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红色情结

阿珍散文原创

<h5><b>文:汉 珍</b></h5><p><b style="font-size: 15px;">图:网 络</b></p><p><br></p><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股浓浓的红色情结萦绕周身,洇入心田。</span></h1><p><br></p><h1>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连环画中,狼牙山五壮士,手挽手肩并肩,纵身一跃;小学课本里,刘胡兰紧握拳头、怒目圆睁,毛泽东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年画上,闪光的宝塔山,滔滔的延河水;还有那红船,红都,红井,红田.......</h1><p><br></p><h1>岁月的年轮,一圈又一圈,褪却了青涩,丰满了阅历。多少年了,有崇敬、有虔诚,有梦想、也有冲动。于是,我背起行囊,一次次走入它们,近距离接触那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聆听感人的故事,传奇的人生;感悟先烈们的内心世界,苦难与辉煌;体味红旗漫卷、战地黄花、血雨腥风、巍巍丰碑;也经历了一场场心灵的洗礼!</h1><p><br></p> <h1><b style="color: rgb(1, 1, 1);"> 红&nbsp; 都 </b></h1><p><br></p> <h1>从中央苏区,到井冈烽火,从圣地延安到平山西柏坡,红都,革命的摇篮!&nbsp;&nbsp;&nbsp;</h1><h3></h3><h3><br></h3><h1>北纬25°、东经115°,江西省南部,赣江东源贡水上游,静静地伫立着一座共和国的摇篮一一瑞金。 </h1><h3></h3><h3><br></h3><h1>第一次到瑞金,就强烈地感受到这片土地的神密:中革军委、人民委员会、内务部、工农检察委员会一一熟悉而又陌生的名称;苏维埃大礼堂、红军广场、苏区中央局等,革命遗址星罗棋布。这里是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驰名中外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就是从这里迈开了坚毅的步伐。</h1><h3></h3><h3>&nbsp;&nbsp;&nbsp;&nbsp;</h3><h1>高大的樟树下,一尊女性雕像,英气而飒爽。她就是“共和国第一军嫂”陈发姑”。这位当年送郎当红军的客家妇女,坚守与丈夫的承诺,历经了长达75年的旷世等待。</h1><h3><br></h3><h3></h3><h1>夕阳西下,血色染红了半个天壁,樟树叶也涂上了腥红。陈发姑在村口等待丈夫的归来,年复一年,望眼欲穿,演绎了守望爱情的动人故事。</h1><h3><br></h3><h3></h3><h1>抚摸着雕像前摆满的草鞋,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是啊,为了共和国的胜利,有多少妻女夜伴孤灯,凝望明月,编织着一双又一双的草鞋,等待亲人的平安归来。正是有了一群侠义柔肠的她们,中国革命才涂上了浓彩、奇丽的一笔。</h1><h3></h3> <h1>沙洲坝,一个一直很想去的地方。因为那里有眼井,载入了小学课本,给我留下很深的记忆,至今仍能背诵下来:“村子里没有井,乡亲们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毛主席就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h1><h3><br></h3><h3></h3><h1>这就是“红井”。井旁边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井边上还放置两件道具:一只木桶,一根十来米长的绳子。大家风尘仆仆,想籍清凉、甘洌的井水,洗却一路劳顿,所以个个磨拳擦掌,轮番上阵。可无论咋折腾,木桶就是不听使唤。</h1><h3><br></h3><h3></h3><h1>我窃喜。勾担取水,是农村人最基本的生活小技巧。待他们不注意,我使出“绝招”,只眨眼功夫,一桶清凉凉的水就呈到了众人面前,引来啧啧赞叹。沐浴着领袖的福气,大家着实欣慰!</h1><h3></h3> <h1>在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中,延安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这里是长征的落脚点,革命的大本营。宝塔山,延河水,令人魂牵梦绕的地方。