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姓起源

毛哥

<h3><font color="#010101">吕姓简介<br><br>吕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2007年和2010年中国姓氏排行第四十三位,在台湾省排名第二十六位。人口约七百零一万五千余,占中国人口总数的0.44%左右,随着历史的发展,本是汉姓的吕姓,在蒙古、朝鲜、瑶、土家、黎、仫佬、纳西等少数民族中也有分布。吕姓在中国国内分布以安徽、河南、山西、山东、浙江、福建为最,其中河南、山东两省人口占汉族吕姓人口的 31%,其次为广东、河北、陕西、甘肃、广西、江西、台湾等省。<br><br>相传上古华夏部落首领炎帝神农氏,因居姜水流域,故以姜为姓。后向东发展到中原地区,与黄帝部族杂处,分为四支胞族(即四岳),伯夷曾佐尧帝掌管四岳,后又助大禹治水有功,为大禹"心吕之臣(心腹重臣)",故封之为吕侯,商、周两代均为诸侯国,春秋初年(前680年),吕国被楚国所灭,其后,子孙以国为氏,散居于韩、魏、齐、鲁之地,史称吕姓正宗,伯夷则被列为吕姓始祖。<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我们属于炎帝的一脉,百家姓大部分属于黄帝一脉。</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吕姓图腾</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吕是炎帝族支发明宫室型会堂的氏族的族称,吕由两个“口”组成,代表宫殿基址的平面图,上面的凤鸟代表炎帝氏大阳火鸟图腾。始祖伯夷父裔太岳分支。<br><br>吕姓起源<br><br>周朝时,吕姓就有谱牒存在并流传后世。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曾利用这些资料,在著《齐太公世家》时将齐国自始祖太公吕尚到康公吕贷的世系一一列明。<br><br>源于姜姓,出自帝舜晚年赐伯夷吕氏,属于以帝王赐氏、部族名、国名、居邑名为氏。<br><br>炎帝的后裔共工氏从堂孙姜姓后裔伯夷,是颛顼帝之师,尧帝时期的辅政,负责掌管礼仪。舜帝时,伯夷为掌管礼仪的秩宗,帮助舜治理部落联盟,很有政绩。<br><br>禹代行天子之政时,伯夷尽心辅弼,成为禹之心腹。为了嘉奖伯夷,舜帝在晚年赐伯夷姓姜,赐氏为吕,并封他为吕侯,此后形成了吕氏部族。伯夷的后代早年活动于甘青山岳地区,由于崇拜山岳之神,形成了四岳部落。在尧、舜、禹时代,四岳成为部落联盟的山岳祭司。<br><br>伯夷和亲族就被舜分封到现河南省南阳附近,组成了一个强域不过七十里地的候爵国,伯夷是吕国第一代吕候,为吕氏始祖。在夏商周时,吕国都是诸候国。<br><br>商末,伯夷后三十七世苗裔太公望吕尚辅助文王武王建立周朝,因功勋首封太公吕尚于营丘,曰齐国。后太公之子丁公吕及即位。春秋战国时代,古吕国和齐国并存了三百余年,到吕尚的第12世孙齐桓公吕小白时,楚文王发兵北上(公元前679年),借道南阳邓国,攻打南阳古申国。申国被楚国灭掉之后,位居申国以西的吕国人,惧怕楚国发兵来攻,一大部人东迁新蔡,建立了新的吕国,史称东吕国。  <br><br>南阳吕国被楚国灭亡后,吕国子孙均以故国名为姓氏,形成吕氏的主脉。到春秋末期吕侯支系孙吕尚所建的齐国被田氏家族灭亡后,其裔孙分别以吕、齐为姓氏,称吕氏、齐氏、姜氏等,散居于韩、魏、齐、鲁之地,史称吕氏正宗,是为南阳吕氏。吕氏族人大多尊奉伯夷为得姓始祖。<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北宋仁宗时,吕尚后裔吕大防弟兄六人,其中有五人登科。大防先辈为汲郡(今河南卫辉)人,后迁居京兆蓝田(今陕西蓝田),官居左光禄大夫,宋哲宗时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号称贤相。后大防遭弹劾被贬,死于江西信丰县,迁葬于广东潮州海阳县(今澄海县)上华镇吕厝村,广东吕氏宗亲会在修族谱时尊吕大防为始祖。<br><br><br>台湾吕氏宗亲会所制族谱,尊吕尚为吕氏远祖,常有吕氏后裔来卫辉拜祭。<br><br>吕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22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40位,在台湾排第25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7%,尤以山东、河南二省多此姓。<br><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起源<br><br>源流一<br><br>源于姜姓,出自帝舜晚年赐伯夷吕氏,属于以帝王赐氏、部族名、国名、居邑名为氏。<br><br>炎帝的后裔共工氏从堂孙伯夷,是颛顼帝之师,尧帝时期的辅政,负责掌管礼仪。舜帝时正式任命他为秩宗。<br><br>大禹代行天子之政时,伯夷尽心辅弼,成为大禹的心腹之臣。为了嘉奖伯夷,舜帝在晚年赐伯夷姓姜,赐氏为吕,并封他为吕侯,此后形成了吕氏部族。<br><br>伯夷的后代早年活动于甘青山岳地区,由于崇拜山岳之神,形成了四岳部落。在尧、舜、禹时代,四岳成为部落联盟的山岳祭司。<br><br>姜氏与姬、媙等二十个古姓均起源于公元前两、三千多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与姜姓同为神农氏后裔的还有齐氏、甫申氏、吕氏、纪氏、许氏、向氏等姓氏。吕氏与申氏皆为四岳部落之后,属古羌族人的一支,是姜氏的重要分支。<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原始社会末期,吕氏部族从羌族人中分出,与亲族申氏部族由甘肃东部向东迁徙,一直迁至上申川之北的吕川(今陕西志丹杏子河)。