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第217窟——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

昆仑草

<p>丝路华光——敦煌、云冈、龙门石窟艺术联展</p><p>展览地址:洛阳博物馆二楼展厅</p><p>展览时间:2020年10月18-2021年1月18日</p> <p>莫高窟第217窟建于唐前期的景龙年间(707-710),也即敦煌历史上的初、盛唐之交。此窟为唐代敦煌望族阴氏家族所建的功德窟。晚唐、五代重修部分壁画,清重修塑像。主室为覆斗型顶,窟顶藻井绘团花井心,卷草、垂幔铺于四披,四披绘千佛(部分被毁);西壁开一平顶敞口龛,龛内现存唐塑清修趺坐佛一身、菩萨画像四身,弟子画像八身,龛外南侧北侧各绘菩萨一身。龛北土台南向面存唐代敦煌望族瓜州刺史阴嗣璋家族的嗣琼、嗣王供养画像及题名。南壁画面中央方框内绘佛说法图。说法图上部绘须弥山,山上有八座殿堂建筑,说法图的东西两侧及下方绘有30多幅以绿色山野为背景,含有人物和建筑的小画面。各画面都有一条或数条长条形榜题,文字不识。说法图下方中央有一方榜题,部分文字可判读。壁面下部剥落严重,壁面右下方绘胡貌形象人物一身。学术界对该壁画面内容的认识也存在争论,有“法华经变说”和“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说”。本解说以“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说”为准。</p> <p>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p><p>莫高窟盛唐第217窟的壁画。画面的西侧绘制的是佛陀波利史迹故事画,讲述了《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传入中国的神奇故事。这幅作品中的山水画在中国美术史上非常有名,图中这些险峻的山峰层层叠叠,主峰下有侧峰,崖体上长满了各种植物,山头有树林,岩石上垂下青藤。可以见到弯弯曲曲的河流直绕山前,远山渐小,具有一种深远的空间透视感。这些山水以线条勾勒轮廓,青绿重彩,极有可能就是画史上记载的青绿山水画法。</p> <p>唐朝的仪凤元年,(公元六七六年)。印度婆罗门僧人——佛陀波利,带着最虔诚的心,跋涉千山万水,历经艰辛,来到中国山西省五台山下。</p> <p>佛陀波利,先以五体投地向山顶顶礼,随后一步一拜,拜向山顶。</p><p>他以无限悲切的心,在心灵深处言语:自从佛陀入灭之后,所有的大圣贤大菩萨都不出来救度可怜的众生了。唯有大士文殊师利,在此五台山中,慈悲引度众生,教导众生修菩萨道。我佛陀波利,所恨的是没有出生在佛陀住世的时代,不能见到佛陀的圣容,不能亲耳聆听佛陀的教诲,是多么的遗憾!现在特地远涉万水千山,怀着最诚敬的心,来拜谒大士文殊师利,乞求大士啊,您大慈大悲,允许让我得见您荘严尊贵的仪容。</p><p>说完,悲泣得泪如雨下………</p> <p>佛陀波利顶礼起身之际,见山中缓缓走岀一老人。</p><p>老人满脸慈祥,忽然用婆罗门语,对他说:法师,您千里迢迢,不辞辛劳来访圣跡,慕道求法的心令人感动啊!</p><p>“但是,中国的众生多造罪业,很多岀家僧众都犯戒律,如此深重的罪业,难以救度。”“唯有〖佛顶尊胜陀罗尼〗,才能够灭除众生的一切恶业,不知法师有没有带此经来?”</p><p>佛陀波利说:贫僧一心一意,直来礼谒文殊大士,没有带此经来。</p><p>老人说:法师既然沒有带此经来,空来何益?就算您见到了文殊大士,又如何能得识?法师不如回印度,取【佛顶尊胜陀罗尼】来流传中土。</p><p>“这就是等于奉献给诸佛的很大供养,不但利益广大众生,拯救幽冥,又报答了诸佛的大恩!”</p><p>“下次法师来的时候,弟子我就会告诉您文殊师利菩萨的住所”!</p><p>佛陀波利听完老人一番话,恍然大悟,不胜欢喜,于是向老人至心敬礼。</p> <p>就在抬头之间,老人忽然不见了,他惊愕不巳,更为加倍虔诚。</p> <p>一心一意,返回印度去了!</p> <p>在永淳二年,(公元六八二年),佛陀波利经过歺风露宿,以坚强的毅力,永不退转的虔诚,一心救度苦难众生的大慈悲愿力,钢铁般的意志,翻越荆棘满途,崇山峻蘞(liǎn),以及一望无际,四野无人烟的戈壁沙漠,经过了六个寒暑,奔波跋涉了漫长的六年,再次来到中国西京。</p><p>唐朝当时的法律规定,把梵文的经书翻译成汉文是要经过皇帝的批准。