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空如洗,行走天坛

湛蓝的天空

<p>  昨天还是雪花纷飞,今日竟然丽日暖阳。北京蓝,蓝如洗,澄澈得不得了!于是,我欣欣然一个人开始逛天坛。</p><p><br></p><p> 我从天坛东门入园。初雪后的天坛,空气特别清澈,天蓝如洗,干净得让人无限遐思,随意想象。只不过毕竟已进入冬天,况且又逢小雪节气,寒风有点凛冽。雪化后的青砖上凝结的薄冰让我不敢阔步前行,真的是如履薄冰,小心翼翼。路旁种着许多松树和柏树,这些参天大树有着上百年的历史。没有奇花异木斗艳,没有曲径回廊通幽,一条条直道纵横交错,构成“井”字阡陌。小雪节气了,道边草地里的树木依然葱郁,尤其在南北轴线和建筑群附近,更是古柏参天,树冠相接,把祭坛烘托得十分井然。在古人构筑的阡陌中漫步,我强烈地感到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p><p><br></p><p> 一直往西走,向前望去,两排郁郁葱葱的绿柏中耸立着一座像戴着官帽的圆形尖顶的殿宇,恐怕就是天坛了。果然,循着路标找过去,经过七十二长廊,这里聚集了周围的居民,人们围坐在这里,沐浴着冬日暖阳,悠闲自在。有的放声歌唱,有的踩着旋律跳舞,有的聚精会神下棋……就这样,持着一颗虔诚肃穆的心来到了著名的祈年殿入口。</p><p><br></p><p> 看介绍说天坛这组古建筑群于明朝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由大明成祖朱棣建造。是明、清朝两代帝王冬至日时祭皇天上帝和正月上辛日行祈谷礼的地方。天坛建筑布局呈“回”字形,由两道坛墙分成内坛、外坛两大部分。外坛墙总长6416米,内坛墙总长3292米。最南的围墙呈方型,象征地,最北的围墙呈半圆型,象征天,北高南低,这既表示天高地低,又表示“天圆地方”。天坛的主要建筑物集中在内坛中轴线的南北两端,其间由一条宽阔的丹陛桥相连结,由南至北分别为圜丘坛、皇穹宇、祈年殿和皇乾殿等;另有神厨、宰牲亭和斋宫等建筑和古迹。设计巧妙,色彩调和,艺术高超。</p><p><br></p><p> 因为我是从东门入园的,所以轨迹就从祈年殿开始。此时正是上午十点左右,游人已经摩肩接踵,在祈年殿前宽阔的场地择角度拍照。我走到南砖门的台阶上,转身正对着祈年殿,全神贯注地欣赏这座著名的建筑。天坛,于我总有一种神往。从《西游记》小说的描写中见到的天宫最使人难以忘怀:亭台圆殿,红壁蓝瓦;翘檐飞角,白玉栏杆;云腾雾绕,花木欣然……这天上宫阙,其实就是眼前的天坛。没有来时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真的站在这里时竟然就惊呆了!只见它体态雄伟,构架精巧,内部空间层层升高向中心聚拢,外部台基屋檐圆形层层收缩上举,既造成强烈的向上动感,又使人感到端庄、稳重。红色的墙体,蓝色的屋瓦,色彩对比强烈,却又不失协调得体。我一边欣赏一边不停地聚焦,横的竖的都应用在构图中。而后才慢慢登上白色的坛基,环祈年殿走了一圈,从开着的朱红色的殿门朝里窥探。这座重檐的圆形大殿,殿内全砖木结构,没有大梁长檩,全靠28根楠木大柱和36块互相衔接的榜、桷,支撑着三层连体的殿檐,十分精巧壮观。中央四柱叫通天柱,代表四季;中层十二根金柱,代表十二个月;外层十二根檐柱,代表十二时辰;中外层相加二十四根代表二十四节气;宝顶下雷公柱,代表皇帝一统天下。我被眼前古人的智慧震惊了!使人有一种步入坛内如踏祥云登临天界的飘飘欲仙感。</p><p><br></p><p> 祈年殿北边就是皇乾殿,我没下去,只是站在祈年殿后台阶上,向北默视良久,拍了张照片,才继续沿中轴线向南走去。穿过南砖门,我刻意找了一下位于西侧坊间传说的花甲门,摸了摸花甲门厚厚的斑驳油漆,就走上了所谓的天路。