杏子河发源于今山西省靖边县的白于山,东流注入延河,后流入黄河。吕氏族人顺着延河河谷,东渡黄河,与申氏族人同时迁至今山西中部的吕梁山。今山西乡宁县东南四公里地有吕乡废城,是古吕氏族人进入山西的落脚点。吕氏族人在夏、商王朝时期世有其国,后又东迁至汾水中游肥沃的平原地区,至今仍存有古吕城遗址。<br><br>在商朝末年,人群中就已有了吕氏,其后人吕尚为吕侯的支系子孙,他后来辅佐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灭了殷尚王朝。这一时期是吕氏族人的真正发端。吕尚,就是称姜尚,人们习惯以其祖姓姜来称呼他,这是正确的:吕,是氏,是族、邑之称,是一种封号;而姜,才是他真正的姓。<br><br>到了商朝末年,吕国成为周族人的同盟,其首领吕他帮助周武王打败了商王纣的同盟军越戏方。周武王为了奖赏吕人的功劳,在建立西周王朝后封吕他为吕侯。到周穆王姬满执政时期,吕侯为国相,受命为周王朝制订了有关刑罚的文告《吕刑》,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刑法条文之一,用以对付被征服的苗民,其刑为五刑:墨(脸上刻字)、劓(割去鼻子)、剕(剔掉膝盖骨)、宫(阉割生殖器)、大辟(卸掉四肢),具体内容有三千条之多。<br><br>后周宣王姬静(姬靖)立志复兴周朝,大力经营南蛮、百濮、荆楚和淮夷,改封吕侯为甫侯,将吕国和申国从山西南迁到河南的南阳一带,以镇守南方。唐朝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引《地理志》记载:"申在南阳宛县,申伯国也,吕亦在宛县之西也。"在史籍《括地志》中,确切指出在吕国在"南阳县西三十里"。唐朝时期南阳县治设在今南阳市卧龙区潦河镇,其西"三十里"即今镇平县境。这一地带即春秋以前的古吕国、战国时期的吕邑、秦汉时期的涅阳、吕城遗址。<br><br>吕国南迁之后,到周幽王姬宫湦执政时期,申、吕二国的国势渐衰。<br><br>到春秋初期,楚国开始逐渐强盛,向北吞并了汉水流域诸国。到周庄王姬佗九年(公元前688年),吕国与申国、缯国等诸侯国被楚文王熊赀所灭。到楚灵王芈围执政时期(公元前540~前529年),吕国部分遗民被强行迁至今湖北省的蕲春地区。<br><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南阳吕国被楚国灭亡后,吕国子孙均以故国名为姓氏,形成吕氏的主脉。到春秋末期吕侯支系孙吕尚所建的齐国被田氏家族灭亡后,其裔孙分别以吕、齐为姓氏,称吕氏、齐氏、姜氏等,散居于韩、魏、齐、鲁之地,史称吕氏正宗,是为南阳吕氏。<br><br>吕氏族人大多尊奉伯夷为得姓始祖。<br><br>源流二<br><br>第二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河南新蔡吕国,属于以国名为氏。<br><br>古时,在今河南新蔡地区有一吕国,史称"东吕",实为南阳吕国分出的一支。<br><br>南阳吕国被楚文王熊赀所灭后,楚文王将其遗族的一支东迁至今河南新蔡县西南,建立了一个小国,为楚国的附庸,史称东吕国,以区别于南阳之吕国。<br><br>后来,东吕国被宋国所并,继而又沦为陈国的属地。在陈国被楚国灭亡后,其地则完全归了楚国。<br><br>到楚平王熊弃疾执政时期(公元前528~前516年),楚平王曾下令蔡平侯姬庐复国(蔡国曾为楚灵王芈围所灭)。蔡平侯将蔡国从上蔡迁至东吕国故地,该地遂改名称为"新蔡"。<br><br>东吕小国灭亡后,其国贵族子孙大多以故国名为姓氏,称吕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东吕,是为新蔡吕氏。<br><br>源流三<br><br>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魏氏的封地,属于以居邑名为氏。<br><br>据史籍《姓源》、《通志》中记载,春秋时期晋国有一支吕氏,系魏氏家族的分支。<br><br>春秋初期,山西古吕人的居地被晋国所吞并之后,晋侯将此地作为封邑,赏给姬姓公族大夫魏氏。魏氏后裔虽系晋之公族,但因封于吕人故地,因而仍袭用吕的故号。后来的晋大夫吕锜、吕相便属于魏氏家族的后人。<br><br>在晋惠公姬夷吾执政时期,属下有大夫吕甥,他的封邑即在吕地,。在史籍《读史方舆纪要·霍州吕城》中记载:"州西三里,故吕乡,晋吕甥邑也,今有吕陂,在霍州西南十里,亦以吕甥名,隋因置吕州。"<br><br>吕邑最后被晋国完全吞并,吕甥的后裔子孙以先祖食邑名称为姓氏,称吕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山西吕氏。<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源流四<br><br>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br><br>据史籍《魏书·官氏志》及《通志·氏族略》等记载,南北朝时期,原鲜卑族拓拔部中有叱吕氏、叱丘氏、列比邱氏、副吕氏(富吕氏)、等氏族部落。<br><br>在北魏王朝孝文帝拓拔宏于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5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其间叱吕氏、叱丘氏、列比邱氏、副吕氏(富吕氏)等氏族部落均改为汉字单姓吕氏,后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洛伊吕氏。<br><br>源流五<br><br>第五个渊源:源于有褒氏,出自上古时期的古褒国,属于帝王赐改姓为氏。<br><br>褒国,是上古时期居于今陕西汉中地区的一个古国,其地域包括汉台区、勉县、留坝一带。