走进延安,圆了我多年的梦。</h1><h3></h3><h3><br></h3><h1>汽车在黄土高坡上颠簸,山腰的柿子象挂起的红灯笼。忽然,我想起了贺敬之的《回延安》,不尽心潮澎湃起来:</h1><h3></h3><h1>几回回梦里回延安,</h1><h3></h3><h1>双手搂定宝塔山。</h1><h3></h3><h1>千声万声呼唤你,</h1><h3></h3><h1>——母亲延安就在这里!</h1><h3><br></h3><h3></h3><h1>杨家岭,1946年8月6日,雨后初晴。窑洞前的石桌旁,毛泽东接受了美国记者斯特朗采访,他豪迈地作出了“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h1><h3><br></h3><h3></h3><h1>解说员讲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当时,翻译把“纸老虎”一词译成了“稻草人”。听了斯特朗的解释,毛泽东摇了摇头说,“纸老虎”不是插在田地里赶鸟的稻草人,而是看起来像只可怕的老虎,但实际上是纸糊的,一潮就软,一戳即破!</h1><h3><br></h3><h3></h3><h1>我们不得不感佩,伟人论断的真理性。伟人的伟大,就在其以非凡的勇气,以超前的战略眼光,洞察世事沧桑。那方石桌犹在,领袖论断长存。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是多少代中国人为之奋斗的梦想,任何反动势力都无法遏制与阻挡!</h1><h3></h3> <h1>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几幅发黄的老照片吸引住我的目光:纺线线!由于国民党对边区的经济封锁,物质严重匮乏。“自己动手,风衣足食”,延安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h1><h3></h3><h3><br></h3><h1>目睹在这片圣土上,领袖们与战士们、男人们与女人们,在大生产运动中纺线的影像与历史物件,我唏嘘不已。如果没有革命的浪漫主义情怀、坚定的理想信仰和艰苦卓绝斗争精神,延安的人们怎么能坚持下去,并迸发出神奇的创造力!</h1><h3></h3><h3><br></h3><h1>纺车前,我试图施展一下拳脚,体验当年纺线的滋味,可两只手却怎么也不听使唤。劳动艰辛,创造艰难!现如今,物质丰富了,勤俭节约的精神,该不该代代相传?</h1><h3></h3> <h1><b> 战 地</b></h1><p><br></p> <h1>“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当年,毛泽东在闽西征战途中,恰逢重阳佳节,触景生情,写下了这篇《采桑子·重阳》。</h1><h3><br></h3><h3></h3><h1>由此,“战地黄花”象征着革命战士,经受硝烟的洗礼,壮志凌云,无所畏惧,不怕牺牲,勇往直前,一如在肃杀的寒霜里盛开的秋菊,吐露芬芳。</h1><h3><br></h3><h1>对于战地的理解,少年时代,更多地来自于大鼓书《烈火金刚》、小说《敌后武工队》、电影《南征北战》,也常听父亲讲他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故事。我也学着他们的样子,腰里捌支木头枪,钻到青纱帐里或芦苇丛中,与伙伴们打乱仗。只待炊烟袅袅,一个个泥猴似的,才撒丫子回家。</h1><h3><br></h3><h3></h3><h1>后来,慢慢地知道了战场的残酷,理解了战地的含义:流血、牺牲,冲锋、拼杀,硝烟烽火,前赴后继,为了胜利,迎着放人的炮火前进!</h1><h3><br></h3><h3></h3><h1>2018年春,大别山。我和战友们接受了一场革命传统教育。穿上红军服,重走长征路,追寻那难忘的峥嵘岁月。</h1><h3><br></h3><h3></h3><h1>大别山的革命斗争史撼天动地。大别山是革命的山,英雄的山,是红军的故乡、将军的摇篮。大别山区的人民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付出了沉重代价。可以说,家家有红军,户户有烈士,岭岭埋忠骨。</h1><h3><br></h3><h3></h3><h1>在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安葬着近百位著名烈士和红军首长遗骨,纪念着鄂豫皖苏区的13万多名烈士。大别山孕育出红四方面军、红25军、红28军三支主力部队,走出了349位共和国将军,仅新县就有93位,被称为将军县。那一颗颗璀璨的将星,照亮了大别山区。</h1><h3><br></h3><h3></h3><h1>几天的学习教育,时间不长,但震撼心灵,洗礼思想。