说起这花甲门,倒也有一段趣闻,说是皇帝祭天时,这段路是必须要徒步走过的,但到了乾隆皇帝60岁了还没退位,走这么长的路是有些吃力的,于是建了这道门,省下了好大一段祭天的路,他可以乘龙车直到这道门前,于是后人便称之为花甲门。呵,原来祭天的诚心也是可以打折的。据说他在皇乾殿还另开了古稀门,列朝皇帝中唯有乾隆走过此门,大家都短命没活过七十岁。</p><p><br></p><p> 再往南出了成贞门看到一座单檐圆殿就是皇穹宇了,游人津津乐道的是皇穹宇的围墙。对了,回音壁是皇穹宇的围墙。墙高3.72米,厚0.9米,直径61.5米,周长193.2米。墙壁是用磨砖对缝砌成的,墙头覆着蓝色琉璃瓦。围墙的弧度十分规则,墙面极其光滑整齐,对声波的折射是十分规则的。只要两个人分别站在东、西配殿后,贴墙而立,一个人靠墙向北说话,声波就会沿着墙壁连续折射前进,传到一、二百米的另一端,无论说话声音多小,也可以使对方听得清清楚楚,而且声音悠长,堪称奇趣,给人造成一种“天人感应”的神秘气氛。所以称之为“回音壁”。</p><p><br></p><p> 皇穹宇南面就是圜丘台,皇帝祭天的场所。走到这里正是中午,阳光高照,洁白无瑕的圜丘台发出炫光,让人眼花缭乱。都说站在圜丘台中间的圆心石上轻轻唤一声,就立即从四面八方传来回声,好似众人齐鸣,一呼百应。封建帝王附会说这是皇天上帝在向凡人发出“圣谕”。因此每当皇帝在这里祭天,其洪亮声音,就如同上天神谕一般,加上祭礼时那庄严的气氛,更具神秘效果。其实,这种现象是声波被阻的回音。从圆心石发出的声波传到四周的石栏以后,就同时从四周迅速反射回来,声波振动较大;又由于圜丘坛的半径较短,所以回声‘很快。据测试,从发音到声波返回到圆心的时间,总共只有0.07秒,所以站在圆心石上的人听起来,声音格外响亮。因此,圜丘坛上的圆心石又称为“亿兆景从石”。话虽如此,生活在科技发达今天的年轻人却执着地排着长龙,亲自体验演绎当年皇帝祭天的祈祷,让我似乎看到了过去壮观的情景。</p><p><br></p><p> 天坛建筑处处展示中国古代特有的寓意、象征的艺术表现手法。圜丘的尺度和构件的数量集中并反复使用“九”这个数字,以象征“天”和强调与“天”的联系。天坛祈年殿以圆形、以蓝色象征天,殿内大柱及开间又分别寓意一年的四季、二十四节气、十二个月和一天的十二个时辰以及象征天上的星座——恒星等。处处“象天法地”是古代“明堂”(中国古代帝王专用的一种礼制建筑)式建筑仅存的一例,是中国古文化的载体。.</p><p><br></p><p> 来到这里,其实就想一个人走走,踏着岁月的青砖,去轻抚灿烂的文明。低眸处,天路在沧海横流中,望风叹息,悠悠而漫长。期盼苍生的平安,来年的风调雨顺,都寄托在这里。相机来不及对这辉宏的建筑的表白,不是咔咔几下就能留下它的豪迈。百年松柏依然苍翠欲滴,回音壁,完美依然,七星石畔,悠悠不尽,徜徉在丹陛桥上,看那天路迢迢,心随路而动,只有慢调,才能体味历史的味道。我来到这里,只想一个人走走,心里渐渐宁静下来。</p><p><br></p><p> 我行走在天坛建筑中轴线上,踏着前人的足迹,仿佛看到了当年浩浩荡荡的皇家盛典。感叹中国古老的建筑艺术,置身于园中,行走在古树林里,聆听灰喜鹊喳喳,触摸着古老的城门,思绪一下子回到了三百多年前,眼前浮现出当年帝王冬至日祭皇天上帝和正月上辛日行祈谷礼的场面。心中想,假如能穿越时间与空间,此时也许正逢上大典的仪式和皇家的大队人马,可以让我一饱眼福。</p><p> </p><p><br></p><p> 真的,满目的阳光,冬日这样的艳阳天为我行走在天坛中轴线上充盈的美好心情更增添了几分美好。</p><p><br></p><p> 艳阳冬日逛天坛,碧瓦红坛存人间。</p><p> 足踏圆丘祭昊天,祈年盛殿祷丰年。</p><p><br></p><p> 二零二零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写于北京。</p> <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