褒国的开国国君叫作有褒氏,其人聪明睿智、勤劳勇敢,曾因佐理大禹治水,不辞劳苦,任劳任怨,历经十余载,终于帮助大禹完成了治理洪水的任务。大禹以有褒氏辅佐有功,将其分封到今天陕西汉中以北,建立了诸侯国。<br><br>褒国享国时间悠久,历经夏、商、西周三朝。传至其末代国君时,名叫褒珦,是周幽王姬宫湦执政时期(公元前781~前771年)的王室大夫,他因耿直直谏而得罪了昏庸的周幽王,结果被囚入牢狱。其子褒洪德为救其父,献上了褒国的美女褒姒于周幽王,以赎其父之罪,周幽王好色贪婪,见褒姒后大喜,结果褒珦得复官爵。<br><br>后来,周幽王在褒姒身上引出了"烽火戏诸侯"的闹剧。随着西周王朝的灭亡,褒国亦随之衰败,到了战国时期,褒国被巴国所灭,其国王族后裔及其国民皆称褒氏。而后,巴国又被秦国所灭。<br><br>南北朝时期,北魏王朝将褒氏族人赐改为鲜卑姓氏为俟吕陵氏,亦称叱吕勤氏、俟吕陵氏、叱吕引氏、叱闾神氏、俟吕氏等,后在五代后周时期,被北周武帝宇文邕再次赐改为汉字单姓吕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汉中吕氏。<br><br>在陕西的历史上一直有座古褒城,故址在今勉县褒城镇及汉台区河东店镇之间,古称褒城县,至今仍有其遗址。直到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进行全国区划调整时,褒城县方被撤消,所属地域化分给勉县,南郑县及汉台区。原县治改为红庙乡,后改为褒城镇,与汉台区河东店镇一水之隔。<br><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源流六<br><br>源于姬族,出自春秋时晋国大夫瑕吕饴生,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br><br>在典籍《五音集韵》中记载:"汉复姓有瑕吕氏。"<br><br>瑕吕氏,出自春秋时晋国大夫瑕吕饴生。瑕吕饴生,亦称阴饴生、瑕吕饴甥、瑕吕饴、吕甥等,是当时晋国著以辩称著名的大夫。<br><br>瑕吕氏的姓氏来源比较复杂一点,据史籍《左传·僖公十五年》中记载:"秦乃许晋平。晋侯使郤乞告瑕吕饴甥,且召之。子金教之言:'朝国人而以君命赏。且告之曰:孤虽归,辱社稷矣,其卜贰圉也。'众皆哭,晋于是乎作爰田……晋于是乎作州兵。"<br><br>据清朝时期著名学者江永所撰著的《春秋地理考实》中记载:"永有周礼疑义举要。已著录。是编所列春秋山川国邑地名。悉从经传之次。凡杜预以下旧说。已得者仍之。其未得者始加辨证。皆确指今为何地。俾学者按现在之舆图。卽可以验当时列国之疆域。及会盟侵伐之迹。悉得其方向道里。意主简明。不事旁摭远引。故名曰考实。于名同地异。注家牵合混淆者。辨证尤详。如谓隐公元年传。费伯帅师城郞。其地在今废鱼台县。去曲阜二百里许。而九年经书城郞。及桓十年齐侯卫侯郑伯来战于郞。庄十年齐师宋师次于郞者。别为鲁近郊地名。则公羊传所谓吾近邑。左传记公子偃。自雩门出。先犯宋师。与哀十一年师及齐师战于郊。檀弓作战于郞者。皆无疑矣。僖公三十年传。烛之武见秦伯曰。许君焦瑕。杜预以焦瑕为晋河外列城二邑。与传所云晋惠公赂秦以河外列城之五。东尽虢略。南及华山。内及解梁者不合。永则谓之武所言。乃于河外列城举焦。于内及解梁城者举瑕。以该所许之邑。引水经注云。涑水西径郇城。又西南径解县故城南解梁。卽斯城也。又西南径瑕城。晋大夫詹嘉之故邑也云云。且考定郇城在解故城东北二十四里。瑕城在解西南五里。二地相距三十里许。杜预于成公六年绛大夫言郇瑕氏之地。沃饶近盬。合郇瑕为一。于僖公十五年瑕吕饴甥。以暇吕为姓。余皆失之。其订讹补阙。多有可取。虽卷帙不及高士奇春秋左传地名考之富。而精核则较胜之矣。"<br><br>春秋时期的周襄王姬郑七年(公元前645年),秦、晋两国之间在韩原(今山西河津)爆发了著名的"韩原大战",结果晋国大败,晋惠公姬夷吾被秦军大将公孙俘。两个多月后,秦穆公嬴任好才允许晋国派使者来讲和。于是晋惠公派人从国内请瑕吕饴生来秦国,以他是机智来救回自己。<br><br>瑕吕饴生奉命到了秦国,于是吕甥与秦穆公之间在王城(今陕西大荔)开始了一场事关晋惠公是否能安全返晋的对话。<br><br>秦穆公先声夺人,直截了当地问道:"晋国近来团结吗?"<br><br>瑕吕饴生却摇了摇头,坦然回答:"不团结!"<br><br>这种直率出乎秦穆公的意料,他问:"为什么呢?"<br>瑕吕饴生回答:"老百姓耻于国君被俘,哀悼在战争中死去的亲人,不怕征税练兵,他们叫嚷着一定要报仇。那些做官的爱戴自己的国君,并且知道自己战败而污辱国君的罪过,不愿征税练兵,以等待秦国早日释还国君,他们一定要报答秦国的恩德,即使是死,也不愿有贰心。因此,晋人不团结。"<br>没想到是这样的"不团结",秦穆公顿了一下:"那么,你们晋国人是怎样看待自己的国君呢?"<br>瑕吕饴生清了清嗓子,侃侃而谈:"那些老百姓们不知事理,只知忧虑,认为我们的国君必定要被您处死;然而,那些明事理的君子们,则认为您必然会归还我们的国君。小人们又说:我们对不起秦国,秦国肯定不会放还我君的。君子们则说:我们已经认罪,秦国肯定会放还我君的。天下的恩德,再也没有比放还我君更伟大的,最严厉的刑罚没有比俘虏我君更残忍的。服罪的人怀念恩德,无知的人畏惧刑罚。如此一来,秦国不但就此收服人心,也可以称霸天下了。相反的,假如秦国扣押我们国君不放,就等于是以怨报德,我相信秦君是不会那样做的。"<br>秦穆公无话可说,借此下台阶:"你说得没错!释放晋惠公也是我的本意啊!"<br>此后,瑕吕饴生与秦穆公在秦王城签署了媾和协议,将原先晋惠公早就答应的划予秦国的河西之地给出,顺利地接回了晋惠公。<br>晋文公之所以能够得救,就是在于瑕吕饴生会运用"软硬兼施"的说话功夫。懂得运用这种"棉里藏针"的论述功夫之人,他能够根据对方心理特点软硬兼施,让对方不知不觉地被他说服。<br>在瑕吕饴生的后裔子孙中,有以他名字中的字为姓氏者,称瑕吕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吕氏。还有分称为生氏、饴氏、男氏等者。