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017年8月某一天,我参观完槟城侨生纪念馆后,馆内的各种中国传统物品和郑景贵先生祠堂的中国建筑风格把我震呆了,国内难以见到的传统文化,在此完整的一饱眼福。在门口华侨导游问我:“为什么国内的孩子总是学习西方,他们从小学习英语,忽略汉语,不重视传统文化呢?虽然我的祖辈离开中国很多年了,可我现在还会说粤语、客家话、我们广东当地的家乡话、马来语和英语,我们同时还熟知我们的家乡的传统习俗和文化,请问您知道您们家乡的传统文化吗?”我被这一问题问得脸红耳赤,因为我无法细细回答。返程途中,我不断问自己,“我们本土的传统文化是什么呢?”回家后,细挖一番才发现我们的地域传统文化真不少,可惜我们的长久忽略,让它们逐渐被边缘化,甚至消失了。这便是我要求学生们做本次调查的初衷,愿未来的他们说到家乡文化,脸上能洋溢着自豪,让我们的传统文化不再被遗忘,并发扬光大!</p> <p>第一小组 传统戏曲-辰河高腔、花灯</p><p>组长:杨姣玲 </p><p>组员:龚文康、张梓琳</p><p>本组的课题实际内容丰富,可该组同学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资料都来自于百度,本是可以给大家展现精彩纷呈的本土戏曲文化,有点儿可惜了!</p> <p>第二小组 传统巫文化 -湘西赶尸、沅江畔的悬棺</p><p>组长:莫仕雄</p><p>组员:唐熙雅、杨上官、李志</p><p>本组同学本次调查落实得很不错,这两方面的文化研究都去了实地调查,PPT虽然做得很简单,但是口述文化内容含量大,这是充分调查才有的底气,勾起了我们听众的无限好奇</p> <p>唐熙雅同学为了解湘西赶尸,特意跑了一趟凤凰,她说这一趟收获很多</p> <p>组长莫仕雄是一个好奇的孩子,本次负责沅江河畔悬棺,去实地考察没找对地方,但是还是尽己所能去各方面寻找资源,这次讲解非常有底气,内容扎实</p> <p>第三小组 湘西巫术,傩文化</p><p>组长:刘星宇</p><p>组员:李锦妍(那天因为感冒请假)、李家伟、杨洁(大)</p><p>这一组为了课题跑了沅陵荔溪乡的明中村和浦市探访傩面具工艺的传承人刘爷爷,因为这次实地考察收集的资料丰富,他们同时也看到传统文化在不断被人遗弃的现状,讲解最后反问,“传统文化该何去何从?”让人深有触动,也只有真正深入调查的组才会有此反问,为他们点赞👍</p><p><br></p><p><br></p> <p>组长刘星宇是他们小组的主要讲解员,对于傩文化他津津乐道,同时附带一定的肢体语言,让同学们觉得傩文化更神秘了</p> <p>这是孩子们在看刘爷爷做傩面具的视频,老人家一面细致地凿着面具,一面耐心讲解</p> <p>第四小组 求雨、接亡</p><p>组长:曹梦泽</p><p>组员:周汶颖、蔡阳、唐语涛</p><p>这一组的题材还是属于湘西巫术之列,可惜他们没找对地方,以为现实生活中没有了,所以直接问度娘,好在曹同学对于接亡有一定的了解才不至于完全来自网络</p> <p>第五小组 土家织锦</p><p> 苗族、土家族各自的服饰</p><p>组长:李欣怡</p><p>组员:张鹏祥、许文瑶、侯鑫文</p><p><br></p> <p>这一组虽然没有去苗族和土家族聚居地,可是在涉江楼和县图书馆也查到了不少相关素材,所以这次的讲解内容生动有趣</p> <p>第六小组 传统节日</p><p> 三月三、六月六</p><p>组长:张亦川</p><p>组员:向睿涛、向纪润、张怡玲</p><p>本组因为的U盘出了问题,他们的PPT导不出来</p> <p>这一组的传统节日像我们这边的良家潭仍然还有这样的节日,但他们完全从度娘那里照搬,太遗憾了</p> <p>第七小组 传统习俗与传统巫文化</p><p> 哭嫁、蛊术</p><p>组长:李嘉欣</p><p>组员:胡文钦、张佳金、覃晗</p><p> 这一组也是做足了功课,大家分工明确,讲解同学娓娓道来,让大家觉得我们的巫文化更神秘了</p> <p>很有幸的是小组长李嘉欣同学的外婆是苗族,特意为孩子们表演了一段哭嫁并录了下来,这资料太珍贵了</p> <p>第八小组 传统习俗与传统文化</p><p> 本土龙舟赛的习俗与赛规、抬黑龙菩萨</p><p>组长:姚歆玥</p><p>组员:张燕、邓鹏辉、张静娴</p> <p>组长姚歆玥长于浦市,她带着组员到浦市实地考察,再从长辈那里了解到很多实际素材,所以解决起来自然且生动</p> <p>第九小组 </p><p>踏虎凿花、菊花石雕、苗族语和土家族语的特点</p><p>组长:杨洁(小)</p><p>组员:戴菲、李越洋、陈科旭、张璐瑶</p><p>本组是此次调查活动中做得最棒的一组,暑假他们到泸溪周边走了很多地方还有幸见到的几位专业大师,所以内容丰富多彩,加上该组同学生动讲解,特别精彩,汇报活动结束后,第九组被同学们第一名</p> <p>这是我们县的菊花石大师-佘军</p> <p>踏虎凿花大师-李铁骑</p> <p>戴菲同学的讲解堪比讲解员呀</p> <p>佘军老师为学生们展示如何制作菊花石雕</p> <p>李铁骑老师为学生展示踏虎凿花</p> <p>全班同学积极地跟着小杨洁学说简单的土家语和苗语</p> <p>第十组 </p><p>打年糍粑、腊肉的制作工序</p><p>组长:龚韦铭</p><p>组员:李璨、李柯妍</p><p>这个小组研究的是泸溪特色美食,内容很多,可惜他们大多都是问度娘随便挑了些素材应付差事,龚同学说糍粑是自己以前拍的</p> <p>第十一小组 </p><p>社饭、黄雀肉</p><p>组长:傅语瑶</p><p>组员:唐梓轩、吴明丽、郑泽君</p><p>这一组的内容还是和美食有关,唐梓轩同学和郑泽君同学在家长的支持下,他们自己亲手一一做了一回这些美食,看着图片猜测口感应该不错</p> <p>唐同学和郑同学为自己的劳动成果乐开了花</p> <p>第十二小组</p><p>盘瓠文化的起源及演变史</p><p>苗族、土家族建筑的风格及作用</p><p>组长:谭孟媛</p><p>组员:李学雯、刘溢恺、向振森、杨博</p><p>因为盘瓠文化考察点离白沙较近,他们了解到很详细,而关于土家族、苗族建筑,孩子们跑到良家潭,因为地方没找对没找到什么古建筑的房子,更可笑的是,据说当地一个四五十岁的阿姨指着一个用砖砌的房子告诉孩子们那是苗族吊脚楼,然后他们很认真的上传图片给大家介绍说这是苗族吊脚楼,不知道这个老乡是真的分不清还是糊弄孩子们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