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宗祠<br>也称陈升祠(仙水祠堂),仙水村最大的一座陈氏大祠堂,位于七房自然村的中心位置。由仙水第三世裔孙琴室公于1458年明天顺年间创建,2000年翻建,保存了仙游民居的“七间厢”建筑特征。<div>原有格局为五进七开间,前侧的花园、古月季尽被毁,现存两进七开间。祠堂正中供奉着五位仙水始祖,厅堂为穿斗式排架,厅面有6对中柱,6对边柱,所用建筑木材皆为杉木,且用材粗大,外涂油漆,装饰讲究,仍保留明代建筑特色。民国时期下座建筑曾短时间作为村中小学校使用,现在是村中老人娱乐场所。1984年被评为仙游县文物保护单位。<br></div> 景山书院<br>位于仙水桥头,坐北朝南,面朝仙水溪,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1978年重修,2000年重建。<div>以歇山顶,屋脊为燕尾脊造型,上有长方形的规石压顶。厅堂左右两侧设置长条形排椅及电视机供人们休息,为村中人们日常生活交流提供了场所。大殿正中供奉林兆恩、左张三峰,右侧为卓晚春。建筑内墙面多绘制着“三纲五常”、“慈母孝儿”等传统伦理故事。<br></div> 龙墘宫<br>位于郊边下厝附近,2019年重修,整体造型与重修后的景山书院极为相似,木雕及石雕遍及建筑上下,为妈祖―“林默”所兴建,每逢初一、十五都要祭拜。<br> 玉湖书院<br>位于郊边自然村的中心,清朝建,民国后有重修,坐东朝西,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二柱,占地面积为270平方米,同样是一座“三一教祠”,建筑两侧还有用于休憩的歇山顶龙虎楼,多为人们平时祭拜及休憩的场所。<br> 景山祠<br>位于仙水村东北部的上亭自然村中心,建于明代,坐北朝南,平面布局为一进两开五间,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平时多设一排座椅,供人们听莆仙戏、看电视。<br> 仙水观<br><div>建筑始建年代不详,大概是唐明皇天宝年间,原有的建筑规模宏大,上下座,中有一天井,左右回廊环绕,各带厢房。建筑两旁背负钟鼓楼,厅堂宽敞,观内正厅上供奉着九尊仙人、仙公及仙母神像供人们祭拜。</div><div>据当地史料记载,从康熙壬子年开始先后重建三次左右,2002年修建,并增建了左右的护厝楼。元宵之后的迎神赛会通常会在仙水观举行“跑菩萨”等相关活动。<br></div> 护拥堂及后庵堂<br>位于仙水村北部,建于清代,坐西朝东,平面格局为两进三开间,内供奉观音大士,两座建筑造型与形式相似。<br> 仙水大桥<br>宋绍圣一崇宁年间(1094-1106年)创建,为榜头境内最早的第一座大桥,位于今仙水桥桥西(原下亭街后仙水故道上)。宋淳熙三年(1267年),建仙水坝在坡头溪口,引仙水入渠,灌溉仙水溪北岸等农田;宋绍定三年(1230年)洪水为灾,仙水桥被毁;清乾隆二年(1737年)于新溪渡口兴建新桥;民国时期又有山洪冲垮重修,现存的是三墩四孔石拱桥。<br> 仙水大池<br>以仙水大厅前半月形水池而得名,占地面积6亩多,是全村的风水池。<br> 百年樟树<br>位于上亭虎头墙与中厝之间的两棵古樟,枝干粗壮,枝叶繁茂,此处是整个上亭最古老的地方,这两棵百年的樟树也是当地人所尊崇的风水树,有时人们也会在此处交谈及乘凉。<br> 仙水大厅<br>位于仙水七房自然村内,是明朝正统年间行人司司正陈升为庆祝母亲七十大寿所建造的“九间厢”大厝,实际建筑开间数约有十九开间,鼎盛时期内部房屋约有160余间,具有明朝宫阙建筑“九曲﹑杆横﹑假墀、鳌矛出超及上马石下马垫”等形制特征。规模宏大的建筑群依龟山山势而建,北侧与九仙山相依,南侧与昆仑峰相对,坐北朝南,视野开阔,院门前侧挖有一口6亩多的仙水大池,周围农田环绕,仙水溪如玉带般挂在村落前,形成“依山傍水”的选址格局。