<br><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源流七<br><br>源于兵器,出自先秦时期宋国、鲁国之兵器轻吕,属于以兵器别称为氏。<br><br>轻吕,是上古时期的兵器名称,即剑,长度如同短矢,即短剑,属于轻武器。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是宋国、鲁国这两个诸侯国的军队使用"轻吕"这种兵器。而较长的剑则称"矤吕"。"矤"就是"张"的古体字。<br><br>这在典籍《扬子·方言》中有记载:"矤吕,长也,东齐曰矤,宋鲁曰吕。"<br><br>宋国在周郝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被齐国所灭,而鲁国在秦庄襄王嬴异人(嬴子楚)元年(公元前249年)被楚国所灭。<br><br>这两个诸侯国的兵卒后裔子孙中,在先秦时期就有以兵器名称为姓氏者,称轻吕氏、矤吕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吕氏、张氏者,世代相传至今。<br><br>源流八<br><br>源于姜姓,出自两周时期王室礼器大吕,属于以礼器别称为氏。<br><br>大吕,就是周王朝宗庙里最大的钟之别名,原是西周太师姜太公为其取的名称。以后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宗庙里的大钟皆称大吕,击钟者即称"吕人",亦称"吕师"。<br><br>在吕人、吕师的后裔子孙中,有以礼器名称、或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吕人氏、吕师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吕氏,世代相传至今。<br><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源流九<br><br>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蒙古将领玉昔贴木儿,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br><br>玉昔贴木儿,阿鲁剌惕氏,是著名的元朝将领。<br><br>在元朝初期,阿鲁剌惕·玉昔贴木儿被元世祖孛尔只斤·忽必烈召见,受命"怯薛"之内膳事,赐名曰"吕鲁"。到了元至元十二年(宋恭宗赵显德佑元年,公元1275年),吕鲁官拜御史大夫。<br><br>元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吕鲁奉命统军征讨叛王孛尔只斤·乃颜,三战三捷,抓捕孛尔只斤·乃颜送至大都斩首。元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复收孛尔只斤·乃颜余党哈丹图鲁干,官职再加为太傅。<br><br>元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吕鲁辅佐皇孙孛尔只斤·铁穆耳抚军北边,后进位为大元帝国的太师。<br><br>在阿鲁剌惕·玉昔贴木儿的后羿子孙中,有以先祖之赐名为姓氏者,在明朝时期即汉化称吕氏,世代相传至今。<br><br>源流十<br><br>第十个渊源:源于锡伯族,出自明朝时期锡伯族吕佳部落,属于部落名称汉化改姓为氏。<br><br>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br><br>锡伯族吕佳氏,亦称罗佳氏,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锡伯族的一支,世居西克屯(今内蒙古克什克腾)、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等地,后为索伦部著姓之一,满语为Logiya Hala。<br><br>在清朝晚期以后,锡伯族吕佳氏多冠汉姓为吕氏、罗氏。<br><br>源流十一<br><br>第十一个渊源:源于其他各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br><br>在今黎族、仫佬族、土族、蒙古族、土家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吕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始祖<br><br>1.得姓始祖<br><br>伯夷、吕甥、褒洪德、瑕吕饴生、阿鲁剌惕·玉昔贴木儿(吕鲁)。<br><br>2.各支始祖<br><br>吕讳、吕乡:吕讳,配蒙氏,子二孙,五相传自洪洞来居新安县城。吕乡,赠户部右侍郎里人私谥,敦懿配牛氏,赠淑人公举,建坊旌节荣礼节孝祠人,家祠右配之首子二女一。<br><br>吕斌:明初大板倘,以武职随楚藩分封偕子欣荣鄂致仕,占籍江邑洪山之地名吕家坦。元配:吴氏,葬江夏县洪山化面昔,名吕家坝今名杆院。生子一:吕欣。<br><br>吕从庆:元配:吴氏夫人,公名六四字世膺字彦馀仝墓,在 塘余墓冲谷名猪婆坞公在余,陵时读书乐道饮谷楼邱目挈时 不求间达惟寄意,于诗枢中晚胜境,兴许棠乡谷辈号,诗中十哲及从族,之号溪临把约,以诗酒自绍自。<br><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迁徙<br><br>吕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四十位,在台湾省排名第二十五位,皆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七百零一万五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44%左右。