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 三一班

低板凳

<p>1963年,我进入西安18中(无高中)初66级1班学习。三年的初中因文革原因在校待了五年多。前面走不了,后面进不来。三年级、二年级、一年级,成了66级、67级、68级的代名词。最后三年多,我们竟定格在三一班。</p> <p>唐宋八大家之首、大文豪韩愈有句话: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意思是人年轻时以多结交新朋友为乐,而年老时往往则会思念旧日的老朋友。</p> <p>今天是“小雪”,我们西安十八中66级1班的同学,来到纺织城的门户——堡子村,地铁一号线半坡站A口附近的国力仁和半坡店聚会。</p> <p>班里年龄最小的同学苏志芳,继去年款待全班同学后,今年又诚邀各地同学回来再次欢聚,并要求大家带上老伴。</p> <p>我见过有钱人,却没见过像她这样的有钱人。从小在农村长大,苦出身的她,为了同学相聚却常常一掷千金、大把花钱,不惜动用拆迁安置款。</p> <p>她从不让同学们AA制,独自承担聚会的全部费用,并认为自己这样做非常值得:年龄越来越大,身体越来越差,还能活多少年啊?我要这么多钱有啥用?</p> <p>我读懂了她的心,便托战友为她写了一幅字:少年乐新知 衰暮思故友。韩愈的这句诗,用在她身上非常贴切。</p> <p>班主任老师曾昌田年事已高,老伴有病在身,再三邀请也无法请来。老班长张世杰和夫人马新贤来了,马新贤也是我们同学,她在三三班。</p> <p>王转苗同学也从澄城县赶来了。她曾是班里的团支部书记,从学校一别后如同失联。首次重逢,来张合影。</p> <p>钟强凤同学(上图左一)坐火车从宝鸡匆匆赶来,只为和同学们见上一面,晚上还要返回宝鸡。</p> <p>王宁贵同学(左一)和吴捷同学(右一)也分别从宝鸡和咸阳赶来。</p> <p>两位三一班的女婿也被邀前来。杨梅英老公叫倪家科(上图左一),是国棉五厂老工人,我们去过他的老家长安鸭池口村。王转苗老公邓俊峰(下图右一),与十八中许多同学都很熟悉。</p> <p>虽有专门的摄影者,苏志芳还是忍不住要给相聚的同学们拍照。</p> <p>同学相逢格外亲,能见一面好开心。</p> <p>一晃半个世纪过去了,当年朝气蓬勃、青春热情、敢说敢做、敢想敢走的少年如今已是七旬老人。</p> <p>感念同窗,感悟人生,怀念同学美好时光。沧海横流,岁月无情,让我们永远铭记当年纯真的同学情。</p> <p>促膝话旧,谈笑风声。久别的老同学有一肚子要说的话。</p> <p>追忆往事,重拾童趣。同学之情,悠远绵长。</p> <p>谁不曾年轻过?谁不曾美丽过?如今巳是年过七旬的老妪,而在她们的心中,永远是年轻美貌的新娘。</p> <p>女同学见面少不了照相,先到先照,来几个照几个,反正请了专门的摄影师。</p> <p>今天,苏志芳预定的三桌席基本坐满了,有个别同学和家属因故未到。</p> <p>这家酒店没有数桌共存的大包间,只好分成门对门的两摊,欢聚的气氛稍逊一些。</p> <p>我班同学退休前,绝大多数都在企业工作,退休后,有些同学没有微信,还需打电话通知。为了方便交流,在席间大家互加了微信。</p> <p>这群共和国同龄人,与祖国一起成长,共同经历雪雨风霜的“老初三”,兴高彩烈,欢聚一堂。</p> <p>文革爆发,造成三届初高中学生在校堆积,到1968年出现了古今中外绝无仅有的六届中学生同年毕业的奇景。</p> <p>巨大的就业危机,政府必然会选择知青上山下乡,以减少国家压力。可怜了,我的同学!其实,就业压力从解放初期公私合营时就已然埋下了伏笔。</p> <p>我们出生在共和国创立前后,成长中经历了诸多的政治运动,处在中国社会矛盾突出,党内斗争异常的历史阶段,也是阶级斗争暴风骤雨的年代。