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来成古今 山城留胜迹:泉州知青上山下乡德化纪念墙在唐寨山森林公园圆满落成

远眸

<h3>点击上方蓝字“乡音文化”直接关注 可查看全部内容 并可留言 序号:2020-54 总197</h3></br><h3>   知青一代既是失落的一代,也是思考的一代。他们对教条主义的思维方式,对“左”的路线,对以整人为目的的政治运动,有特殊的敏感和反感;他们有较强的个人权利意识和社会公正要求,他们付出的高昂代价和巨大牺牲以多种的方式化作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积极因素。</h3></br><h3>         ——[法]潘鸣啸</h3></br><h3> <h3>泉州知青上山下乡德化纪念墙落成典礼</h3></br><h3>(图源:泉州德化知青 微信昵称sye/摄)<br></br></h3></br><h3><strong>往来成古今 山城留胜迹</strong></h3></br>     11月19日,山城德化阳光明媚,山清水秀。唐寨山森林公园开园以来,从没有像今天这么喜庆热闹,红灯笼气球迎风摆动,十多丈红绸映红山峦。50年前来自泉州插队德化的数百名老知青汇集在青松翠柏下,庆祝以浮雕雕琢他们留在戴云山麓青春年华的纪念墙落成典礼,毕竟那是刻骨铭心的人生经历。它将成为唐寨山公园最具时代内涵的文化景观。 知青纪念墙落成典礼现场<br></br>(图源:郑亚鸿/摄) 知青代表为纪念墙开幕<br></br>(图源:微信昵称 不老松/摄) 红绸幕幔徐徐拉开 (图源:郑亚鸿/摄)<h3> <h3>纪念墙露出真容</h3></br><h3>(泉州德化知青周宗鑫/摄)</h3></br><h3> 泉州德化知青合唱团表演文艺节目(图源:微信昵称 不老松/摄)<h3> 泉州德化知青合唱团表演文艺节目(图源:郑亚鸿/摄)    为纪念泉州知青上山下乡德化50周年而建造的“泉州知青上山下乡德化纪念墙”位于唐寨山公园顶峰,高7米,宽40米,纪念墙总面积280平方米,由7组反映泉州知青插队山村的生活、劳作以及后来“第二故乡行”捐资助学、扶贫济困等画面构成。纪念墙是由800多名海内外的泉州德化知青捐资100多万建造而成,历时半年多。<h3> 图源:知青纪念墙工作小组通报<br></br>    纪念墙的幕后英雄是2019年初成立的知青墙工作小组。泉州德化知青联络处负责人郭思民精心策划和组织;纪念墙创作者、雕塑家杨条沯也是插队德化知青,他呕心沥血,精心创作,数易其稿。参与知青墙工作小组的老知青们义务奉献,跑工程,对建筑质量精益求精;发动捐款,把好每一分钱的支出……他们都已古稀之年,却为知青墙大小事宜日夜奔波。因为大家深知这是广大知青的重托,是不容推卸的知青责任。石雕施工单位是久负盛名的东艺雕刻公司。<h3> 图源:知青纪念墙工作小组通报     海内外泉州德化知青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终于完成了筹划多年的一代知青人的夙愿:在第二故乡德化留下一份永不磨灭的纪念。正如纪念墙碑文所言:“记录与存世这一段历史,以志永久纪念。”<h3><strong>背负民族大义的一代知青</strong></h3></br>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城市人口向农村大迁徙运动。从1969年至文革结束后的1978年,全国知青总人数达1700万人。      1969年无疑是上山下乡运动最为波澜壮阔的一年,中国的每座城市、每所学校、每条街道、每个家庭都身不由己地被卷入了这一时代洪流之中。<h3> 1969年3月1日《泉州日报》</h3></br>    这一年的1月28日、3月18日、11月19日,泉州父老先后送走三批共2953名知识青年(其中男1712人、女1241人)上山德化,分别插队在德化14个公社、112个大队、300多个小队。之后,又有多批知青上山德化。德化的泉州知青总数达3000多人,成为安置泉州知青最多的县。 1969年1月28日,两万多群众在泉州体育场送别首批知青上山德化。 载着1296名知青的客车告别泉州古城,图为中山路夹道欢送的小学生。   临行前,父亲送儿女《毛泽东选集》。50年过去,当年姐弟不知今日何处? <h3> <h3>(图源:乡音文化/制作)</h3></br><h3>    三千泉州知青的足迹遍布戴云山麓的山山水水;三千泉州知青的情结洒满瓷都德化的村村落落。戴云山麓的深山老林因为有泉州知青的到来而生机勃勃。在当地老农手把手的“教示”下,泉州知青很快学会了从春耕到秋收的所有农活,甚至上山伐木、下溪“放排”……</h3></br><h3> 当年插队的山村就隐藏在那片云雾之间</h3></br><h3> 磨难之门尚未开启之前的憧憬</h3></br><h3> 深山木楼,藏了一代知青多少梦,多少泪?</h3></br>         上山砍柴,挑公粮下山,挑化肥上山,那条翻山越岭的山间小路,不知走过多少回?          这可是男人干的重体力活哟<h3>     当稚嫩的双手磨出老茧,当挑起百来斤重担在田埂上行走自如,原来五谷不分的泉州知青磨练出养活自己的本领。即使在那“炒盐做菜”的艰辛时日,尽管昏暗的煤油灯熏黑了鼻孔,很多泉州知青依旧不忘阅读,他们深知无论何时都不能没有知识。他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改变中国贫困面貌的艰难,从而自觉不自觉地养成了不甘沉沦、奋发进取的人生信念,培养起体察国情、民情,关切民族命运的政治品格。