<br><br>吕氏最早的发源地在今河南南阳西一带,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吕氏繁衍在今陕西西安、河南南阳及山东东平、寿张,安徽寿县、凤台县等地。吕氏播迁频繁,分布比较广泛:<br><br>秦时向北及西再度播迁,其中以山西西南部的繁衍最为旺盛,后成为当地一大望族。至汉朝吕氏已主要分布于今河南、山西、山东等地,并散居于中国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其中,繁衍于山东东平及安徽淮南一带的吕氏,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也成为当地的一大望族。吕氏南迁始于汉朝,或迁浙江,或迁江苏,还有迁湖北、云南、四川一带的。吕氏大举南迁始于魏晋南北朝之时,其后在中国南方形成了两大望族,一是金华吕氏,奉吕谦为始祖;另一是晋江吕氏。<br><br>西汉末年,吕尚的后裔中有一支居住中琅琊郡海曲县(今山东日照)。东汉后期,政治黑暗,宦官专权,为政酷烈,民不聊生。东汉时,吕氏有一支已迁居五原郡九原县(今内蒙古包头)。东汉末年,五原吕氏以吕布为代表。<br><br>两宋时期是吕氏发展的鼎盛时期,在此期间,涌现出许多的吕氏政治家思想家,从而大大提高了吕氏的影响力。也确立了其在全国的大姓地位。宋初,钱塘的一位老儒编著的《百家姓》中,吕氏名列第二十二位。<br><br>吕氏在台湾及海外的情况:台湾吕氏芝从大陆迁居而来,始于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有福建泉州人吕阿四和吕阿南珂兄弟最初开垦于台北县莺歌镇。现在莺歇镇的阿四坑和阿南坑,就是他们当时定苦之地。这支吕氏据称是南宋大学者吕相兼后裔。吕祖谦之后,由浙江金华移居贵州,再由贵州迁居福建漳州,后又从漳州分汀至泉州,并有一部分移居广东。自吕阿兄弟入台之后,从福建和广东迁台开垦的吕无源源不断,以台北县为最多,其次为嘉义县。<br><br>公元1895年日寇占据台湾时,曾强迫吕氏旨民改姓宫本等日本姓,直到1945年台湾光复后,台湾吕氏才恢复祖姓,1949年,国民党政权退守台湾时,部分吕氏人士随之从大陆移居至此,扩大了吕氏人数。<br><br>从明末起,东南沿海地区民众为生计所迫,冒险闯"南洋",这中间就有吕氏,公元十九世纪末期,贫苦百姓前往、加拿大者甚多,吕氏随之到了美洲。二十世纪是开放的世纪,吕氏人士到海外寻求发展者更多。海外吕氏以东南亚最为集中。<br><br>随着历史的发展,本是汉姓的吕氏,在蒙古、朝鲜、瑶、土家、黎、仫佬、纳西等少数民族中也有分布。其在国内分布以安徽、河南、山西、山东、浙江、福建为最,其中河南、山东两省吕氏人口占汉族吕氏人口的3l%,其次为河北、陕西、甘肃、广西、江西、台湾等省。<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聚集地<br><br>吕坡位于滕州市区南10公里处,鲍沟镇正北,两面环河,风景秀美。吕坡原名丁屯镇,以丁姓居多,南宋后期,蒙古南下,对原金朝统治的北方地区大肆屠戮,使丁屯镇丁姓遭遇灭顶之灾,现村内没有一户姓丁。元朝初年,吕姓由山东莱芜迁往此地,村名改为吕家坡(因地势较周边地区高,故称坡),又名吕坡。吕坡村现有4000余人,是鲍沟镇人口第一大村,其中80%以上为吕姓。<br><br>吕坡村[2]的中心原有一座非常大的吕氏宗祠,宗祠内有两棵明朝栽种的大银杏树。“文革”时期吕氏宗祠被改造成小学,但两棵大树保存了下来,是国家一级保护树种,树龄近600年;两棵大树一雄一雌,树干粗壮,枝繁叶茂,每年都是硕果累累,两棵大树被吕姓子孙尊为守护神。一位吕坡人解放前随国民党军队到了台湾,十几年前得了重病,当他自知时日不多的时候,写信给老家亲人,要求寄给他一些老家宗祠的“白果”(银杏)。老人的侄子收集了一些银杏叶和银杏寄到了台湾,老人将银杏果和叶食用,病竟神奇地好了起来。百度滕州吧一位网名为“落叶归根滕州”的台湾高雄网友,发了一篇其父亲想念吕坡银杏树的帖子,引起了一定反响。每当白果成熟和落叶的时候,吕姓子孙都会收集一些果实和树叶,有些小病服用很有效果。<br><br>吕家岗村位于河南省方城县西北10公里处,杨集乡正西,三面环岗,土地肥沃,全村90%都是姓吕的,相传是姜子牙后代,吕国被楚国灭掉后,一支吕姓迁往南阳北60公里方城县居住至今。<br><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郡望<br><br>河东郡:秦置河东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辖晋西南地区。东晋在蒲坂(今山西省永济蒲州镇,按即刘裕灭后秦时)。隋唐为蒲州河东郡。隋又分蒲坂置河东县为治所。明并河东县入蒲州。<br><br>淮南郡:汉曾置淮南国,治六安(今安徽省六安北),后迁寿春(今寿县)。魏亦曾置淮南国,后为淮南郡,辖境均在今安徽省淮河以南地区。隋亦以寿州为淮南郡(唐为寿州寿春郡)。<br><br>东平郡:汉有东平国,南朝为郡,治无盐(今山东省东平东)。隋唐曾以郓州为东平郡,治须昌,在今东平西北。宋宣和时以郓州为东平府,治须城,即今东平。明清为州。民国改县。<br><br>金华郡:元末,朱元璋取婺州路,改为宁越府,旋改金华府,治金华(今属浙江省)。民国废府。<br><br>晋江郡:唐·开元六年(718年)析南安县东南地置晋江县县。泉州州治与晋江县县治同地。此时泉州领晋江、南安、莆田、龙溪、清源(今仙游县)五县。治所在今福建省东南沿海,晋江下游。<br><br>堂号<br><br><br>河东堂:以望立堂。<br><br>淮南堂:以望立堂。<br><br>东平堂:以望立堂。<br><br>金华堂:以望立堂。<br><br>晋江堂:以望立堂。<br><br>渭滨堂:商朝末年,吕尚(姜子牙)在渭水滨钓鱼隐居,周文王访贤聘他为宰相,他帮助周文王,周武王打下了周朝八百多年基业的基础。<br><br>东莱堂:南宋吕祖谦,官著作郎兼国史馆编修,著有《东莱博议》传世,对春秋三传有独到的见解。