</p> <p>老三届中学生毕业后耽误的时间,既无学龄也无工龄农龄。而同期大学、中专毕业生则统统计算了连续工龄。也就是说,老三届中,66届因此白白耽误了两年。</p> <p>唉,往事不堪回首!好在这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代人,他们只能砥砺而行,完成自我救赎。</p> <p>常言道: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五世修得同窗读。</p> <p>1963~1968,三年的校园生活,两年多的文革躁动,结下了终身难忘的同学情。校园虽已消失,但那里留下我们青春的足迹却永远无法磨灭。</p> <p>《小雪•再聚首》视频</p> <p>你说巧不巧?正在“小雪”时令首日聚会的这些老同学,迎来了古城西安2020年的第一场雪。瑞雪兆丰年,冰心在玉壶。</p> <p>横着看,放大点!你还认识三一班的这些同学吗?</p> <p>这是摄影爱好者黄国庆拍摄的与会全班人马(包括家眷)。哎,还是少了一个人——刘发金的老伴。</p> <p>还是先先认识一下今年以来我见过面的同学吧!为方便回忆年少时的印象,我把同学的头像进行了美颜。在观念上永远年轻,拒绝衰老!</p> <p>苏志芳——东道主。</p> <p>张改花(张改华)</p> <p>张莉(张孝莉)</p> <p>钟强凤</p> <p>杨梅英</p> <p>王转苗</p> <p>刘秀梅</p> <p>张淑云</p> <p>那志田</p> <p>陈富强</p> <p>毛玉海</p> <p>李有才</p> <p>侯长保</p> <p>许珂</p> <p>张西安</p> <p>涂永保</p> <p>殷长明(殷长命)</p> <p>吴捷(吴鼎胜)</p> <p>王宁贵</p> <p>张世杰</p> <p>郭宝平</p> <p>刘发金</p> <p>朱振光——本文作者</p> <p>张敦亭</p><p>6月19、20日在宝鸡见的张敦亭,因老伴患病不能前来。</p> <p>李琴</p><p>今夏宝鸡见到的李琴,家中突发变故也不能前来。</p> <p>俞红(俞西红)</p><p>今夏宝鸡见到的俞红,有事不能来。</p> <p>姜远碧</p><p>今夏宝鸡见到的姜远碧,有事亦不能来。</p> <p>甘春孝</p><p>参加年前1月11日米拉梭迎新春联谊会的甘春孝,在山东海阳陪伴老人,无缘参会。</p> <p>延喜莲</p><p>同样参加参加米拉梭联谊会的延喜莲,家中房屋维修,无暇参会。</p> <p>《老同学喜迎2020年第一场雪》视频</p> <p>让我们回到从前,看看那些老照片。它相伴我们三一班同学走进古稀之年。</p><p>图为学校组织春游,在华清池留下的珍贵照片。前排左一是体育老师叶长坤。</p> <p>这张全班同学的合影因时间久远,已经很模糊了,只能认出一部分同学。</p> <p>这张男同学的合影还能认出每个同学。</p><p>前排:石慧田 黄培培 殷长明 张敦亭 陈富强 毛玉海</p><p>中排:曾老师 许珂 朱振光 那志田 王开荣 甘春孝 刘发金</p><p>后排:张世杰 李有才 郭宝平 侯长保 黄安祥 李凤虎</p> <p>1966年7月21日,全班师生在新纺照相馆留下了这张毕业合影照,遗憾的是缺席了两名同学,他们是:杨咸生 黄培培。</p> <p>前排:苏志芳 张孝莉 李琴 俞西红 李秀云 吴秀兰(副班主任俄语老师) 曾昌田(班主任数学老师) 张小香 张改花 杨梅英 刘秀梅 钟强凤</p><p>二排:殷长命 贾玉芹 延喜莲 苏海琳 陈桂彩 姜远碧 刘淑莉 邢根玲 张淑云 毛玉海 涂永保</p><p>三排:吴鼎胜 王开荣 刘发金 王明栓 甘春孝 朱振光 李风虎 张敦亭 石惠田 刘端娃 王转苗 周牛娣</p><p>后排:李渝生 李有才 李伟民 侯长保 郭宝平 张西安 张世杰 黄安祥 许珂 王宁贵 那志田 陈富强</p> <p>1966年8月份,我们虽已初中毕业,恰逢文革开始,仍留校参加文革。