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是一个不屈不挠的民族,是一个有希望的民族。无数共产党员、革命战士、仁人志士,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前赴后继,浴血奋战,打下了一个红彤彤的新中国!进入新时代,光荣传统不能丢,丢了就丢了魂;红色基因不能变,变了就变了质!</h1><h3></h3> <h1>华北敌后,是抗曰战争的重要战场。白洋淀里,活跃着一支八路军雁翎队,他们利用芦荡水道,巧妙周旋,神出鬼没,打得鬼子晕头转向。白洋淀也因此风声水起,浪花飞舟。</h1><h3><br></h3><h3></h3><h1>对白洋淀的向往,来自于中学课文《小英雄雨来》,以及电影《小兵张戛》,他们英勇、有趣的故事,成为我少年时代的精神食粮。</h1><h3><br></h3><h3></h3><h1>后来,读了孙梨的散文《荷花淀》,更是心醉:“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在残酷的斗争中,白洋淀人民的革命浪漫主义和乐观主义情怀,深深地打动着我!</h1><h3><br></h3><h3></h3><h1>果然名不虚传。一踏上淀区,我就被那一望无垠的芦荡,纵横交错的水道,接天莲叶的荷花,扑扑棱棱的水鸟所感染。生活在豫东平原的我,哪里见过这么大阵势的芦苇荡哦!</h1><h3><br></h3><h3></h3><h1>来到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我被一个个鲜活的事故所吸引。他们时而巧装打扮,端掉敌人炮楼;时而深入敌人的心脏,为民锄奸;时而头顶荷叶,嘴衔苇管,隐蔽芦荡中,伏击敌人军火物质船。谱写了一曲曲敌后人民战争的赞歌!</h1><h3><br></h3><h3></h3><h1>“有小雨来的原型吗?”看了这么多史料,我好奇地问道。“当然有了!”讲解员缓了一下说:“可惜这个十三四岁的孩子,在一次战斗中,不幸被一颗流弹击中了太阳穴!”听到这里,我心头一紧,默然了!</h1><h3><br></h3><h3></h3><h1>岁月磨平了多少往事与记忆,但这位胆大、活泼、机灵的小英雄“雨来”,嘴衔芦管,浪里白条,探出头来扮鬼脸,与曰本鬼子周旋于芦荡的艺术形象,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里!</h1><h3></h3> <h1>在狼牙山,1941年,八路军与日冠在这里展开过大规横的“反扫荡”斗争,诞生了五名八路军战士跳崖的英勇壮举!</h1><h3><br></h3><h3></h3><h1>记得那是一个隆冬时节,冒着刺骨的寒风,怀揣兴奋与新奇,我一路跋涉狼牙山。当爬上主峰棋盘陀时,已汗流浃背,气喘吁吁了。指着对面的峭壁,向导对我说:“那就是跳崖处!但无法登上去。”我甚感遗憾,只得拿起望远镜瞭望:远处怪石嶙峋,悬崖峭壁,“五壮士跳崖处”的标识跃入眼帘。</h1><h3><br></h3><h3></h3><h1>当年,为了争取部队主力和群众的撤退时间,五勇士将日本鬼子引向狼牙山主峰棋盘陀,激战一天,打光了子弹、手榴弹,用光了石头。面对蜂拥而上的鬼子,五勇士折断枪支,从容跳下悬崖!</h1><h3><br></h3><h3></h3><h1>这纵身一跃,跃出了气节,中国人誓死不当亡国奴:跃出了大义,人固有一死,为人民而死,死得其所;跃出了价值,生当担道义,死亦为鬼雄;跃出了尊严,谱就了千古英雄绝唱,中华民族永不屈服!</h1><h3><br></h3><h3></h3><h1>高山垂泪,松涛呜咽。暮蔼里,我默默向跳崖的英雄们深深地三鞠躬。</h1><h3></h3> <h1><b> 炼&nbsp; 狱</b></h1><p><br></p> <h1>“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这是夏明翰带着手铐写下的狱中诗。</h1><h3><br></h3><h3></h3><h1>这里没有正面战场的惨烈,也没有千军万马的壮阔,却更残酷,更腥风血雨、惊心动魄!这里是杀人的魔窟,考验意志的炼狱。坚贞者,视死如归;贪生者,卑躬屈膝。</h1><h3><br></h3><h3></h3><h1>至今,想起那次参观旅顺日俄监狱的情形,心情都无法平复:血迹斑斑的囚衣、阴森恐怖的暗牢,刑讯室、绞刑架.....</h1><h3><br></h3><h3></h3><h1>旅顺日俄监狱可关押2000多人,是当时东亚地区最大的一座法西斯监狱。据讲解员说:有一种对付中国人的“笞刑”,受刑后,臀部被打得皮开肉绽,一片紫黑色,血肉模糊。不久,化脓溃烂,苍蝇争噬,产卵其上,久而生蛆.....</h1><h3><br></h3><h3></h3><h1>“暗牢”,手伸手不见五指的单人囚室,一个仅能容纳一人的牢房,即无法站立也无法蹲躺。