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重读孟子与齐宣王对话</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警言圣贤大丈夫人格精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作者:道法自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p><p class="ql-block">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p><p class="ql-block"> 近日,不经意重阅孟子与齐宣王的交往故事,以“说大人而藐之与圣贤不朽”,“独夫民贼天下共诛之,共讨之”?等对话,有所断想,戏言其意:</p><p class="ql-block"> 孟子者,中华民族之亚圣也。孟子老师告诉齐宣王同学,你不要以为我在你这里当上卿(国家顾问),我可不是在这里白吃你的饭的,不点拨你,也许你是不会明白帝王之师之角色的?更没有读过扬雄告诫之言: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当今县令不请士,郡守不迎赐,群卿不揖客,将相不俛眉。我孟老师不应是你心中的仆从与手下,也许包括你及下面的司处级干部们是你心目中的侍者仆从,但我孟子心中却不是,你齐宣王同学也许有点自我了,反思过你的德行、品性、才识和能耐了吗!虽然你是诸侯国君,孟老师那时一定认为这一切是靠爹而亦,典型的官二代、富二代。但我孟老师是你们国家请来的老师,老孟是王者之师,师从天地大道,你应当学会礼贤下士,否则不尊贤敬师,一旦孟老师提笔写上你几句,你可就会遭千古唾骂。</p><p class="ql-block"> 尊贤敬能,俊杰在位,敬贤使能,则有余庆。周文王与姜太公、魏文候重多贤、秦孝公席地夜谈于商鞅、刘备三顾茅庐、伟大领袖毛主席与徐特立老师等等故事,你齐宣王没听说过吧!一个不懂尊贤礼士的执政者、管理者,特别是不懂得尊重如此徳高望重、才学横溢、真诚教诲的孟老先生,你齐宣王让自己的格局、境界降得太低了吧,将来一定会让世人觉得不尊贤、不敬重知识分子……会贻笑后世千年!</p><p class="ql-block"> 想起了古时一小曹国,一代国君强人型匪气重,不惜民力,德不配位不久便被百姓赶下台。二代国君草包型稀泥型平稳多年在位,让人非议,实为民害。三代国君私己自保寡恩苛刻型,反而升位让世人耻笑。四代国君曹公年轻气盛,想有作为,却治国招数欠火候,口言大气实则心胸狭隘且亲小人,贤者渐离……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叫卷而怀之!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p><p class="ql-block"> 孟子老师已经是很客气地讲用了“请”,请齐宣王同学,你要学会放下臭架子而尊敬你的孟老师,尊重德才双高的知识分子,这样你才勉强算做一个所谓合格的执政者。一个不懂得尊重知识分子,心中不怀有敬重德高望的人,不配做天下“王”者也,孟老师在你这里呆着,享受你的那点点待遇,希望你明白这不是你齐宣王的恩赐,这是我思想引领、智力劳动的报酬,太廉价了,你更没有资格说是对我老孟的恩赐,甚至让老百姓来为你感恩,如果你觉得你位高权重,认为自己很伟大无比,千古伟猪一头,而天下黎民百姓苍生群众需要向感恩于你,感恩戴德,那可是滑天下之大稽了。历史事实证明了,这样的王者一定自诩暴苛而最后落得贻笑后世……</p><p class="ql-block"> 孺子可教也!还好孟子认为,觉得你齐宣王这个小子还可以调教好一下,哪一天我觉得你孺子不可教的时候,我就不愿意再教导你了,我就走了离开齐国,这样你就会受到天下人的嘲笑,所以,不是你给我面子,而是我给你面子。这就是孟子对齐宣王的人格态度,也是孟子作为圣贤的伟大人格与不朽道德风范!</p><p class="ql-block"> 站在自古以来的官本位思想和名利场来看,绝大对数的人会认为孟子太狂傲,不懂政治、甚至情商不够、甚至不成熟,多数人会批评孟子不尊重齐宣王,甚至还会有人问,怎么不向齐宣王卑躬屈膝、点头哈腰呢?