红卫兵大串联开始后,我去了上海、北京等地。</p> <p>这是1966年11月,我和刘发金同学在天安门广场,等待毛主席接见。1967年,我和许珂、黄安祥同学又去了一次北京。</p> <p>文革把学校搞得乌七八糟。老师挨批斗,出身不好的学生受歧视,校园成了那场政治斗争的发源地。这是我们参军离校前看到的学校。</p> <p>1968年3月,我和18中的其他14名同学应征入伍,离开了校园。三一班同学为我开了欢送会。我牢记在心,与三一班渊源更深,从部队回来后联系一直不断。</p> <p>毕业后滞留学校两年多的三一班,和全校、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所有的老三届学生一起,一刀切似的走向了农村这个广阔天地。</p> <p>这是发小同学发在微信群里的知青照片。这个知青点在千阳县草碧乡白村寺大队,是当时知青下乡的一个标杆。</p> <p>2014年7月下旬,我与部分同学自驾三辆车,走进千阳、凤翔,探访同行的每个同学知青点原址。</p> <p>1985年,曾老师任18中校长期间,组织学校老师出游乾陵,作为18中学生的我,亲自驾驶大客车陪同老师们前往。</p> <p>1993月1月25日,时隔二十多年,三一班开始了第一次聚会。同学们回到了母校,回到了熟悉的教室。</p> <p>因为有同学,就有往事;因为有往事,就有相忆。在教室话当年的同学石惠田(上) 甘春孝 许珂 王明栓等。</p> <p>张小香 苏志芳 杨梅英 张改花 陈桂彩 李秀云 俞西红 刘秀梅 姜远碧 张淑云</p> <p>前:杨梅英 张改花 于志励老师 肖战波老师 赵立副班主任 曾昌田班主任 赵家韬老师 张孝仁老师 张小香 苏志芳</p><p>中:刘发金 李有才 石惠田 张敦亭 李秀云 姜远碧 陈桂彩 张淑云 俞红 刘秀梅</p><p>后:殷长明 侯长保 陈富强 甘春孝 王明栓 杨咸生 许珂 李风虎 毛玉海 黄培培 李渝生 朱振光</p> <p>1993年10月28日,第二次聚会在那家兄弟合开的那五酒楼举行。</p> <p>前:朱振光妻 周牛娣 曾老师 张改花 吴捷前妻</p><p>后:朱振光 殷长明 侯长保 吴捷 李渝生 刘发金 郭宝平 那志田 张西安 赵再星(3班) 甘春孝 张敦亭 毛玉海</p> <p>1994年9月1日,我在西大街钟楼附近的省文化厅餐厅设宴,欢送儿子上大学。应邀前来的同学中一半是三一班的。</p> <p>1997年2月9日,第三次聚会在那志田独自开的金芙蓉火锅楼,约有30多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活动,几名外班同学也前来助兴。之后,还在这里还有过几次聚会。</p> <p>前:刘端娃 姜远碧 俞红 张莉 苏志芳 刘秀梅 曾老师 杨梅英 钟强凤 张改花 陈桂彩 刘淑莉</p><p>中:朱振光 许珂 李风虎 张敦亭 毛玉海 刘发金 张世杰 涂永保 吴捷 甘春孝 殷长明 黄安祥 赵再星(3班)</p><p>后:王明栓 张西安 郭宝平 侯长保 李渝生 石满(6班) 江海(6班) 那志田</p> <p>2000年12月16日,文景路我的旧宅</p><p>前:李渝生 郭宝平 曾老师 侯长保 李伟民 朱振光</p><p>后:钟强凤 张莉 张改花 俞红 杨梅英</p><p>同年,同班同学甘春孝来家聊天。</p> <p>2003年2月4日,与同学约定春节回校看望曾老师却未谋面,便去俞红家聊天。朱振光、侯长保、俞母、俞红、钟强凤。</p> <p>2003年11月,首次港澳行火车专列开通。我和18中同学组团参加,其中有我班的张改花和张莉。