<br><br>锦上堂:资料有待补充。<br><br>明烟堂:资料有待补充。<br><br>敬和堂:资料有待补充。<br><br>三相堂:资料有待补充。<br><br>著存堂:资料有待补充。<br><br>寅清堂:资料有待补充。<br><br>笃庆堂:资料有待补充。<br><br>宝树堂:资料有待补充。<br><br>三居堂:资料有待补充。<br><br>光裕堂:资料有待补充。<br><br>斯佑堂:资料有待补充。<br><br>慎德堂:资料有待补充。<br><br>敬和堂:资料有待补充。<br><br>文献堂:资料有待补充。<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字辈排行<br><br>河南宁陵县吕氏六门字辈:自强新益泰,以月庆黄冈。<br><br>山东滕州吕氏字辈:“复修宜传世(士),高显成美宗”。<br><br>山东武城吕氏字辈:“连元岭一宝春化福云昭”。<br><br>山东莱州吕氏字辈:“诜希宝臣峰启泽永康长绍堂志兴润桂占金清绪世再延香”。<br><br>山东青岛吕氏字辈:“维贤可继世”。<br><br>山东沂水、莱芜吕氏字辈:“纪文全志兴”。<br><br>山东曹县吕氏字辈:“法付太亦”。<br><br>山东烟台吕氏字辈:“应瑞永道贻序兆”。<br><br>山东牟平吕氏字辈:“文宝冠其述元洪吉泽升”。<br><br>江苏沛县吕氏字辈:“其复高后尊先志”。<br><br>黑龙江吕氏一支字辈:“永恩文远延世广传克昌”。<br><br>云南镇雄吕氏字辈:“德发向天堂光昭先世良”。<br><br>山西姜家咀吕氏字辈:“宗加作相监叙义远”。<br><br>吕氏一支字辈:“贞元开乾鼎周佐如金玉麟凤自天来国家万年士世德承<br><br>先志芳名绍平章中道敦行远纯诚永吉昌”。<br><br>湖北应城吕氏字辈:罗汉长寿忠泽宜昌<br><br>山东济宁长沟镇字辈:仁和永庆久,毅方守续长,黎明存广继,智勇(向国良)(振国昌)目前有面五个辈的人了<br><br>山西省太谷县北洸乡白城村吕氏字辈:好学家声振,传贤国则昌,发生维效友,积聚作忠良<br><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族谱文献<br><br>吕氏族谱,大多是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纂修的,以南方省份居多:<br><br>河南吕氏重修宗谱六卷,卷首一卷,(民国)吕光琦纂修,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铅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br><br>福建上杭溪南吕江氏族谱,(清)江永昌续修,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br><br>山西临晋吕氏家谱,(清)吕一纶、吕常等修,清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br><br>江苏武进毘陵吕氏谱十八卷,(清)吕子珊、吕佶孙等重修,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br><br>江苏武进昆陵吕氏族谱二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吕贽庭、吕继午纂修,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苏州大学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br><br>江苏武进昆陵吕氏族谱二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仅存第三~四卷)、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br><br>四川宣汉吕氏族谱一卷,著者待考,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宣汉县档案馆。<br><br>陕西泾阳船头村吕氏族谱六卷,(民国)吕日知编辑,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石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br><br>河东吕氏族谱,(清)吕呜恭、吕懿历等纂,清康熙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第三~二十七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br><br>南渡吕氏族谱十二卷,(清)吕志曾等纂,清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br><br>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北京大学图书馆。<br><br>吕氏重修宗谱二卷,(清)吕楷等重修,清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br><br>毗陵(今江苏省常州市)《吕氏宗谱》 吕贽庭光绪四年(1878年)纂修 共二十二卷,外加首末各一卷;<br><br><br>余姚(今属浙江)《吕氏宗谱》 吕铭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纂修,共八卷,卷首一卷;<br><br>旌德(今属安徽)《吕氏续印宗谱》 吕贤铭纂修,共十四卷,民国六年(1917年)铅印。