上下院落高差以台阶方式来处理,据说曾经从仙水大池到陈府正厅足足有七十二个台阶,陈氏后代则以“九曲七十二阶、水银三十六株等”等作为认祖归宗的暗号。1984年被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其原“二重照墙二廊道、八进十厅九天井”的格局,如今只存留原来格局的1/3,左右护厝改建、毁坏严重,前侧封闭式院落早在1960年代已经被居民开发,新建民居之用,周边现代建筑逐渐增多,形成高楼环伺之势。仙水大厅以“仙水联挂大厅”的楹联文化和内在的慈孝文化在当地久负盛名,虽然历经五百多年风雨,至今仍保存了最有价值的主厅堂。<br> 陈升府第<br>始建于明朝,为陈升之兄长素公位于上亭自然村的住处(对外称陈升府第),其传统格局与仙水大厅极为相似,同样也保存有明朝宫阙建筑的特色,1984年被评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存的陈升府第是2010年重新增修的,其主要修缮的为建筑主轴线部分,修缮过后建筑结构、院落天井几乎完全改变,而其两侧院落毁坏较为严重,最后一进院落内仍保存着原来的建筑肌理,现大厝内只有最后一排建筑有居民居住。<br> 七房中厝<br>位于仙水村七房自然村中心,始建于明朝末期,稍晚于仙水大厅,坐北朝南,由七房晓塘公后裔、七塘半塘公支派等居住。建筑形制为三进的五间厢加双护厝大厝,原有的后供堂由数排横屋代替,后两座于明朝先建,下座为清朝建。建筑内部分精美的木雕、石雕大多保存完好﹐两侧的护厝在建造时多有改动,部分也不是完全对称,建筑总开间约48.3米,总进深约为34.4米,总面积1661.5平方米。 新厝尾<br>建于明朝,位于七房中厝西侧,坐北朝南,民国初年重新修缮。原有的封闭式格局,如今改建为十一间厢及左右护厝施。现存的新厝尾主要具有浓郁的民国时期的特征,以砖雕、方格瓷片饰面,不过大厝的左右护厝施有部分改建,但总体上仍保存了其传统风貌。<br> 上亭中厝<br>位于上亭自然村中部,为清朝时所建,建筑形制为三座并排的七间厢及左右护厝。现左右护厝改建、毁坏情况严重,内部厅堂结构保存较差,。现存的大厝是兼具清朝、民国时期的建筑特征,生巾脊、插梁式木架构并存等。<br> 上亭尾厝<br>位于上亭自然村的东侧,是仙水村传统“回”字形封闭式格局保存较好的传统连体大厝,隔扇窗、木雕及石雕等保存完善。现大厝最后一排建筑毁坏严重,护厝改建,建筑外立面基本直接用水泥抹面,左右两侧现代建筑较多,但是大厝仍较好的保存了传统的建筑风貌。<br> 上亭后溪底<br>位于仙水村上亭自然村的东北侧,建筑形制为两座并排九间厢加左右护厝及最后一排建筑,是现存大厝中传统风貌及格局保存最好的民居建筑。建筑立面饰以石雕、砖雕,最后一排建筑稍有损毁,至今大厝仍有不少老人居住。<br> 舜杰祖厝<br>位于郊边自然村,与仙新路相邻,于清朝中期所建,建筑形制为五间厢加左右护厝,左侧护厝曾被改建为厢房,但如今左右护厝都无人居住。建筑仍然以燕尾脊、红砖、红瓦凸显当地红砖厝的特色。但可惜的是,部分屋顶漏雨使墙面及木柱被腐蚀,需尽快进行维护。<br> 极山极乐底祖厝<br>位于仙水村的西侧的极山自然村,始建于清中期,由宗族中晓塘公后裔居住。<div>建筑立面及建筑为一层半高双坡悬山顶,平面格局为两进五间厢加左右双重护厝,整体格局保存较好。大厝以大门、前厅、天井、顶厅组成建筑中轴线,门前有一砖埕,建筑总开间数达13开间,总长约56.4米,进深长24米,建筑面积约为1344平方米。<br>其地理位置靠近仙水村的龟山种植茶园,位于仙坂路右侧,前侧为村内的农田,两侧毗邻五间厢大厝,宽敞的大坦适合晾晒,建筑红砖、红瓦、悬山顶等特色较为明显。<br><br></div><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