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的“共情”

若水

<p>“真想把你手机上的软件都删掉!”气哄哄的孩子,恼怒爸爸总是盯着手机而不陪他玩,一把抢掉爸爸的手机,而爸爸此时正看着工作上重要的信息。</p><p><br></p><p>爸爸非常生气,孩子也正处于坏情绪的至高点。俩人的“战火”开始点着,一个大声地怒斥,一个也怒气冲冲又带着委屈,为躲避挨揍而摔门,准备关上自己。</p><p>&nbsp;</p><p>我又得当“和事佬”了,先批评孩子不该那样抢走爸爸的手机,接着帮孩子把他没表达完整的情绪表达出来。</p><p><br></p><p>“其实你也是关心爸爸对吧?怕爸爸看手机时间太长了对眼睛不好对吗?”</p><p>&nbsp;</p><p>话刚落,孩子委屈的眼泪就掉了下来,虽然嘴里还生气地嘟嘟囔囔着,但情绪和气氛立马缓和了下来。</p><p><br></p><p>他不再关门,而是回到自己房间安静地做起自己的事,爸爸也不再去责骂他,一会俩人和好如初。</p><p>&nbsp;</p><p>共情,是所有良性沟通的前提。换位思考,是处理好一切关系的基石。</p><p>&nbsp;</p><p>共情能力和换位思考,是沟通的技巧和能力,是需要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学习,思考,总结而来。</p><p><br></p><p>人在小时候,是还没具备这些能力和技巧的。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小孩子总是不能理解,天下父母的用心良苦。那是因为他们还没具备足够的沟通能力,去做换位思考。</p><p>&nbsp;</p><p>什么是共情?“共”的意思是和而同。而“情”是情绪,是情感,是内心诉求,是通过语言和行为表现出来的外象。</p><p>&nbsp;</p><p>共情的能力,就是一个人能迅速通过另外一个人言行举止的外在表现,捕捉到他内心世界的真正诉求,这个诉求就是对方想真正表达的东西。说话,有弦外之音。行为举止,也有弦外之意。</p><p>&nbsp;</p><p>良性的沟通为何需要具备共情的能力?为什么需要良性的沟通?沟通是人的社会性需求,是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共处的纽带和工具。</p><p>&nbsp;</p><p>人如果没有具备社会性,就会像动物一样,更多地从属于自然。而动物和自然的沟通方式非常原始低端,动物也有群居,有竞争关系,也有一定的社会性。</p><p><br></p><p>但动物的这种社会性,不像人类的社会需求那么强烈和丰富,也不需要发展出像人类这么丰富的沟通能力技巧。它们大多数靠的是身体语言,还有我们人类常说的“心灵感应”。</p><p><br></p><p>所有生命最原始的沟通,都是神交,没有过多的语言,只是生命之间原本的能量相交和感应。</p><p>&nbsp;</p><p>人从出生开始,就自带复杂的社会性的沟通需求。他不再是只属于母体的胎儿,而是来到了复杂的人类世界,来到了高智商和情商聚集的生命群体。</p><p><br></p><p>这就激发了人迫切需要发展沟通的工具,以及各种沟通的技巧。从最初的肢体语言,到文字表达。</p><p>&nbsp;</p><p>当人开始学习用语言文字来和外界沟通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展示着最原始的表达方式,那就是肢体语言。</p><p><br></p><p>越小的孩子,他的表达方式就越原始,从最初哭和笑,到吱吱呀呀,再到准确的言语表达。</p><p>&nbsp;</p><p>但是当语言表达理解的不够透彻的时候,也会出现词不达意。我们常常也会遇到这种情况,用言语表达不出内心真正想法和情绪,常说“词穷了,无法形容我此时的心情”。</p><p><br></p><p>已经饱览过万卷书,踏足过千里路的成年人,暂且如此,又何况毛头小孩呢?</p><p>&nbsp;</p><p>成年人之间看待事物的想法都各不相同,小孩的内心世界和情绪,和我们成年人更有着巨大的差别,他们眼里看到想到的,以及对事物的反应,和情绪都不一样。</p><p><br></p><p>因为沟通表达能力学习的还不够,语言的表达往往滞后于内心诉求的表达,或者根本表达不出真正想表达的情绪。</p><p>&nbsp;</p><p>越小的孩子,越需要帮助他们去给情绪命名,去帮助他们把情绪和内心诉求准确表达出来,这就是共情的能力。当他们的情绪被我们共鸣,内心诉求被共情表达出来,就能达到良好的沟通。</p><p>&nbsp;</p><p>成年人之间也一样,之所以沟通不畅,关系糟糕,矛盾恶化。也许并不是他人有多坏,也不是我们有多好,只是大家都不能换位思考而已。</p><p><br></p><p>没有设身处地感受对方,又何来感同身受呢?没有共情的能力,就没法感受对方的情绪,他的内心你没来过,又怎谈情投意合呢。</p><p>&nbsp;</p><p>有一句话说的非常好,“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共情和换位思考,是我们每个成年人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沟通能力。</p><p>&nbs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