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郭峪古城,位于山西省晋城市5A级旅游景区皇城相府南300米(皇城相府实为郭峪古城的北翼城,侍郎寨为郭峪古城的东翼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是太行山麓一座城堡式村落。城内是独具特色的明清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古建筑学泰斗罗哲文誉为“中华民居之瑰宝”。又有“中国乡村第一城”之称。</p>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走进郭峪村,郭峪城首先以其雄伟和博大映入眼帘。城墙依山而建,傍水而立,城开三门。郭峪城又被称为“蜂窝城”,听到这个名字不禁让人感到奇怪,其实这是城墙建造者的别具匠心:当地人在内墙上分三层用砖石修砌了628眼窑洞,正是由于这些层层密密的窑洞,因此人们称之为“蜂窝城”。</span></p> <p>用于防御的郭峪城墙为中国罕见的蜂窝城墙,建于明崇祯十一年,高20米,宽5米,长1400余米。</p> <p>郭峪村还是明代顺天巡抚张鹏云,清代刑部侍郎张尔素,明末清初大富商王重新的故居所在地,是清代文渊阁大学士陈廷敬长大成人的地方,还是第三军医大学前身第七军医大学成立的地方。</p> <p>郭峪村历史久远,为郭氏家族所建,以姓氏命村名。郭峪始建村当在唐初。明朝时,郭峪为里,到了清朝,又称镇。民国六年(1917年)实行编村制,郭峪里改为郭峪村。</p> <p>郭峪村规模宏大,形制完备。村落古建面积达18万平米,有城垣城楼、官宦府邸、宅第民居、庙宇祠堂、店铺作坊、苑囿园林、门楼影壁、水井、遗址等,不仅是我县沁河流域一处极具地方特色的古代建筑群,更是全国独一无二的蜂窝古堡群。被古建专家誉为中国古建筑的集聚地。现存传统院落在建筑格局、形式、材料以及工艺等方面保持原状,整体设计和营造均出自当地工匠之手,是地方建筑文化传统的真实体现。</p> <p>明清两代,该村文风鼎盛,人才辈出,一共走出了18位举人和15位进士;加之商贸发达,民居修建成一时之盛。现仍有保存完好的明代民居40院、1100余间。院落门楼多呈高挑牌标式,斗拱层叠,样式华丽,等级很高。民居多为四合院,为北方典型的“四大八小”格式。</p> <p>老狮院位于村中央三叉路口,原为某没落家族故居,于明末被陈家买下,成为陈家重要的房产之一。具体分为左右两个二进院落。大门在一个高台之上,两侧有大狮子两尊,附带小狮子2座。门楣之上为三层书板,书写内容与皇城相府内小牌楼相同,估计为同时代所立。进门后门分左右,即是两座二进院落。西侧院落前院又称当铺院,正中有石榴树一株,取多子多福之意;正面为过厅,两层,保存完好,尚有老妇居于其内。过过厅或者由左侧小门均可至后院,后院为正宗阳城四合小院形式,四面均为两层,向右有门直通右侧二进院之过厅。右侧二进院落较之左侧更为宏大,保存完好,仅过厅已被改建,改建后的过厅上正中有红五星一个,社会主义味道十足,其余不计。</p> <p>豫楼位于村子中央,建于明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和郭峪城同为“防御”陕西农民军的军事建筑。楼长15米,宽7.5米,高30米,7层构成。底层墙厚2米,每递高一层,墙递缩0.15米,直至第7层,墙厚0.8米。第一层为暗层,系单孔砖拱窑而成,内置有石碾、石磨、水井、暗洞,暗洞通过石门,进入暗道,暗道由砖拱成,分两条,都可径通城外;第二层为5孔砖窑构成,朝东正中门额上镶有王珩于明崇祯十三年所题“豫楼”二字,有炮眼4个;三层以上,均为梁檩木板盖顶;五层西墙正中,镶有墙碑一块,为《焕宇变中自己》;六层西墙正中也镶有墙碑一块,为《焕宇重修豫楼记》;七层之上四周为砖堞;砖堞之上,又起檐封顶。