</p> <p>许多同学都是第一次出境游。我们从深圳皇岗口岸进入香港,又从澳门经拱北口岸返回。</p> <p>2003年12月,在西郊“家和巨无霸”参加张改花女儿婚礼的我班同学:张莉 张改花 钟强凤 刘秀梅 朱振光 李渝生 吴捷</p> <p>2006年7月,我班同学在小贝壳酒楼设宴,欢迎回陕省亲的苏海琳同学。这是饭后在张莉旧宅:钟强凤 苏海琳 张莉 俞红 张改花</p> <p>李渝生 甘春孝和我也在一起聊天。</p><p>从2007年开始,同学们相聚的机会多了起来,谁家儿女结婚大家都去祝贺。</p> <p>2015年10月4日,我们五个同学相约前往北城凤城五路海荣豪佳花园,看望班主任曾昌田老师。</p> <p>曾老师1962年从西北大学数学系毕业,分配到西安市第十八中学担任数学老师。1963年担任66级1班班主任,一直把我们班带到毕业,又共同参加“文革”。</p> <p>曾老师曾任十八中校长多年。退休后移居北郊居所。晚年老两口坚持晨练和旅游,生活非常幸福。我们祝福曾老师夫妇健康长寿,幸福永远!</p> <p>2016年2月11日是年初四,我班部分同学邀请班主任曾老师,在白桦林居和国力仁和凤九店相聚,庆祝我们初中毕业50周年。</p> <p>1963年我们入校时,曾老师就担任班主任。这些十三四岁的孩子少不更事,给老师带来很多烦恼。毕业后又留校参加文革,给学校和老师带来更大冲击。</p> <p>半个世纪的沧桑,历经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同学们终于进入了老年,开始了养老的进程。</p> <p>同年7月10日,应杨梅英同学和其夫倪家科之约,我班六位同学,来到了长安鸭池口村倪家小院,受到主人热情款待。</p> <p>同学们回忆了半个世纪之前的往事,倍感亲切!老伴和同学们都很熟,也陪着我参加了这次乡村之游。</p> <p>我很羡慕农家小院。年轻时盼望过繁华的城市生活,老来却向往那宁静的乡村田园生活,不知道是时代变了,还是年龄老了,或是环境?……</p> <p>2017年1月22日,我班部分同学在五厂盛尔酒楼庆祝新春。西安18中虽已消失,可我们在这里共同度过了一段青涩岁月。</p> <p>1963~1968,三年校园生活,两年文革躁动,结下了难忘同学情。老班长世杰演唱《送别》,他和李伟民都是文体人才,在校无人能出其右!</p> <p>志田和我提前离校,没有上山下乡。他当工人我参军。志田唱歌颇具特色,有专业水准;还曾是国棉四厂男篮主力队员。</p> <p>长保与强凤翩翩起舞。两人舞技娴熟,相得益彰。强凤是社区炙手可热的人物,不但舞跳的好,太极拳、太极剑样样都会。</p> <p>那志田深情演唱《我们这一辈》。</p> <p>2017年9月1日是开学的日子,校园里又恢复一片生机。在张津华的提议下,以三一班为主的各班同学举行了一次聚会。在这样的日子里,你是否想起曾经的同学?追忆起那似水的年华?</p> <p>纺渭路上的“兄弟大灶台”简陋得如同农家院,主营铁锅炖排骨,棚子里面架大铁锅,用劈柴生火烧锅。正应了那句广告词:不只是美味,更多的是回味……</p> <p>有种感情虽不再浓烈,却一直潜伏在心,即使分布在各省各地,即使为生活奔波、为事业忙碌,但不会忘记的是——我们永远是同学!</p> <p>从大灶台转到滚石,同学之谊继续洋溢。张世杰和张改花从未在一起唱过歌,今天如愿;那志田和张莉从小学到中学同在一班,又怎能不跳一曲舞呢?</p> <p>2018年1月30日,春节即将来临。三一班在西安的部分同学又一次在国力仁和凤九店相聚。</p> <p>同学们把班主任曾老师请来,共同迎接新的一年。</p> <p>忙忙碌碌一辈子,时间都去哪了?真是不堪回首的五十年啊!</p> <p>曾老师和他五十年前的男女学生合影留念。