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可能会得到更大的好处,也许能实现自己的从政理想与人生价值。哈哈,俗人之见、小人之见。但历史是公平的……孟老师却成就了人生不朽……</p><p class="ql-block"> 站在世间智者与哲人的立场来看,之所以孟子能够成为中华民族及至人类史上人生不朽的伟大的人物、伟大的思想家,成为后人敬仰的立德立言者,答案的原因已在世人的心中了……中华伟丈夫,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意志,为天下苍生而急呼,为黎民百姓而奔走,不向德才浅薄且权贵者低下高贵之头,己欲立而立人的情怀……正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p><p class="ql-block"> 孟子老师还告诉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王曰:“礼,为旧君有服,何如斯可为服矣?</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齐宣王问孟子:“商汤流放夏桀,武王讨伐商纣,但是没有听说他们杀掉君王。”孟子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天下讨伐暴秦、天下推翻新莽、天下推翻隋炀等等,难道不是“独夫民贼天下共诛之,共讨之”?</p><p class="ql-block"> 战国时,邹国和鲁国有一次发生了战争。邹国的老百姓,对这次战争不但不支持,而且对统治者心怀不满。邹国的国君邹穆公向孟子请教:“您瞧,我的官员将士,已经死了32人,可是老百姓竟然见死不救,谁也不愿意去替死,真是气死人啦!您说我该不该对老百姓惩罚一下?不过要杀的话,则杀不胜杀,不杀吗,他们如此憎恨长官,不肯相救,实在可恶。请问孟子,您说究竟该怎么办才好呢?”</p><p class="ql-block"> 孟子说:“你的官员将士死了多人。在你执政期间,战乱和饥荒中,百姓们老弱的死、青壮的逃,死的填满沟谷,国家妻离子散,遭殃的老百姓无计其数吧?你抱怨他们见死不救,可是你和官员们善待过他们吗?拯救过他们吗?你的粮仓和府库都是满满的,官员们根本不把百姓的悲惨生活向你报告,却还高高在上,任意欺压他们!曾子说过:‘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你怎样对待百姓,百姓也就怎样回应你。老百姓们今天这样回应了你,你能责怪谁?做国君的如果能尊贤用能、关心属下、关爱老百姓,老百姓自然会拥护你,并且愿意出力,甚至牺牲生命。”谁之责?谁之责?</p><p class="ql-block"> 还想起了某国君与子思的对话,君主对子思说,我是国君,你是大臣,我把你当朋友,以后在历史上一定会成为一段美谈。子思对曰早:你是国君,我是大臣,位阶有别,我们可能成为朋友呢?最根本的是,我是你的老师,你是我的学生,我们之间的德行相距甚远,能做朋友吗?哈哈哈,子思不愧是孔子的嫡孙,真正传承了孔子的思想,也不会迎合权贵……也不是后来一些儒者之风……</p><p class="ql-block"> 这让我想起了历史上许多层级的执政者,甚至一些基层单位所谓的局座处座以及社会土豪老板心中的人才与奴才观,甚者不少单位所谓管理者,动不动摆谱要求下属这样那样,甚至超越本不该的职责之外的非份要求,比如:配秘书,配服务员,这不正是几千年以来官本位国度执政者的内心写照吗?虽口言宗旨为民服务,实则虚伪损民并与民争利。所谓配家臣,配私秘,争位利……在这里,作为一名后生,也劝劝孟老师放低点标准吧:建议对于那些德贤配位者、能才配者还是可以的…… 不必跟那些口头讲大气功实则心胸小气之人一样的见识!因为气象,格局,层次、境界不一样了……</p><p class="ql-block"> 孺子可教也!细细想想:孟子对齐宣王讲了那番道理,也许他还看到了齐宣王是一个可教之人,直言教诲他,而孟老师同志内心深处在想:一个德不配位、能不配位、才不配位的执政者,有什么资格叫孟子这样的圣贤者低声下气、卑躬屈膝来提供所谓的服务。也许孟子内心在想:请问问齐宣王同学及王公大臣们、司处干部们,你们在孟子面前难道不觉得自惭形秽吗?