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扬州的早茶-包子

静好

<h3> <br></br></h3></br><h3>但凡来过扬州的人,没有不知道扬州包子的。</h3></br><h3>甚至就是没有来过扬州的人,也少有不知道扬州包子的。</h3></br><h3>“扬州包子,包打天下”,一道普通的面点,做到这个份上,也是醉了。</h3></br><h3>曾有外地朋友问我,你们扬州的包子,什么馅的最好吃,我还真的有点抓头皮。如果我说,扬州包子吃的是文化,那你可能说我矫情,你们扬州人,什么都会往文化上扯。如果我告诉你,扬州包子吃的是体验,吃的是感悟,一个人与另一个人不一样。这样说,你能首肯么?</h3></br><h3> <h3>你问什么馅好吃,那要看你是什么时候来,春有荠菜、夏有马齿、秋有干菜、冬有冬笋,上市鲜的包子,一年四季都不一样,考究的是当令,讲究的是与自然的和谐,前后两拨客人吃得不一样,那是因为他们来的时令不一样。就是同样一款青菜包子,在扬州人的口中,四季也有略微的差异——春季柔和鲜嫩,夏季水分充足,秋季清脆爽口,冬季尤为特别,如果是霜打之后,或是雪肚里扒出来的青菜,那会自带一丝甜尾,醇厚如贻。当然,就如有些招牌菜,餐馆里天天都做;有些品种包子,也是可以一年做到头的,比如鲜肉包、三丁包、豆沙包。不过要尝新尝鲜,那你就得应时应节地来,因为“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果真还想吃的话,那得明年这个时候,恭候你再来扬州。这么个说话的方式,是不是又有了,在为旅游部门做推广的味道。</h3></br><h3> <h3>一次在席间,有朋友问,包子起于什么时候,这又让我抓了头皮,只好东拉西扯地掰扯:我们国家幅员辽阔,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饮食习惯,包子这个食品,虽然现在东西南北都有,但究竟起于什么时候,恐怕还没有一个确切的考证。倒是民间传说里,有些颇有传奇色彩的说法。好多菜品都喜欢傍名人,包子也一样。相传,它是由三国时期诸葛亮发明的,算起来,距今应该有1800多年了。据说诸葛亮率兵攻打南蛮,七擒孟获,班师回朝途中,在泸水遭遇狂风,部队无法渡江,说是因为交战中的阵亡将士之灵,无法返回故里,便在江上兴风作浪,阻挠部队回程,若要渡江,须用南兵的人头作祭。先生宽厚仁慈,不忍杀戮俘虏,便让厨师以米面为皮,内包牛羊肉,捏塑出人头形状,陈设香案,洒酒祭江,部队得以顺利渡过。三百六十行,每个行业都有个传说中的祖师爷。由此,诸葛亮被尊奉为面点行业的祖师爷,一直流传到今。如果进到哪个面食店,看到店堂里供着诸葛先生的塑像或是牌位,不要觉得奇怪哦。</h3></br><h3> <h3>包子这个名称的使用,目前可以查到的文字记载,始于北宋陶谷的《清异录》,其中谈到当时的“食肆”,已有卖“绿荷包子”的;在后来王栐的《燕翼诒谋录》中,记有“仁宗诞日,赐群臣包子。”能作为宴赐群臣的食品,包子当时的品阶,不会低到哪里去;到了南宋,耐得翁在《都城纪胜》中说,临安的酒店,分茶饭酒店、包子酒店、花园酒店三种,由此看来,彼时的包子,已成为一种大众食品,市面上已经很普遍了。</h3></br><h3> <h3>在我们国家,面食本是北方人或是西北人的特长,可到了扬州,却做出了声名远扬的包子,一如扬州的古建筑,兼具“北方之雄”和“南方之秀”一样,在这么一块土地上,能够成就包子的名声,是不是也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扬州饮食文化的创新与兼容。同样都是面点,北方人做的就粗旷豪放,而到了扬州,偏偏要捏出三十二道褶,里面还要包进精挑细切的馅,出笼端上桌的,那就是一件件艺术品,惹得首次到扬州来的外地朋友,每一样端上来,非得先拍照,然后才舍得动筷子。“妙手纤纤和面匀,搓酥参拌擅奇珍。自从香到江南日,世上名传肖美人。”可喜的是,不仅仅在扬州城区,仪征、高邮、宝应等周边县市的百年老店,如今都有了新的传承。当年从扬州分出去的泰州,如今做得也很不错。</h3></br><h3> <h3>包子属于发酵食品,酵母中的酶,能促进营养物质的分解。经过发酵的面点,有利于消化吸收,对人体健康很有好处。扬州是淮扬菜之乡,维扬点心作为淮扬饮食的一个重要分支,已有逾千年的历史。扬州包子馅心多变,花式精巧,清鲜香酵,配方讲究,制作精湛,兼有北方点心浓郁实惠,南方点心细腻多姿的特点。它以其精美灵巧的造型、清香柔和的口感、天南海北食客的推介,而闻名遐迩,享誉中外。</h3></br><h3> <h3>传说,当年的乾隆皇帝,早闻扬州包子盛名,也早闻扬州人的聪慧、扬州工的精美,南巡时到了扬州,一心想当场测试测试,究竟是不是如传闻中所说,于是让身边人传话下去,要吃“滋养而不过补,味美而不过鲜,油香而不过腻,松脆而不过硬,细嫩而不过软”的包子,给接待的官员和盐商们出了道难题。