</p> <p>从小我们就跟随父辈,从祖国各大城市来到白鹿原下,茫茫人海中,你、我、他,能在十八中三一班相遇。真可谓三生有缘,同窗有你。</p> <p>2018年2月19日是初四,曲江举行“西安年,最中国”的活动。</p> <p>张莉同学在银泰城湘水肴饭馆宴请部分在西安的同学。</p> <p>节前才相聚不久的同学,今天又在曲江欢度新年。</p> <p>同学既是一首久读不厌的诗,也是一首百听不厌的歌。</p> <p>在湘水肴用完午餐又来到音悦汇,恰好联系上了失联多年的甘春孝。</p> <p>甘春孝曾和我同桌,他是从兴平玻璃纤维厂调回到姐姐所在的单位——陕西省射击场。我经常去找他打靶,过过枪瘾。</p> <p>在学校,甘春孝身体孱弱,同学们戏称他“48斤”。前几年见他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今次一见让我大吃一惊,浑身的腱子肉三角肌。士别三日当刮目以待!</p> <p>《初四曲江小聚》视频</p><p>——2018年2月19日曲江银泰</p> <p>这是侯长保和毛玉海在纺织城见到从珠海回陕省亲的王明栓同学(中)。</p> <p>同学们参加毛玉海的儿子婚宴,我因有事不能前往,深感遗憾。。</p> <p>2018年11月3日,我班同学相约参加在兴庆宫公园举行的,西安知青下乡五十周年纪念活动。</p> <p>这一天,我班去了约10人。</p> <p>离开兴庆宫,应苏志芳之邀,我班同学前往纺渭路共进午餐。苏志芳为人非常热情,具有男子汉率真豁达的性格。</p> <p>饭后,同学们去苏志芳家喝茶聊天。这些年,无论是在唐家寨老宅,还是在纺渭路新居,她多次盛情款待同学,深得同学们的好评。</p> <p>《西安知青2018》视频</p><p>——2018年11月3日兴庆宫公园西安知青下乡五十周年纪念</p> <p>2018年11月28日,是西安18中老三届知青大聚会的日子——隆重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p> <p>场里场外一片喜气洋洋,马田同学的锣鼓队还要兼具歌舞表演,为大会助兴。</p> <p>离别母校已达半个世纪的18中老三届同学,今天从祖国各地赶来,相聚在养育我们的纺织城故乡怀抱。</p> <p>我虽在下乡之前就从军了,但和同学们一直是心心相依。非常想在这个场合与久别的同学见见面。</p> <p>同学们的相互感情非常纯粹,他们之间没有利益的杂质,没有铜臭的浊流,只有共同走过的一段青涩的黄金岁月。</p> <p>文艺演出中,我班的张世杰演奏了笛子独奏,那志田唱了一首知青的歌。</p> <p>没有高中的18中老三届同学,今天就来了270多人,场面真大。合影只能按照年级或班级分别进行了。</p> <p>这是我班参加学校纪念活动的同学,是全校三个年级来人最多的一个班。</p> <p>《我们这一辈》视频</p><p>——2018年11月28日十八中老三届上山下乡50周年。</p> <p>2019年1月29日春节前,我班部分同学在明光路上的壹屋厨香相聚,春节我将去南京过年。</p><p>同年7月27日,钟强凤同学从宝鸡回来,想找同学聚聚。</p> <p>张莉便邀请我班14人,在曲江银泰城袁家村小吃城用过午餐,便去音悦汇唱歌。</p> <p>我爱听那志田唱歌,他嗓音浑厚,充满深情,<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唱得人泪出眼眶,唱得人如痴如醉,唱得人激情澎湃,唱得人热血沸腾。</span></p> <p>张莉常在歌厅练歌,唱功大有长进。</p><p>这里距春孝家很近,我和许珂、宝平提前开溜,作客甘府。</p> <p>《伏天热聚同窗情》视频</p><p>——2019年7月27日曲江银泰商城音悦汇</p> <p>2020年1月11日,我班同学齐聚纺织城米拉梭酒店,举行迎新春同学联谊会,并庆贺大部分同学进入或即将进入七十岁的老年人队伍。