夷不屑的破坏者,当万民诛之,举国唾之。</p><p> 因为对于雕刻者而言,石雕佛像,就是在身边守护着这个凡间的佛菩萨,守护着所有心向光明的人们,是慈悲。而对于游客,雕刻者呈献给人们的除了心灵的震撼之外,就是无比的虔诚,他洗涤着这个凡尘的种种烦恼。因此对这种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卑鄙小人,更该置之死地而后快了。</p><p> 从伏波山下来,夜幕降临。大巴送我们回到天云国际大酒店,享用晚餐。晚餐后可自行观赏《榕杉湖景区》,欣赏桂林城市文化地标——日月双塔、九曲桥、湖心岛、古南门等,体验城在景中,景在城中的美轮美奂。可我以前拍摄过《榕杉湖景区》这些景色的,再说对古稀之年的我来说,还是不要过累,以保存实力为上上策。再说,我可以轻轻松松地把今天的游记写完了,那就如此这般吧。</p> <p>藏域康藏医药文化交流中心</p> <p>象鼻山景区</p> <p>告别象鼻山,奔赴伏波山。</p> <p>伏波山景区</p> <p>  伏波山千佛岩,有唐代摩崖造像239尊,加上仅有斧凿痕迹尚未成形的共有400尊之多,成为唐代崇尚佛法,佛教盛极一时的标志,具有很高的鉴赏和研究价值。洞中最显弥足珍贵的遗迹,当属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的米芾刻于石壁上的自画像,像高1.2米,神态自若,风度潇洒。</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58, 127, 222);"></span></p><p> 有唐代摩崖造像239尊,加上仅有斧凿痕迹尚未成形的共有400尊之多,成为唐代崇尚佛法,佛教盛极一时的标志,具有很高的鉴赏和研究价值。洞中最显弥足珍贵的遗迹,当属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的米芾刻于石壁上的自画像,像高1.2米,神态自若,风度潇洒。米芾还是最早画桂林山水的人,他于1074年来桂林,作画《阳朔山图》。</p><p> ——来自网络</p> <p>夜幕降临,立即返回。</p> <p>曾经拍摄的《榕杉湖景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