被囚者生不如死,精神崩溃,没有人能活着出来。</h1><h3><br></h3><h3></h3><h1>给我以强烈的视角与情感冲击的,是日俄监狱的绞刑室,一个绞杀性命的魔窟。后山坡,在风雨的剥蚀下,露出了恐惧的真相:一排排木桶,层层叠叠,木桶里蜷曲着绞刑架下的罹难者,白骨累累!</h1><h3><br></h3><h3></h3><h1>旅顺日俄监狱、上海提蓝桥监狱,是沙俄、日本、英国列强在中国的国土上建造,用来镇压中国人民、共产党人、革命志士的监狱,是旧中国带血的伤疤,也是帝国主义列强侵华和反人类的铁证!</h1><h3></h3> <h1>提及晥南事变,不得不说说上饶集中营,新四军被俘人员包括军长叶挺,都关押在这里。</h1><h3><br></h3><h3></h3><h1>在一个秋雨淅沥的午后,我们来到上饶集中营的腹地一一茅家岭监狱。天空阴沉沉的,黄叶夹杂着雨滴,飘落在泥泞里,越往里走心情越沉重。</h1><h3><br></h3><h3></h3><h1>这里的刑罚名目繁多,甚为残酷,“金、木、水、火、土、风、站、吞、绞、毒”十八般刑具样样俱全。铁丝笼、老虎凳、电烙铁、狼牙棒,令人心惊肉跳,毛骨悚然。</h1><h3><br></h3><h3></h3><h1>但这些刑具能撕裂革命者的筋骨,却摧毁不了信仰!头可断,血可流,革命理想不能丢。斗争的烈火早已炼就了他们钢铁般的意志,打不烂,摧不垮,情不移,坚如磐!</h1><h3><br></h3><h3></h3><h1>在中共秘密支部领导下,被囚的共产党人、革命志士,多次举行暴动越狱,同特务展开了英勇悲壮的抗争。茅家岭的越狱暴动,有24位同志成功冲出了牢笼。 赤石发生的暴动,近百名同志脱离了虎口。</h1><h3></h3> <h1>最臭名昭著的,要数渣滓洞了。它原为一座煤窑,被军统强占,改建为关押共产党人、革命志士的监狱。小说《红岩》、电影《烈火中永生》、回忆录《狱中斗争纪实》等,极大地提升了它的知名度。</h1><p><br></p><h1>最感人的,是保存下来的一面已褪了色的旗帜。讲解员说,这就是江竹筠与难友们制作的红旗!共和国成立的消息传入渣滓洞后,江竹筠等姐妹们异常激动,他们撕下被面,凭想象绣了一面红旗,一颗大大的五星在旗帜的中央熠熠生辉。</h1><p><br></p><h1>多少年多少代,</h1><h1>今天终于盼到你,</h1><h1>千分情万分爱,</h1><h1>化作金星绣红旗!</h1><p><br></p><h1>看到这里,我不禁潸然泪下。信仰是一种忠诚,一种坚守,它给人不畏牺牲的精神,给人崇尚光明的力量!</h1><p><br></p><h1>难能可贵的,是幸存者从渣滓洞带出的党员留下的“八条”,告诫:纯洁党的组织,防止领导成员腐化;注意路线问题,不要从右跳到“左”;重视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经济、恋爱和生活作风问题;严格进行整党整风等。</h1><p><br></p><h1>严酷斗争中的“狱中八条”,是渣滓洞、白公馆里共产党员们用血泪和生命换来的刻骨铭心的体会,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的政治嘱托。这些经验教训,对今天管党治党,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h1><p><br></p><h1>1949年11月,解放军的隆隆炮声逼近重庆。丧心病狂的特务们集体枪杀了被关押人员,并焚毁了牢房。在共和国的曙光即将照亮西南庆重时,他们为人民的解放洒尽了最后一滴血!</h1><p><br></p><h1>远处飘来歌剧《江姐》的主题歌《红梅赞》,慷慨激昂,荡气回肠:</h1><h1>红岩上红梅开,</h1><h1>千里冰霜脚下踩。</h1><h1>三九严寒何所惧,</h1><h1>一片丹心向阳开......</h1><p><br></p><h1>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新时代的中国监狱,坚持惩罚与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保障人权,化腐朽为神奇,重塑社会主义的建没者和守法公民。</h1><p><br></p> <h1><b> 丰 碑</b></h1><p><br></p> <h1>山花不言,丰碑永立。革命遗址和纪念碑,如群星闪耀,装点着共和国的大地与天空,每一处都撼天地、泣鬼神。它们是凝固的历史、价值的坐标、英雄的符号。历史应当铭记,人民应当铭记,共和国应当铭记!</h1><h3><br></h3><h3></h3><h1>嘉兴南湖,一个梦想启航的地方。正是阳春三月,微风搅动着如烟的柳枝,搅动岸边的红船,也搅起我心中的微澜......