<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北方吕氏家谱:<br><br>新安(今属河南)《吕氏宗谱》 吕锡祥、吕凤歧纂修,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刻本复印。<br><br>此外,还有:<br><br>吕氏宗谱》 吕秋泉、吕培成等纂修,民国十九年(1930年)铅印;<br><br>《吕氏族谱》 纂刻者姓名不详,民国初年刻本;<br><br>《吕氏重修宗谱》六卷,卷首一卷,吕光琦纂修,民国十年(1921年)铅印。<br><br>山东巨野《吕氏家谱》八卷,首次编纂于明万历二年,崇祯十一年、康熙五十一年、康熙五十九年、乾隆三年、乾隆四十七年、嘉庆十五年、咸丰八年、同治十二年、光绪十四年、光绪三十年、民国四年、一九六一年、一九八一年、一九九三年历次续修。<br><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吕氏名人<br><br>古代<br><br>吕臣:秦末农民起义军将领。初随陈胜起义,与项羽同屯军彭城。后辅佐刘邦平天下,被封为宁陵侯。<br><br>吕布:五原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北)一说山西忻州人,东汉末年名将,善弓马,力大无穷,时称“飞将”,号奋威将军,封温侯,割据徐州,为一代枭雄。<br><br>吕忱:晋代文学家,著有《字林》一书。<br><br>吕静:晋代音韵学家,著有《韵集》一书。<br><br>吕洛:北魏代(今河北省蔚县)人,官至羽林中郎将,后被封为成武侯。<br><br>吕光:略阳(今甘肃庄浪西南)人,十六国时后凉(建都今甘肃武威)的建立者,在位13年。其子吕绍、吕纂、吕隆也先后执政后凉。<br><br>吕雉:单父(今山东省单县南)人,汉高祖皇后,人称吕后。曾辅佐刘邦平定天下,公元前195年刘邦死后代理朝政,专政达十六年之久,为历史上第一位有记载的女执政者。<br><br>吕蒙:汝南富陂(今安徽阜阳东南)人,三国时东吴名将,是个文武双全的人物,以致鲁肃见他时,曾称赞其“学识渊博,非复吴下阿蒙”。先在赤壁之战中与周瑜等大破曹军,后大败关羽,夺回荆州,在东吴堪称战功赫赫。后被封南郡太守、孱陵侯。<br><br>吕才:博州清平(今山东省临清)人,唐代哲学家、音乐家,官至太常博士、太常丞。<br><br>吕向:今甘肃省泾川人,唐代书法家、学者,善草隶,曾参与《文选》注解。<br><br>吕端:河北安次人,宋太宗时宰相。太宗称其为:“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br><br>吕纪:浙江省鄞县(今宁波)人,明代著名花鸟画家,官至锦衣卫指挥。<br><br>吕坤:宁陵(今属河南省)人,明代学者,官至刑部左、右侍郎。<br><br>吕永吉:隋文帝时大臣,官至上柱国太尉,被封为刘郡公。<br><br>吕夷简:寿州(今安徽寿县)人,宋代宰相,封号“申国公”。<br><br>吕公著:吕夷简之子,历官仁宗、英宗、神宗三朝,神宗时迁为御史中丞,后独揽朝政,位至司空、同平章军国事。<br><br>吕留良:明末清初人,号晚村。与黄宗羲、高斗魁等结识。雍正十年因曾静案,被剖棺戮尸,著述焚毁。学宗程朱,特别表扬朱熹的种族思想。<br><br>吕洞宾:河中府(今山西省永济县)人,一说陕西省人,号纯阳子,唐代八仙之一,曾隐居终南山等地修道,后四方云游,自称回道人。被道教全真教尊为北五祖之一。<br><br>吕不韦:战国时秦丞相,被封为文信侯,称为“仲父”。门下曾有宾客三千,并让他们编著有《吕氏春秋》。<br><br>吕大临:蓝田(今属陕西)人,北宋著名金石学家,程门四弟子之一,著有中国最早的古器物图录《考古图》一书。<br><br>吕惠卿:宋代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曾参与王安石变法,官至参知政事。<br><br>吕蒙正:河南洛阳人,北宋名臣,太平兴国进士第一。以敢言著称,曾三任宰相,知人善荐。<br><br>吕祖谦:婺州(今浙江金华)人,南宋著名哲学家、文学家,被称为浙东学派先驱。<br><br>吕天成:今浙江省余姚人,明代戏曲理论家,著有《曲品》一书。<br><br>吕天俸:清代大将,曾剿灭了张格尔叛乱,官至乌鲁木齐提督。<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近代<br><br>吕凤子:原名吕濬,字凤痴,号凤子,别署凤先生。擅长中国画、美术教育。吕凤子是与齐白石、徐悲鸿齐名的著名国画家、美术教育家。<br><br>吕思勉:字诚之。汉族,江苏常州人。我国近代“史学四大家”之一。<br><br>吕叔湘:(1904-1998) ,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人。1926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现南京大学)外国语文系。1936年赴英国留学,先后在牛津大学人类学系、伦敦大学图书馆学科学习。1938年回国后任云南大学文史系副教授,后又任华西协和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兼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以及开明书店编辑等职。解放后,1952年起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1977年起改属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院士)、语言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br><br>吕振羽:(1900年1月30日—1980年7月17日),湖南省武冈(今属邵阳)人,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史学家。