你们有这样的德贤与能才资格吗?事实上,齐宣王没有这样的资格,很多很多的人特别是那些尸位素餐、不择手段而上位又不配位者更没有,他们真需要红红脸,出出汗,问问自己配位吗?自己与齐宣王相比配孟老师给你当侍者服务吗?</p><p class="ql-block"> 当然,在这里,我要为孟老师申明一点,从人格尊重上来讲,孟子老师一定不会歧视任何人,也不会看不起任何人,因为百姓在他心中是,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看得起百姓,却看不起的是那些执政者的德行,人品,学识,能力等等。对于那些不配位的执政者,孟老师心中是藐似的孟老师说过:“说大人而藐之”!劝劝那些不配位者应当自我反省:自己够格吗?能力行吗?德行配吗?有资格让象孟老师一样德行者服务、侍候吗?否则将来落得像齐宣王一样被世人嘲笑!(在这里,更要为齐宣王正一下名,一个在战国时代如此有气度心胸的国君,心中还是非常敬畏敬重孟老师的执政者,还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明代大思想家李李贽评价齐宣王:一代圣主!关键是齐宣王手下那些司处级干部,要多学学齐宣王,多提高自己的德行,德才,否则贻笑大方,却还自以为是……)!</p><p class="ql-block"> 也许有人认为孟老师很清高与清狂,但孟子内心还在哲思一个价值评价问题:孟子老师本来胸中的品德才能才干有八斗,仅表现了三斗,这不叫狂,这叫真谦虚,一点没有狂妄自大;而齐宣王手下那些司处级干部胸中有一两斗,却摆出五六斗的样子,唯唯诺诺,显示自我,这叫谦虚吗?实则虚伪也,既不是庄子讲的真人,那只能称之假人也,甚者称非人也。请问:到底是谁不谦虚,还是谁很自狂?孟老师已经作出了解答……</p><p class="ql-block"> 在此,后生也蹲身劝劝孟老师,你老人家屈屈身吧,不必与这些人计较,他们也并不是一无是处,你也学习接收他们的仅有的一些优点长处吧,至于他们不懂得向您见贤思齐,你就笑笑罢了……格局、境界不在一个层次上,笑笑,罢了、罢了……</p><p class="ql-block"> 孟老师做人已经很谦虚低调,那是对黎民百姓,弱势群众;孟老师内心很高贵不羁,那是对暴富权贵、不仁不义者的无情鞭挞!像齐宣王手下司处级干部那样无耻可笑的官本位观念,认为孟老师应该是依附于齐宣王,并随时随地提供俯首称臣服务,呼唤使用的……不知道他们怎么想的,缺少敬畏,缺乏敬重,缺少良知……根本没明白或根本不懂得,应该是天地高远,贤德高远,黎民百姓才是主人……君轻官卑民贵!大道之言,民为邦本!</p><p class="ql-block"> 所以,让孟老师做家臣、做秘书,请问这些人你们消福得起吗!承受得了吗?德才能配吗?必将殃及其身……悲哉!可惜,可叹、可悲……</p><p class="ql-block"> 放眼古今中外,世间名利场,怎懂得,立德立言立人,人生不朽……孟老师…………中华伟丈夫大人格精神也!!!这样的人生,才是来完成人的责任与使命的,这需要历练与修行,更需要明道与觉悟!圣贤者已将世间看明,看清,看透,看轻……</p><p class="ql-block">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思维,理念,观点不苟同,这也符合道的精神!也许有人会认为孟老师怎样怎样……最后,还是请孔老师、老子老师、佛陀老师、苏格拉底老师等出来说几句吧:</p><p class="ql-block"> 他们大多不想言…………</p><p class="ql-block"> 仅孔老师曰:以道事君,不可则止。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p><p class="ql-block"> 仅老子老师说了一句: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最次,侮之!</p><p class="ql-block"> 以上老师们的话讲完了,读懂了孟子老师之言……孟老师也给世人和全世界的执政者上了生动一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