</h1><h3><br></h3><h3></h3><h1>那年那月,一群有理想、有抱负、有担当的读书人,聚集到这里,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纲领,宣布了中国共产党诞生。正如毛泽东主席所言:“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h1><h3><br></h3><h3></h3><h1>站立船头,凝视船仓,遥想当年庄严的会场。冥冥之中,似乎已揭示了历史的必然:一条小船,诞生一个大党。中国共产党人乘一条小船出发,幻化为一艘东方巨轮,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破浪前进,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h1><h3><br></h3><h3></h3><h1>“红船精神”,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是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是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红船精神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起,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内涵,永远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h1><h3></h3> <h1>无独有偶,在鄂豫皖苏区有一块“红田”。一块被烈士的鲜血染红的土地!在不到30平方米的稻田里,反动派屠杀了300多名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最小的肖国清年仅16岁。</h1><h3><br></h3><h3></h3><h1>肖国清,14岁入党。在一次突围战中,为掩护群众撤离,不幸被捕。敌人用皮鞭抽打,用香火烧灼,一缕缕拔下她的头发,一根根竹签钉入她的指尖……在敌人挖下的坑前,肖国清毫不犹豫地纵身跳了下去......</h1><h3><br></h3><h3></h3><h1>山菊在旷野怒放,杜鹃染红了秋日里的山梁,一年又一年,开得更红、更艳、更长......</h1><h3><br></h3><h3></h3><h1>抛却阶级对立,这些刽子手,怎么对一个手无寸铁的女孩子下得了手?残害生灵,丧尽天良!他们逃不脱心灵的拷问、人性的鞭挞、正义的审判!</h1><h3><br></h3><h3></h3><h1>纪念碑旁,青松翠柏,白花簇拥。那里掩埋着烈士的忠骨,激荡着可歌可泣的英雄气概!我手棒白花,默默地献给长眠在这里的先烈们。一阵山风吹过,纪念碑台上的一朵朵白花,也纷纷扬扬,飘落在稻田里,似乎与先烈的在天之灵对话。</h1><h3></h3> <h1>细数纪念碑,矗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当之无愧是我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h1><h3><br></h3><h3></h3><h1>第一次到北京,看见人民英雄纪念碑,在偌大的天安门广场中间,似乎没有课本里描绘的那么高大。但随着脚步的移动,愈接近愈庄严、挺拔起来,只有仰视罢了!</h1><h3><br></h3><h3></h3><h1>“人民英雄永垂不杇!”毛泽东手书的八个金色大字熠熠生辉。这座由花岗岩和汉白玉群雕组成的碑体,气势恢宏,庄严肃穆,气象万千!</h1><h3><br></h3><h3></h3><h1>伴着《烈士日号角》悠远深情的旋律,拜谒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下,仿佛,毛泽东主席撰写的碑文在我的耳边回响:“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h1><h3><br></h3><h3></h3><h1>百年回首,掩卷沉思。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行得再远,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今天的人们,应当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安宁、幸福生活,永远铭记那段历史,铭记红船、红都、红井、红田,铭记为共和国英勇奋斗和牺牲的先烈们!</h1><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