1900年生于湖南武冈,1931年奋起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共中央历史问题研究委员会委员﹐大连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委员﹐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民族历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顾问等。撰写了大量史学理论建设的论文,辑入《史学研究论文集》、《史论集》、《吕振羽史论选集》。1980年7月17日在北京逝世。<br><br>吕正操:193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冀中人民自卫军司令员,八路军第三纵队司令员兼冀中军区司令员、冀中行署主任,冀中区总指挥部副总指挥,晋绥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副总司令员兼西满军区司令员,东北军区副司令员兼东北铁路总局局长,东北人民政府铁道部部长,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军委铁道部副部长兼铁道兵团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br><br><br>吕祖善:浙江杭州人,196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9月参加工作。1968年毕业于南京航空学院,中央党校研究生,高级工程师。曾任中共浙江省委副书记,浙江省省长。<br><br>吕福源:黑龙江绥化人,吉林大学物理系毕业,大学学历,高级工程师。2003年3月起任我国首任商务部部长、党组书记。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共第十六届中央委员。<br><br>吕志和:广东江门人,现任香港嘉华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主席、嘉华地产(集团)有限公司主席、香港酒店业主联会主席、东尖沙咀地产发展商联会主席等职。<br><br>吕良伟:香港艺人,20世纪80年代,成功塑造了《上海滩》中的“丁力”,在国内风靡一时。<br><br>吕颂贤:香港艺人,毕业于香港演艺学院。早期加入亚洲电视,第一部电视剧演出为《大提琴与点三八(黑帮挽歌)》,并持续演出《胜者为王》、《戏王之王》等十余部剧集,之后转投香港无线。《笑傲江湖》令狐冲的扮演者。<br><br>吕继宏:甘肃天水人,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海政文工团副团长,国家一级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是近年来活跃在中国歌坛的实力派歌唱家之一。<br><br>吕丽萍:中国著名女演员。1984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分配至上海电影制片厂当演员。先后在电影《张家少奶奶》《嘿!哥们儿》《老井》《荒火》《大气层消失》《遭遇激情》《龙年警官》《青春无悔》《蓝风筝》中担任角色,与黄蜀芹、吴天明、夏刚、黄建中、周晓文、田壮壮等导演合作,还主演了电视剧《大树底下》《围城》《编辑部的故事》等。1988年,吕丽萍在《老井》中塑造农村妇女旺泉媳妇,获中国电影金鸡奖和《大众电影》百花奖的最佳女配角。1992年《青春无悔》获百花奖最佳女配角奖。同年还因《编辑部的故事》中饰演戈玲获中国电视飞天奖最佳女演员奖。1993年获“首届中国十大影视明星”称号。她还先后三次获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1993年--1995年创办北京群星表演艺术学校。<br><br>吕一:青年演员。出生于中国重庆,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出演电视剧《雪在烧》《谁怜天下慈母心》《新一剪梅》《阿喜》《爸爸别走》《宫锁心玉》《后宫》等。<br><br>吕燕:中国首席名模,是获得中国国际国内荣誉最多、知名度最高的模特,中国第一个走向国际的名模,也是模特生涯迄今为止最长的模特。<br><br>吕建中(TANK),2005年迅速走红的台湾歌手,擅长词曲创作、吉他演奏、演唱以及舞蹈,其歌曲创作的能力让他成为各大唱片公司争相指定邀歌的对象,堪称创作、演唱、舞台魅力三项全能的稀有新人。签约华研国际音乐,出版多部音乐专辑,获得多项音乐大奖。<br><br>吕小军:湖北潜江人,中国男子举重队运动员,男子77公斤级抓举和总成绩两项世界纪录保持者。<br><br>吕雯:内地金牌女制作人,北京EQ唱片制作总监。制作了包括羽泉、瞿颖、爱戴、马天宇、李易峰、BOBO组合、男才女貌组合等众多一线艺人的专辑,总共算下来竟达60张之多。<br><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吕相斐:四川泸州人,中国民营企业家,博士特集团董事长,浙江相斐服饰集团董事长,慈善家,民营企业家。<br><br>吕家奇:福建宁德人、收藏家、企业家,上海佩福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福建省经济技术协作促进会副会长、中国书法名人百科副主编、中国易学名人网副主编。<br><br></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江苏省溧阳市吕氏文化研究会<br>别桥吕氏分会<br>吕伟杰收集</font></b></h3>