</h3></br><h3>         大山里干农活的“野炊”午餐         苦中作乐         知青的“文艺范” <h3>    因为知青的到来,一辈子没进过城的农民,了解到外面的世界,世代“日出而出,日落而息”的生活习俗逐渐被改变。边远闭塞的山村因为有知青的“代课”,小孩从此背上书包进了学堂。如今,“小县大城关”的德化如此繁华,这与当年泉州知青带去的文化观念的冲击不无关系。</h3></br><h3>         大山深处的文化知识“播种机”</h3></br><h3>    与其他城市的知青相比,泉州的德化知青是幸运的。至1977年恢复高考,德化的泉州知青已有1829人通过招工、参军、大学招生、侨眷子女出国或因病、独子迁回原籍等离开第二故乡。1978年高考,水口还出了一名全国文科高考状元。也就是这一年,云南的上海知青请愿,引起中央的重视,史称“全国知青胜利大逃亡”自此开始。1979年之后,尚在德化的961名泉州知青通过“补员”、城市招工等形式又回到了故乡泉州,也有极个别的知青因工作或嫁娶,留在了德化。</h3></br><h3> <h3>   仰望知青纪念墙,人们不会忘记7位在异乡德化画上生命句号的知青。他们中有在山洪暴发时为抢救集体木材献身的南埕知青黄奕穆,有送公粮途中因公牺牲的上涌知青倪炳祥和上山伐木不幸身亡的上涌知青温成忠。有病故的南埕知青杨国基、双翰知青黄景铭、雷峰知青郑障红和不幸溺亡的水口知青杜为民。他们年轻的生命,在德化知青史上陡增悲壮的一页。</h3></br><h3> <h3>    “我们能熬过苦难,但绝不歌颂苦难”。  </h3></br><h3>    知青的历史作用,孰是孰非,或许是很久以后才能准确地给以评说。法国学者潘鸣啸认为知青上山下乡的动因之一是降伏红卫兵,恢复社会秩序,重新稳定局面。其实,上山下乡运动说到底是分担了共和国面临数千万中学生“出路”的压力。仅此而言,知青这一代人是特殊年代背负民族大义的一代人,也是共和国磨难最多的一代人,艰苦生活将他们锤炼的更加深沉、坚韧,不随波逐流;他们充满民族责任感和义务感,走上工作岗位后大多成为各行各业之栋梁。</h3></br> 图源:知青纪念墙工作小组<h3>    1999年是泉州知青上山德化30周年,400多名泉州知青相约“第二故乡行”,德化县委县政府举行隆重的欢迎仪式。此后20年,泉州知青的“第二故乡行”络绎不绝,捐资助学、集资修路、扶贫济困,力所能及地回报第二故乡。即使远在海外的知青,也不忘回乡探望、解囊相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一日之惠,以终生相还。这就是有情有义的泉州知青德化之情结,是泉州知青与德化人民的真挚情感。</h3></br><h3> 图源:知青纪念墙工作小组<h3>    50年弹指一挥间。今日登上唐寨山,仰望知青纪念墙,每一位老知青都思绪难平。他们也时常给后代讲述插队的故事,带他们翻山越岭去看当年父母插队住过的老房子,教他们不能忘记泉州上山德化的知青历史。知青纪念墙的建造固化这些口述历史,并籍此永世流传。</h3></br> 图源:知青纪念墙工作小组<h3>    正如著名的知青史专家刘小萌所言:“ (知青上山下乡)这段历史在人类社会史上都是沉重的,对它的无知,将来会承担代价。”这也许是知青纪念墙蕴含的更深层次意义。</h3></br> 图源:知青纪念墙工作小组<h3><strong>原创MV《</strong><strong>我们这一辈</strong><strong>》</strong></h3></br><h3><strong>词曲/原唱 王佑贵</strong></h3></br><h3><strong>图片资料:泉州德化知青联络处</strong></h3></br><h3><strong>出品/乡音文化</strong></h3></br><h3><br></br></h3></br><strong>【注:以上图片除署名外均源自九州出版社《我是知青》纪念画册  </strong><strong>版权:泉州德化知青联络处】</strong><br></br><h3> <strong>著名主持人刘少霞</strong><strong>倾情推介新书《天下之货仓》</strong><h3><strong><strong></strong></strong></h3></br>(以上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                                           <h3><strong>【以上文章或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欢迎转发】</strong></h3></br><h3><strong>【若转载或引用  请联系授权  否则视为侵权】</strong></h3></br><h3><strong><strong>【点击在看 以示鼓励 发声不易 打赏随意】</strong></strong></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W7BsAv_ZUzAsF5a0vJZRVA"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知青

泉州

德化

纪念

图源

上山下乡

上山

插队

唐寨山

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