你要晓得,这是在扬州哎!有出题的,就有解题的,马上就有一位姓丁的厨师,用海参、鸡肉、猪肉、竹笋、虾仁五味,回应了皇上“五不过”的要求——滋补莫过于海参,味美莫过于鸡肉,油香莫过于肥肉,松脆莫过于冬笋,细嫩莫过于虾仁,将它们切成细丁,加上作料做成馅,五味调和,补、鲜、香、脆、嫩皆俱。</h3></br><h3> <h3>当乾隆爷尝到味美滋补的五丁包子,非常爽口,心中一阵窃喜:扬州厨师,果然了得!高手在民间,果然不假!这是在用包子作借喻,拐着弯来提醒朕,以“和”治天下呀!高,实在是高!于是吩咐笔墨侍候,欣然起身,题下了“天下一品”四个大字。从此,扬州的“五丁包子”身价倍增,天下扬名。也有的店家,受高人点拨,从 “五丁”中去掉海参和虾仁,简化成“三丁”,暗扣“上中下”、“左中右”、“日月星”、“天地人”之“和”,哲学意趣顿生,文化品位油然而增。且这样的食材搭配,使之更加平民化,也更为普通百姓所接受。</h3></br><h3> <h3>如今去富春、冶春等百年老店吃早点,基本都要等客人到齐以后,按照桌上的人数,现包现蒸,因为坊间有句俗话:“出笼的包子,回笼的烧麦”,现做现吃,口味最佳。为了填补客人等候的时间空档,桌上会先上几道开胃的小菜,比如香菇、肴肉、虾仁、十锦菜之类,再烫个干丝、煮个干丝,客人先喝上两口茶,品尝几口菜肴,须臾后厨包好蒸熟,包子、蒸饺、烧麦便依序上桌。前些年,陪一个来扬考察的美籍华人,这位仁兄个头估计要有两米,长得身大力不亏的,开头肴肉便吃了好几块,边吃边竖大拇指,待到包子上来,筷子更是停不下来,每样几乎都吃了双份,口感特别好的,甚至吃了三四个,这么个大胃王,真的让我羡慕不已。当天下午四点钟左右,接到这位老兄从浦东机场打来的电话,说早上离扬以后,到现在除了喝水,其它什么都没吃,估计飞到美国,途中也不需要再吃东西了。</h3></br><h3> <h3>如今的扬州包子,恰好呼应了“光盘行动”、节约每一粒粮食的要求。如果点多了一些,直接打包带回去,放入冰箱,第二天蒸一蒸再吃,味道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只不过不要偷懒,用微波炉加热,因为这样热的话,包子皮会发干发硬,一定要隔水蒸。从超市买回去的速冻包子也是如此,蒸出来的口味,要好得多。其实好多市民都有这样的习惯,吃过了再带些回去,省得第二天再出来买。</h3></br><h3> <h3>不少老扬州都还有印象,过去的包子,做得要比现在大得多,一笼也就蒸个六到八个。包子大,面皮展开的面积就大,包进去的馅就多,馅多了,就可以含着许多汁水,上笼一蒸,面皮起孔的时候,汁水全部渗到皮子里面,出笼的时候,包子皮都是黄黄的,亮晶晶的。一如袁枚先生《随园食话》中所记:“扬州发酵面最佳,手捺之不盈寸,放松隆然而高。”不要说吃了,看上去就很诱人。一口下去,即使没咬到馅,汁水浸润的面皮也非常好吃。等第二口吃到馅的时候,由于馅多味重,吃起来油而不腻,满口留香。因为做得大,通常吃上两三个就饱了,女士胃口小一点,可能吃一两个就够了,看着还有许多其它馅的没能够尝到,一定惦记着,下次来补上。可现在的一些店里,包子都做得小小的,看起来,是为了照顾客人,一次能多尝几个品种,殊不知包子小了馅就少,馅少了就含不住汁水,包子蒸出来就干渣渣的。如果有的店家图省事,用自发面来做,味道就更差了一层。</h3></br><h3> <h3>对于那些,之前没有来过扬州的人,因为没有比较,以为扬州包子就是如此,于是吃过了有些失望,觉得不过了了,没有了再来品尝的期盼;也更不会为了寻回那几个,还没有吃过的品种,心存再来一次的念想。扬州本地人,如果不是为了找个体面些的地方待客,基本上也不会六角铮铮地坐下来,吃这样的包子,情愿到街边不起眼的小餐馆,也不会做这个冤大头。你看看市民百姓追捧的那些卖包子的店面,每天早晨排的那个长队,就可以知道一二。</h3></br><h3> <h3>许多事,都需要正本清源,做包子大抵也是如此。真心希望,我们能够静下心来,做些比较、做些梳理、做些深究,究竟该如何融入更多的创新元素,如何定位新的发展方向,如何适应快慢两种节奏的餐饮文化,满足人们对“美食之都”更高品质的追求,做出新的千年传承,将“包打天下”的声音,叫得更有底气,叫得更加响亮。</h3></br><h3> <h3>(感谢周泽华、黄培、童剑锋先生提供文中图片)</h3></br><h3>(感谢扬州交通广播程飞先生诵读)</h3></br><h3>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z6NlJs8EEyHOQSqyhdn-lA"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