</p> <p>同学们请来了初中和文革一直带我们的班主任、数学老师曾昌田,共同参加这次新春联谊会。</p> <p>提前请有名望的书法家写了一幅字,郑重送上了“师恩泽厚”的字幅,表达了这些年届七旬的学生对老师的深情厚谊!</p> <p>我和曾老师在字幅下合影。</p> <p>女生们也要和班主任老师合影。</p> <p>饭后照例去歌厅嗨歌,两位太极高手张淑云和钟强凤频频亮招,亦歌亦舞。本次活动餐饮娱乐费用均由苏志芳支付。</p> <p>2020年1月16日,原一班和六班的部分同学,带着“桃李成林”的字幅和鲜花,前往国棉三厂和平村,看望98岁高龄的赵立老师。</p> <p>赵立老师曾经当过三一班的副班主任、三六班的班主任,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历史老师。因抗美援朝时腿部受伤,被上级允许可以坐着向学生授课。</p> <p>赵立老师是江苏盐城人,1922年出生,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他还是民盟的一位老盟员,曾获得“光荣盟员”的称号,</p> <p>文革初期他受到冲击,被狂热无知的初中学生批斗,我们愧对他老人家。几十年来他从未有责怪学生的意思,把一切都归咎到那罪恶的文革。</p> <p>赵老师一口浓郁的苏北口音,博学多才,至今还用放大镜进行学习,令人倾佩!</p> <p>今夏,我和许珂及部分同学去宝鸡访友,见到不少老同学。6月19日,和三一班的宝鸡同学共进午餐。</p> <p>在那个疯狂年代,我作为班里的红卫兵头头,给同学造成了许多伤害,有必要向受伤害的同学郑重道歉。</p> <p>我多次来宝鸡,因这里是我校、我班同学较多的地方。大部分在宝鸡各县下乡插队的同学,招工又进了宝鸡各企业。</p> <p>虽有部分同学调回,或养老迁回西安,但仍有不少同学留在了宝鸡。每次来到宝鸡,我都倍感亲切!</p> <p>20日,我们一行去虢镇看望张敦亭和他久病的妻子。敦亭是个好丈夫,里里外外全凭他一人支撑,伺候病妻多年,无怨无悔,令人肃然起敬!</p> <p>人生苦短,转眼我们已迈进古稀之年。让人感到遗憾的是,这些年我班连损三员大将。</p> <p>生命脆弱,我们无法预料到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三名老同学悄无声息的坐上了通往天堂的列车。财富,地位都不能让这趟天国专列晚点一秒。</p> <p>黄培陪、李伟民、李渝生,你们在极乐世界还好吗?三一班的同学想你们啦!</p> <p>编后有感:</p><p> 依照惯例,上学读书是一年一个年级。谁曾想,在我们那个年代,初中三年级竟在校待了三年多。填写履历表时,1966年~1968年,既不算学龄(已经毕业),也不算工龄或农龄,不知道怎么算?怎么填?这种怪事偏偏让66级的赶上了,真是中国教育的悲哀啊!</p><p> 纺织城的地域就这么小,同学之间关系也就变得错综复杂。往往哥哥姐姐是同学,弟弟妹妹又是同学。每家都是四五个孩子,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相互之间又成了亲戚。剪不清,理还乱。</p><p> 同学情都一样,然而纺织城学校的同学情似乎更浓一些。毕竟不同于社会学校,同学不是邻居发小,便是父母为同事,这可能就是厂矿子弟学校的特色吧!</p><p> 年龄是越来越大,同学是越聚越少。但愿像歌里唱的那样:再过二十年,我们再相会,那时的你,那时的我……</p><p> 低板凳</p><p> 2020.11.27</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