</p><p>佛陀波利去见唐高宗李治,并将【佛顶尊胜 陀罗尼】的梵文原本交给了唐高宗。</p><p>谁知唐高宗命令日照三藏法师等人在宫廷内进行翻译,将经本禁在宫庭之内,不得外传。</p><p>又赏赐给佛陀波利上等的丝绢三十匹,想就此打发佛陀波利离开!</p><p>佛陀波利见此经被禁在宫庭之内,不得外传,心如刀割,悲痛万分。他泪流满面,向皇帝奏说:贫僧历尽艰难,冒着性命危险,万里迢迢,取得经本,来到中土,贫僧的一番心愿,是希望普济众生,救拨苦难,并不是贪图赏赐财物,更不是要得到任何名利,请皇上将经本开禁,流行民间,使万民百姓及幽冥含灵,同受佛光法益啊!</p><p>唐高宗无奈,只得将译好的汉文经本留下,把梵文经本交还给佛陀波利。</p><p>在西明寺,善解梵语的汉僧顺贞法师等人,得到圣旨批准,共同翻译了【佛顶尊胜陀罗尼】。</p><p>在五台山,佛陀波利带着原梵文经本,得到文殊师利菩萨的接引,从此不再出山!</p><p>过了五年,唐朝垂拱三年,公元六八七年,有定觉寺的住持志静法师,亲自拜见日照三藏法师,将【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谘洵。日照三藏法师于是口宣梵音,全部重新勘校注音,毫无差失,记录在朝庭文献之中。</p><p>以上是【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的最初缘起。</p> <p>在佛法最鼎盛的大唐帝国代宗大历十一年,西元七七六年,下诏令,命天下所有僧尼,每天须诵【佛顶尊胜陀罗尼】二十一遍,于每年正月一日上奏。</p><p>由于此诏令,巳超越了宗派的区分,因此成为大唐帝国最广为流行的经典!</p> <p>这个是莫高窟第61窟的《五台山图》(五代)中反映此题材的画面:佛陀波利第一次见老人。</p><p>画面中一黑衣僧人双手合十而立,腿上打白色绑腿,作行脚僧打扮,背负行囊,双手合十,对面文殊菩萨化现的老人,正在与他说话。老人身穿白色长袍,头戴巾帻,左手置胸前握拳,右手前伸二指竖起。</p> <p>这个是莫高窟第61窟的《五台山图》(五代)中反映此题材的画面:佛陀波利二次上五台山。</p><p>佛陀波利按文殊菩萨要求,返回印度,七年后携带梵本《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回到东土,译为汉文。然后携梵本再次登五台山,受文殊菩萨指引入金刚窟。 画面表现的正是这一感通事迹。佛陀波利仍作行脚僧打扮,身穿黑色僧衣,腿上打蓝色绑腿,拱手向对面的文殊菩萨所化老人行礼,身后随从用担子挑着包袱等物品。老人身穿白色长袍,头戴巾帻,右手持锡杖。榜题“佛陀波利见文殊化老人身问西国之梵” </p> <p>在本展览的第三部分(中原明珠 泱泱龙门)中展出一件唐大中四年(850年)的圣善寺僧怀则经幢,幢身上半部周围刻经文及题记,刻经内容正好是《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和《大轮金刚陀罗尼经》。</p><p><br></p> <p>第217窟南壁经变画的艺术欣赏。</p><p>背景山水,画面的顺序大体是上部从右至左。右上角是危崖耸立,有二人骑马远近行进。透过山崖,可见远方曲折流淌的河流,境界辽远。中部两座高峰之间,一道飞瀑涌泻而下,山下的旅人被这大自然的奇景所吸引而驻马观赏。马匹半掩在山后。左部也是一条曲折的河流,在近处被山崖遮断。下面的山峰,悬崖突出,青藤蔓草悬垂。有三人仿佛是长途跋涉而疲惫不堪,一人牵马,一人躺倒在地 ,一人在水边,欲饮山泉。中间靠右是旅人向一座西域城堡走去,路旁桃李花开,春光明媚。画家渲染了一路曲径通幽、草木葱茏的秀丽景致,使之成为“可居”、“可游”的游春图景了。这幅山水画,主要表现了四组山峦:左侧一组山峰刻画颇细,以石绿和浅赭相间染出,峰峦上的树形除了沿用过去那种装饰性的树形外,又相应地描绘了树的枝叶细部,还画了许多悬垂的藤蔓。右侧是潺潺的流水。中部是一组平缓的山丘,与左侧的山崖相映成趣,用很单纯的笔法勾描,平涂石绿色并刻画了不同的树木,花开烂漫,一片春色。右上一组山最引人注目,飞流而下的瀑布,虽已变色,但仍使人感到充满生意,仿佛点睛之笔,是画面中最传神之处。左上部的远景,尽管不如前面几组富有特色,但在画面的构图上是必不可少的,它把左侧近景山崖与右侧一组山峦有机地连系在一起,在两组山崖之间还画出一行大雁飞向远方,使山水显得较有纵深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