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人的规矩和礼数

若榖文集|RUOGU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若榖</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增补版)</p> <p>老北京的规矩不老少。只要是四九城里的人就一定得讲规矩和礼数,而老北京人顶在意的就是这个。这些规矩和礼数都是一辈辈儿的口口相传的,从小就给丫头小子说规矩,教礼数。不信您问问,老北京的孩子都有过坏规矩挨嘴巴的事儿。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从娃娃抓起”。这么说吧,从您一骨碌从炕上爬起来,到您晚半(音:BA读四声)晌儿灭了灯,全躲不开个规矩。</p> <p>从早起说,一早出门无论您碰上谁,街坊也好,同事也罢,一照面儿就得(音:DEI读三声)打招呼。 “起了您恁?”、“起了”;“喝了吗您”,“刚喝过”,“得,我哪儿正沏着哪,没喝我哪儿喝去(音:QI读四声)”您瞅啊,就这么几句就透着那么近乎。头晌午了,街坊哥俩碰着了先得打招呼。“大哥做着哪?”,“可不,刚做。炒个扁豆,熘馒头熬点儿粥”,“您忙着,我也做去”,“要不您这儿对付点,咱哥俩喝俩盅”。“不用了,我这儿有剩的,一热就得,省事,哪什么,大哥您先忙着回头咱哥俩再聊!”“好您呐,好您呐!”。您瞧,够有客气,听着也舒坦。您听明白了吧,这过了早上,到了中午以后才问吃没吃哪。</p><p>街坊四邻的住着,家里要有点稀罕的嚼谷儿,一准都不是独享,无论多少各家儿都得送点。“他李婶在家吗”,“呦,王大妈啊,在家”,“嗨,这不孩子都两天儿给捎来点小米儿,给您崴了点儿,尝个鲜儿吧。东西不多,您套着喂吧”。您瞅啊,真是应了那“远亲不如近邻”的话了。再有就是得跟您说一句,这“套着喂”是老北京的一句客套话,意思是说啊,东西不多,就是那么个意思。这是一句顶好的话。我第一次听说这话的时候,还真闹了点别扭,也搭着是不懂事儿。在我十一、儿岁的时候,隔壁韩奶奶给送来一碗鲜枣,说是乡下亲戚带了的,临走是对我祖母说,东西不多,套着喂吧。</p><p>北京人的规矩也多,论起婚丧嫁取、请客吃饭,有个规矩叫“三天为请,两天为叫,当天为提溜”。论起白事有“老二抱盆,老大摔”的规矩;来客接待您得想着“酒满敬人、茶满送客,或者就是“茶七饭八酒要满”;斟酒倒茶您得来个“金鸡三点头”。</p><p>您就拿这“三天为请,两天为叫,当天为提溜”来说吧。有亲戚或过的着的两姓旁人家里要办喜事,就是事先知道了,也得一准抻着,不能上赶着去问,您知道人家本主请不请啊。</p><p>还有个关于老人的规矩或者说是习俗吧,有句话叫“七十不留饭、八十不留住”。要是够这岁数的老人来串门,一般是不留饭或留下住宿的,万一吃着半截儿或第二天一早穿不上鞋,纵有千般嘴也说不清了。所以七十多岁的老人来了不留吃饭,八十岁的老人您就别留在家里住了。</p><p>再有我过去写过篇《“怹”是老北京人的礼数》的文章。说的是咱老北京人对年长者的称呼,得用个“怹”字。不能你我他仨的叫,这要让家长知道了,一个大耳帖子就上去了。</p><p>还有吃饭不能吧唧嘴,茶壶嘴儿不能冲人,夹菜不能抄底儿,不能过河,筷子不能插碗上等等都是老北京的规矩。</p> <p>一些生活中的礼儿也如是。您去串门,主人给您斟茶。北京人是起身或半躬欠身单手或双手虚接。嘴里一般得说:呦呦呦。</p><p>再比如街坊邻居用盆儿碗儿的给您家里端点吃点,您吃完东西还人家碗不能空着,多少也得放点吃食还回去。但如果是借药锅熬药,这里讲究就大了。第一您得自己去拿药锅,本主儿告诉您在哪放着,您得伸手自己拿。其次用完药锅不能换,您得死等人家上门儿自己取回去,这寓意讲的是,既不能把病送给您,也不能把病给人家还回去。</p><p>说到借,有一样东西是不能借的,这就是“刀”。刀是不能去借的。刀是凶器,谁知道您借去干嘛用啊,您要是借刀行凶的话, 刀的主人也得跟着吃挂落儿。</p><p>最后说说问事,老北京人讲究或是说在意问事的头句话。讲究的是“劳驾”,在跟上句“大爷”、“大妈”、“大哥”什么的。保管您想问什么,就知道什么。但您要扔出句“嗨”,南礼士路怎么走?”就一个“嗨”,一准给您支出南柳巷去。</p><p>上面这些甭管</p><p>是穷规矩,还是“富”讲究儿,反正这是咱天子脚下,四九城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也透着咱北京人的文明和礼数。您说哪!</p> <p>(本文图片摘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