楼顶四角,挂有四个钟铃,经年累月在风中叮咚作响。</p> <p>豫楼的军事元素更加强于民居特色和上下花园。据说,陈家平时居住在上花园内,夏季为凉爽才到临溪的下花园居住。下花园内原有鱼池、假山、水塘、葡萄架,有桂花树、枣树、柿树,还专辟一个花圃,种蔬菜、花卉和一部分药材供给家用。这里坐对松山,满目秀丽,临溪听泉,陶冶情操,是一处居住、休闲、观景的佳地。上花园住宅,东立面造型活泼,变化丰富,向东开外窗,有很强的装饰性和构图美。</p> <p>“门当”与“户对”是古民居建筑中大门的组成部分,这种用于镇宅的建筑装饰现存已不多,在北京的一些老胡同里还可以寻觅到它们的踪影。“门当”原指大宅门前的一对石鼓,又叫抱鼓石。因其鼓声宏阔威严,厉如雷霆,老百姓认为能避邪,所以民间广泛用石鼓代“门当”。据说文官家用方形的“门当”,因方形如书;武官家用圆形的“门当”,因圆形如战鼓。所以大老远一看,就可知道这家的主人是文官还是武官。</p> <p>“户对”是置于门楣上或门楣双侧的砖雕、木雕。比较典型的为短圆柱形,柱长一尺左右,与地面平行,与门楣垂直。“户对”用短圆柱形,是代表了古人重男丁的观念,意在祈求人丁兴旺。“户对”的大小与官品职位的高低成正比。古时三品以下官宦人家的门上有两个“户对”,三品的有四个,二品的有六个,一品的是八个,只有皇帝的皇宫才能有九个,取九鼎之尊之意。郭峪古城这里的“户对”,是否也是按以上规律设置不得而知。</p> <p>郑家古院:豫楼往北不足百米有二进院落一座,前院大概有三成为原有建筑,三成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建筑,另外四成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九十年代初期建筑,可看作各时代文明交融之象征。后院为保存最为完好之院落。据十三省专家联合考证,此院可当之无愧的成为山西第一古院。首先无半分改建重建现象,且建筑格式大气而不失精巧,毫无逾制之举却可造就出无可质疑的大家气象。正中为大门,仅有门楣一层,空板,无字,左右为照壁式院墙,进入大门后迎面而来石柱三间正房左右为偏房两座,两层,站到正房回望,可见大门两边的照壁式院墙正中各有雕像一座结构精美。</p>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城墙上设有炮台,城内有地道直通城外。 上世纪末,中国著名文物专家罗哲文先生曾为郭峪亲笔题词:“中国民居之瑰宝,雉堞高城郭峪村”。</span></p> <p>郭峪的古人为什么要修这样一座规模宏大的城呢?原来,山西自古富产煤铁,商贸繁荣。富裕后的“老西儿”注重耕读传家,读书开阔了视野,开拓了仕途,更促进了经济的发达,用现在的时髦话讲,就是“形成了良性发展”。山西是北方游牧民族侵掠中原农耕文明财富的主要通道,明末清初又多流民劫富,因此,有经济实力的山西人才兴建起这么多坚固的城堡以求自保。</p> <p>郭峪古城没有能象皇城相府那样完整地开发旅游(多姓杂居,迁出不易),已开放的几个景点分散在众多民居当中,资料不如相府丰富,又没有相应的说明牌,游人自己不易寻找,也不易看懂。如果有时间,请个导游引导并加以讲解,或许会好些。这样还可以进入一些有人居住的老宅参观。不然若自己擅入民宅,不仅是对主人的不尊重,弄不好也会引发冲突。</p>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站在郭峪古城前咀嚼历史,陡然发现,它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旅游景点,更是明清时期北方农村文明的代表,研究它,就可以了解这片土地上半部明末清初的朝代更迭史。因此,郭峪是一段历史的缩影。</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